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中职学校过秦论教案

中职学校过秦论教案

中职学校过秦论教案教案标题:中职学校过秦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秦论的重要性;2.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秦论的重要性;2.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学生手册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秦朝的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秦朝有了解吗?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秦论的重要性;2. 介绍过秦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写作目的、主要观点等;3. 分析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了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否积极;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

四、个人总结(10分钟)1. 要求学生个人总结自己在讨论中的观点和收获;2. 学生可以用笔记或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总结。

五、展示和评价(5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总结和观点;2.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指出改进的地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过秦论的相关文献,拓宽对该话题的理解;2. 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秦朝历史的感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秦论的重要性,掌握其基本内容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

《过秦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 (一)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学案在中职教育中,语文课程的传授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要教授基本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技巧,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人们的思考和思想有多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过秦论》这篇文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过秦论》的Word学案,帮助中职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

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案,学生应该可以:1.生动地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掌握关键词汇和语句,能够灵活使用并进行实际运用;4.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习内容1.背景和作者学习者需要对《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了解。

在这个部分,学习者需要使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

可以在学案中提供相关网站的链接或者简单的介绍。

2.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学习者需要仔细阅读《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配合学案提供的问题和思考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探讨。

3.关键词汇和语句学习者需要仔细阅读《过秦论》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包括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词汇等等。

可以通过提供文本注释和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要素,并进行实际应用。

4.练习和思考学习者需要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和话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式1.个人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家中自主学习学案,通过阅读、思考和练习,逐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2.小组讨论学习者可以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可以在学案中提供相关的讨论话题和问题,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和探讨。

3.教师指导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解答和解决。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和问题。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6课《过秦论》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6课《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贾谊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写道的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在叙述历史史实中进行对比论证。

教学方法:疑探教学法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脉络。

3.研读并掌握第一段文言知识。

一、导入新课:教师风格导入1.关于作者:见《导学案》第127页。

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见《导学案》第127页。

二、设疑自探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词的读音错误。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中职语文(语文版)拓展模块第24课《过秦论》word教案

中职语文(语文版)拓展模块第24课《过秦论》word教案

中职语⽂(语⽂版)拓展模块第24课《过秦论》word教案【教学⽬标】1、学习本⽂⽤事实作根据论证中⼼论点的写法。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中修辞⼿法在表情达意⽅⾯的作⽤;熟读课⽂,背诵课⽂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中通假字,活⽤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引导学⽣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4课时(1、读课⽂并落实字词;2、3、指导翻译;4、作业、背诵。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课⽂:⼆、作者简介选⼀⽣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著名的⽂学家。

年⼗⼋以能诵诗书、善属⽂闻名于郡中。

年⼆⼗提出改⾰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居闲职,仍⼼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死,贾谊以为是⾃⼰失职,哭泣岁余,抑郁⽽终,年仅33岁。

⼀颗璀璨夺⽬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起来,于是以秦统⼀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民带来了极⼤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民带来了极⼤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起义。

随着⼈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铺陈排比的写作手法,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意识和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言文。

(2)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对比论证和铺陈排比的艺术效果。

(2)引导学生思考秦亡的历史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秦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朝代兴衰更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过秦论》,就是一篇探讨秦朝灭亡原因的文章。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它却在短短十几年内就走向了灭亡,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谊的《过秦论》,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施行暴政,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响应,秦朝迅速灭亡。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过秦论》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1.2.3 探讨《过秦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过秦论》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2.2 《过秦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3.1.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论证方法、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

3.1.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2.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4.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4.2 成果展示评价4.2.1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过秦论》的背诵情况。

4.2.2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成绩,了解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教材:课文《过秦论》及相关辅导资料。

5.1.2 参考书目:推荐学生阅读与《过秦论》相关的书籍、论文。

5.2 辅助工具5.2.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PPT等教学资料。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铺陈排比、对比论证等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兴衰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1)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从秦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对现实社会有所启示。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它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统一,但却又迅速灭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过秦论》,就是一篇探讨秦朝兴衰的经典之作。

作者贾谊通过对秦朝历史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其灭亡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年少即以才学名闻郡中,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的主要段落。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解读《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解读《过秦论》的内容和思想。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教材:《过秦论》原文及注释。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秦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供学生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过秦论》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贾谊的文笔。

第三步:逐段讲解《过秦论》的内容,解读其思想内涵。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第五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背诵和写作练习。

3.2 时间安排第一节:介绍《过秦论》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析文学特点。

第二节:讲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第三节:总结讲解,布置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背诵和写作作业的质量。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验来检验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自我反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散文的比较研究,选取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语文过秦论教案(优秀4篇)

语文过秦论教案(优秀4篇)

语文过秦论教案(优秀4篇)过秦论篇一1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 . 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 .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 .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 . 了解作者贾谊。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政治) 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4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 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过秦论》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2.3 背景介绍: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价值。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

2.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1.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拓宽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功过。

3.1.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课文讲解3.2.1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2.2 重点句子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3.2 代表发言: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4 课堂小结3.4.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3.4.2 学生反馈: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4.1.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1.2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针对《过秦论》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重点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性文章,主要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指出其弊端,并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提出了建议。

1.2.2 课文解读:重点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1.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1.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2.2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2.2.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4.2 参考资料:有关《过秦论》的研究成果、相关历史资料。

4.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过秦论》相关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5.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分析秦亡的原因,进行合作探讨。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第6课《过秦论》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第6课《过秦论》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第6课《过秦论》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主旨: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掌握基本文言知识: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培养思辨能力: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材分析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看过不同类型的武侠剧,并且深深地被吸引。

无论是单枪匹马却文武兼备的侠士,还是人多势众的帮派门派,都在为着武林盟主之位斗智斗勇。

他们在江湖叱咤风云,呼风唤雨,难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成为一代枭雄,一统江湖?又或者他们又是怎样失去自己努力拼搏来的统帅之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一场真正的历史武侠剧中,看看其中的风云变化,领悟各种成败得失。

看到文题,顾名思义,这是一篇秦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那么,秦之过到底是什么呢?二、整体感知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诵读学习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过秦论》的教案设计范文

《过秦论》的教案设计范文

《过秦论》的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过秦论》的作者、背景介绍。

2. 课文逐段讲解,分析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课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的典型修辞手法。

2.2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

2. 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料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2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

2. 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课后问题。

3.3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第二步: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课后问题。

4. 第四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过秦论》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过秦论》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过秦论》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中职语文过秦论教案

中职语文过秦论教案

中职语文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过秦论》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难点:理解和分析《过秦论》中的抽象思想。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分析;
3.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通过PPT介绍《过秦论》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该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Step 2:学习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抽象思想,比如“兵贵神速”、“疾风知劲草”等。

Step 3: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理解《过秦论》中的思想,并试着进行文字表达。

Step 4:学习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Step 5: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过秦论》的理解。

Step 6:课后答疑
鼓励学生在课后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对这一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得到成长。

(完整word版)《过秦论》教案设计

(完整word版)《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并展示.(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翻译课文活动: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生研读第一自然段。

1、抽学生读1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抽学生翻译文句,翻译不准确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3、文言知识的积累。

(二)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3.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借古喻今,忠告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灭亡覆辙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对比手法和铺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古代语言现象。

学习难点1.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

2.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实践课外阅读《过秦论》的中、下篇,试比较上篇与中、下篇在写法方面有何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解题《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

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

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顺序合理,条理井然。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3.第3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参考:本段承接上文秦的兴盛来写秦的统治措施,为中心论点服务。

解析: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重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2.作者是如何推出自己的结论的?参考:是从秦孝公直至秦亡整个过程中秦王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推出结论的。

解析:本文在选材上以秦兴亡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这样选材,可以通过概括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说服力强。

具体分析:前四段是叙事笔法,以大量史实为论据,写秦由弱到强、由极盛到覆亡的过程。

起势迅猛,灭亡迅速,大起大落。

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中看出其威势;从焚书毁城、收缴兵器、肆行暴虐中埋下速亡的种子。

作者步步紧逼,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推导出结论(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叙和议紧密结合,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则是记叙的思想内容和深化,使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极为密切。

3.本文叙史的特点是什么?参考: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进行高度概括。

解析: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从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难点理解1.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

“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解析:对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一直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一种认为,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

第一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一是秦从孝公以来,从来没有对谁施行过仁义,却仍然一直能够取攻势;二是攻,应指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应指保住秦王朝的帝位。

陆贾曾对刘邦说过“逆攻而顺守”,应是指这个意思。

这儿应是指秦始皇取得天下后,就从过去的攻势转为巩固政权的守势了。

第二种观点基本意思对,但说得仍不够准确。

根据文章的脉络看,这个论点的基本意思似乎是:秦的迅速灭亡,在于不施仁义。

如果说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靠的是权谋武力,它可以凭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把这个胜利推向巅峰的话,那么这其中已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

一旦夺取了天下,过去的敌人一下子消失了,过去掩盖着的矛盾迅速激化,如果施行仁义,矛盾可以缓和、软化;可秦始皇在攻守形势转化情况下,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过去攻取的办法对付百姓,致使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使帝王之业迅速土崩瓦解。

这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基本含义。

(《高中语文导学大全(二年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2.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参考:贾谊是对陈涉做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但也有阶级偏见。

解析: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而亡秦。

作者对陈涉起义的历史作用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对这一历史事件做出如此公正的评价是难能可贵的。

但在课文中作者对陈涉出身、才能和贫富的评价却很低,暴露出作者的阶级偏见。

写法分析1.请谈谈本文的论据的类型。

参考:以史实为论据,叙事铺陈,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解析: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2.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参考: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解析: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3.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解析: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4.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点。

解析:排比一是用同义和近义词组成,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气势磅礴,有强烈的论辩力量。

如: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

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

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

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解析:全文作了以下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国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