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及课标分析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的意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题主要围绕“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家”这两个方面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的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而本框题则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走向家庭生活,为后面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往往还比较片面,容易忽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付出。
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的意味,增强家庭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家庭的含义、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确立。
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人家文化的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人的家文化。
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将对家的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践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的温暖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授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效果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父母以及家庭对我们成长的作用和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及时行孝。在授课过程中我也是着重通过具体生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以达到情感共鸣的实际效果。在课下我让我学生做了3道题用以巩固新知。其中选择题2道,材料题1道,旨在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并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视频虽短却意义深远,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她。同学们读懂它了吗,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家的意味。(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初识家之情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个环节,初识家之情
活动:畅所欲言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好,女同学巾帼不让须眉,你先说。嗯,你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家里有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男孩,你再说说。哦,你真是太直男啦,在你看来家就是为我们提供饭菜和住所的地方。大家说的都对,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缺乏生气,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采用视频播放小组讨论交流,大组竞争,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针对在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准,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主动参与,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每个问题的展示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会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和提高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学生谈感受。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温暖的,也是甜蜜的。
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家,品一品家的味道。
2、出示课题《家的味道》。
二、合作探究(一)认知篇:体味亲情我来说1、教师:你认为的家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乳和支持。
.2、我说我家,让同学说一说自己家的情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我们一起了解家庭的含义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分小组讨论,学生活动。
5、看下面的两则材料。
教师:生活中有些人很富有,但并不快乐,有些虽家庭贫困,但过得很幸福。
教师: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力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教师:老师问同学,你们春节都去哪儿过?生答6、春运图片教师: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学习都很方便、安逸,那为什么会放弃这一切,一定回家过年呢?7、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家:教师: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在家为所欲为呢?要有良好的家风。
(二)感知篇:优良家风我所感1、看视频:家风家训家风教师:看完视频我们知道优良家风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
2、王祥家族的优良家风教师:我们各家有各家的家风,请同学说一说你家的家风是怎样的?3、畅所欲言:你家的家风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家风。
4.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一课时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父母是重要的陪伴和见证,引导学生关注与家人的关系,为下一节课让家更美好做好铺垫。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家的含义;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家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自觉传承优良家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把优良家风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增强、思维能力发展快,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他们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是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道德浸润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七年级学生对家庭的结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践行家庭传统美德的能力,但尚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家庭结构确立的依据,不能准确认识家风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明白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社会的作用,能够传承优良家风,自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识到“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形成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弘扬优良家风。
责任意识知道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践行良好家风的责任。
【教学重点】家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家,我们感受颇深,温暖、甜蜜和避风港;伤心难过时,想家;在外的游子,想家;劳累了一天,歇一歇的时候,想家;开心时,想与人分享,想家。
家人间那份浓浓的爱,家的温馨,让我们对家流连忘返。
那么,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有感情,但有时候也会对家庭产生不满和抱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题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感情。
2.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家庭责任感。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体验家庭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生活中的家、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家庭的认知,他们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确家庭的关系,理解家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难点: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家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1)生活中的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家庭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3.巩固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的作用,每组选取一个家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分享给其他组。
4.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回报家庭的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珍惜家庭。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是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长子或长女,有的可能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哥哥或姐姐。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明确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难点: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内容。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困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知道如何与家人相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家人的需求,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亲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与家人相处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家庭沟通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家庭的关系和作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验,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课件:家庭关系、家庭作用、家庭沟通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案例:挑选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家的意味》。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家的意味》,了解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验,讨论如何与家人相处,提高家庭沟通能力。
4.巩固(5分钟)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明确家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家庭责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
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2.家庭的重要性。
3.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意义,感受家庭的责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
4.讨论话题。
5.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分享家庭的故事。
4.巩固(5分钟)总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讨论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
教学目标 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七年级的学生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 学生学习能
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 力分析
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教学策略选
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
课例研究综 是: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
述
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
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
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
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家的意味》
称
《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
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 教材分析
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
中,家有着丰富的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
族的传统风尚。
5、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
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请学生阅读课本 71—75 页,完成自主学习,做完
的同学请举手,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
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校在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 教学过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了四个问题,为能高效完成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 教学策略选
了图片、材料、音乐和视频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择与设计
方法上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学生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法
来解决问题。
我选择的是小组交流学习解决问题这个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背着父亲上学
教师展示材料及图片:一则“老人被扔荒郊等死”
的消息吸引网友眼球。3 月 25 日,网友反映江苏省邳
州市邳城镇泇口村庄北大堰下树林,有一身裹被子老人
躺在堰下,确认为女性。后被人送往医院救治,26 日
凌晨 2:50 分左右,老人在卫生院去世。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看了以上视频和材料后思考解决问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子女遗弃母亲的行为?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3)看完视频和材料,结合自己的行为说说我们
够融入情境,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才能达成得更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家的意味》
称
家的意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七课(亲情
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节课围绕家庭、亲情、孝亲
敬长等内容展开。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紧密,学生理解
教材分析 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点: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情,掌握如何孝敬父
课例研究综 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
述
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
求。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设计的情感渗透
Hale Waihona Puke 力可以更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一方面收集更多
的相关资料,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7.1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逐渐脱离家庭,独立思考,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学业、朋友等因素而忽视家庭的重要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意义,从而增强家庭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关心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意义。
2.情感体验法: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情感。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素材,用于分析家庭的意义。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3.准备家庭责任清单,用于小组合作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庭的关注。
例如:“你们认为家是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意义。
可以选取一些关于家庭关爱、支持、成长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题目,如:“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关爱的?”“在你遇到困难时,家庭是如何支持你的?”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精品教案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建议: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本框“运用你的经验”采用了发散思维的方式,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家” 的内涵。
对于“家”这么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
活动给出了四个思考角度: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通过探讨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进入开放的空间——“家”还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依据生活体验说出对家的感受。
然后由对家的认识导入新课的教学,引出“家”是“生命的居所”。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
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
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家庭的内涵。
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确立有多种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因血缘关系而组成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或母再婚组建的家庭。
在教材第一段正文给出“家庭”的内涵后,“相关链接”多角度解析了“家庭”的外延。
结合内涵和外延,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
其二,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功能,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扶养和赡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每一个人都来自家庭,没有家庭就没有我们的存在。
对此,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二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家深刻的热爱之情,形成正向的情感表达。
好好地爱家人,呵护亲情,建设温馨家庭,是我们生命当中极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爱是一种能力,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爱的能力,学会爱,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家的意味》说课稿
7.1《家的意味》说课稿【教材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学情】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2.能力目标: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的丰富内涵、功能;明确孝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家的内涵;明确孝的重要性;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
【说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说教学过程:【导入】趣味猜一猜展示古代汉字“家”的甲文、金文、小篆写法。
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明“家”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讲解:祭祀是古代的一项重大活动。
王公贵族一般祭祀于庙,而普通百姓无庙,则陈豕于屋下,即家中。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2022课标)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 教材分析《7.1 家的意味》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从而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但是,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家庭的不满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2.案例:准备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
3.小组讨论题: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加深对家庭重要性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家庭。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描述家庭的生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一部分。
教材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家庭,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对家庭的关系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挑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知道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家庭,热爱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问卷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导入新课。
2.教学基本内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讲解家庭的基本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分析家庭的结构,阐述家庭的功能。
2)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作用。
3)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讲解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营造和谐家庭。
3.拓展延伸: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及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对“家”的内涵、外延、功能、意义等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重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对“家”进行建设的动机,引导落实对家庭进行建设的行动,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材结合“中国春运”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分析、中国法律对于家庭义务的规定等相关活动,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
“中国人的‘家’”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本目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
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1)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2)孝亲敬长。
(3)尽孝在当下。
上述内容之所以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让学生了解中国家庭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明确“家”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
另外,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孝亲敬长,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内容之所以是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因为对于“家”这么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
让学生真正明确和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初中生虽然对为什
么要孝亲敬长和怎样孝亲敬长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总体上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确孝亲敬长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孝亲敬长,也是一定难度的。
课标分析
课程内容: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建议: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课标解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从道德上说,孝敬父母是自古留下来的传统。
我们将这种传统定义为一种美德,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我国传统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在未能独立之前多有养育之恩,因此子女应当铭记于心,并竭尽所能予以报答。
而现代观念则认为,生儿育女本身并非一种恩典,而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种普遍行为;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的爱、关怀和责任。
从这个角度上看,亲情才是使孝道富有含义的关键原因。
因此,处于人类感情的本能和亲情所使,父母会对孩子倍加关爱、期望有佳,而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忘记童年时的生活经历,更是无法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和教养之恩予以忘怀。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孝敬父母,也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首先,要尊敬父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要理性与父母沟通。
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可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
其次,学会倾听。
与父母交谈,要先倾听、再倾诉。
尤其是在接受批评时,有错就承认,有理就申诉。
在倾听中我们能体会出父母的心情、期望和用意。
父母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并做到“常回家看看”。
第三,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如认真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父母生病,主动看望、安慰;父母遇到困难,帮助父母,为父母解忧;了解父母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等等。
同时,我们还应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宁有序,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其中,孝亲敬长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