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积累运用

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

二:B

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阅读理解

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

五:1:通“举”,推举

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嘟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 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

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

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

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

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tuí )②与奇者(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

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yǔ )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⑩(窗户)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陶弘景②宋苏轼苏洵苏辙三苏

4.划分朗读停顿:

(1)念 / 无与为乐者(2)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3)遂 /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4)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

5.翻译句子。

(1)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解释下列词语。

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寻:寻找

3.本文段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这句话: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4.qǐn 睡废寝忘食 5.月光竹柏影比喻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_;第二层,写景,写了_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9.“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0.旷达

11.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3.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答谢中书书》答案

1、(1)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信;给谢中书的信

3、统领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紧扣“美”来写;体现在:山川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4、实在是人间天堂;总结上文,感慨收束全文。

5、(1)夸张、对偶;(2)拟人、借代、对偶

6. 全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以感慨发端,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第三

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以名人证实此说。

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或:通

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

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

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

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

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

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

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