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27.短文两篇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积累运用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二:B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阅读理解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五:1:通“举”,推举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嘟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 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tuí )②与奇者(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yǔ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⑩(窗户)3.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最新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四篇

最新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四篇

最新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B、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寻张怀民寻病终【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B、《潮》——周密——明代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D、《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四时俱备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

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二十三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二十三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7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二十三第1题【单选题】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竞跃:______夕日欲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读《答谢中书书》,按要求填空。

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______。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问答题】《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句中“闲人”是何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解析】:第5题【问答题】诗文默写。

①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③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答案】:【解析】:第6题【语言表达】《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解析】:第7题【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答案】:【解析】:第8题【翻译】翻译句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2:第27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2:第27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游虎丘小记〖明〗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万钟于我何加焉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译文: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做文后的题(20分)楚人养狙(刘基)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注:部置、分派)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注:借用他的名义)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注:关动物的栏圈),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5. 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题1分,共6分)①赋.十一以自奉()②或.不给()③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④公所树.与()⑤言未既.()⑥狙公卒馁.而死()6.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分,4分)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②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③非公不得而取与?④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7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7课《短文两篇》

师生共勉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这样 的态度: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 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 和、淡泊自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suì)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
(bă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一议:我们在理解重点词句 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 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 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 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 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 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 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 样的闲人罢了。
• • • • •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的人 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散步 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想到

八上人教版语文 第六单元27课 短文两篇复习

八上人教版语文 第六单元27课  短文两篇复习
课文 文章结构 景物的写作方法 表达情感
《答谢 中书书》 一.议论总领 二.多角度描写 三.抒怀总结 《记承 天寺夜 一.记叙入题 游》 二.生动描写 三.议论/ 抒情
正面描写:视角变化、 沉醉山水的愉悦 动静结合、色彩搭配、 与知音比肩的得意 多感官描写 贬谪的悲凉,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让我们擦亮双眸,再来诵 读这“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 山水诗”吧!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
苏轼

1.核对提纲上空白内容。 2.两人互查《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3.两篇短文在写景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4.两篇短文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译一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啊。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品一品
意境美
《答谢中书书》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 的?
有 青林翠竹

感官冲击:有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视听结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

【附答案】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附答案】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备(《答谢中书书》宛如一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高中物理体系其实特别清楚,80%的高中物理内容就是研究运动,小到微观,大到宏观,并且所有运动都可以用下面三个观点解决:1.牛顿定律的观点2.功和能的观点3.冲量和动量的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3.(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4)(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5)(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6)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学习研讨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拓展学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

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

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五、合作探究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积累运用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二:B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阅读理解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五:1:通“举”,推举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嘟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 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tuí )②与奇者(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yǔ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⑩(窗户)3.文学常识填空。

①陶弘景②宋苏轼苏洵苏辙三苏4.划分朗读停顿:(1)念 / 无与为乐者(2)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3)遂 /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4)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

5.翻译句子。

(1)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解释下列词语。

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寻:寻找3.本文段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这句话: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4.qǐn 睡废寝忘食 5.月光竹柏影比喻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_;第二层,写景,写了_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9.“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0.旷达11.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3.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答谢中书书》答案1、(1)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信;给谢中书的信3、统领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紧扣“美”来写;体现在:山川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4、实在是人间天堂;总结上文,感慨收束全文。

5、(1)夸张、对偶;(2)拟人、借代、对偶6. 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以感慨发端,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以名人证实此说。

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或: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

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

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五、合作探究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俯瞰――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日变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v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