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了各国间交流合作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然而,在跨国贸易中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却不可小觑。

这些因素既可以促进贸易合作的发展,也可以成为贸易壁垒和摩擦的源头。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或友好都会影响贸易的发展。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间战争和冲突战争和冲突会破坏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尤其是战争爆发时,制造业和服务业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物流运输也会受到限制。

例如:经过多年的制裁和战争,伊拉克的经济已经遭受巨大损失,贸易额也大幅度下降。

2、国家间外交关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是贸易关系的重要背景之一。

当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时,贸易合作往往会受到阻碍。

例如:近年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民间贸易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波动。

3、国家间贸易限制一些国家会因特定原因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这也是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

这类限制主要包括:出口限制、进口限制、出口税、进口税、配额和许可证等等。

例如:美国曾多次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大豆等农产品实行限制。

二、经济因素相比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广泛的地位。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国际市场需求是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价格的变化,也是决定贸易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技术、无人机技术等行业占据了国际市场,带动了中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2、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发展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国家的经济高度发展,自然会吸引各国企业来进行贸易合作。

例如:韩国、日本、德国等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因此出口额很高。

3、国家货币汇率货币汇率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会对贸易的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究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在保护自己国内企业的前提下,开放市场,自由贸易是贸易充分自由化的一种表现。

自由贸易理论提倡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主张不对进口商品采取关税或者其他贸易壁垒的政策,使货物能够充分地在市场中自由流通。

自由贸易理论的重要学者是亚当·斯密,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能够促进各自的物资和服务的优势发挥,从而让世界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产业效率、降低商品价格、为企业创造新市场和新机会以及提高经济福利。

二、保护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是相对自由贸易理论而言的。

保护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存在差异,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是完全自由的。

所有的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定对进口商品采取何种政策。

保护贸易的思想被列宁和瓦尔拉斯等人首次提出,他们认为进口商品会破坏国内产业的发展。

此外,保护贸易理论也提倡通过关税、补贴和配额等方式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经济和企业的权益。

三、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管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手段。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的贸易被广泛地控制和管理。

归根结底,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种。

自由贸易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投资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保护贸易政策则包括提高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加强安全检查和采取激励措施等。

四、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国际贸易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因此,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巨大,他们所追求的利益也不一致。

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何分配各自的利益,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难点。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验方法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验方法

参考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一门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全 球范围内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发展。本次演示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研究 方法。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国际政治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 融领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国际政治、安全、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
谢谢观看
2、新古典国际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卡尔·马克思、列宁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国际政治 经济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马克思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全球政治经济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地位。列宁的 “帝国主义”理论则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市场、资源和劳动力,实现对 其他国家的剥削和压迫。
2、全球化:全球化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日益显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跨国企业逐渐增多,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不断延长,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也不 断扩大。全球化使得各国更加紧密地在一起,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 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国际规则、多元文化等。
3、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政策中的重要问题。贸易壁垒越高,国 际贸易的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相反,降低贸易壁垒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关税、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等。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现象进 行观察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具体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和 访谈等。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它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

一、贸易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这些理论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市场为基础,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战后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国际贸易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力量的对抗、贸易规则的政治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地位等。

这些因素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运行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现代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比较优势”。

这个理论表明,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利用各国各自的生产要素,实现相互交换,并从中获得利益。

但是,实际上,国际贸易往往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贸易规则往往是由强势国家主导,对于弱势国家而言,贸易并非仅仅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讨价还价,也不是仅仅基于市场信号的相互交换,而是他们所处的国际关系和互动的政治经济学过程的反映。

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贸易的结果和利益分配。

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贸易政策是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

各国对于贸易政策的选择往往有各自的考虑,不同的贸易政策对不同国家的选择和利益分配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对贸易政策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以美国的钢铝关税为例,在2018年,美国钢铝进口关税的设定,引发全球贸易各国的不满。

为此,欧盟、加拿大等国家联合起来制定了贸易报复政策。

这些贸易放大对于美国钢铝的需求减少,而对于其他国家钢铝供应的需求增加。

换言之,这些联合反击措施虽然充分说明了美国的贸易政策原本不合适,但相应也给了其他国家一个贸易机会,帮助其稳定本国产业的发展。

三、生产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如今全球经济和贸易愈多地呈现高度的生产链化、区域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这就意味着各国的经济活动受到国际贸易和生产链规则的制约,而这些制约中也存在着政治经济学的因素。

第四讲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四讲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四讲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任何国际贸易理论都必须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即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贸易模式(pattern of trade)和贸易利益(gain from trade)问题。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自20C60S以来产生的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里昂惕夫之谜”⏹重叠需求理论⏹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理论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A.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B.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获益。

(2)比较优势理论A.大卫•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B.2ⅹ2,一国均占优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则专门分工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则双方仍能获利。

C.“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3)要素禀赋模型(H-O模型)A.20C30S,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领导要素禀赋理论,从两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扩展:一方面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要素价格的变动说明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B.H-O定理: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2、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1)“里昂惕夫之谜”A.1951年,Wassily Leontief(1973年诺贝尔奖)依据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H-O模型进行检验。

B.他选择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原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原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国际贸易对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理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并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该国应该专门从事该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赚取更多的利润。

例如,如果国家A在大米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国家B在汽车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两国进行贸易时,国家A应该专注于大米的生产,而国家B则专注于汽车的生产。

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除了绝对优势理论外,比较优势理论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它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更加有效率,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盈利。

比较优势的原则规定了各国在资源配置上的最佳方式,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补性和互利性。

三、贸易保护政策尽管贸易自由化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理想模式,但各个国家在实践中常常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

贸易保护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和补贴等措施。

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以增加其价格,从而减少对本国商品的竞争。

配额是限制进口商品数量的一种方式。

补贴是对本国产业提供的财政支持,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贸易保护政策受到争议,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贸易壁垒,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与效率。

四、汇率与国际贸易汇率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汇率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利润。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那么它的出口商品价格就会相对降低,进口商品价格相对升高,这有利于促进该国的出口和减少进口。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其出口商品价格就会相对升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这可能会对该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对独立
对人 的假设
分析单位
核心问题
该领域行 为主体
政府、国 家 生产者、 消费着
17
政治学
政治人
集体(机 构)
权力 需求与供 给
经济学
经济人
个人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 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 济的合理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 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个人主义方法研究集体行 为
的政治过程,并直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政府、党派、官僚、
选民和利益集团等活动者的行为。

在对经济学假设前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公共选择理论把 “经济人”假设运用到政治市场的分析中,认为政府与个人 一样也有其利益偏好和目标追求,从而使政治学的理论分析
建立在比较完善的微观基础之上。
16
公共选择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桥梁
18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而是研究 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是选择那
样。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的总结。
19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探讨的核心焦点多为 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
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
政党(political party)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将引导资 源进行最有效的配臵,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 达到最大化水平。实行保护贸易措施只会带来
国民福利的损失。但是在现实中,目前世界各
国政府制订和实行的贸易政策却都实行了不同 程度的保护,而自由贸易能够增进各国的福利 水平似乎并没有被接受。这是传统贸易理论最 尴尬的地方。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文摘要崇尚自由贸易政策的纯贸易理论与现实中的贸易干预和扭曲政策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示引入传统贸易理论,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去探求贸易扭曲政策存在的真正原因,这一贸易政策内生化的理论增强了人们对作为公共政策形式之一的贸易政策的“科学”认识。

本文利用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概念框架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政府行为、决策过程和制度约束,考察的对象包括贸易发展战略、进口和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中国的多边、地区和双边贸易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的保护结构为重点研究中央政府、利益团体、公众和世界贸易体系对贸易政策决策的影响。

本文的根本目的并非着重于提出中国贸易政策的最优方式,而是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其贸易政策的产生和实施过程。

本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为导言,阐述写作的背景、主题、目的和篇章结构。

第二章文献评述从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问题的提出出发,对近十多年来该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基础模型、方法论、技术特点和结论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性的学术评论。

第三章首先利用政治学理论中结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方法勾画出中国经济政策决策的一般政府过程框架,并结合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对框架中的不同环节进行了剖析,从而描述了中国经济政策决策的宏观政治制度本质、特征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贸易政策提供广阔的时空背景。

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75pt">第四、五、六章首先勾勒和描述了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总体框架结构,然后分别从国家目标和权威、利益团体和外国政府及国际贸易制度约束三个层面对中国贸易的公共选择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绩效。

其中涉及了大量的部门、政策和机构的案例分析,力图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展现中国贸易政策决策和执行的现实情况。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论文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的论文摘要:本文以国际贸易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分析。

首先从国际层面上和国内层面上简单介绍了贸易政策中对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然后分别从研究DUP经济、选择贸易政策工具以及分析贸易政策决策三个方面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且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应用从本质上分析,贸易政策自由化的提出,可以切实保障世界范围内各个要素配置在效率上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不断增加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福利。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贸易政策,尤其是基于政治经济学考虑的贸易政策,其强调的并不是立足于经济学理论上成本与收益的简单效率计量,而是与各种政治因素紧密联系的复杂性贸易决策或方针。

由此可知,无论是国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国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贸易政策的本质而言,其最终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国家内部利益的最大化。

一、贸易政策中国际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就贸易政策而言,其国际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又可称为国际政治经济学。

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时,其利用的方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方法,而是国际层面上的现实主义方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这一主义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化国家以“以邻为壑”这一贸易政策为福利的举措进行了客观解释。

以现实主义者为例,其主张的观点主要包括:1.国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其核心角色和主要分析单位是国家。

2.理性占主导的国家所追求的是权利在自身层面上的最大化,但由于立足于国家整体而言,其整体利益更为重要,所以各个国家的政府便是保障这一整体利益的有效途径。

3.成本与收益的基本分析,是国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除此之外,有由金德尔伯格、库拉斯纳以及格尔潘等共同提出的“霸权安定理论”,是贸易政策在国际层面上较为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自由贸易是比保护贸易效率更高的政策,其带来的额外收益远远超过一般成本——收益分析中的所得,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保护贸易主义却无处不在,许多国家并没有推行自由贸易,而是采取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保护本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对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政策所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并进行了相关评述。

标签:贸易政策;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治经济学1 引言所有学派的经济学家都确信,自由贸易比保护贸易好。

传统贸易理论已经很好地证明,自由贸易可以避免保护政策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实际上,他们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即使其他所有国家都实行贸易保护,自由贸易仍然是最好的政策。

他们提出,如果其他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保持开放的国家从廉价的进口品中所获得的利润仍将大于其在拒绝出口的市场上的损失。

尽管经济学界存在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倾向,但贸易保护从未消失,能真正做到自由贸易的国家为数极少。

尽管许多国家想要利用外国市场,但是他们又通常不愿意开放自己的经济。

即使支持自由贸易的论据充分,贸易保护主义仍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

主流贸易理论是将贸易政策视为提高经济效率(或福利)的一种手段,而这恰恰使它在解释现实的贸易政策时面对着一个锁死的怪圈,即如果是追求效率,就要选择自由贸易政策;如果选择贸易干预政策,就不能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率或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这促使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那就是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学的另外一个主题。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正是从这一主题出发为填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奠定了基石,成为近二十多年来贸易理论迅速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领域。

它将政治学的范式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作为公共政策决策的具体形式之一,从国家非经济效率的目标或社会利益(特别是收入)分配及冲突的视角去探寻贸易政策产生和变化的政治过程,因而比纯贸易理论更好地诠释了现实中贸易扭曲政策的存在、形式、结构和演变。

内生贸易政策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

内生贸易政策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

单元三 内生贸易政策理论
俘虏理论 公共选择与集体行动 寻租 既得利益集团 制度或政策非中性 对外政策的内部基础
一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内生贸易政策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国内政治与贸易政策:内生贸易理论的 主要模型
根据鲍德温(Baldwin, Robert E.)的总结,分析贸 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和贸易保护形成的政治过程的文 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经济学自利方法之上, 即选民、利益集团和政策制定者都追求自身福利最大 化;二是强调选民和官员对社会福利的关心。 第一类模型是经济学家提出的贸易保护模型,这又可 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当权政府模型、政党竞争模型和 直接民主模型。其中,当权政府模型又包括需求方模 型、供给方模型和市场模型。 第二类模型主要是一部分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的,他们对经济学家的“自利”假定不满,提出了略 有差别的模型。
六 直接民主模型
迈耶(Mayer, Wolfgang, 1984)在鲍德 温模型、布洛克和马吉模型以及芬德利 和威利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税形 成的直接民主模型。 在直接民主制下,选民、利益集团既是 贸易政策的需求者又是供给者。但是, 现代民主国家很少实行直接民主制,而 基本上都是采取代议民主制。
政府对衰退产业的保护反应不是为了寻 求社会福利目标,而是为了政治支持最 大化的自利动机。政府虽然最终要对选 民负责,但是消费者并不能够直接对价 格做出政治上的反应,因为选举是一系 列问题的结果,而且消费者组织起来影 响价格和产业组织影响价格的交易成本 相差悬殊。
四 政治竞争模型
马戈、布洛克(Brock William A.)等人很早 就开始研究贸易保护政策形成中的政党竞争问 题 他们假定存在两个政党,在选举前对关税政策 持有不同态度:一个支持高关税;另一个支持 自由贸易。 马戈、布洛克和扬(Magee, Brock and Young, 1989)深化了这个分析,提出了正式模型(简 称“MBY模型”)。

贸易政策的国内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国内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政策的国内政治经济学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日益受到重视。

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国际贸易的调整,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手段来达成的。

国际贸易所需要关注的是贸易合作,而贸易政策所关注的则是国家的利益。

因此,贸易政策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贸易政策的意义和影响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汇率等方面的政策。

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因此,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必须考虑国家的经济利益,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均需做出相应权衡。

1.经济意义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盈余,给本国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环境,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国家以提高关税和加强非关税壁垒为手段来保护本国企业,防止外国竞争者侵犯本国市场。

同时,贸易政策也可以通过减少关税以及规范贸易制度,优化和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提高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促进贸易的发展,拓宽市场。

因此,贸易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政治意义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行为,这一点不容忽视。

在贸易政策中,政治因素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政府制定出的贸易政策,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引起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

因此,在制定国家贸易政策时,必须考虑其他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反应,做好协调工作,以避免政治因素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分析贸易政策制定与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括政府制定贸易政策的程序、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以及贸易政策的效果预测等方面。

在贸易政策制定与分析方面,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方共同参与,取得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竞争力。

1.政策制定的过程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通过参与贸易政策的各方之间协商达成共识而实现的。

根据总体的政策导向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政策方案,包括贸易壁垒、关税调节、汇率政策等。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生性理论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生性理论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相 关理 论综 述
( ) 论 分 析 一 理 贸易政 策 的政 治经济学 的理论 主要是用 正式或 非正式 的 模 型来解 释和描 述现 实 中贸易 干预 政策, 具体可 以分为包“ 实证的” “ 和 规范的” 两支 。 1贸易政策 的政 治经济学 实证 研究 。C re (9 4 提出的 . od n 1 7 ) 社 会 利 益 模 型利 用 社 会 福 利 函 数 方 法 进 行 分 析 , 为政 府 是 仁 认
慈 的, 不愿意 看到社会 中任何群 体 的实 际收入水 平下 降 , 贸易 政策的 目标就是 实现公平 和收入均等化 , 贸易保护就是 实现这 目标 的一个手段 。B l i( 9 4 18 ,9 9 19 ) 个人利 a wn 1 8 ,9 5 18 ,9 6 在 d 益模型 中认为政府官员是 由公众选举产生 , 他们作 为贸易政策 的提供 者有 自己的利益 目标。 种社 会利益集团作为贸易政策 各 的需求者 , 与政府 形成 了供 求关 系 , 共同决定 贸易政 策 的价 格 ( 关税率或补贴率 ) 民主政 府模 型试 图将 以上两种 模型进行 折 。 中, 认为政府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必须兼顾 自身利益 和社会公 众 利 益。 由于受到 民主制度 的约束 , 府的贸易政策是利 益集 团 政
国际贸易政策 的 内生性理论研究
基 于政 治 经 济 学视 角的 分 析 芦仁祥 1 , 2
( . 大学 经 济学院, 1复旦 上海 2 0 3 ;. 0 4 3 2上海 电机 学院 商学院 , 上海 2 0 4 ) 0 20
【 摘 要 】 传 统贸 易理论 都 认为 自由贸易政 策 可 以使 贸 易参 与 国实 现福 利 最 大化 , 护 贸易 政策 会使 其 福 保 利 受损 。 是现 实 的经 济 中贸 易保 护现 象普 遍存 在 , 但 导致 理论 与实践 背道 而驰 。文章 从 贸易保 护政 策 普遍 存在 的 实 际 出发 , 贸 易政 策 内生性 理论 作 了简 要介 绍 , 以 此为 基础 对 贸 易政 策进 行 政 治经 济 学分 析 , 对 并 最后 对 贸 易政 策 的政 治经 济 学分 析 的主要 观 点和 结论做 出总 结和评 价 。 【 键 词 】 国际贸易政策 ; 关 公共选择理论 ; 政治经济学 【 中图分类号 】 7 1 F 4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 4 2 6 (0 2 0 — 0 9 0 10 — 7 8 2 1 )9 0 3 — 2

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

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

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并探讨经济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的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其拥有相对优势资源的商品,并通过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通过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效率配置。

2.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与比较优势理论相似但侧重点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国家收入。

这一理论重点关注国家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3.关键要素模型关键要素模型是由三位经济学家——埃利·赫克舍尔、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提出的。

该模型强调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该模型,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丰富要素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政策1.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一种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导向的贸易政策。

其主要手段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保护主义政策的目的是避免本国产业受到国际竞争的冲击,保护国内就业和经济利益。

2.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以开放市场为导向的贸易政策。

其主要原则是取消或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鼓励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旨在促进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国际经济合作。

3.区域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协定是几个国家或地区间达成的一种贸易合作协议。

其目的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区域贸易协定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合作。

三、经济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1.贸易政策分析经济学可以通过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贸易成为了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国际贸易关系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一、国际贸易的本质特征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流通。

它具有跨越国界的特性、市场的整合作用、分工与互补性、优势互补等基本特征。

其中,分工与互利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特征,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

分工与互利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拥有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自由化包括关税自由化、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服务贸易自由化等。

自由化的实施使得各国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贸易往来,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和便利性。

2.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来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自由贸易和投资的便利。

3. 数字贸易。

数字贸易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进行的贸易活动。

数字贸易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模式和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贸易的效率。

三、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较为重要的几个因素:1.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核心因素。

关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规模和贸易效益。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进口许可证、贸易救济措施等,也对国际贸易产生着微妙的影响。

2. 贸易伙伴。

不同的贸易伙伴在贸易方面的收益和利益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合作的意愿和合作程度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格局。

3.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
多学科交叉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涵盖了经济学 、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 交叉与融合。
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关注政策制定 与实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 决策参考。
02
国际贸易的政治因素
贸易政策与政治
01
贸易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如保护国内产 业、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各国家依据自 身比较优势被嵌入到不同的生产环节。
贸易依存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国家间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相互依赖关 系增强。
产业转移
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常态,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经济发展和技术升级。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 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营销等方式,促进 国际贸易发展。
然而,国际合作与竞争也面临着一些 挑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 义抬头,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 冲击。此外,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争 端等问题也成为了国际合作与竞争的 障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易逆差等问题。
02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包括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
公平贸易等。
03
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就业、收入等方面产生影响
,需要制定合适的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06
国际贸易的未来趋势与挑 战
数字贸易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 合作与竞争成为了推动贸易发展的重 要动力。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寻求合 作伙伴,开展跨国合作项目,以实现 互利共赢。

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效应和内生性原因研究

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效应和内生性原因研究

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效应和内生性原因研究贸易自由化指的是逐渐取消或降低贸易壁垒,让商品自由流通。

自由化的贸易政策不仅改善了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和合作。

虽然贸易自由化利弊参半,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它带来的某些经济效应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贸易自由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促进这种政策的内生性原因。

一、国际经济效应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以下方面的增长和合作:1.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根据其相对优势生产不同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互换。

贸易自由化可以使任何国家都能够发挥其相对优势并将产量交给世界其他地区。

因此,该国能够专注于生产其优势产品,并且参与贸易并获得其所需的其他商品。

2. 增加消费: 贸易自由化可以增加消费者获得的选择。

尽管某些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国内产品,但由于进口相对便宜,贸易自由化推动了消费品的价格下降,促进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

3. 提高生产力: 贸易自由化可以增加外国所需的本国产品的数量。

这可以鼓励国内生产商进行扩张并进一步改善产品的生产力以满足更广泛的需求。

4. 改善劳动分配: 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并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以及提高的工资水平。

二、内生性原因贸易自由化推动的自由化过程与现代全球经济变革背景不无关系。

以下是一些内生性原因,解释这种自由化的政策变化。

1. 技术更新: 在21世纪初,推动贸易自由化的主导力量之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推动了贸易的数字化,使跨境交易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自由化的贸易政策也有助于推动电子商务,提高了全球联接的贸易业务。

2. 改革开放: 我国在1978年推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市场,并大力重视贸易的自由化,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国之一。

3. 领导人决策: 国际经济政策变化主要由多国组织,如WTO、GATT等推进组织或促成完成。

政治领导人对未来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优势与风险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了如今的国际贸易自由化政策。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
l 发达国家之间的汽车贸易。
l 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的结果 ,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布局:产业组织问题;价 格转移问题。
l 到1990年代末,50%以上的(现实主义)
l 从比较优势(compar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dvantage)到竞争优势(
赞成自由贸易的集团(trade
liberalization
benefits abundant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hurts poor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 state):自由贸易有利于该国比较丰富的生
arbitra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发展高科技。(5)把高收入工作岗位留在国内。
例子:日本和东亚。(国家与市场:是十分复杂的问
题。)
l 自由主义对战略政策的批判:产业政策风险大,得益 小;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战略贸易理论(STT)或新贸易理论
l 观点:
竞争优势论
l 竞争优势论: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
l 解释的现象: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公司在某些特定 生产部门比其他国家的公司有竞争力。
l 观点: (1)比较研究发现:国家经济或政治经济 的国家体系的内在特点影响国内公司的环境,促 进或阻碍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的发展。这些内在 特点(影响国内竞争)包括:
compromise
l What is needed instead--for the sake of America and the world--is a new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 a new formula for combining the twin desire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ability, one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has become globalized, and a domestic context in which past modalities of state intervention lack efficacy or legitimacy. Until that is found, what Charles Kindleberger, in his classic stud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alled "transition traps," moments of discontinuity when things could go terribly wrong, lurk ahead. ( John Gerard Ruggie, Globalization and the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令人信服的论证了自由贸易引导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使一国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的水平。

实证性的研究显示出,单边或双边的削减关税可以获得巨大的福利收益。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关税与其它贸易限制措施盛行于所有的时期和所有的国家,世界上持续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险。

贸易理论关于自由贸易能够导致福利增长的主张仿佛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明显的距离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可能是政策制定者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或者他们的智力有限,因此不懂得单边削减关税对增进福利的效应。

在某些出口的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充分地理解较高的进口关税会因为进口的成本上升、其它国家的报复或国外收入的下降而威胁自己出口的销售,同时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充分了解进口壁垒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第二,在国际贸易纯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特别是假设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但实际上市场一般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并非具有充分的弹性,从一般帕累托最优贸易自由化的角度进行再分配以补偿受损者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一旦离开了完全竞争的和没有磨擦的交换的世界,政治的力量就必须考虑进来。

这在建立国际贸易理论时被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它要求一个宽容的、无所不知的政府存在。

可以运用不会引起扭曲的税收和补贴,使社会处于效用可能性边界上。

如果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一个保护贸易的立场就必然会出现,正如最优关税的观点。

最优关税的论点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进行限制来改进其物质的福利。

近年来,强调生产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已经引起了对政府干预自由贸易的新争论。

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持贸易保护,但为什么政府最终采用的是这样一种保护措施而非那一种呢?为什么政府要对一种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而对另一种商品征收较低的关税呢?事实上,贸易政策的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经济选择,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与社会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内容摘要:传统贸易理论都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可以使贸易参与国实现福利最大化,保护贸易政策会使其福利受损。

但是现实的经济中贸易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理论与实践背道而驰。

本文从贸易保护政策普遍存在的实际出发,对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对贸易政策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最后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做出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基于古典的和新古典的贸易理论都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可以使贸易参与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其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保护贸易政策会使其社会福利遭受损失。

因此,各国政府首选的贸易政策应当是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现实的经济中贸易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理论与实践背道而驰。

此外,从贸易政策保护的形式来看,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关税比配额和自动出口限制要好,但实际贸易保护形式的设置为何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政府在采取措施进行贸易干预时为何更多是限制进口,而不是促进出口?跨越不同行业、国家及不同制度背景的贸易保护水平存在差异性,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总体趋势下,贸易保护的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

对此,传统的贸易经济理论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为了探究理论与现实中的差异的真正根源,学者引入了一种新兴的贸易政策分析框架—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大大加强了对对外贸易政策抉择的解释力。

相关理论综述(一)理论分析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是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模型来解释和描述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具体可以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支。

1.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实证研究。

Corden(1974)提出的社会利益模型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是仁慈的,不愿意看到社会中任何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平和收入均等化,贸易保护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

Baldwin(1984、1985、1989、1996)在个人利益模型中认为政府官员是由公众选举产生,他们作为贸易政策的提供者有自己的利益目标。

各种社会利益集团作为贸易政策的需求者,与政府形成了供求关系,共同决定贸易政策的价格(关税率或补贴率)。

民主政府模型试图将以上两种模型进行折中,认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必须兼顾自身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由于受到民主制度的约束,政府的贸易政策是利益集团和公众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

2.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规范研究。

Krueger(1974)率先提出寻租理论阐述了贸易限制、外汇额度和政府采购等行为导致的垄断会产生社会福利损失。

同年,安妮·克鲁格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先使用了寻租的概念,认为社会利益集团通过寻租影响政府的决策,会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是一种资源浪费。

Bhagwati(1982)提出了直接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理论,他认为直接非生产寻租是指通过从事直接非生产性活动而获得利润的方法,这些活动产生金钱收益,但是并不生产包括在正常效用函数中的产品与劳务,也不产生生产这些产品与劳务的投入品。

3.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Kindleberger(1981)和Gilpin(1987)提出的盟主理论指出当世界经济中存在一个超级经济大国时,自由贸易体制将会盛行。

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权利在国际间进行分配的模型,理性的政府会根据本国与他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而自动调整其贸易政策。

Ienberry,Lake and Mastanduno(1998)的社会中心论认为贸易政策是国内政治力量的利益博弈的结果,同经济学研究中的个人利益冲突非常相似。

与社会中心论相对立是Baldwin (1985、1996)提出的国家中心论。

这一理论把国家利益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国家领导者制定和实施特定贸易政策就是要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体现出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并赋予其独立目标进行研究的本质。

(二)实证分析Grossman and Helpman(1994)的保护待售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影响下,贸易政策和政府不同收入转移政策偏好如何受政治捐赠的影响。

该模型以美国贸易政策抉择过程为研究对象,较好地说明美国贸易政策产生、制定和实施和变化的内在理论逻辑。

Helpman(1995)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特殊要素模型和个人效用函数框架,对贸易保护的形式和程度进行了出色的分析。

Rosendorff(1996)建立了一个正式的模型说明从关税保护措施到非关税保护措施(VER)的内生过程,成功解释了从零关税到VER贸易政策形式连续变化的过程。

而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实证检验研究,主要有Ohm(1987)的韩国检验、Rajapatirana、Mora and Yatawara(1997)的拉美国家检验、Edwards and Lederman (1998)的智利检验等,这些检验大都说明了国家政治领导人经济思想转变对本国贸易政策转变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实证检验主要包括:Branstetter and Feenstra(1999)利用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政治过程的模型,并结合中国1984-1995年的数据进行有效估计,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是一个受到政府保护的特殊利益集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程度逐步降低,成为对中国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政治经济解释;盛斌(2002)把贸易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决策的权力范畴来建立模型,较好地检验和分析了影响中国保护结果和水平的决定因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在贸易政策领域的具体运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政治市场中为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贸易干预政策寻找其合理性的解释。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从贸易政策对活动主体利益分配影响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当作是政治市场上的商品。

同其他商品的均衡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一样,贸易政策的均衡价格是由政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内生决定,贸易保护政策的供给方是政府,贸易政策的需求方是各种利益集团。

贸易政策的的政治经济学将影响贸易政策抉择的利益集团分为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团体三大类。

这三类利益集团为了使贸易政策的选择有利益于自身,通过院外活动来游说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

贸易政策通常是在愿意承担一定院外活动成本的利益集团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力量强大的贸易集团能够获得有利于自身的贸易政策。

利益集团的力量一方面取决于控制成员搭便车的成本,另一方面取决于集团自身规模的大小。

通常进口商品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冲击比较明显,反应激烈的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者比较容易聚集在一起,因此进口替代部门的院外活动进行比较容易。

贸易保护对出口部门虽然有不利影响,但影响效果间接且不明显,加之出口部门很难控制搭便车的成本,因此出口部门对于进口替代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反对不会很强烈。

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的贸易保护形式更多的是限制进口方面的措施,而不是鼓励出口方面的措施。

至于消费者这一利益集团,由于贸易进口商品也许只是其众多消费商品中的一小部分,贸易保护政策导致其利益受损的程度非常微弱,加上消费者人数众多,集体组织成本巨大,又无法控制搭便车问题,因而这一群体对待贸易政策的态度通常是复杂和含糊不清的。

此外,集团的规模也会影响集团的力量大小。

一般集团的规模小,贸易政策对其利益的人均影响就比较大,其组织和控制搭便车也会比较容易,因而越容易进行院外活动,影响贸易政策的抉择。

在这些集团院外活动的影响下,贸易政策常常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偏离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原则。

同时,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政府在贸易政策抉择中的作用和影响也作了深入剖析,认为贸易保护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结果。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假定政府和其他的利益团体一样,也有一定的自利性,会利用贸易政策来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

政府的自利性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体现在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执政地位或政治支持)两方面。

如果政府是以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必将会选择一个最优的贸易政策水平。

这也说明了贸易保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政府追求自身目标的结果,而不是实现整体国民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结论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融合了经济贸易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客观合理地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内生性特点。

但是,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忽视了国家战略、贸易对手的贸易政策对一国贸易政策抉择的影响,同时在分析时过分强调利益集团这一变量对贸易政策的影响,研究方法上局部均衡分析法居多。

忽视国家战略的影响。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在分析影响贸易政策的相关变量时,多以利益集团的社会特征变量分析为主,国家战略很少被纳入研究范围中来。

而国家战略的考虑往往对一国贸易政策的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是直接的影响。

所以,忽视国家战略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会使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忽视国际贸易双边和多边框架和规则对贸易政策抉择的影响分析。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一国的贸易政策抉择会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际贸易双边和多边框架和规则同样也对本国的贸易政策制定和实施会产生重要的牵制作用。

因此,各国在进行贸易抉择时国际贸易双边和多边框架和规则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此,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考量。

忽视贸易政策动态变化调整的分析。

一国乃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政策都在不断动态调整,即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会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或不同国家会同一时期贸易政策存在很大差别,有时以自由贸易政策为主,有时又会转而推行贸易保护。

对于此种现象背后的真正动机,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忽视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多以局部均衡分析法为主,忽视了一般均衡分析法的重要性;此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

这使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虽然看上去角度新颖,对现实贸易政策的抉择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一般均衡和定性分析的忽视会使其缺乏普遍性和一般意义。

忽视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抉择实证检验。

在对具体贸易政策抉择的实证检验方面,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多以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抉择为对象,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政策研究。

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抉择的实证检验数据获得相对比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技术相对落后,数据获取相对比较困难。

参考文献:1.Anne 0.Krueg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rotection[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2.Dennis R.Appleyard,Alfred J.Fi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M].China Machine Press,20023.Goldberg,Pinelopi and Maggi,Giovanni,1999,”Proteetionfor Sal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1.89,No.5,December,PP l135-l1554.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25.唐宜红,徐世腾.政府对利益集团收入的关注与贸易摩擦的形成一基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6.吴宗金.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