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二章 第3讲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n2+ Pb2+ (H+) Cu2+ Hg+ Ag+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H2+CuO
0
+2
△
Cu+H2O
0
+1
失去氧, 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 【结论】 物质得到氧,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物质失去氧,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同样用化合价是否变化分析下列反应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0 +3 +2 +2 化合价升降是 氧化还原反应 的特征
Cu+2FeCl3
CuCl2+2FeCl2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aCO3
高温
2KClO3
MnO2
CaO+CO2
(否) (是)
△
2KCl+3O2
CaO+H2O CuO+H2
△
Ca(OH) 2 (否) Cu+H2O (是)
C+O2 点燃 CO2 (是) 3C+Fe2O3 高温 2Fe+3CO2 (是) HCl+NaOH NaCl+H2O(否) 2HCl+CaCO3 CaCl2+H2O+CO2 (否)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的不同 进行判断
同种氧化剂和不同的还原剂反应,易发生反应的还原剂的还原性强; 同种还原剂和不同的氧化剂反应,易发生反应的氧化剂的氧化性强。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第一册
2.3.2 气体摩尔体积本课时是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与相关计算,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教材编写从特殊概念到一般概念,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相关概念,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对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微粒排列方式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温度和压强对于气体体积的影响及其原因。
本课时的学习将从以上的微观物理问题入手延伸至宏观的摩尔体积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摩尔体积的微观意义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而延伸至宏观物理量对摩尔体积的影响,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建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基本模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学生复习初中微观粒子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一瓶氢气,我们应该如何得到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呢?【设疑】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两个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A N N =n 和Mm n =,应用上面的公式能不能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呢?(不能,因为既不可能得到氢气的分子数,也不可能称量出氢气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得到氢气的什么物理量呢?(体积)如果已知氢气的体积,能否求解氢气的物质的量?【板书】气体摩尔体积:一、摩尔体积【投影】气体摩尔体积:一、摩尔体积【设疑】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同学们觉得摩尔体积的概念是什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体积)【讲解】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 m ,单位为L/mol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也能得到公式mV V n =,V m 代表摩尔体积,即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体积除以其摩尔体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_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课件(共16张PPT)
反应平衡时 ——v(正)=v(逆),c(反应物)、c(生成物)均 _不__再__改__变____,但不一定相等或等于化学 计量数之比
—以上过程中v-t图像表示如下: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 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__等__时,反应体系 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 持_恒_定__的状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志
化学反应mA(g)+nB(g) pC(g)+qD(g)平衡状态的判定: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 m mol A,即v正=v逆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的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即v正=v逆 2)、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 一定时(其他不变) 3)、颜色
①当m+n≠p+q时,Mr一定 ②当m+n=p+q时,Mr一定
一定平衡 不一定平衡
7、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2(g)+SO2(g)——SO3(g) +NO(g) ΔH=-41.8 kJ/mol,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3时48分48秒15:48:489 November 2021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下午3时48 分48秒下午3时48分15:48:4821.11.9
高中化学第03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特别提醒】
1)熟悉常见的混合物
(1)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焦炉气(主要成分是H2和CH4)、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
(2)液体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浓硫酸、盐酸、汽油、植物油、胶体。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物质变化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物理变化)或者物质的分子构成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具有某种性质,才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物质发生了某种变化,说明了该物质具备某种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注意: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知能点四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如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③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2.3物质的量 课件(共28张ppt)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
判断:
1mol大米 × 1 摩尔氧 × 1 摩尔氧原子 √ 3 摩尔 H2O √ 0.5 摩尔二氧化碳分子 √ 物质的量即是物质的质量,也是物质的数量 × 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注意事项:
①专有化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微观化 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 电子等,不能表示宏观的物质,如米
③具体化 必须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常用化学式表示,如“1 mol O”“2 mol O2”“1.5 mol O3”;不能说“1 mol 氧”
1 mol 粒子 = NA 个粒子 ≈ 6.02×1023个粒子
注意事项: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有单位,而不是纯数。 (2)不能认为1 mol粒子等于6.02×1023个,也不能认为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3)在计算时采用近似值6.02×1023mol-1
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物质中粒子数目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
生活中的计生量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大件物品以单个方式计量
情境引入 生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小件物品按一定的标准打包为一个集合体
微观粒子
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 量之一。
X个
物理量 长度 时间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电流 发光强度
质量
......
8g
C: 12g/mol
2 molC
24g
H2O: 18g/mol 10 molH2O
180g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精讲精练 第2章第3讲 物质的量(学生版)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和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s 即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m (碳12)×112。
(2)H 2和O 2生成水的反应中,H 2、O 2和H 2O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
(3)1个O 2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Na +中含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2)表示:符号为N A ,通常用6.02×1023_mol-1表示。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n =N N A 。
二、摩尔质量1.将下列符号与文字连线。
①1 mol H A.1摩尔氢离子②1 mol H+B.1摩尔氢气分子③1 mol H2C.1摩尔氢原子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 (2)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3)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 (4)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 (5)32 g 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 (6)98 g H2SO4中共含有7 mol原子() 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6.02×10 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B.12 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值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是1 mol D.1 mol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4.请将下列物质中所含N原子的数目按由多到少顺序排列(填序号)。
①14 g N2②72 g NH4+③3 mol NO气体④6.02×1023个NH4NO3⑤150 g尿素CO(NH2)2关于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应用的注意事项概念应用注意事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摩尔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也可以是特定组合,如1 mol NaCl阿伏加德罗常数(1)N A的基准是0.012 kg 12C中的碳原子个数(2)N 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摩尔质量(1)适用于任何一种微观粒子(2)纯净物和混合物都有摩尔质量,混合物的摩尔质量一般称为平均摩尔质量[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D.SO2-4的摩尔质量为96 g(1)判断有关概念要注意:指向性——粒子的具体化;恒久性——相对分子(原子)质量、摩尔质量不随粒子的增多而变化;一致性——物理单位与指代物质及概念要一致。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第3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基础知识讲义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一、化学反应自发进行方向的判据(一)焓判据——自发反应与焓变的关系: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有很多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因此,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全面的。
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进行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二)熵判据1、熵(1)定义:熵是衡量体系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
(2)符号和单位:S,常用单位:J/(mol·K)(3)影响熵大小的因素:混乱度越大→体系越无序→熵值越大①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物质的量越大→粒子数越多→熵值越大②对于同一物质,当物质的量相同时,S(g)>S(l)>S(s)③不同物质熵值的关系:I、物质组成越复杂→熵值越大II、对于原子种类相同的物质:分子中原子数越多→熵值越大2、熵变(1)定义: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熵的变化称为熵变,符号为ΔS(2)计算公式:ΔS=生成物总熵-反应物总熵3、熵判据——自发反应与熵变的关系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熵增的反应。
熵变是与反应进行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因此,只根据熵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全面的。
二、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一)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封闭体系中(不考虑体积变化做功以外的其他功),自由能(符号为ΔG,单位为kJ/mol)的变化综合反映了体系的焓变和熵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即ΔG=ΔH-TΔS。
这时,化学反应总是向着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直到体系达到平衡。
即:ΔG=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ΔG=ΔH-TΔS=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ΔG=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二)综合焓变和熵变判断反应是否自发的情况:焓变熵变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ΔH<0 ΔS>0 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ΔH>0 ΔS<0 不能自发进行ΔH<0 ΔS<0 较低温度时自发进行ΔH>0 ΔS>0 高温时自发进行小结:“大大高温,小小低温”(三)应用判据时的注意事项(1)在讨论过程的方向问题时,我们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第3节 苯的同系物教学设计下学期
第二章 烃 第三节 芳香烃 2.3.2 苯的同系物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教科书在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后,重点介绍了苯和苯的同系物。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从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规律和思考方法,迁移到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
要注意脂肪烃和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要善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讲义 教具【新课引入】复习引入:苯的结构与性质 【学生活动1】 1. 苯的同系物的定义 2. 苯的同系物的通式3. 书写分子式为C 8H 10,且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4. 阅读表2-2,总结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讲解】一、苯的同系物1.苯的同系物是指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所得到的一系列产物,其分子中有一个苯环,侧链都是烷基。
2.苯的同系物通式为C n H2n-6(n≥7)。
3.分子式为C8H10且含有苯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4.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1)苯的同系物为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的小。
(2)三种二甲苯的熔、沸点与密度①熔点:对二甲苯>邻二甲基>间二甲苯。
①沸点: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①密度: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实验2-2】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解释(1)向两支分别盛有2 mL苯和甲苯的试管中各加入几滴溴水,静置溴水沉到液体底部溴水的密度大于苯和甲苯的密度(2)将上述试管用力振荡,静置两支试管中液体均分层,均是上层为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苯、甲苯与溴水均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但能够萃取溴甲苯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甲基,因此其化学性质与苯和甲烷有相似之处。
同时,由于甲基与苯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甲基使苯环上与甲基处于邻、对位的氢原子活化而易被取代,而苯环也使甲基活化,因此甲苯的化学性质又有不同于苯和甲烷之处。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共价键的极性
第三节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第1课时共价键的极性[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2.通过键的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1.共价键的极性(1)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比较项目极性键非极性键成键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同种元素的原子电子对发生偏移不发生偏移成键原子的电性一个原子呈正电性(δ+)、另一个原子呈负电性(δ-)呈电中性表示形式A—B、A==B、A≡B等A—A、A==A、A≡A等实例C—H、C==O、C≡N H—H、C==C、C≡C(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存在项目极性键非极性键物质类别共价化合物;部分离子化合物非金属单质;部分共价化合物;部分离子化合物实例HCl、NaOH、NH4Cl等O2、H2O2、Na2O2等2.分子的极性3.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之间的关系臭氧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从结构上如何理解?提示 O 3是极性分子;臭氧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水分子的相似,由于中心氧原子有1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排斥力大,故臭氧分子中的共价键是极性键,中心氧原子呈正电性,端位的两个氧原子呈负电性,故其分子具有微弱的极性。
1.正误判断(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 (2)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 (3)非极性分子只能是双原子单质分子( ) (4)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 (5)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 答案 (1)√ (2)× (3)× (4)× (5)×2.下列跟氢原子形成的极性键最强的原子是( ) A .F B .Cl C .Br D .P 答案 A解析 成键的两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越大,极性越强,F 的电负性最大,则跟氢原子形成的极性键最强。
3.已知N 、P 均属于元素周期表的第ⅤA 族元素。
N 在第二周期,P 在第三周期。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A.质量为44 g
B.有4 mol原子
C.分子数为6.02×1023
D.摩尔质量为44 g·mol-1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 B.1 mol NaOH的质量是40 g·mol-1 C.1 g H2和1 g N2所含分子数相等 D.等质量的N2、CH4、CO、H2O中,CH4所含分子数最多 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醋酸的摩尔质量与NA个醋酸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相等 B.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质量比等于16:1 C.2.4 g镁所含镁原子数为0.2NA D.17 g NH3所含的原子数目为4NA
问题导学2
①计算2 mol 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12 g 镁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三、以n 为中心的转换关系
3、m、M、n 转换
课堂练习2
m = n﹒M 或 n=
m M
①3.01 × 1023 个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含48 g氧元素的葡萄糖(C6H12O6),其分子数目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概念:集合体 符号:n 单位:mol 物质的量的基准: NA ≈ 6.02×1023 mol-1
②含48 g氧元素的葡萄糖(C6H12O6),其分子数目是多少?
解: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摩尔质量为16 g/mol
m(O)
48 g
n(O) = M(O) = 16g ∙ mol-1 = 3 mol
C6H12O6 ~ 6 O
1
6
0.5 mol 3 mol
N(C6H12O6) = n(C6H12O6) ∙ NA = 0.5 mol × 6.02 × 1023 mol-1 = 3.01 × 1023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3《氧化还原反应》优秀说课稿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
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
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分子间的作用力2 分子的手性
《溶解性与分子的手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溶解性与分子的手性”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
1.内容要求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知“相似相溶”规律。
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2.学业要求能够理解“相似相溶”规律,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能够准确判定分子中的手性碳个数,辨识一个分子是否为手性分子。
能够了解手性拆分和手性合成的原理,了解手性化合物的价值和功效与其结构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是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旧人教版教材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相似相溶”规律,并列举出大量实例佐证,以碘在水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差异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分子的微观结构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同时也着重分析了极性溶液中氢键对溶解度的影响。
新人教版在内容和编排上和旧人教版教材基本没有差别。
旧人教版教材从互为镜像的两个分子不能完全重合,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引入了手性和手性异构体的基本概念。
并介绍了药物史上非常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即两个手性异构体中只有一个具有药效,另一个则具有极强的毒副作用,必须把手性异构体分离开。
让学生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
最后也提到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手性合成”相关内容。
新人教版在内容和编排上和旧人教版教材基本没有差别,仅仅是把“反应停”事件的介绍缩减了一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及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相关知识,这节课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并深入探究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理解“相似性溶”规律,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能比较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关系。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微观本质,掌握熵增原理及其应用。
2. 学会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
3. 培养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熵增原理,掌握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方向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熵增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微观粒子的统计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案例等。
2. 准备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演示。
3. 准备相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1. 引入课题: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对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方向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方向的概念,包括焓变、熵变等概念。
通过讲解这些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方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3. 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熵是衡量混乱度的物理量,而熵变则是衡量物质系统混乱度变化的物理量。
我将通过实例讲解熵变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熵增加的反应更容易进行。
4. 课堂讨论与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方向,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实验。
讨论部分,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它们进行的方向。
实验部分,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结晶等,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方向。
5. 总结与反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疑问和收获,以便于进行反馈和改进。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 第3节 芳香烃 讲义
一、苯1.芳香烃分子里含有苯环的烃类化合物。
最简单的芳香烃是苯。
2.苯的分子结构(1)分子结构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12个原子共平面,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每个碳的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及相邻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以σ键结合,键间夹角均为120°,连接成六元环状。
每个碳原子余下的p轨道垂直于碳、氢原子构成的平面,相互平行重叠形成大π键,均匀地对称分布在苯环平面的上下两侧。
(2)分子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表示方法3.苯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毒性挥发性无色液体比水小较低不溶于水有毒易挥发4.苯的化学性质二、苯的同系物1.组成和结构特点(1)苯的同系物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后的产物。
(2)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侧链都是烷基。
(3)通式为C n H2n-6(n≥7)。
2.常见的苯的同系物名称结构简式甲苯乙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物理性质一般具有类似苯的气味,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的小。
4.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与苯都含有苯环,因此和苯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溴代、硝化和催化加氢反应,但由于苯环和烷基的相互影响,使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与苯和烷烃又有所不同。
(1)氧化反应①苯的同系物大多数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①均能燃烧,燃烧的通式:C n H 2n -6+3n -32O 2――→点燃n CO 2+(n -3)H 2O 。
(2)取代反应(3)加成反应甲苯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H 2――→催化剂①。
【归纳总结】1.苯与苯的同系物在分子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异同苯苯的同系物相同点结构组成①分子中都含有一个苯环 ①都符合分子通式C n H 2n -6(n ≥6)化学性质 ①燃烧时现象相同,火焰明亮,伴有浓烟①都易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①都能发生加成反应,但都比较困难不同点取代反应易发生取代反应,主要得到一元取代产物更容易发生取代反应,常得到多元取代产物氧化反应难被氧化,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易被氧化剂氧化,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差异原因苯的同系物分子中,苯环与侧链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氧化还原反应基础【2020·备考】最新考纲: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核心素养: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氧化还原的观点,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计算、配平的思维模型。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理解。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表示方法(频数:★☆☆难度:★☆☆)名师课堂导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属于基础理论知识,双线桥法是串联各概念的有效途径,是后面方程式配平和计算的基础。
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和特征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O2和O3的转化。
2.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示例:在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的反应中Fe 2O 3是氧化剂,CO 是还原剂;C 元素被氧化,Fe 元素被还原;Fe 2O 3具有氧化性,CO 具有还原性;CO 2是氧化产物,Fe 是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三大误区”(学生举出反例)误区1.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误区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只作氧化剂。
误区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若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则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①标变价,②画箭头,③算数目,④说变化。
实例:用双线桥法标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单线桥法: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线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数目,不标“得到”、“失去”字样。
实例:用单线桥法标出铜和稀硝酸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图示总结:①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②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速查速测]1.(易混点排查)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干燥SO2、CO等还原性气体(×)(3)NaHCO3+H2===HCOONa+H2O的反应中,NaHCO3被氧化(×)(4)H2O作为还原剂时,产物中一般有O2生成(√)(5)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2.(创新题)某国外化学教材中有一张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插图。
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A.还原剂B.氧化剂C.氧化产物D.还原产物答案 A3.(思维探究)O2F2可用于制取氧正离子盐,还曾经被用来当作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氧化剂已知反应:H2S+4O2F2===SF6+2HF+4O2,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氧化剂为_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_氧化产物为________还原产物为________。
(2)用双线桥标出转移电子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O2F2H2S SF6O2[A组基础知识巩固]1.(2018·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学联考)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铜制品、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B.缺铁性贫血服用补铁剂时,需与维生维C同时服用C.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制漂白粉D.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解析 A.铜制品、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单质转化为化合物,是氧化还原反应;B.缺铁性贫血服用补铁剂时,需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维C是强还原剂,可以把氧化性较强的+3价铁还原为+2价铁;C.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制漂白粉,氯气转化为化合物,是氧化还原反应;D.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的方法是先用碱把海水中的镁离子沉淀富集镁,再用盐酸溶解沉淀得氯化镁溶液,然后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得氯化镁晶体,接着在氯化氢气流中脱水得无水氯化镁,这个过程中没有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2.下列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答案 D3.(2018·黑龙江、吉林两省六校期中)已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①Cl2+2KBr===2KCl+Br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BrO3+Cl2===Br2+2KCl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B.反应①和反应③中均生成Br2,溴元素发生的变化相同C.反应②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D.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解析反应②中生成物有单质,但反应物没有单质,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反应①Cl2+2KBr===2KCl+Br2中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被氧化,反应③2KBrO3+Cl2===Br2+2KClO3中溴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价,被还原,故B错误;反应②KClO3+6HCl===3Cl2↑+KCl+3H2O中,氧化剂是KClO3,还原剂是HCl,但只有56的HCl被氧化,所以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故C错误;反应③中还原剂是Cl2,氧化剂是KBrO3,该反应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5-0)mol=10 mol,故D正确。
答案 D【练后归纳】化合价的判定方法1.有机物中碳的化合价判定方法:有机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利用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规则确定碳元素的化合价。
乙酸(C2H4O2)中满足2x+(+1)×4+(-2)×2=0,则x=0。
2.近几年高考中一些特殊物质中元素化合价判定[B组考试能力过关]4.(2018·北京理综,9)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 B C D实验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Na2S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黑色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解析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发生反应:2NaOH+FeSO4===Fe(OH)2↓+Na2SO4,生成白色沉淀Fe(OH)2,Fe(OH)2不稳定,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3:4Fe(OH)2+O2+2H2O===4Fe(OH)3,后一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红色物质氧化,溶液红色褪去,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Na2S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发生了沉淀的转化:Na2S+2AgCl Ag2S+2NaCl,此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项符合题意;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发生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生成无色气体NO,但NO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2NO+O2===2NO2,这两步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5.(2017·天津理综,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解析A项,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发生光电效应,使光能转化成电能,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B项,锂离子电池放电时,正极和负极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使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项,电解质溶液导电时,阴极和阳极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使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项,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反应的同时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使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 A6.(课标全国卷)(1)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H3PO2及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
①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②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2015·课标全国Ⅰ)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MnO2和H2SO4,即可得到I2。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
答案(1) ①+1②H3PO4 (2)MnSO4考点二氧化剂与还原剂(频数:★★☆难度:★☆☆)名师课堂导语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延伸,是基本理论之一,复习时应掌握好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强弱比较方法。
1.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1)常见氧化剂常见氧化剂包括某些非金属单质、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过氧化物等。
如:(2)常见还原剂常见还原剂包括活泼的金属单质、非金属离子及低价态化合物、低价金属阳离子、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等。
如:(3)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Fe2+Fe3+FeSO2-3SO2-4SH2O2O2H2O2.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比较(1)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2)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 Ⅰ.依据反应原理判断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实例:有以下反应:①H 2SO 3+I 2+H 2O===2HI +H 2SO 4; ②2FeCl 3+2HI===2FeCl 2+I 2+2HCl;③3FeCl 2+4HNO 3===2FeCl 3+NO ↑+2H 2O +Fe(NO 3)3。
还原性 氧化性 从反应①可知 H 2SO 3>I - I 2>H 2SO 4 从反应②可知 I ->Fe 2+Fe 3+>I 2从反应③可知 Fe 2+>NO HNO 3>Fe 3+总的强弱顺序还原性:H 2SO 3>I ->Fe 2+>NO 氧化性:HNO 3>Fe 3+>I 2>H 2SO 4Ⅱ.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情况(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判断 F 2+H 2=====冷暗处(爆炸)2HF Cl 2+H 2=====光照(爆炸)2HCl 氧化性F 2>Cl 2③根据原电池电极反应判断还原性Zn>FeⅢ.根据物质浓度、溶液酸碱性或温度判断氧化性:浓HNO3>稀HNO3还原性:浓盐酸>稀盐酸1.常用的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为氧化性:MnO-4>Cl2>Br2>Fe3+>I2,还原性:S2->SO2-3(或H2SO3)>I->Fe2+>Br->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