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的作用 不断提高揭露和证实职务犯罪的能力
![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的作用 不断提高揭露和证实职务犯罪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9b51327ca417866fb84a8e80.png)
一
派人把 每个 可 能 的行 贿人 都找 到 , 花费 多少人 力 、 物力 、 财力且 不说 , 案时 间上 也不 允许 。这样 的 办
业务实践
青海检察
化, 检察机关侦查办案工作 出现 了一些新情况 、 新问题 , 侦查难 、 取证难、 不供、 翻供现象较为普遍 ,
面 临新 的严 峻形 势 。主要表 现 在 :
( 侦查手段单一。 一) 长期以来 , 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的过程中, 受各种因素影响, 侦查方法 和手段 比较少 , 科技含量较低 , 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过去熬时间、 拼体力的做法。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 展和法律知识 的普及 , 犯罪嫌疑人 的犯罪方法和作案手段也 日 益翻新 , 专业化、 智能化 的趋势明显 , 犯罪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 隐蔽性更强, 侦查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 , 增加办案中的科技含量已成为 目 前职务犯罪侦查的必 由之路 。 ( ) 二 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识、 反侦查能力增强, 审讯突破难。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 , 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意识和反侦查能力也在“ 不断提高” 一些犯罪嫌疑人到案后 , 。 认为 自己的犯罪行 为 比较隐蔽 , 都是“ 一对一” 的关 系, 检察机关难 以发现, 并且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平时十分注重建立 错综复杂的保护伞 和关系网, 侥幸心理非常普遍 ,因而顽 固抵抗检察机关的侦查审讯 , 增大 了案 件突破难度。从近几年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看 , 贪污挪用类案件 比例较大 , 行受贿案件呈逐年下降 趋势。原因之一就是行受贿案件 中, 犯罪现场往往只有行贿人和受贿人 , 贿赂方式也以实物或现金 为主, 一般缺乏可供查找的书面证据 , 行贿人和受贿人的 口供就成为认定其涉嫌犯罪的重要证据。 ( ) 三 办案 中实物证据少、 言词证据 多, 翻供翻证频发 。由于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 的特 点和在收集和获取证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 , 造成 了实物证据少 , 言词证据多 , 犯罪嫌疑人翻供 、 证人 翻证时有发生。特别是案件一旦进入起诉或审判阶段 , 犯罪嫌疑人、 证人翻供、 翻证现象 比较普遍 , 致使认定犯罪证据的认识不一 , 直接影响打击犯罪的力度。
浅谈心理测试技术在侦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作用
![浅谈心理测试技术在侦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d2723c84028915f804dc22d.png)
案的手段越来越高 , 反侦查能 力越来越强 , 职务犯 罪案件呈 现出发现难 、 取证难 、 突破 难的特点。面对新 的形 势 , 如何破
解难题 ,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 走科技强检之路 , 向 科 技要 战斗力成为检察 机关提高 自身 侦查水平 和破案能力 的重 要 途 经 , 犯 罪 心 理 测 试 技 术 应 用 于 办 案 便 是 其 中一 个 将 方 面。实践证明 ,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是侦破职务犯罪 案件的有效手段。
四、 心理 测试技术 在侦查职 务犯罪 案件 中的应 用
于使用心理测试仪有关问题 的通知 》行 文全国公安机 关 , 对 1 除 无 辜 、 定 犯 罪 嫌 疑 人 或 知 情 者 。测 谎 仪 的 主 要 . 排 认 测谎仪的使用提出了具体 的规定 , 因此根据我 国法律及相关 作 用就是准确地鉴别无辜和罪犯 。 真正的犯罪分子 由于对犯 规定 , 国家安全机关 、 公安机关具有进行测谎的主体资格 。 但 罪 情 节 一 清 二 楚 , 然 形 成 心 理 刺 激 从 而 能 发 生 生 理 参 量 变 必
的法律依据和在侦查职务犯罪案件 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 阐述 , 推动心理测试技术在职务 犯罪侦查 活动 中的应用。
关键 词 : 理 测试 技 术 ; 理 和 应 用 ; 务 犯 罪侦 查 心 原 职
中 图分 类 号 :9 D2
文 献 标 志 ] : iA q -
文章 编 号 : 6 l 7 4 ( 0 00 — 1 1 0 17 一 7 0 2 1 )4 0 9 — 2
为 判 定 被测 试 人 是 否是 犯 罪 嫌 疑 人 的 重要 科 学 依 据 。
二 、 察机关 引进 心理 测试技 术 的法律 依据 检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心理学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b2cb7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0.png)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心理学犯罪行为心理学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
在刑事案件中,了解犯罪行为心理学对于破案、审判和预防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犯罪行为。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心理测试、访谈调查、观察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特征,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的内在机制。
二、犯罪行为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1. 破案阶段的应用犯罪行为心理学在破案阶段的应用主要包括犯罪者分析和犯罪动机研究。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警方可以快速锁定嫌疑人,并推测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有针对性地展开追捕行动。
同时,犯罪者分析还可以帮助警方建立犯罪者数据库,加强对潜在嫌疑人的监控和调查。
2. 审判阶段的应用犯罪行为心理学在审判阶段的应用主要包括心理鉴定和证人心理分析。
心理鉴定可以帮助法庭评估被告人的心理状况和责任能力,从而对其判罪和判刑提供参考依据。
证人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法庭理解证人的心理状态和证词真实性,判断其是否存在虚假陈述或记忆偏差,从而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 犯罪预防的应用犯罪行为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犯罪预测和犯罪干预。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犯罪倾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减少犯罪的发生。
例如,针对少年犯罪,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改变犯罪倾向,重新融入社会。
三、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心理学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犯罪行为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犯罪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往往是已经被捕或已经犯罪的个体,这限制了研究者对犯罪行为的全面认知。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b1449271fe910ef12df8ef.png)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作者:魏子龙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3期摘要: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即是交叉学科,又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项侦查技术。
本文主要从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做简要概述,以求大体展现现阶段我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状况。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当前状况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131-02作者简介:魏子龙(1986-),男,汉族,新疆昌吉人,甘肃政法学院公安技术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一、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外发展情况犯罪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等等。
其实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研究比较早,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古代法制思想代表的“明德慎罚”、“原心定罪”等,都是有关犯罪心理分析的精辟思想。
只是近代西方的学者能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系统化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犯罪心理学,都是指西方19世纪以来由犯罪学和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随着犯罪学和心理学从西方的传入才开始的。
在1939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孙雄编著的《变态行为》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本杰作。
[1]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一些成绩,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是在八十年代将其逐步引进和发展的,1982年以法大的罗大华为主的国内政法院校的教师编写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犯罪心理学》教材。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由当时在公安部任职的刘文同志在日本考察期间引进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后,[2]我国国内才开始接触犯罪心理测试这门技术,以前都是把它打入唯心主义的范畴加以否定的。
罪犯心理评估
![罪犯心理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ee18ae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4.png)
罪犯心理矫治的内容
罪犯心理矫治
评估内容 服刑阶段 评估目的
Thank you!
4、罪犯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状况分测验(COPA-TCMI, 简称测验Ⅳ):是矫治效果和行为预测量表,既可用于矫 治过程中阶段性的效果检验,也可用于罪犯释放前矫治质 量的总体评估和行为预测,主要是了解罪犯原有犯罪心理 结构的变化状况,判断其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或恶性发展的 趋势,预测其重新犯罪可能性。
5、罪犯社会适应状况分测验(COPA-SAI,简称测验 Ⅴ) :是矫治效果检验和行为预测量表,用于罪犯即将刑 满或 假释出狱前,主要是检测罪犯再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了解 其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适应状况,以确定其 回归 社会后能否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从而预测其重新 犯罪 几率的大小。
心理健康、个性状况、 人生危险、心理疾病 等
入狱初期心理评估、 服刑中期心理评估、 出狱前心理评估
基础性评估、 矫治性评估、 预测性评估
罪犯心理矫治的程序及要求
罪犯评估要求:
1.建立专业评估组织
除罪犯矫治性评估可由咨询师或治疗者一人做出,其他 评估需有专门评估小组做出。
评估小组由5-7人组成,分为固定人员和非固定人员, 固定人员为专业心理矫治人员,非固定人员可以为直接管 教民警。
2、不要费太多时间考虑,应顺其自然,根据看完题目后的第一印象 尽快作答;
3、要回答每一道题目,不得有遗漏,每道题目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4、务必看清题号,然后在答案纸的对应题号上作答; 5、在答案纸上作答,不要在测题册上写字,测试完毕后测题册要收 回;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c701a02ed630b1c59eeb5cf.png)
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刑事侦查中。
它的用途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二是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排除无辜人,澄清事实;三是有助于帮助侦查人员分析、解决口供与证据之间,口供与口供之间的矛盾,辨别真伪;四是有助于提供侦查方向,增加办案人员的信心;五是有助于增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为突破案件奠定基础;六是有助于在法定时限内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侦查案件的效率。
本文从内涵、原理、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测试仪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鉴定对象是被测人员的心理痕迹,这种心理痕迹的侦查是通过被测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实现,这些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脉搏、呼吸、血压、动作等;被测人员的范围包括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相关者等,应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范围不宜过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含“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多通道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子测试程序和合理编制而成的测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犯罪心理测试题的合理编制;心理测试前的访谈;利用心理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进行施测;对同步声像图谱进行综合评判;测试后的心理讯问。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9d05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2.png)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行为、思维和动机等方面,同时也研究犯罪事件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的应用1. 犯罪预防和处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了解犯罪现象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为制定犯罪预防策略和处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及其背景原因的分析,可以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困境。
同时,也可以针对特定犯罪类型,如民事犯罪、交通犯罪、经济犯罪等,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2. 犯罪侦查和证据分析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犯罪侦查和证据分析提供帮助。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物证、痕迹以及被害人口供等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作案动机等,提供犯罪者的心理档案资料。
同时,犯罪侦查人员也可以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心理测试、访谈、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提高案件破案率和抓捕成功率。
3. 犯罪行为模拟和预测犯罪行为模拟和预测是犯罪心理学的另一个应用领域。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进而预测其未来行为。
这种方法在犯罪袭击事件的预警和遏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校园枪击事件中,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分析,预测有可能进行枪击行为的学生,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犯罪心理学的发展1.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犯罪心理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范畴愈来愈广泛,其研究内容从最初的心理测量、个人心理因素、组织行为等渐渐拓展到了社会文化、制度变迁等领域;二是多维度交叉融合,犯罪心理学与其他科学馆合作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如心理学与社会学、法学、刑事诉讼学、公安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研究成果。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29e2b81680203d8ce2f2484.png)
旋转 的烟纸鼓上 , 显示人 的身体变化 ; 套
古代社会 的犯罪心 理测试技 术较为
绷 国内学者杨 晓华指 出 ,古代测谎术 在脚上 的胶 管管头 系在 一个绷 圈上 ,
简单 ,采用 比较原始 的手段来判 定犯罪 经过 漫长的演变 ,到封建 社会时期取 得 圈 的一 端 会 在纸 烟 鼓 上形 成 另 一个 记 显示 血压的变化 , 成为第一个 血压记 嫌疑人是否具 有说谎 的行为 ,具 体的技 两 大进 步 : 一是 出现 了 “ 智力 型 ” 的测谎 录 ,
术。
为犯 罪 心 理测 试 准 备 了必 要 的测 量 工 展 为犯罪 心理 测试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 第
( ) 二 运用 简单的生理 学心理 学原理 具 ; 第二 , 联想心理 学和情绪心理 学的发
随着生产 力 的发展 和人们认识 能力 三 , 实验心理学的创 立和发展为犯罪心理
过察 言观色和情 理推断 的方 法来判定谎 之 中。国内学者曹 晓宝指 出, 心理学原理 进入犯罪学研究 领域 开辟 了道路。因此 , 言; 第二个 阶段是 1 9 意大利犯罪 心 等知识 的介入 标志着谎 言识别 开始走上 科学犯 罪心理测试技术 的问世 已成为历 8 5年 理学家龙 勃罗索 ( . m— rs) cL boo 开创 的多 了科 学化 的道路 。 o
史 的必 然 。
( ) 代 犯 罪 心理 测 试 技 术 的发 展 一 近
道仪 (o g p ) P l r h 测谎 , ya 即用仪器进行犯 罪
这一时期 的主要做法 有 :嚼米 审判
心 理 测 试 , 要 是 通 过 记 录 心 跳 、 压 、 法 、 吞咽蛋 糕 ” 、 猴法 、 察言 观色 ” 主 血 “ 法 圣 “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作用、进展及若干思考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作用、进展及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971c7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1.png)
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科学研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二是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三是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具体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以及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等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
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
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
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注重犯罪及其治理具体心理因素和问题以及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犯罪活动心理因素和问题能够进行综合、动态以及系统地分析,为有效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fac06faba0d4a7302763a55.png)
【公安科技】2013年3月第2期Ma rch 2013No.2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 l of Beijing Polic e Colle ge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陈闻高(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心理测试技术是通过编题提问,形成心理刺激,触发被测人的生理反应,以提取其心理痕迹的技术。
将之用于犯罪心理测试,可以评判嫌疑人与案件的相关性。
在表述犯罪心理测试原理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声析型、脑电型、多道仪三大类心理测试仪的使用情况,重点说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要在案件侦查中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恰当的编题方法和具体的测试操作去实现。
常用的犯罪心理测试编题法有:准绳问题测试、紧张峰测试、犯罪情节测试等。
它们都体现了心理现场的原理。
测试原理研究的进展,是测试科技含量提升的节点。
犯罪心理测试成败的关键,在于测试仪的准确率、编题技术是否切合实际、具体的测试操作技能等,它们都要依赖于科技进步去实现。
关键词:侦查活动;犯罪心理;生理反应;测试原理;技术突破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2-0099-07心理测试是运用仪器检测被试者的生理反应,收集其经历了特殊事件的心理信息,并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个人经历了犯罪过程在法律追究面前就会面临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是觉察到威胁时本能反映中的心理状态,它伴随着特定内隐的生理反应和外显的情绪体验。
它们会激活犯罪行为所留下的心理痕迹,唤醒记忆。
心理测试就是测量心理刺激触发的生理反应。
心理测试技术就是通过编题提问,形成心理刺激,触发被测人的生理反应,以提取其心理痕迹的技术。
将之用于犯罪心理测试,就可以评判嫌疑人与案件的相关性。
犯罪心理测试,有人叫做“犯罪生理心理测试”或“犯罪心理生物反应”等。
笔者认为,表述概念应突出重点、简单明了,不必刻意强调中介因素,其内涵的精确性留待下定义时去说明。
说明其直接测量的是“生理反应”,而“犯罪心理”是间接分析到的。
司法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和犯罪心理矫治
![司法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和犯罪心理矫治](https://img.taocdn.com/s3/m/d09049e504a1b0717fd5dd92.png)
你认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 可信度有多少?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态度
1、1923年 著名的弗赖伊裁定。 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马斯顿采用的 “心脏血压心理测试技术”得到的测试结果 不能作为辩方证据使用。 2、1962年,瓦尔德斯一案 “作为一种检验确定信任度的方法,尽管说 谎检查仪还不完善,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但 我们认为对它的论证不断深入发展足以证明 获及可接纳的协议。”
难点:准绳问题的编制
犯罪情景测试法(GKT)
理论:只有真正的作案人才会有犯罪情 景的认知,当他被问及相关问题时,会 产生自主唤醒反应,出现强烈的心理生 理反应;而当涉及到无关问题则没有强 烈的指标变化
犯罪心理测试题举例:
POT: 放火的人那天晚上,是在10点多干的吗? 放火的人那天晚上,是在11点多干的吗? 放火的人那天晚上,是在12点多干的吗? 放火的人那天晚上,是在1点多干的吗? 放火的人那天晚上,是在2点多干的吗?
案件1
• (1)被告人高,经测试,发现高对全部涉案 目标题有显著相关和特异心理生物反应。据此 测试可认定高系此案的主要作案人和主要抛尸 人。
• (2)被告人赵,经测试,发现赵对少数知情 涉案目标题有较显著相关心理生物反应。据此 可认定赵系此案件的知情人,但可排除赵曾参 与杀人的作案过程。法院在充分考虑了心理测 试结果后,对高判处了死刑,对赵判处了有期 徒刑。
从以上发展可以看出,人们对犯罪犀利 测试技术 的态度和评价从开始被完全否 定逐步转向为肯定的趋势。
从不承认到承认……
人们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的态度和 评价从开始被完全否定逐步转向为 肯定的趋势。 美国…到1976年,美国已有30个州的法
院允许使用犯罪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
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0960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8.png)
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对于刑侦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破案、增强侦查效力和提高公安工作水平。
本文将从嫌疑人心理分析、审讯技巧、证人心理分析和行为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作用。
一、嫌疑人心理分析嫌疑人心理分析是刑侦技术中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可以了解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对案件的态度,为进一步侦破案件提供线索。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访谈等手段,分析其人格特征、心理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指导意见。
二、审讯技巧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审讯过程中运用相应的心理学技巧。
审讯是破案的关键环节,而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对审讯的效果起着重要影响。
通过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言语分析和行为观察等方法,审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和言行举止,从而判断其是否说谎或隐瞒真相,进一步推动案件的侦破。
三、证人心理分析证人作为案件侦查的重要线索来源,其证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案件成败至关重要。
心理学在证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警方判断证人的证言是否可信,从而减少错误判案的概率。
通过对证人心理状态、回忆过程、情绪反应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判断证人是否存在记忆偏差或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合适的调查讯问技巧,使证人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证言,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四、行为分析行为分析是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又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行为分析,可以通过观察犯罪行为者的行为模式、行为特点和心理动机等信息,推断其可能的犯罪背景和动机。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行为痕迹进行分析,推断出犯罪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状态等信息,为警方锁定嫌疑人提供线索。
总之,心理学在刑侦技术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审讯效果、判断证人的可信度以及通过行为分析推断犯罪者的特征。
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
![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b5cb52eff9aef8941e06d3.png)
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作者:王一鸣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犯罪行为触及的领域和手段日益增多,作为对犯罪克敌制胜手段的侦查方法也随之发展和丰富,出现了更先进的侦查设备与监测工具。
除了传统的方法得到发展之外,犯罪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运用也受到了重视,运用犯罪心理学能够帮助警察更好的把握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正确分析和确定案件突破方向。
本文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然后探讨其在刑事侦查案件中的运用与不足,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刑事侦查;犯罪心理学;心理学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9-0213-01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至今有十几年。
但是由于犯罪心理学能够研究和利用犯罪者的心理,有效帮助侦破案件,再加上如今犯罪分子的手段也越来越隐密,心理素质也比以前有了提高,更需要犯罪心理学来协同辅助,在现场调查和分析、侦查讯问等过程中锁定突破点,提高刑事侦查的质量和效率。
一、刑事侦查中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可分为两类,即广义与狭义。
前者主要是针对心理学原理对犯罪主体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而后者指的是通过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不仅研究了犯罪主体心理及行为,还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后者相较于前者还增加了关于应对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犯罪心理学又被称为罪犯侧写,优秀的侧写师能够根据犯罪现场分析出罪犯的职业、年龄、性格、人格等特征。
犯罪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年代,当时美国要求国内优秀的侧写师对于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侧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大力开展刑侦专业教学、心理学教学等。
但总的来说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属于一门有待开发的交叉型学科。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案件中重要性通过犯罪心理学我们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0118277227284b73f2425045.png)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9
•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 强调不要就罪论罪,决定刑罚时应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灵活掌握。“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自作不典, 或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 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尚书· 康 诰》)意思是说,有人罪过虽小,但并非过失而是故意, 且一犯再犯,不知悔过,此人不可不杀;反之,有人罪过 虽大,但属于过失偶犯,而且知错认罪,愿意悔过,乃不 可杀。 • 董仲舒提出“原心论罪”,主张将心之善恶作为定罪量刑 的主要依据。他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春秋繁露· 精华》)。就是说,对待犯罪问题,不仅 要以犯罪事实为依据,还要追查犯罪动机,把两者结合起 来。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d5ba75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5.png)
犯罪心理学基础知识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犯罪行为中的心理过程和动机的学科。
它涵盖了犯罪的起因、发展和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犯罪行为,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来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一、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揭示了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
例如,犯罪者常常具有攻击性强、冲动性高的特点,对后果不加考虑,缺乏同理心。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成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测试和调查研究,可以分析和解释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心理测试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走访、观察等方式直接接触犯罪现场和犯罪者,从而了解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动机和心理特征。
实验研究是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和测量不同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测试是通过对个体进行心理测量,了解其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可以全面、准确地研究和解释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一系列相关理论基础上,如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形成的。
生物学理论则强调犯罪行为与遗传、神经生理等因素有关。
心理分析理论则关注个体心理冲突和心理动力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犯罪行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框架。
四、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除了被广泛运用于犯罪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外,还可以应用于犯罪心理辅导、犯罪心理评估和犯罪心理治疗等方面。
犯罪心理辅导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和改变不良的行为和心理习惯,预防再次犯罪。
犯罪心理评估则可以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测试和调查,为司法机关提供判断和决策的依据。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fac06faba0d4a7302763a55.png)
【公安科技】2013年3月第2期Ma rch 2013No.2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 l of Beijing Polic e Colle ge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陈闻高(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心理测试技术是通过编题提问,形成心理刺激,触发被测人的生理反应,以提取其心理痕迹的技术。
将之用于犯罪心理测试,可以评判嫌疑人与案件的相关性。
在表述犯罪心理测试原理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声析型、脑电型、多道仪三大类心理测试仪的使用情况,重点说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要在案件侦查中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恰当的编题方法和具体的测试操作去实现。
常用的犯罪心理测试编题法有:准绳问题测试、紧张峰测试、犯罪情节测试等。
它们都体现了心理现场的原理。
测试原理研究的进展,是测试科技含量提升的节点。
犯罪心理测试成败的关键,在于测试仪的准确率、编题技术是否切合实际、具体的测试操作技能等,它们都要依赖于科技进步去实现。
关键词:侦查活动;犯罪心理;生理反应;测试原理;技术突破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2-0099-07心理测试是运用仪器检测被试者的生理反应,收集其经历了特殊事件的心理信息,并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个人经历了犯罪过程在法律追究面前就会面临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是觉察到威胁时本能反映中的心理状态,它伴随着特定内隐的生理反应和外显的情绪体验。
它们会激活犯罪行为所留下的心理痕迹,唤醒记忆。
心理测试就是测量心理刺激触发的生理反应。
心理测试技术就是通过编题提问,形成心理刺激,触发被测人的生理反应,以提取其心理痕迹的技术。
将之用于犯罪心理测试,就可以评判嫌疑人与案件的相关性。
犯罪心理测试,有人叫做“犯罪生理心理测试”或“犯罪心理生物反应”等。
笔者认为,表述概念应突出重点、简单明了,不必刻意强调中介因素,其内涵的精确性留待下定义时去说明。
说明其直接测量的是“生理反应”,而“犯罪心理”是间接分析到的。
犯罪心理分析及测试技术在侦查中应用论文
![犯罪心理分析及测试技术在侦查中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311521e2bd960590c677ec.png)
犯罪心理分析及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摘要:心理支配行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反应着犯罪人的心理。
犯罪心理分析则是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分析犯罪行为遗留的心理痕迹,从而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借助仪器记录犯罪嫌疑人在测试时的脉压、呼吸以及皮肤电阻,通过形成的图谱判断其内心活动。
在侦查中正确的运用犯罪心理分析及测试技术不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抓住嫌疑人的心理弱点帮助审讯顺利进行,更能够起到预防犯罪甚至预测犯罪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测试侦查犯罪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犯罪。
它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广义的定义更为全面: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以及揭露、打击、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与定义相对应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为研究对象,广义的犯罪心理学认为,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均为其研究的对象。
[1]从犯罪心理学为侦查提供相关线索与证据的作用来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更为全面、能够最大发挥犯罪心理学研究作用。
除研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外,我们应当将被害人的心理、证人的心理、侦查审判的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与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同等对待。
因为犯罪行为不是孤立的行为,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而社会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
犯罪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影响的是犯罪行为人,更是对受害人、证人有着非常之大的影响。
一、犯罪心理分析(一)何为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分析是指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犯罪行为,根据其行为判断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个性特征、案件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条件的心理学侦查技术。
(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原理1、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也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
而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心理的外化。
论新的科学技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应用
![论新的科学技术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f95d26ec3a87c24128c492.png)
2019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李佳乐(1992-),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警务心理学。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7日。
犯罪心理测试是当前研究犯罪心理的重要手段,而犯罪心理的测试正是服务于犯罪心理的研究。
传统的犯罪心理测试只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或者简单的问答形式,这种研究方法有不准确的特性。
首先我们无法判断测试者是否言语无误,是否存在欺骗心理。
其次由于测试人员状态不同,可能导致相同问题在不同环境、不同状态下导致的结果不同。
这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给测试结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对犯罪心理的测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科技给犯罪心理测试带来了更可靠的结果,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目前犯罪心理测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的发展给犯罪心理测试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心理学技术的实际有效性不足、测试技术更新缓慢等。
以下将展开具体分析。
1.1测试人员应提高心理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有效性犯罪心理测试主要依靠两大方面,一是机器,二是测试人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只能提供辅助作用,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还是得靠技术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测试的结果是否可靠。
所以,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尚且对这类的测试人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大部分都是靠一代一代的经验传下来的。
测试人员的资质和经验在测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知识上主要基于对心理学的研究。
基础心理学可以称作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根据,但是仅仅对基础心理学进行学习又是不够的,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需要长期的经验。
在测试结果方面,大多数还是依赖机器的测试数据,这其中就缺乏了测试人员的经验判断。
需注意测试人员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测试的结果。
1.2测试技术有待更新当前的测试技术有很多,比如:穿戴设备、磁共振成像技术和高科技映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人们俗称的“测谎技术”,测谎专家武伯欣对此做出系统的定义,是指依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的心理生理方法,也就是通过察言观色和情理推断的方法来判定谎言;第二个阶段是1895年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索(C.Lom-broso)开创的多道仪(Polygraph)测谎,即用仪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主要是通过记录心跳、血压、呼吸运动和皮肤电等生理变化指标来判别谎言;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开始被用于犯罪心理测试。
一、古代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古代社会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较为简单,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来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说谎的行为,具体的技术主要有:借助神灵或者迷信揭示谎言、运用简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进行犯罪心理的测试,具体说来:(一)借助虚无的神灵或运用迷信识别谎言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还十分困难。
这样,超自然的神灵自然地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因此,基于对虚无神灵无限膜拜而创设的识别谎言的各种方法就应运而生。
最典型的有“火刑”、“沸水刑”、“油刑”、“烙刑”、“水审”、“凝血法”等。
(二)运用简单的生理学心理学原理识别谎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把一些朴素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运用到谎言识别的活动之中。
国内学者曹晓宝指出,心理学原理等知识的介入标志着谎言识别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主要做法有:嚼米审判法、“吞咽蛋糕”法、圣猴法、“察言观色”法、“号脉”法、和“体重判定”法。
由此可见,古代人的测谎方法,多通过直接观察嫌疑人言行举止的不正常表现来进行,包含了一些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由于过于简单,人为因素又多,因而整体上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国内学者杨晓华指出,古代测谎术经过漫长的演变,到封建社会时期取得两大进步:①出现了“智力型”的测谎方法,它标志古代测谎方法已不再借助神灵,反映古人已开始认识罪犯说谎时的心理状态和与之相联系的、可能的行为表现,机智地安排出较复杂的测谎程序;②开始采用定量检测的“实验”方法测谎。
二、近现代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从19世纪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犯罪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第一,生理心理仪器的发明和应用为犯罪心理测试准备了必要的测量工具;第二,联想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为犯罪心理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为犯罪心理测试提供了合适的实验方法;第四,实征罪犯人类学的创立,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入犯罪学研究领域开辟了道路。
因此,科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问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近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1、将生理参数融入测谎的研究1791年,伽伐尼发明了皮电计,1897年由斯蒂克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测试。
1870年,莫索在研究恐惧对人的生理影响时,制造了一个平衡点非常灵敏的摇篮,如有人斜靠着它,它会随着人的呼吸节奏而摇动。
这一运动被记录在一个旋转的烟纸鼓上,显示人的身体变化;套在脚上的胶管管头系在一个绷圈上,绷圈的一端会在纸烟鼓上形成另一个记录,显示血压的变化,成为第一个血压记录器。
1875年莫曼发明了血管容积记录器。
1888年,费利等人发明的皮电计也被陆续应用于测试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变化。
2、运用生理参数记录器测谎——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确立189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率先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脉搏记录设备——“水力脉搏记录仪”进行犯罪心理测试。
“水力脉搏记录仪”就是让被试者的手和前臂插入密闭容器内的温水中,随着脉搏的跳动,手和前臂的血管容积发生周期的变化,使容器中水的液压发生波动。
密闭容器中液压变化的记录,就是脉搏和血压变化的记录。
由于他是第一个利用科学仪器成功识破谎言的“第一人”,因此他被认为开创了测谎的新时代。
公认的第一台实用测谎仪是1921年由约翰〃拉森(rson)发明的。
拉森的多项记录仪是组合了心动计和呼吸计而发明的,能够连续记录心动变化和呼吸变化。
1945年,基勒的助手约翰〃里德(John Reid)总结了前人的工作,使用自己设计的“里德多谱描记仪”,即第二代测谎仪。
该仪器能同时描记受测对象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变化和肌肉活动。
同时,约翰〃里德(John Reid)在他的论文中首次描述了“对照反应”问题,总结完成了准绳问题的测试技术(CQT)。
(二)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成熟,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多、最广的心理测试仪是多生道记录仪(Polygraph)。
它是一种生理参数综合测试设备,可以测量血压、血流、心输出量、心率、心音、血管容积、脉搏、呼吸流速、呼吸曲线等。
在测量参数上主要选择那些不易受大脑皮层支配的生理反应指标,其中,皮肤电反应、呼吸波、脉搏波(血压)这三项是公认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测试的基本指标。
在具体的测试方式上,主要有犯罪情节测试法(GKT)、紧张峰测试法(POT)和准绳问题测试法(CQT)。
三、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新趋势随着心理学、生理学、侦查学、犯罪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运用最新科学仪器和综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犯罪心理测试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深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potential)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引入,给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目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正朝高端化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第一,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第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研究;第三,其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语音分析技术和瞳孔犯罪心理分析技术)。
(一)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ERP测谎的原理是被试者对不同种类的刺激认知加工存在差异,表现出脑电位的不同变化,当比较的不同种类刺激诱发的ERP波形有显著差异,可以推断出该被试者的确了解犯罪知识。
根据不同的任务设置与内容选择,可以采用相应的ERP成分进行测谎研究。
目前,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是P3OO波、N400波和CNV波。
1、P3OO波P300被称为“后发性正相成分”或“联系皮层电位”,通常是在新异刺激(Oddball)模型实验中得出。
国内学者朱玉文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由于P300与大脑中的记忆表征密切相关,因此它作为检测隐瞒信息的指标成了一个重要的应用。
研究通常将传统的多道生理测谎方式中使用的犯罪知识测试(GKT)模式移植到P300的Oddball范式中,被称作基于P300的GKT(P30O-basedGKT)测谎技术。
通过对特定刺激诱发的波形进行比对和统计分析,可以判定被试者是否知道研究中使用的犯罪知识。
各类研究表明,ERP中的P30O成分可以用作测谎技术中一个比较有效和稳定的生理指标。
2、N400波N40O最早是由Kutas和Hinyard在1980年报道的。
N400能应用于测谎,其关键点在于它与被试者所阅读句子的真实与否有关。
Fischier等(1983)发现N400是由一个错误陈述句而不是真实陈述句所诱发的;此外,Fischier等(1985)也发现诱发N400的效果与语义关系和句子的真实程度有关。
在一般研究中,被试通常是公开做出反应,判断句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然而通过N40O,被试者即使不反应或是做相反的反应,也无法排除N400的效果。
研究表明,如果被试者具有与某项犯罪相关的知识则呈现错误的句子或词语(包含该项犯罪知识)时诱发的N400波形与真实句相比有显著差异。
而对于无辜者被试来说,两者诱发的N400波形没有差异。
因此,可以通过N400波形的差异来进行测谎研究。
3、CNVCNV最初是由Walt和Cooper等于1964年发现的。
如果在测量反应之前给出一个预备信号,过一定时间后给出命令信号,令被试者在收到该信号后尽可能快地按键,则可以在预备信号和命令信号之间观察到脑电波发生负向偏转,Walt和Cooper等称此负向偏转为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简称为CNV。
国内学者刘莉等指出CNV的产生需特定的刺激条件:预备信号和命令信号。
预备信号和命令信号两个刺激一般相距1-2s,因此CNV的潜伏期长达数秒,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对命令信号的期待,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期待波。
在犯罪心理测试过程中,犯罪人和无辜人员的心理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
前者明白一旦案情暴露对自己意味着承受犯罪行为带来的恶果,因此在测试过程中,犯罪人尽可能通过欺骗或拒绝回答等方式掩饰自己的犯罪经历但是他们又不可避免的处于高度的唤醒状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案件相关信息的呈现以及欺骗反应的实施必然导致犯罪人心理负荷异常;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必然能诱发特异ERP。
CNV在很大程度上检测的就是异常的心理负荷而这些特异性的心理负荷是由特异性刺激和特异性反应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说真话者的大脑额叶、颞叶的一部分和扣带回在活动;而说谎则导致大脑前部活动,主要是内侧下部和前中央区以及海马回、颞中部区和颞部边缘区。
很明显,这些活跃的区域不同,而且说谎比说真话激活的脑部区域更多。
(三)其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1、语音分析仪弗兰德〃福勒瑞斯发明了语音紧张分析仪。
此仪器是通过记录附着在被测人声音中的由声带肌肉微颤所生成的次声波,并对这种次声波变化的检测和分析来判断被测人是否在说谎。
但由于目前对于利用声音测谎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技术亦不成熟,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瞳孔测谎技术的研究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由山东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承担研制的瞳孔测谎仪,是我国首台瞳孔测谎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瞳孔测谎技术的研究确定了瞳孔图像的处理办法,解决了瞳孔图像采集装置的设计方案,并初步证明了瞳孔测谎技术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