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及课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及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对“家”的内涵、外延、功能、意义等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重要,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对“家”进行建设的动机,引导落实对家庭进行建设的行动,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材结合“中国春运”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分析、中国法律对于家庭义务的规定等相关活动,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
“中国人的‘家’”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框的教学难点。本目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1)中国人心目中的家。(2)孝亲敬长。(3)尽孝在当下。上述内容之所以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让学生了解中国家庭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明确“家”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另外,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孝亲敬长,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内容之所以是本框的教学难点,是因为对于“家”这么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明确和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初中生虽然对为什
么要孝亲敬长和怎样孝亲敬长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总体上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确孝亲敬长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孝亲敬长,也是一定难度的。
课标分析
课程内容: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建议: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课标解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从道德上说,孝敬父母是自古留下来的传统。我们将这种传统定义为一种美德,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我国传统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在未能独立之前多有养育之恩,因此子女应当铭记于心,并竭尽所能予以报答。而现代观念则认为,生儿育女本身并非一种恩典,而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种普遍行为;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的爱、关怀和责任。从这个角度上看,亲情才是使孝道富有含义的关键原因。因此,处于人类感情的本能和亲情所使,父母会对孩子倍加关爱、期望有佳,而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忘记童年时的生活经历,更是无法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和教养之恩予以忘怀。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也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要理性与父母沟通。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可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其次,学会倾听。与父母交谈,要先倾听、再倾诉。尤其是在接受批评时,有错就承认,有理就申诉。在倾听中我们能体会出父母的心情、期望和用意。父母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并做到“常回家看看”。第三,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如认真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父母生病,主动看望、安慰;父母遇到困难,帮助父母,为父母解忧;了解父母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等等。
同时,我们还应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宁有序,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其中,孝亲敬长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