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难点和入门方法
难点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复杂。 2、神经症状和体征表现零碎多样。
入门方法
临诊时可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是感觉还是运动方面的? 2、若为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如何?何种感觉损害? 病灶何在?若为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型? 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病灶何在? 3、感觉运动障碍,二者有无联系? 是单个还是多个病灶?
(前根,后根)的小根附着区。脊髓与每对脊神经
小根相连, 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目一致。 即: C8 T12 L5 S5 Co1 4、马尾: 脊髓节连同与之相对应的脊神经小根
愈向下方距离愈大,
5、脊髓膜: 硬脊膜
L2 以下的脊神经小根
蛛网膜 软脊膜 含少量浆液 CFS
几乎全在椎管内,且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2、传导束
后索:损害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脑束:一侧受损引起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 锥体束:引起损害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1、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2、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同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皮肤潮红,后期紫绀发冷); 4、对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 脊髓横贯性损害: 1、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4、损害水平可有感觉减退,其上方可有狭窄的过敏带。
下臂丛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C8-T1神经根和臂丛中下干。 受累肌肉:尺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 临床症状:
腕及手指不能屈曲; 手部诸小肌无力; 屈腕障碍; 爪形手; 上臂、前臂和手内侧感觉减退; 可有水肿、营养障碍及霍纳综合征。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
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
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1(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但多呈弛缓性,可有双下肢运动性癫痫发作,并有失抑制性高张力型膀胱障碍。
见于该部位占位性病变及上矢状窦病变。
2(脊髓病变:(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所支配的肌肉因前角受损,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因皮质脊髓束受损,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括约肌障碍因脊髓损害水平不同而异,骶髓以上急性病变的休克期,表现为失张力性膀胱,但休克期过后,如膀胱反射弧的功能恢复,可逐渐转变为反射性膀胱,此外损害平面以下尚有泌汗、皮肤营养及血管舒缩障碍。
多见于脊髓压迫性病变、急性脊髓炎及脊髓餐伤。
胸、腰节段损害的具体表现如下:?胸段(胸髓2-12):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瘫痪,病灶水平以下的全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受损髓节支配的躯干部位常有神经根性痛或束带感。
?腰膨大(腰髓1-骶髓2):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伴有下腰或(和)下肢的神经根性痛。
(2)脊髓其它损害:腰膨大部的两侧脊髓前角损害: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不伴有感觉和括约肌障碍,偶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胸髓两侧侧索损害:引起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无其它脊髓横贯损害症状,见于脊髓压迫病的早期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胸髓两侧侧索和后索损害: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深感觉丧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和腱反射改变视侧索和后索何者损害为主而定,如当后索损害为主时下肢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见于营养代谢障碍引起的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和Friedrich型家庭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3(双侧腰骶神经根病变:双下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根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因骶神经根受损,出现失张力性膀胱。
见于脊髓蛛网膜,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及脊髓膜炎等。
(三)偏瘫的定位诊断1(大脑皮质损害:大脑广泛性损害累及整个中央前回时,可引起对侧中枢性偏瘫及面、舌瘫,可伴对侧肢体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之欧阳与创编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欧阳与创编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欧阳与创编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欧阳与创编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二 基本特征 肌肉:对称性肢带肌无力近端
晚期肌萎缩明显 与肌无力相一致的腱反射减退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 主要累及眼外肌 延髓肌和肢带肌; 无肌萎缩; 特征为症状的波动性; 腱反射不受影响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 对称性远端的感觉 运动 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腱反射改变明显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一 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 低钾:
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 变等
3 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 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 肿瘤或炎症等 臂丛损害:上部 下部 腰骶丛损害:
5 前根损害: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6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反射改变 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 多为远端无力; 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 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
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 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 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反射异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2.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显示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脑卒中、脑肿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神经系统病理学检查:包括脑组织活检、脑脊液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的表现()A.智能和行为的异常B.记忆的损害C.注意力的丧失、激惹D.技能的丧失E.对侧偏瘫2.额叶各部病变引起的症状中,下列错误的是()A.扣带回前部病变引起瞳孔扩大、脉搏徐缓、呼吸变慢B.额叶前部损害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C.额叶后部病变引起对侧运动障碍D.额叶底面刺激性症状引起智能障碍E.额叶底面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和木僵3.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人格改变B.记忆障碍、颞叶癫痫C.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D.象限盲、异常内脏感觉E.失语、失用4.顶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偏身感觉障碍B.复杂的皮质觉障碍C.失语、失用D.失写、失读E.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5.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会出现的是()A.同向偏盲B.精神性视觉障碍C.视幻觉D.同向象限偏盲E.半身失用6.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A.精神性视觉障碍B.半身失用C.同向偏盲D.失语和面肌麻痹E.精神症状7.半卵圆区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肢体单瘫B.视幻觉C.对侧皮质感觉障碍D.对侧同向偏盲和听力障碍E.运动性失语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边缘系统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A.自主神经系统的内脏功能障碍B.情绪改变C.对侧同向偏和听力障碍D.记忆障碍E.本能行为异常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Fulton综合征为病变对侧的强握反射和摸索反射B.Gerstmann综合征为失语C.Silverstem 综合征为偏身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和发育障碍D.Korsakoff综合征为近事遗忘、虚构症E.Kluver-Bucy综合征为情绪改变和性欲、食欲亢进1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A.丘脑上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B.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C.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D.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注视麻痹E.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丘脑手1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A.丘脑病变可引起丘脑痛或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B.丘脑底部病变累及Luys体致记忆以及躯体运动等功能有关的障碍C.下丘脑病变可引起内分泌、热量平衡障碍D.下丘脑病变可引起渴感、渗透压、体温调节障碍E.下丘脑病变可引起自主神经的平衡、觉醒和睡眠、感情障碍1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视交叉前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SIADHC.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失眠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一过性体温过高1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结节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内分泌病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畏食,消瘦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14.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后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性早熟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体温不恒定15.脑干病变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中,下列错误的是()A.中脑腹侧部受损造成Weber综合征B.中脑被盖部受损造成Benedikt综合征C.四叠体上丘受损造成Parinaud综合征D.中脑下段较广泛的损害造成Raymond综合征E.延髓上段背外侧部损害引起Wallenberg综合征16.下列颅底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颅前窝病变主要可引起蝶-岩综合征B.颅中窝病变可引起视交叉综合征C.眶上裂和眶尖病变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D.海绵窦区病变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E.岩部病变可引起岩尖综合征17.下列颅后窝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内耳道病变可引起内耳道综合征B.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颅脊管综合征C.小脑脑桥角病变可引起小脑脑桥角综合征D.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ernet 综合征E.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ilaret综合征1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A.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小脑暴发性语言B.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C.小脑蚓部病变可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D.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运动过多E.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肌阵挛1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脚病变的临床表现()A.同侧小脑性共济障碍、不自主运动B.肌阵挛C.额叶性共济障碍D.平衡障碍、眼震E.书写障碍20.下列感觉障碍的分型,错误的是()A.末梢型、神经干型B.神经丛型、神经根型C.后角型、前联合型D.传导束型、癔症性感觉障碍E.神经节段型、后联合型2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上界的依据()A.根性症状B.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C.腱反射变化D.自主神经症E.分离症状2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下界的依据()A.瘫痪及反射的变化B.发汗试验C.反射性皮肤划痕症D.足部立毛反射E.巴氏征阳性2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鉴别髓内病变、髓外硬膜内病变及硬膜外病变的依据()A.有无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发展方向B.有无肌肉萎缩、锥体束征C.尿便障碍出现早晚D.病程发展快慢E.典型症状是否一致24.Foster-Kennedy综合征易发生于何型脑膜瘤()A.蝶骨嵴内侧型B.蝶骨嵴外侧型C.蝶骨嵴中段型D.额叶肿瘤和蝶骨嵴脑膜瘤E.嗅沟和颅前窝底脑膜瘤25.一侧视盘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盘水肿。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高度重视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高血压病人, 情绪激动时突发讲话含糊不清, 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半h来院时呕吐一次 检查: Bp180/120mmHg, 患者示意左侧头痛,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 右侧上下肢肌力均2级, 右偏身感觉障碍 左基底节区出血可能性大
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高度重视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老年病人患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多年, 无高血压病史, 午睡后发现右半身麻木, 手&上肢轻度无力, 晚饭后家 人发现症状加重, 在社区医院静滴血管扩张药, 翌日晨 起发现讲话不清\偏瘫加重而来住院 检查: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 右上肢肌力0级, 右下肢2~3 级, 右侧Babinski征(+), 右偏身感觉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11. 系统性疾病伴神经系统损害
▼ 许多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甲状旁腺
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疾病, 肝脏&肾脏病, 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 心肺 外科\脏器移植术中均可并发神经系统损害 ▼ 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神经系统症状分布广泛, 演变过程与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 ▼ 可同时出现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关节&皮肤损害, 或出现不同症状的组合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10. 产伤&发育异常
▲ 围产期损伤: 常见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 轻症
病例可无症状, 中-重度病例出生后常见嗜睡\激惹\呼 吸困难\心律失常\痫性发作\姿势异常\角弓反张\瞳孔 固定&无反应状态等 ▲ 出生前数周或数月缺血&缺氧损害: 出生时或生后即 出现慢性脑病表现, 许多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是导致 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原因 ▲ 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 如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先天性强 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或代谢性肌病&脑病\脊髓损 伤或畸形可出现松软婴儿综合征(floppy infant syndrome)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本章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特色, 并举例说明 2.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原则 3. 根据病因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哪些疾病类型
神经系统疾病: 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疾病诊断可概括为3个步骤 ①全面占有 临床资料
用神经解剖学 采集详尽病史, &生理学知识, 细致神经系统检查 分析临床&相关资料, \必要辅助检查 确定病变部位
顶叶
皮层感觉障碍 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 破坏性病变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丧失 。 刺激性病变 :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如发作性蚁走 感、麻木感、电击感等异常感觉。 体象障碍 包括自体认识不能和病觉缺失。 右侧角回损害:自体认识不能,否认对侧肢体存在或 认为不是自己的 右侧顶叶缘上回损害:病觉缺失,表现为瘫痪无知症 。否认对侧偏瘫或幻多肢。
③弥漫性 侵犯两侧对称结构(脑\周围神经或肌肉) 代谢性&中毒性脑病 Guillain-Barré 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④系统性 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guillainbarr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系统性系统性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灶解释患者全部临床表现如果不合理或无法解释再考虑多灶性或弥散性病变可能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有时可指示病变性质例如一高血压病人突发后枕部剧烈头痛但无肢体瘫痪小脑出血可能性大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结核性脑膜炎引起显著icp时出现一或两侧外展神经麻痹通常是icp引起假性定位体征不具有定位意义并非所有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应的病灶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可支持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病人mri检查却意外地发现脑部病变临床完全被忽略的脑出血等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就可以确定病变部位或性质必要的辅助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破坏性病灶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癫痫发作等癫痫发作伴视觉先兆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大脑半球病变大脑半球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症状,如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肿瘤等 –眼部症状:病变侧常有视力减退或丧 失,眼肌麻痹及眼球突出。早期先有 视野改变,如中心暗点或中心旁暗点, 晚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
额叶损害表现
• 运动障碍
–瘫痪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 • • • • •
额叶性共济失调 运动性失用 精神障碍 癫痫 运动性失语 异常反射 颅神经症状
• 视觉障碍
–一侧枕叶的完全性损害产生对侧同向偏盲伴
有黄斑回避 –外侧膝状体之后视道路损害所产生的中枢性 同向偏盲有如下特点 • 常为象限盲。 • 若为偏盲则有黄斑回避现象 • 不影响瞳孔对光反射 • 由于中心视野存在患者常不觉偏盲 • 不发生视神经萎缩 • 如果双侧枕叶损害可引起双眼失明,称为 皮质盲,其特点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异常,可有触或压 的感觉,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 觉异常发作 –这种发作虽可为癫痫的唯一表现,但多数只 是作为发作先兆,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 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最终表现为感 觉运动性局限性癫痫或扩展为全身性发作
• 体象障碍
–顶叶(特别是右侧)损害可以发生对身体结
• 运动障碍 –瘫痪:对侧肢体不完全性瘫痪,偏瘫或单瘫多见 • 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 • 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 旁中央小叶损害可出现尿潴留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同向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 叉到对侧支配桥脑的同名中枢 • 当此中枢受到刺激时,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 受损时向病灶一侧斜视
顶叶
• 顶叶主要结构包括中央后回, 是皮质的躯体感 • • •
•
觉中枢 顶上小叶为实体感觉分析区 主侧半球的角回为阅读中枢 同时顶叶通过联络纤维与额、颞、枕各叶发生 联系,并借胼胝体与对侧顶叶联系,此外在顶 叶深部还有部分视觉纤维通过 顶叶损害时可有以下表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皮
层
感
觉
单肢型
区
病
变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内容摘要: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
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张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52页】
• 对侧眼球运动障碍 • 脑干临近结构损害 • 分离性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间型眼肌麻痹
(internuclear ophthalmopligia)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症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核上型眼肌麻痹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2024/8/1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步骤
• 定位诊断
症状、体征 + 解剖
• 定性诊断 病史 +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或 病因诊断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 1. 首先 , 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中枢、周围) • 2. 其次 , 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 1.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 应的病灶
• 2. 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 3.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 所在 • 4.无症状体征的病灶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思考题
1.根据病变部位,躯体感觉障碍可分为那些类型 ?
2.失语症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何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可分为那些类型? 4.周围性面瘫不同部位面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 5.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如何鉴别? 6.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如何鉴别? 7.试述单眼与双眼视力障碍常见于那些疾病?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1)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诊断
• 旧新纹状体或/和丘脑底核病变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肌强直(rigidity) 运动不能(akines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解龙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病史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逆向推断查体及辅助检查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的不同特点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周围神经1、多发性神经病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2、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出现感觉障碍如挠神经、尺神经。
后根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根痛)如髓外肿瘤、椎间盘突出。
脊髓1、后角损害空洞症、外伤。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深感觉触觉保存。
2、脊髓中央部病变空洞症、髓内肿瘤早期(前联合受损)。
分离性感觉障碍:两侧对称的痛温觉丧失、触觉保存。
3、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综合症)外伤、髓外肿瘤早期。
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4、横贯性病变脊髓炎、压迫症,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脑干1、延髓外侧病变(伤及脊丘侧束、三叉神经脊束)产生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如Wallenberg综合症。
2 、一侧桥脑、中脑病变对侧偏身及面部感觉障碍(伴受损平面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变。
丘脑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丧失,痛觉减退较触觉深感觉为轻,可伴较重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主要见于脑血管病)。
内囊对侧偏身(面部)感觉减退或丧失(伴偏瘫或偏盲)。
皮质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伤其一部,呈对侧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单肢感觉减退或丧失)。
特点为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障碍:实体觉、图形觉等感觉障碍。
刺激性病灶可致感觉性癫痫发作。
癔病分布不符和解剖规律,范围及程度易变,易受暗示影响而改变。
一、临床分类:1、刺激性症状:感觉经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2、抑制性症状:感觉经路破坏时出现的感觉减退或缺失。
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则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瘫痪瘫痪的定位诊断临床表现1、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致整肢瘫痪,表现为单瘫,一侧肢体瘫痪即偏瘫,双下肢瘫痪即截瘫,双侧病变也可出现四肢瘫痪。
2、瘫痪肌肉无肌束颤动,不出现肌萎缩,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3、急性病损时锥体束突然中断,使肌肉牵张反射被抑制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
定位诊断1、皮质(cortex):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可引起对侧单肢瘫,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对侧下面部瘫(即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出现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拇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质代表区范围较大,兴奋域较低,抽搐若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称Jackson癫痫。
2、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放射冠,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该处局灶性病损也可引起类似于皮质病损的对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下肢。
3、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
4、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体上运动元瘫,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体上运动元瘫;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及面神经瘫,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③Foville综合征: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出现病灶侧外展神经瘫与对侧偏瘫,常伴有两眼向病灶侧协同水平运动障碍,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以及炎症或肿瘤;④Jackson综合征:病损侵及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可出现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及对侧偏瘫,多由脊髓前动脉阻塞所致。
5、脊髓(spinalcord):①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5、脊髓(spinalcord):②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小,其病变常损伤双侧锥体束,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生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
颈膨大以上病变,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累及两侧前角与皮质脊髓侧束时,产生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与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侧束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解剖1、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2、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通路。
临床表现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下运动神经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较早(可在几周后)发生肌肉萎缩(因脊髓前角细胞对肌纤维的营养作用发生障碍)。
1、脊髓前角细胞: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C5前角细胞损害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C8 ~1损害引起手部小肌肉萎缩,L3损害使股四头肌萎缩无力,L5损害则使踝关节及足趾背曲不能。
急性起病者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者多因部分性损伤的前角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出现肉眼可分辨的肌纤维跳动,称肌束颤动(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识别而仅在肌电图上显示的肌纤维性颤动(fibrillation)。
常见于进行性肌脊萎缩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球麻痹及脊髓空洞症等。
2、前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前根损害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亦常同时受侵犯而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感觉障碍。
3、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的上丛损伤,可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等瘫痪,手的小肌肉则不受累,感觉受损的范围包括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
4、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并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面神经受损出现它支配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表现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鼻唇沟变浅及皱眉、闭目、鼓颊、露齿等动作不能(周围性面瘫);桡神经麻痹时表现伸腕、伸指及拇指肌瘫痪,手背拇指和第一、第二骨间隙感觉减退或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面肌瘫痪延髓麻痹延髓麻痹(球麻痹)延髓麻痹(球麻痹)延髓麻痹(球麻痹)延髓麻痹(球麻痹)肌萎缩肌萎缩是肌肉营养不良导致骨骼肌容积缩小、肌纤维数目减少,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或肌肉疾病所致。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神经源性肌萎缩(下运动神经元)1.脊髓前角细胞和延髓运动神经核病变:支配区域肌肉萎缩,肌束震颤2.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及周围神经病变肌源性肌萎缩(肌肉)肌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多为近端型对称型肌萎缩临床上引起肌萎缩的疾患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脊髓灰质炎脊髓出血或软化多发性神经炎临床上引起肌萎缩的疾患局限性非进行性肌萎缩尺神经麻痹正中神经麻痹臂丛神经压迫脑血管病偏瘫临床上引起肌萎缩的疾患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颈髓压迫性疾患脊髓空洞症四肢远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临床上引起肌萎缩的疾患四肢近端肢带型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糖尿病性肌萎缩激素性肌病病例患者:女性5岁在一次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查:1.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可见肌束颤动、肌张力↓3.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4.全身深、浅感觉均正常试分析1.病变部位2.损伤结构3.症状发生原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左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受病毒侵害。
(排除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下神经元损伤症状L2-S3面神经脑桥延髓沟(中)内耳门茎乳孔Facialn.面神经核孤束核上泌延核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前2/3味觉翼腭N节下颌下N节Ⅶ鼓索膝神经节岩大神经正常变大眼裂变浅变浅鼻唇沟偏向健侧偏向健侧口角存在消失额纹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常见症状: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肌源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常见病因急性起病椎基底动脉病变、脑炎、吉兰-巴雷、多发性硬化慢性起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延髓空洞症、脑干肿瘤、多发性硬化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常见病因脑血管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假性球麻痹肌源性球麻痹常见病因重症肌无力亢进无变化下颌反射多有多无四肢锥体束征多有无排尿障碍(-)(+)舌肌纤颤及萎缩(+)(-)强哭强笑(+)(-)咽、吸允、掌颏反射双侧皮质或皮质核束疑核、舌下神经核及相应脑神经,多为一侧性病变部位2次或多次脑卒中多为首次发病病史可有弥漫性异常无异常脑电图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神经元损害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疼痛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疼痛感。
刺激性症状: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
刺激性症状: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
刺激性症状: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经刺激性病变;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分支;牵涉性疼痛:内脏病变疼痛可扩散到相应体表节段,如心绞痛引起左胸及上肢内侧痛。
抑制性症状:完全性感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患者:男性成人嗜烟,自述右手食、中指末节相邻部位溃烂而不感疼痛。
查:两上肢及乳头平面以上痛温觉消失,触觉正常。
2.余(-)病例组成臂丛的脊髓节段(C5-T1)并下延至T4脊髓丘脑束传导障碍.当2条对称又不紧邻的纤维束同时出现传导障碍,损伤部位只可能是其交叉部位。
白质前连合损伤根据形成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交叉过程中或交叉前要上升1-2节段,由此推断损伤部位是C4 -T3节段的白质前连合。
C4-T3脊髓空洞症或鞘内肿瘤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躯体运动核。
发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