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交通安全工程汽车新技术课件
080306 车辆工程
长安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调查第一部分:长安大学车辆工程的简介长安大学车辆工程排名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1 吉林大学A+ 7 上海交通大学A 13 长安大学 A2 清华大学A+ 8 同济大学 A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3 湖南大学A+ 9 江苏大学 A 15 兰州交通大学 A4 北京理工大学A+ 10合肥工业大学A 16 华南理工大学 A5 重庆大学 A 11 西北工业大学A 17 北京科技大学 A6 西南交通大学A 12武汉理工大学A ……长安大学车辆工程(陕西省名牌专业)、【培养目标】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新产品开发、汽车试验、汽车改装、汽车技术服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车辆工程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汽车构造、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与试验、汽车设计、汽车电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法规与环保等。
此外还设有若干门选修课和具有特色的实习、试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方向】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汽车新产品设计、汽车试验、汽车改装、汽车售后服务、以及汽车技术管理等工作【本校特色】长安大学车辆工程尤以客车见长,被誉为客车界的“黄埔”。
一直以来受到宇通,金龙,苏州,中通等客车行业的领头羊的亲睐。
第二部分:有关车企分布概况【陕西汽车公司分布】1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汽)企业规模:目前已拥有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20个参(控)股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2.85亿元,从业人员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2100余名,公司具有完整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检测调试、市场营销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体系,是名副其实陕西规模最全面的车企。
汽车安全新技术PPT学习教案
第40页/共64页
线束结构图
第41页/共64页
(6)安全气囊ECU
安全气囊ECU由中 央处理器CPU、只读存 储器ROM、随机存储器 RAM、I/O接口,驱动 器等电子电路组成,同 时,安全气囊ECU内部 还有安全传感器、备用 电源、稳压电路和故障 自诊断电路等等。
第17页/共64页
1.防碰撞传感器 (1)CCD照相机 (2)激光雷达
第18页/共64页
(3)超声波传感器 (4)电磁波传感器。
第19页/共64页
2.防碰撞控制系统 (1)系统组成
主要由行车环境监测、防碰撞预测和车辆控制三部分组成。
(2)控制原理 系统采用激光雷达在水平面上呈扇形快速扫描来监测车距
5.4 安全气囊新技术
安全气囊(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简称 SRS)是 一种被动性性安全装置。它与座椅安全带一起,用来帮 助保护司机和前座乘客。在车辆发生意外碰撞时,气囊 的碰撞传感器检测冲击力, 如果冲击力超过规定值,座 椅安全带收紧机构开始作用,藏在方向盘缓冲垫里的司 机气囊和前座乘客的气囊也同时引爆,急剧充气膨胀, 缓冲对乘员的冲击。
驾驶员侧的气囊多采用尼龙布涂氯丁橡胶或有机硅 制成。橡胶涂层起密封和保护作用,气囊背面有2个泄 气孔。乘客侧气囊没有涂层,靠尼龙布本身的孔隙泄 气。
第39页/共64页
(5)安全气囊系统线束
安全气囊系统的所有线束都套装在黄色的波纹管 内,并与车颈线束连成一体,以便于区别。为了保 证方向盘具有足够的转动角度而又不致损伤驾驶员 气囊组件的连接线束,在方向盘与转向柱管之间采 用了螺旋线束,即将线束安装在螺旋形弹簧内,再 将螺旋弹簧放到弹簧壳体内。
课题三 汽车与交通 课件
课题三汽车与交通课件
课件大纲:汽车与交通
1. 引言
•汽车与交通的历史发展
•汽车与交通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汽车技术基础
•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等)
•汽车的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3. 交通系统
•交通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等)
•交通规则与标志
•公共交通系统
4. 汽车与环境
•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中的作用
5. 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安全驾驶技巧
•汽车安全装备(气囊、ABS等)
6. 案例分析
•分析具体的汽车或交通案例
•探讨案例中的技术、环境、安全等问题
7. 未来发展
•汽车与交通的未来趋势
•新兴技术(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等)
•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8.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与回答
•小组讨论与分享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课件大纲,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在准备课件时,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融入丰富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交通安全工程》第10章-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第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11/52
二、实施交通静化的目的与依据
实施交通静化的目的和原则为: (1)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当地街道上行人、骑自 行车者、机动车驾驶员及乘车者的交通安全性; (2)降低当地街道上的车速; (3)减少抄捷径而穿越当地街道的交通量; (4)保护并提高行人和骑自行车者通往临近社区的交通 安全性。交通静化不仅要提高行人、乘客、自行车、机动 车的交通安全性,而且还要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交通环境 ,从而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交通安全水平。 通用的实施依据有:(1)最小机动车交通量;(2)利用 当地街道抄捷径机动车交通量的百分率;(3)85%位运行 车速;(4)行人过街交通量;(5)事故率。
第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22/52
(3)车道断面窄化措施 车道断面窄化措施包括交叉口瓶颈化、中心岛窄化和路面 窄化。 1)交叉口瓶颈化(Neckdown) 交叉口瓶颈化是指交叉口处两侧路缘向中间延伸,从而减 少进口宽度的交叉口。
第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23/52
1.功能区内接入道路 的关闭 在接近交叉口物理 区附近,由于接入 道路导致冲突点多 而密集,会严重影 响交通安全,见图 10-3。所以有必要 界定这一范围,这 一范围之内不允许 有接入道路。
第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5/52
2.功能区内接入道路的出入控制 当交叉口功能区内接入道路为双向道路时,根据主路交通 量的大小对接入道路进行出入控制管理。
3/52
第10章 新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主路
次 路
物理区 功能区
图10-1 交叉口物理区和功能区
汽车新技术课件
汽车新技术课件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展铁道车辆新技术教学的必要性火车的六次提速及高速列车“和谐”号的营运,要求铁道车辆在构造上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材料。
在适合技工学校的教材出版前,运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图像、图示、声音和动画的演示功能,跟踪引进现行铁道车辆运用的先进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问面,使学生能即时承受到新的学问,赢在起跑线上,为铁路部门造就出大批驾驭先进技术的工人。
二、多媒体课件在铁道车辆新技术教学中的运用1.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探求学问的原动力,也是独创缔造的精神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特点,演示相关的图像、图片,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的高速列车。
例如日本的新干线列车1964年10月1日开通,最高时速每小时443公里,运营速度可达每小时270公里或300公里;法国的TGV系列创下运营速度之最,11013年速度曾到达每小时515公里等。
我国的高速列车“和谐”号还没有在广西的铁路途上营运,可以通过播放“和谐”号视屏,让学生看到高速列车的英姿和风采,就会产生剧烈的新奇心和求知欲,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问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爱好。
2.多媒体课件用于新旧构造的比照教学,化难为易铁道车辆的新技术和高速列车的高新技术比拟高深,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新旧构造的图片,进展构造组成的异同点比照和工作原理分析,就可以轻松地到达教学目的。
例如,对动车转向架轮对与一般车辆转向架轮对构造进展比拟与分析:动车转向架轮对采纳空心车轴,可以减轻轴重,提高车辆速度;采纳整体轧制车轮、磨耗型车轮踏面,能够减小车辆运行时产生的蛇行运动,增加车辆运行的平稳性。
通过图片的局部放大,以及反复的演示和解析,使学生易于理解,产生“我能行”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念。
3.多媒体课件教学用于攻克教学难点,变静态为动态对于构造组成困难、工作过程较为抽象的构件,在传统教学中靠挂图、板书及老师的语言来讲解,枯燥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驾驭。
汽车安全与法规 长安大学
第一章汽车安全技术概述1、道路交通:是由人、车辆、道路环境组成的一个复合的动态系统,人、车辆、道路环境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道路交通事故:在我国的定义是,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
3、现代汽车安全保障体系:是应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宏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从复杂的多因素事物中找出特有的规律,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有效控制,以解决道路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的体系。
4、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环境三要素所构成。
其工作目的是高速有效地保障客、货主体实现快捷可靠的安全位移。
5、汽车安全保障体系以交通法规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达到道路交通系统工作的目的。
注: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人是能动者,是系统的核心。
从人这个因素来说,保障系统的安全应包括:安全态度、意识的教育;驾驶员的选拔、培训;交通伤害的急救等。
其中教育与培训是保障系统安全的预防措施,而交通伤害的急救是保障系统安全的解救措施。
就系统中的车辆来说,保障其安全应包括:车辆的设计、制造;车辆的安全检测;车辆的维修等环节。
良好的设计与制造,是车辆安全性能的前提条件,而车辆的检测和维修是保证车辆技术状况完好的必要措施。
道路交通是系统的基础,为保障系统安全,它应该是合理设计、修建,可靠并及时维护。
倘若因道路周边环境改变或其他原因而出现事故多发地段,应对其及时进行改进;另外,还需配备完善的信号、标志,正确的监控设施等。
6、汽车安全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后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7、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操纵制动或转动系,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以及汽车正常行驶时保证其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正常的能力,也叫事故前汽车安全性。
8、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包括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
(四个安全性定义见下文)9、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包括汽车外部安全性和汽车内部安全性。
长安大学汽车运用工程
1、主动安全性:指汽车本身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
2.附着率:令轮胎与路面间传递的切向力与地面垂直反力的比值称之为附着率。
3.侧偏角: 是轮胎接地印迹中心位移方向与x 轴的夹角,外倾角是垂直平面与车轮平面的夹角。
4.侧偏现象: 弹性轮胎受到侧向力时会产生侧向变形,因此即使地面侧向反作用力 未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c-c )方向。
这种现象称之为弹性轮胎的侧偏现象。
5.汽车的操纵性:根据道路和交通情况的限制,能够正确遵循驾驶员通过操纵机构所给定方向行驶的能力。
即:驾驶员以最小的修正而能维持汽车按给定方向行驶,以及按驾驶员的愿望转动方向盘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性能。
6.汽车操纵稳定性:在行驶过程中,具有抵抗力图改变其行驶方向的各种外界干扰,并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指汽车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这两个性能是相互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
所以,通常笼统称之为操纵稳定性。
7.稳态转向角速度增益:定义为汽车的稳态转向角速度增益,表示单位转向轮转角输入使汽车产生的转向角速度8.不足转向:α1>α29.稳态转向角速度增益;10.过度转向:α1<α211.中性转向:α1=α2,即转向半径R 和转向角速度Wa 与刚性路相等时具有中性转向的特性。
12.被动安全性:指交通事故发生后汽车本身减轻人员伤害和货物损坏的能力。
13.滑移率;Vr V s ω⋅-= 14、货物运距:是货物由装货点至卸货点间的运输距离,一般用千米(km )作为计量单位。
15、装载质量利用系数: 载货汽车的实际容载量与汽车的额定装载质量、车厢尺寸物密度有关。
其额定容载量利用程度用装载质量利用系数qz 评价。
Qz=mvVm/ qo 式中mv ——汽车额定装载质量,t ; Vm ——汽车车厢容积,qo ——货物容积质量。
16、牵引系数:G F zt =τ——zt F -驱动轮静态反力,前(后)驱动时 ()21z z zt F F F =17、零担货物:一次运输货物不足3t 小批货物为零担货物。
《汽车新技术》课件——15.防撞安全新技术
• 前保险杠骨架前面装有行人保护缓冲垫
4.3.3 防撞杆
4.3.4 主动头部保护系统
•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简称WHIPS(Whiplash Protection System),属于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一般设置于前排座 椅。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头颈保护系统会迅速充气 膨胀起来,其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乘坐者的 整个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靠背则会后倾以最大 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前甩的力量,座椅的椅背和头枕会向后 水平移动,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 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止头部 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 3.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
• 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是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它包括安全系统、危险预警系统、防撞系统等,涉及传感 器技术、通信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显示技术、驾驶 状态监控技术等。这些车载设备包括安装在车身各个部位 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红外线、超声波传感器、盲点探测 器等,具有事故监测功能,由计算机控制,在超车、倒 车、变换车道、雨天、大雾等容易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随 时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及车辆本 身的必要信息,并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车辆控制,从 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利用车身四周的传感器 分别探测车辆前后左右的路况,为驾驶员提供及时的回避 操作指令,并提醒驾驶员保持安全车距,防止车辆与车 辆、车辆与其他物体或车辆与行人间的正面、追尾和侧向 碰撞。
第十五讲 防撞安全新技术
4.3.1防撞控制系统
• 防碰撞控制系统装有测距传感器,它们利用 光线、激光或超声波,测得汽车与障碍物间 的距离,这个距离信号,加上车速传感器和 车轮转角传感器的信号送入电控单元( ECU),通过计算求出行驶汽车与前方物 体的实际距离以及相互接近的相对速度,并 向驾驶员发出预告信号或显示前方物体的距 离。当将要碰撞时,ECU向制动装置和节 气门控制电路发出控制指令,使汽车发动机 降速并及时制动,从而有效地避免碰撞。
交安工程技术方案
交安工程技术方案标题:交安工程技术方案引言概述:交通安全向来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交通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为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提高交通安全水平,采取科学的交安工程技术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交通信号灯的设置1.1 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和行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2 根据不同路口的交通流量和行人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交通信号灯,如绿灯时间长短的调整。
1.3 定期检查维护交通信号灯,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修复故障,避免造成交通混乱。
二、道路标线和标牌的规范设置2.1 道路标线和标牌的规范设置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交通规则,减少违章行为。
2.2 根据道路情况和交通流量,设置合适的标线和标牌,如限速标志、禁止超车标线等。
2.3 定期检查维护道路标线和标牌,确保其清晰可见,避免给驾驶员造成误导。
三、交通设施的改善3.1 对于交通拥堵严重的路段,可以考虑增设交通设施,如加宽车道、设置交通导向标志等。
3.2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改善交通设施的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3 定期对交通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需求。
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4.1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4.2 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渠道,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引导大众遵守交通规则。
4.3 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如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交通安全演练等,提升社会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
五、交通监控和管理系统5.1 建立完善的交通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道路交通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交通违章行为。
5.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车辆违章自动识别系统等,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5.3 加强对交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结语:通过科学的交安工程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与汽车新技术108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道路交通安全与汽车新技术
6
、
露
凝
无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汽车工程与智能交通培训资料
的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 式的不断涌现,推动产
业转型升级。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加大对智能网 联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前景
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未 来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 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
前景。
06
CATALOGUE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国外ITS发展现状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ITS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注重智能交通系统 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ITS发展趋势
未来ITS将更加注重人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大数据应用等方面 的发展。
ITS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
关键技术
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 是实现ITS各项功能的基础。
应用领域
政策法规环境及标准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介绍国家和地方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政策 法规,分析其影响和作用。
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介绍国内外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标准体系建 设进展,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
未来政策与标准发展趋势
探讨未来政策与标准的发展趋势,如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标准体系 、推动国际合作等。基础
汽车构造与原理
汽车基本构造
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 等部分,各部件协同工作实现汽车行 驶功能。
汽车性能参数
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通过 性和稳定性等,这些参数是衡量汽车 性能的重要指标。
汽车工作原理
通过内燃机或电动机产生动力,经传 动系统传递至车轮,使汽车运动。同 时,汽车各系统协同工作,确保行驶 安全、舒适和高效。
预紧式安全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cture 1IntroductionLecture 22.1 ABSWithout ABS:The vehicle skids, the wheels lock and driving stability is lost so the vehicle cannot besteered;If a trailer or caravan is being towed it may jack-knife;The braking distance increases due to skidding;The tyres may burst due to the excessive friction and forces being concentrated at the points where the locked wheels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road surface.With conventional brake systems one of the road wheels will always tend to lock sooner than the other, due to the continuously varying tyre to road grip conditions for all the road wheels. To prevent individual wheels locking when braking, the pedal should not be steadily applied but it should take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impulses caused by rapidly depressing and releasing the pedal. This technique of pumping and releasing the brake pedal on slippery roads is not acquired by every driver, and in any case is subjected to human error in anticipating the pattern of brake pedal application to suit the road conditions. An antilock brake system does not rely on the skill of the driver to control wheel lock, instead it senses individual wheel slippage and automatically superimposes a brake pipe line pressure rise and fall which counteracts any wheel skid tendency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line pressure to retard the vehicle effectively.When the wheels stop rotating with the vehicle continuing to move forward the slip is 100%, that is, the wheel has locked.To attain optimum brake retardation of the vehicle, a small amount of tyre to ground slip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the greatest tyre tread to road surface interaction. For peak longitudinal braking depends upon a maximum sideways tyre to ground resistance which is achieved only with the minimum of slip. Thus 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an increasing braking force and a decreasing sideways resistance as the percentage of wheel slip rises initially. As a compromise, most anti-skid systems are designed to operate within an 8-3=% wheel slip range.4WDWhen employing two-wheel drive, the power thrust at the wheels will be shared between two wheels only and so may exceed the limiting traction for the tyre and condition of the road surface. With four wheel drive, the engine’s power will be divided by four so that each wheel will only have to cope with a quarter of the power available, so that each individual wheel will be far below the point of transmitting its limiting traction force before breakaway (skid) is likely to occur.During cornering, body roll will cause a certain amount of weight transfer from the inner wheels to the outer ones. Instead of most of the tractive effort being concentrated on just one driving wheel, both front and rear outer wheels will share the vertical load and driving thrust in proportion to the weight distribution between front and rear axles. Thus a four wheel drive when compared to a 2 wheel drive vehicle has a much greater margin of safety before tyre to ground traction is lost.●Power lossIn general, overall transmission losses with four wheel drive will depend upon th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and may range from 13% to 15%.Tyre losses become greater with increasing tractive force caused partially by tyre to surface slippage. This means that if the total propulsion power is shared out with more driving wheels less tractive force will be generated per wheel and therefore less overall power will be consumed. The tractive force per wheel generated for a four wheel drive compared to a two wheel drive vehicle will only be half as great for each wheel, so that the overall tyre to road slippage will be far les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ower consumed is least for the front wheel drive and greatest for the rear wheel drive, while the four wheel drive loss is somewhere in between the other 2extremes.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miting tractive power delivered per wheel with either propulsion or retardation and the power loss at the wheels is shown to be a rapidly increasing loss as the power delivered to each wheel approaches the limiting adhesion condition of the road surface. Thus with a dry road the power loss is relatively small with increasing tractive power because the tyre grip on the road is nowhere near its limiting value. With semiwet or wet road surface cond itions the tyre’s ability to maintain full grip deteriorates and therefore the power loss increases at a very fast rate.●Maximum speedIf friction between the tyre and road sets the limit to the maximum stable speed of a car on a bend, then the increasing centrifugal force will raise the cornering force and reduce the effective tractive effort which can be applied with rising speed. The maximum stable speed a vehicle is capable of on a curved track is hightes with four wheel drive followed in order by the front wheel drive and rear wheel drive.●4wd 的缺点:传动效率低,消耗更多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