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古代智慧既浓缩在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伟大文典中,也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而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观照,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
所谓博物学,就是广博宽泛地理解万物的学问,一如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博物学知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
在博物学的语境中,人与自然的接触是直接的,感受是多样的,人的生命体验因而也是具体的,它不是纯知识论的,而是寓有活动者自身的生命情感在其中。
由于博物学是源于先民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自然而然形成的知识,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属于当地人生存于当地的生命智慧。
如果往大处说,则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个性。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其知识主导类型就是这种博物学的智慧。
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也只能在博物学的范式下才是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有着从未断裂的博物传统深广之国度,中国古典学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底蕴和内力。
如何既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于己于世都已成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博物学最大的特征是整体存在性。
若仅仅按照现代性的要件性模式,从中寻找有利于当下情形的若干元素,最终将导致杀鸡取卵的局面。
就此,我们必须时刻反思,探究如何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开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承继形式,繁荣和传扬中华古典学。
首先,需要在普遍的文化精神方面倡导博物的情怀,提倡博物的精神,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万物一体。
其次,整体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人类各民族的知识史中存有丰富的博物学资源,对这种教育不应支离破碎地进行,而是系统地展开,包括系统的实践训练和体验感知。
再次,弘扬中华古典学要落实在行动上。
把口头上的真理在行动中实践出来,既是中国古来一贯的传统,也应成为衡量今天“做人”水准的一个基本尺度。
诚然,振兴中华古典学不是排他性地搞中国传统一枝独秀,而是在中华古典学的视域内接纳一切建设性的文化。
今天,整个地球连为一体已成为现实,这要求人类在生存中展开更多的合作和共赢,需要起码的理解、相互尊重和自我克制,这是推动人类永久和平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未来新文明的活力之源。
(摘编自刘啸霆《以博物方式繁荣中华古典学》)材料二: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
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
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
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做出新解答。
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而发生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
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
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
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
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发展博物学,要与自然科学保持适当距离,在一阶和二阶两个层面同时推进。
一阶探究指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
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
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
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
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
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
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
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
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刘华杰《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学是一种生命智慧,它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是先民
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相关的知识。
B.中华古代智慧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
古人对生命本身的直接观照。
C.博物学整体存在性的特征,决定了繁荣和传扬中华古典学应遵循整
体原则,不能仅仅从中寻找有利于当下情形的若干元素。
D.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博物服务于科学,
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学知识一般比较具体,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但又不是
单纯知识论的,其中蕴含有活动者自身的生命情感。
B.当前,我们只要按照博物学的原则,探究开创新的教育和承继方式,
就既能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可以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
C.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
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平时走在路上,野外踏青,
甚至在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博物学传统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
C.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
D.中华民族先民的日常生活
4.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分)
5.本文两则材料都向人们介绍了博物及博物学,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
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
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
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
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
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
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
“这就睡,这就睡。
”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
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
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
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
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
疑。
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
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
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
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
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
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
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
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
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
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
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
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
诠释。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
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
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
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
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
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
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
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
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
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
是时,李昪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
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辫锋生,听者忘倦。
昪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
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
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
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
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
”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
与晟皆见留。
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
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
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
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
”永陵者,昪墓也。
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
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
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
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卫尉少卿。
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B.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C.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D.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
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
掌编撰国史
B.判官,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
辅理政事。
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
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
书信藏于蜡丸。
D.都亭驿,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
宿、换马的场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晟自幼多磨难。
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
妖怪,被道士用棍杖驱赶。
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有文才。
因文章出色被李昪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
孙晟
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
商量大事很合李昪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
C.孙晟临危受命。
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
但周世宗不答应。
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
D.孙晟忠心耿耿。
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
尽
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
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4分)
(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
(4分)
5.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
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
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
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
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16.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防范森严,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
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鸣啼,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
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压力的侵袭。
多数情况下,来自各方面的小压力能够在人们的自我调适下得到。
不过还有一些时候,压力犹如鞋里的沙粒一样琐碎磨人。
于是我们看到,秘密花园填色本,史莱姆成为年轻人的“橡皮泥”,猫咖狗咖开遍繁华商圈,簇绒、流体熊等吸引人们沉浸数个小时……完成一件手工制品的成就感、把玩史莱姆时酥脆炸耳的声音、猫狗等小动物毛茸茸的触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小物件,通过即时的反馈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心理满足。
再加上过程中舒缓的节奏、轻松的氛围、自由的操作,让人们
效率、成果、好坏等评价负担,得以调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进一步享受沉浸过程。
敏锐捕捉到人们的需求,一些商家纷纷打出解压的旗号,想从火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在宣传平台上,拳击、蹦床项目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有商家推出解压馆的概念,干脆集纳数十种解压玩法,让消费者随意挑选、尽情体验;还有的租个空房间简单摆上满地酒瓶,就成了所谓的“压力发泄屋”……对于各类的解压馆和解压项目,消费者有必要擦亮双眼、做足功课,避免奔着解压而来最后反倒给自己添堵增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消除蔚然成风放下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