新高考、新课程、新理念(教师通识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新课程、新理念(教师培训)
一、新高考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主要内核心:两依据一参考
1.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指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六月全国统考:语文、数学、英语,每门150分,共450分。其中外语一年两考,安排在每年的3月和6月,三月份除了考英语听力外,另加一次笔试。普遍性,体现学生素质。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五月中下旬天津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从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中,选择三门进行等级考试。每门100分,共300分。等级考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反映学生兴趣,专业方向,向扬长方向转变。
高考总成绩750分。
天津市学业水平考试赋分方式:由原始分赋予等级,由等级转化为高考分数。
2.天津市学业水平考试
分为等级考试和和合格考试。考试安排如下:
二、新课程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正式启动,2005年全面铺开,天津市高中从2006年秋季进入,本次称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深化。
(一)亮点
课程体系:八大领域
课程结构:三级课程,必修、选修1、选修2,学分制管理
课程内容: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根本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效果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它把学生从诸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等的自由和权利。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本次新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
学习和培训、实践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三)问题
1.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2.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
缺少真抓实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选修2课课程开设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流于形式。实践领域课程有名无实。学分制管理名存实亡。
3.教师观念转变慢。有的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
师虽然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有的教师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高要求。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不仅仅要求必须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技能,还提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要求,而大多数教师往往缺少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4.学生受原有教育方式影响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第一,对新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颇感吃力,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一放开让学生自主,学生感到不适应,不知怎么去学。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由于新课程本身存在的衔接不当问题和一些老师过分强调探究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
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第三,新课程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远离农村的城市化问题和教材衔接不严密等。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众多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进度,我们应该以发展求实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实事求是地正视、分析和诊断这些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四)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深化
1.课程结构上调整,增加选择性
必修: 114→88学分
选修1: 22→42学分
选修2: 8→14学分
总学分:还是144学分
增加了更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
2.强调与新课程有关的制度建设
例如:选课指导制度
生涯规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