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合集下载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篇一共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

共情,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他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理解和共鸣。

这种能力的运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共情:建立亲子关系的桥梁增进亲子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共情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为贴心的关爱。

当父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沟通桥梁。

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亲子间的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培养积极的情感依恋通过共情,父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积极情感依恋。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时,他们更容易对父母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依恋将对孩子的一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共情:促进孩子社会适应的基石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当父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时,他们更容易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将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有勇气和毅力。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通过共情,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这种能力将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共情: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动力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当父母能够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他们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将帮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有韧性和应对能力。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共情,父母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种关注和理解将有效降低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五、结论:让共情成为家庭教育的灵魂在家庭教育中,共情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态。

父母要学会放下成人的固有观念,设身处地去体验孩子的情感世界。

建立师生共情 小学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艺术

建立师生共情 小学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艺术

建立师生共情小学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艺术建立师生共情:小学教师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艺术在小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建立师生共情,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师生的共情。

共情是情感互动的核心,它涉及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绪智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

首先,教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的情感联系。

除了情感表达,互动也是共情的关键。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师还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且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另外,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和科技工具来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博客或论坛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反馈。

除了以上方式,小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来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技巧,如游戏、笑话等,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在师生共情中,教师要注重平衡和尊重。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同时,教师也要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建立纪律和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一、什么是共情我们需要明确共情的概念。

共情源自英文“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共情能力包括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需求等方面,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智慧。

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道德情操、提高情感智慧等。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共情”的意义1. 培养情感智慧:共情是一种情感智慧,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人情感。

通过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智慧。

2. 塑造积极人际关系:共情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从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中,孩子们需要与老师、同学、家人等多种人建立关系,共情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3. 培养道德情操:共情可以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关爱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的道德情操。

4. 促进团队合作:共情能力还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发展团队精神。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共情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积极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共情”概念,帮助孩子培养共情能力:1. 开展情感故事讲解: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情感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共情能力。

通过情感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培养其共情能力。

3. 同理心训练: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进行同理心训练,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培养共情能力。

可以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同理心训练,锻炼孩子们的共情能力。

4. 情感识别游戏:可以设计一些情感识别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情感识别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共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需要与学生紧密联系,了解学
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如果班主任能够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连接,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过共情,班主任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
意图,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指导。

其次,共情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

高校的学生往往时间紧张,学业压力大,各种情
绪难免会有所波动。

班主任需要通过共情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够通过共情把班级同学凝聚在一起,就会形
成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班级发展也会更为稳定。

最后,共情能够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会有种无助感和挫折感,常常缺乏动力和信心。

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共情,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会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就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达到更好
的效果。

总之,共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技能,它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班主任需要通过共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因此,班主任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在工作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帮助学
生成长。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课题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引路人的角色,还要扮演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

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

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行情感、社交、智力的培养方面的指导,而共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什么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指“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行为或情感时,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这就是共情能力。

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也是一种行动。

它使我们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以及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而共情能力对于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师生沟通:教师通过具备共情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学生的问题和疑虑,进而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和疑惑,更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共情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情感素质的人。

4.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共情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还能够创造出更加友好和温暖的的学习氛围,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结共情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够与学生建立真正的互信、互动的关系,更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形成、心理成熟和职业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共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共情”是指通过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及积极参与他人的情绪体验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共情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健康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技能。

共情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从而建立起相互尊重和关爱的教育环境。

在小学教育中,共情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对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可以有效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同时,共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与关爱之心,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在学校和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综上所述,共情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技能,同时也对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共情的教育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共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共情,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共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情感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体验他人的情感,思考他人的处境,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合理表达和控制情绪,提高情商。

共情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教育实践中深入运用共情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探讨和应用共情技术已经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共情技术,指的是人们通过和他人建立起的情感联系,能够非常真实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心理学领域中,共情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方式。

在心理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中,引入共情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回避等问题,学生可能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更容易地感知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疏导,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过程。

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情感、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学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来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而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学知识,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商与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情商与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

共情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培养自己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支持他人,倾听和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通过共情技术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共情”的力量?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共情”的力量?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共情的力量——《共情的力量》读后阚韶辉读这本《共情的力量》,对“通情达理”这句中国人的习语,豁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情才能达理,共情然后“达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茜(王春光翻译)。

作者通过对大量“共情”案例故事的叙述,透析了对共情的理解,探索了共情的作用,交流了运用共情于心理咨询的经验和认知。

所以,这是一本专业的书,却因其实践性、故事性和可读性,使它的指导意义,超出专业领域,启发和惠及人际交往乃至社会关系。

作为一个老师,我读这本《共情的力量》时,不自觉地会用共情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多年来教育教学的实践。

边读边回想,有经验,更多的是教训;有欣慰,但更多的时候,后悔不跌,惊出一身汗。

首先,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根源在于,学生是其认知及成长的主体和内因我一直自诩对学生有平常心,没有分别心。

这是我多年来跟学生关系比较好的原因之一。

但读了《共情的力量》,对师生之“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做的还非常表面化。

人格平等是共情的前提,是共情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要求。

这里所谓的平等,我们会想到教师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态度亲和,与学生打成一片,等等。

其实,以共情考量教育教学中的平等,并非如此简单。

教育教学中的平等关系,基于有关认知的哲学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内化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作为外因之一,老师是学生认知的客体,或谓主导。

其作用的发挥,一定是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进而有赖于学生认知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

所以,师生平等关系的本质,是教师肯定学生独立的认知主体地位,并尊重教育教学的效果有赖于内化这一根本规律,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加给学生——这种强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常常表现为输灌。

输灌性的教育教学,就是不平等的重要表现。

真正的师生平等,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平易近人、关爱学生,而更是根植在教师的心中,体现、渗透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和过程中。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大焦点。

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科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心理教育的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共情技术则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共情技术?共情技术是指一种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情感和感受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感染的能力。

在心理课堂中,利用共情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者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心理课堂中,共情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共情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提升教学效果共情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投入感,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心理课堂中,通过共情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内容,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共情技术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更加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使得心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来提高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一、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通过倾听,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力度。

学生在说出自己的心声时,会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情感,从而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二、示范情感关怀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情感关怀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和关怀,从而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精选5篇)

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精选5篇)

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精选5篇)第一篇:共情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共情原本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意思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一般会更多的应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上。

但是,共情不仅仅是一个单单的概念,还将其用于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会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现象,就是有一批正在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学生,非常难以管理。

这类同学由于年纪还小,喜爱玩耍,又难以控制住自己,对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厌恶心理,不仅在校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班级秩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而且在家也经常做出一些令家长十分恼火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叛逆期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

但是往往针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却很难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

通常表现为对其苦口婆心的劝导,可能学生会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实际上却不听教导,依旧同往常一样。

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则会更加的恼火,对待不听话的学生会采取有色的眼镜看待,反而更加促进了这类学生的叛逆行为。

实际上,如果我们采用共情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对这些同学进行教导,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共情的能力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对于这些叛逆学生的教育之中呢?共情,故名思议,是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去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平时遇到的困难和苦恼。

这要求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去推断学生的心里感受和态度信念。

不仅如此,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烦恼,通过细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平时对于一些问题如何去表达,而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这样,就能很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出合理有效地指导。

换一种说法,共情能力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举例说明,班级某王同学,一直是班级里最出名的“老油条”,各科老师都反映这位同学在课堂上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上课的时候会影响周围一片同学正常听课,并导致教师把其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情是指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理解与他人建立联系,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

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共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理解学生,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共情的概念入手,探讨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共情的概念共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能力,通过共情,他人可以理解并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感受和需求。

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共情能够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更加深入的沟通和联系,使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

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共情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1. 更好地理解学生共情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班主任需要通过共情,去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情可以帮助班主任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班主任能够理解并与学生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时,学生会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更加乐意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更加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更加紧密和融洽。

3.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班主任的共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共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化解问题。

4.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通过共情,班主任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受到班主任的共情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怀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

5. 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三、提高共情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共情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论班主任工作中“共情”的运用

论班主任工作中“共情”的运用

论班主任工作中“共情”的运用摘要: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指导者,在班级管理中,会尝试各种管理班级的方法。

本文认为,“共情沟通”技术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技能。

班主任拥有“共情”的态度,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教诲、劝说。

班主任能以同理、一致、真诚、关爱、支持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被了解、重视、关心,这是建立师生互信关系的良好开端。

班主任具备了“共情”这项基本技能,会让学生从心底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完善他们的人格,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氛围。

关键词:班主任;“共情”;教学管理1“共情”来源和界定“共情”一词来自于希腊文empatheia,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德国哲学家认为“共情”是指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

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指出:“人们通过共情的形式,来了解对方和对对方反应的,它是法语投射和模仿之前的,而且当人们之间的情感模仿增加时,共情也会跟着加深。

”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并进入他的世界。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共情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

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

”明显“共情”是一种感觉他人的过程,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他,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去想、去感知、去行动。

是一种利他行为,有利于教师可以通过“共情”感受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共情”在教育中能使教育者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学生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师生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共情艺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精

共情艺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精

共情艺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共情(EMPATHY),亦称移情、同感、同理心,最初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针对医患关系而提出的。

共情指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的能力。

其主张的是一种换位思想,将心比心的沟通方式。

共情艺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医疗等领域。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共情艺术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了解学生政治学习,走近学生心理;重视共情表达,感受学生同在;展开共情探究,深入学生心理。

一、了解学生政治学习情况,走进学生心理了解学生政治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会倾听。

共情的背景就是倾听,即先倾听,后反应。

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进而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法。

老师在了解学情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学”,要先了解师生双方的习惯,消除陌生的壁垒,培养共同的默契,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顺畅地落实情感交流。

新授课的导入环节至关重要,倘若立即讲授新课,唐突地介入,师生双方都难以进入状态。

因此,利用导言课来消除对新人、新事、新物的陌生感,培养彼此的默契度,对于随后的教学会颇有帮助。

师生双方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二、重视共情表达,感受学生同在当教师认可学生的观点时,多会使用积极的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深层次的观点。

当教师不认同学生的观点时,务必需要冷静,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期,其观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掌握调整自己的情绪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机制。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倘若能够以退为进,先让学生尽情地倾诉,把怨气、不满等负面的情绪通过语言的方式发泄出来,然后再适当地运用中性语言进行说服教育,其效果会更佳。

三、展开共情探究,深入学生心理中学教学实践中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当有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者是随堂测验结果不理想时,授课老师会让学生留堂订正。

中学音乐教师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中的应用

中学音乐教师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中的应用

中学音乐教师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中的应用中学音乐教师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中的应用共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意识并感受到另一个人的情绪和体验。

在教育领域中,共情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技能,因为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建立更好的关系、创造更具启发性的环境。

在音乐教育中,共情尤其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学音乐教师的共情能力在课堂中的应用。

1. 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通过共情,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个人喜好,进而建立更亲密、稳固而可信任的关系。

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时,就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

2. 调整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非常关键,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方法。

通过共情,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3. 创造积极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共情还可以帮助中学音乐教师创造积极和充满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自信和愉快。

这样的环境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 促进情感和社会发展。

共情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通过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表达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

这样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和他人相处、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

总之,共情是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技能。

通过共情,教师可以建立与学生更亲密、更信任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方式。

这样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体验。

此外,共情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

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共情技能,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中。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导言心理学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因为心理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授知识和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共情技术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技能之一,也应该在心理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心理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共情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共情技术是指通过情感和思维的交流,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共情技术不仅是一种沟通技能,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技能。

在心理学领域,共情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临床实践等领域。

共情技术不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还能够增进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知,促进情感管理,有助于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方式1. 课堂教学:心理课堂是教授心理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共情技术正是一种情感和思维的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共情技术。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模拟心理咨询场景,让学生扮演咨询师和咨询者,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共情技术的应用。

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感受,从而培养共情技术。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情感交流的话题,例如“你最近的情绪变化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这些情绪的?”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提高共情技术。

3. 实践活动:在心理课堂中,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共情技术的实践活动,例如情感支持的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的练习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共情技术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三、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意义1. 增进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共情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共情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作者:刘珊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1年第02期【摘要】共情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恰当地运用共情技术,能够使学生获得理解与支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可以使用情感理解策略、发现优点策略以及给予支持策略,使共情技术更好地发挥效果。

【关键词】共情;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效果【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號】1005-6009(2021)16-0040-02【作者简介】刘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31)教师,二级教师。

一、共情概述1.共情的含义。

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再把这种领会与理解反馈给对方的过程。

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认知兼情感的过程,出现在包括家庭和学校的许多环境下。

2.教师共情的含义。

教师共情指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学生表达关心的一种能力,这个过程包含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通常被定义为替他人分担悲伤、痛苦等情感,而共情同时兼有认知和情感两个元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想法和观点,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与情感需求,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产生利他性反应。

二、共情技术的运用策略1.情感理解策略。

情感理解策略指教师能够理解并反馈学生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中透露出的感情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注意和探索自己的感受及情绪情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理解与接纳的。

例如,一位学生伤心地说道:“自从有了弟弟,爸爸妈妈都不关心我了。

我们在一起玩,只要弟弟一哭,他们就认为是我的错。

”此时,教师若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并反馈给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教师可以这样回应:“你应该很伤心和孤独吧,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

原本父母对你的爱,现在不得不分给弟弟,有时候还会因为弟弟让你受委屈。

教研活动共情(3篇)

教研活动共情(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研活动中,共情是关键。

本文将从共情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性、共情在教研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共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共情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性1. 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研活动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在活动中,教师们需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难题。

共情使教师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 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共情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 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教研活动需要教师们共同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共情使教师能够尊重、理解、关心他人,从而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共情使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共情在教研活动中的应用1. 关注学生需求,共情教学设计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共情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教学细节,共情教学实施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共情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

3. 关注教师心理,共情教学反思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教学反思。

例如,在课后,教师可以共情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关注团队协作,共情教研活动组织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时,教师可以共情团队成员的需求,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时间。

四、共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1.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共情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运用共情技术可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本文阐述了运用共情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带来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文章提出了关于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鼓励式教学及运用共情技术及时调整教学任务的方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共情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引言:共情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理解别人的想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小学生均是主体,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局限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较差,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适当使用共情技术,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合适的备课方案,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一、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1、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由于缺乏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对食物的认知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在开始学习语文知识的初级阶段往往会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觉得语文知识是难懂、抽象的,与小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相违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会很低。

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时,能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在学习新的语文知识时可能会设计到的不懂的地方,再提前将这些内容提前进行备课,就会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学习《江南》这首诗时,小学生可能会对江南地区文化知识不了解、以及对于作者的写作的写作意境不了解,降低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在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积累语文表达方式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用情的技术,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怎样使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感兴趣,如改变教学方法,以小学生能接受的讲故事、做游戏、有趣的提问等方式进行讲解。

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

把“共情”有效地融入科学课堂教学摘要:重视心理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而“共情”技术是心理辅导的精粹,在辅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共情”技术,艺术性地去实现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双赢,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共情技术;科学课堂;融合运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下现代科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要达到此目标,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被动的学生学习方式理应摈弃。

现代新课堂科学教学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就是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开发学生的心智。

善于运用共情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出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共情简而言之就是共同的感情,它要求主体能够走进客体的世界能够了解并理解客体。

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因此,共情又称为移情、同感、同理心。

共情艺术主要运用于医疗但是也适合于教育事业。

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说,共情,是打开心结促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只有教师的共情,没有学生的共情,往往是教师施爱,学生却不领情;反之,只有学生的共情,没有教师的共情,就会导致学生有情,教师却无动于衷。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都能共情,又都会共情,那么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更有效!如何把“共情”技术有效的融入科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很多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把“共情”技术融合到科学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并且把自己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表现为关注、理解、尊重。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_1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_1

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发布时间:2022-01-17T02:52:58.49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6期作者:潘庆彬[导读] 共情再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师与学生共情还是学生与所学的知识共情,只要把握好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潘庆彬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板棍乡中心小学 532506摘要:共情再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师与学生共情还是学生与所学的知识共情,只要把握好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再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通过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中的思想,再结合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共情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同时也要从教学后的反馈中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在共情技术下的教学设计里面对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改良。

一次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避免出现更多问题。

关键词:共情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引言和其他教学不同,要把共情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展开。

如果只是简单地阐述共情技术教学,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其涵义。

在进行单元课程和课后服务时,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融入。

教学地主体是学生,教师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

小学学生地价值观和对感知能力都需要一步一步培养。

在进行教学时,切记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未来教学效果而不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要让学生用心感受,不去死板的接受培训,在对课程的研学以及生活上的感受上出发,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地作用,并让教师掌握这种能力。

二、充分利用共情,使其融入到教学中将共情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这个技术最能出效果的就是语文。

语文课程的很多单元都能将共情技术融入进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进行更好的感知。

在教学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进行思考。

如果单方面地去讲述课程,学生很难更好地将课程进行吸收,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解决问题时时通过讨论还是查阅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情原本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意思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一般会更多的应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上。

但是,共情不仅仅是一个单单的概念,还将其用于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会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现象,就是有一批正在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学生,非常难以管理。

这类同学由于年纪还小,喜爱玩耍,又难以控制住自己,对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厌恶心理,不仅在校不遵守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班级秩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而且在家也经常做出一些令家长十分恼火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叛逆期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

但是往往针对这样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却很难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

通常表现为对其苦口婆心的劝导,可能学生会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实际上却不听教导,依旧同往常一样。

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则会更加的恼火,对待不听话的学生会采取有色的眼镜看待,反而更加促进了这类学生的叛逆行为。

实际上,如果我们采用共情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对这些同学进行教导,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共情的能力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对于这些叛逆学生的教育之中呢?共情,故名思议,是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来去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平时遇到的困难和苦恼。

这要求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去推断学生的心里感受和态度信念。

不仅如此,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烦恼,通过细心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平时对于一些问题如何去表达,而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这样,就能很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出合理有效地指导。

换一种说法,共情能力的应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通过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才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举例说明,班级某王同学,一直是班级里最出名的“老油条”,各科老师都反映这位同学在课堂上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上课的时候会影响周围一片同学正常听课,并导致教师把其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

不仅如此,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也一概视而不见。

负责班级管理的老师多次找到王同学谈话却没有太大的作用。

由于其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所以家庭方面也没有很好的教育和管理。

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不能仅仅用堵的办法来解决,采用一些强制的手段往往是没有收获的。

不如采用共情技术,才能很好的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教师本以为单独安排在一个角落的座位可以解决王同学上课影响他人的问题,但实际上王同学享受到老师“特殊待遇”之后,心里反倒是更加记恨老师同学,变本加厉的,甚至故意的去破坏课堂秩序。

而这种行为
其实是王同学内心的反抗。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同学想站在所有同学的对立面,做一些坏事。

如果应用共情的技术去思考,他们实际上是想获得关注,获得同学们的注意罢了。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希望自己成绩差,但贪玩好动是很多学生的特点。

但教师们通常不会了解这些学生的内心所想,又往往拿他们和一些安静同学去公开比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事实上,对于王同学这样的案例,作为班级管理教师,应该深入的去观察王同学的生活习惯和课余爱好,还有周边同学对其的评价,才能正确的得出一个准确的王同学的状况。

然后再进行分析,按照王同学自己思路走,该如何做才能引导他走向一条良好的道路上。

共情技术不仅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上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上也有极其有效的作用。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教育上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受到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教学教育的人,而作为一个初中生,仅仅是一个小孩子。

成年人和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而很多情况下,当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上就会产生一些很大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可,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充分的去理解消化,对教师布置的一些任务很难去完成。

如果采用共情技术,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课堂,感受自己曾经布置的任务,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

所以,如果采用共情的技术,就需要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老师的角色,一种是学生的角色,甚至扮演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差等生”更加细分的角色。

例如当教师在授课时,以老师的角度去考虑,所教授的内容基于课本却又向外拓展,一环紧扣一环。

而其实当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角度来看,却问题多多。

普通学生并没有成年人那样的理解力,所以当老师以为一些内容已经讲解的非常清楚,可是同学们却并没有了解。

而且由于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都比较“胆小”,即使自己不懂,即使当教师问“有没有不懂的部分?”的时候,也不敢表达出来。

另外,对于一些精密相扣的内容,当有一环学生没有很好的接受时,往往后续的部分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而学生是不会主动把这些问题都统统表达出来的。

最终造成教师本以为授课结果和效率都非常棒,但学生往往觉得没有听明白,没有理解透彻。

而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采取共情的技术,他们会通过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听课状况,判断出学生此时的接受状态。

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扮演者教师的角色,同时内心还在不断的去揣摩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很好的接受到内容,知道自己的授课时候能容易理解,知道在环环相扣的内容教学中不断重复之前的内容,知道如果发现学生没有跟上节奏后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鼓励,理解和重复。

在布置一些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也经常会犯一些没用采用共情技术而犯下的错误。

教师通常会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和要求去要求学生,但他们却对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去理解。

所以经常会强迫学生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们往往不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而是以一个成年教师的立场去出发,把一些实际上是自己拟定的需求,来作为学生的需求,或者把没有对错只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兴趣给强加在学生身上。

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里产生消极的影响,还会破坏学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一个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需要集中精力九十分钟才能完成的作业量,并且认为学生回家有一晚上的空余时间,足够完成这些作业,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初中生并没有那么高的效率集中精力学习九十分钟,他们可能要花费一百二十分钟去完成。

而且学生不仅仅只有这一门课程需要学习,也许会有其它的课程同样需要进行复习或者完成作业。

或者他们可能有学习以外的事情,一些来自家庭的活动等等。

这就造成实际上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非常之低,抄袭,胡写的比比皆是,其教学效果还不如仅仅布置四十五分钟的作业量让其认真完成。

总而言之,不仅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还是作业布置这些方面,共情技术还可以利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甚至运用在学校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

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经验刚刚加入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共情更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一个知识灌输者,向一个教育倾听者的转变,是共情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