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3.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4.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答案示例: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具体形象性、夸张性、虚构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1)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角色扮演;(2)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创造;(3)开展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学前心理学》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感知发展、幼儿记忆发展、幼儿想象发展以及幼儿思维发展。本章旨在帮助学生对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全面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感知与表象、概念形成、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教育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概念的形成、判断与推理的发展以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幼儿思维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关注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并提出问题:“幼儿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幼儿感知与表象的发展,举例说明。
(2)分析幼儿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际案例。
(3)阐述幼儿判断与推理的发展特点,通过例题讲解。
(4)介绍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情景为例。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2. 内容: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幼儿概念形成幼儿判断与推理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的特点。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概念形成的过程。
(3)谈谈你对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看法。
2. 答案:(1)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表面到本质。
(2)幼儿概念形成过程:通过感官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具体的表象,然后抽象出共同特征,形成概念。
(3)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幼儿思维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儿童认知思维教案
学前儿童认知思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的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自我:通过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点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基本特征。
2. 记忆训练:通过让孩子记忆一些图片、物品等,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3. 思维训练:通过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简单的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等,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4. 探索世界: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比如动物、植物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候和介绍,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2. 认识自我:通过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点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基本特征。
可以让孩子在镜子前观察自己,也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
3. 记忆训练:通过让孩子记忆一些图片、物品等,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可以让孩子看一张图片,然后尝试回忆图片中的物品和细节。
4. 思维训练:通过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简单的数学问题、空间问题等,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可以让孩子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加减法等。
5. 探索世界: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比如动物、植物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观察动物和植物,并让他们尝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6. 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这些知识。
四、教学注意事项:1. 教学内容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
2. 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3. 注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前心理学》课程精品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幼儿感知发展2. 幼儿记忆发展3. 幼儿想象发展4. 幼儿思维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
2. 讲解:(1)幼儿感知发展:介绍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
(2)幼儿记忆发展:讲解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结合实例分析。
(3)幼儿想象发展:阐述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举例说明。
(4)幼儿思维发展:分析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3. 课堂互动: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1)幼儿感知发展(2)幼儿记忆发展(3)幼儿想象发展(4)幼儿思维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
(2)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
(3)分析幼儿想象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4)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幼儿认知发展在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加深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6.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7.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围绕幼儿认知发展这一核心主题,确保所选章节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案
第二讲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案例: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苗苗,由于看不到妈妈就哭,带班老师怎么 哄都不行,于是就说:“不要哭了,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了”,结果苗苗 哭地更厉害了。 问题:苗苗听了老师的话为什么哭地更厉害了呢? 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什么特点?
5
教案纸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 上演化而来,到了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由此,学前儿童思 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教案纸
(1) 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 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 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三、思维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概念与词紧密联系,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抠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授课题目
第一节思维概述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3. 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 直观动作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具体到抽象c. 从被动到主动3.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a. 游戏化教学b. 情境教学c. 启发式教学d. 操作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教具:PPT、教学卡片、游戏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授课:a.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b.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c. 介绍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活动。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解程度、教育方法的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 实践法: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表现,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入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话题。
2.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b.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c.教师提供相关的视频、图片、故事等材料,让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包括感知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等。
b.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解。
4.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30分钟)a.学习了解相关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或想法,讨论如何运用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c.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育方法,编写小组报告,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相关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学前儿童的思维表现。
七、板书设计: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3.相关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学前心理学思维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以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级概念或下级概念。
(二)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即掌握名称容易,掌握实质困难。
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过程是什么?
3思维的重要性有哪些?
4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5儿童判断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活动:什么是思维活动,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吗?
请同学演示表演
学生讨论活动:什么是抽象思维?
请同学演示表演
儿童概念的水平如何?
讨论:什么是概念的概念?
你知道什么是守恒吗?
内涵即含义,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即适用范围。
三、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在儿童面前随机摆好若干张画有他们熟悉的物品的图片(内含几个种类),如苹果、香蕉、
轮船、飞机、老虎、大象等,请儿童把自己认为有共同之处的放在一起,并说明理由。
1、按照感知特点和突出特征分类(3-4岁)——感知水平
4、面积守恒
先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纸片放在儿童面前,询问他们纸片的面积是否相同,然后将其中
一个纸片从中对折,并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拼成不同的形状,问儿童现在这两个图
形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并询问为什么。
5、重量守恒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待儿童确认他们一样重以后,把其中一个作成薄饼状、香肠状,问儿童:现在这两块泥球的重量是否还一样,为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2.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3.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开发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4.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3.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4.发展学前儿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引入学前儿童思维的话题,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大人有什么不同?2.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他们思考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发展现状。
Step 2: 学习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感性、直观、片面性、不可逆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学前儿童,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还是抽象的?他们能否在思维中进行逆向操作?为什么?3.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并进行思考。
Step 3: 学习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感觉直观阶段、符号意识阶段和运算能力阶段。
2.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典型表现。
3.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阶段的学前儿童思维特点。
Step 4: 探究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2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2.教师给出一些方法,如游戏、拼图、启发性问题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方法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总结更多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Step 5: 发展学前儿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练习。
2.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解决。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6: 小结和反思(1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思维的发展”,详细内容包括:4.1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4.2幼儿的具体运算思维,4.3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4.4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具体运算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具体运算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思维发展案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幼儿解决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具体运算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定义及区别。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幼儿在不同情景下的思维表现。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具体运算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在幼儿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并给出解决方案。
6.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思维发展4.1 基本特征4.2 具体运算思维4.3 抽象逻辑思维4.4 促进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幼儿思维发展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6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1、2课时受。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总结特征(1)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2.具体形象思维:定义: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进行的思维。
从三岁左右开始,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举例: 2+3=5结合幼儿实际案例分析第1、2课时第1课时(3)爷爷总是长着白胡子,奶奶总是花白头发的,反映幼儿的思维具有()特点。
A.固定性B.形象性C.具体性D.经验性(4)下图是幼儿判断守恒的实验,说明思维具有()特点A.固定性B.表面性C.具体性D.经验性(5)“月亮为什么有时胖,有时瘦呢?”“它有时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有时淘气,不好好吃饭。
”反映幼儿的思维具有()特点A.固定性B.形象性C.具体性D.经验性(6)幼儿难以理解“反话”说明幼儿思维具有()特点A.固定性B.表面性C.具体性D.经验性(7)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幼儿往往一时转不过来,谁都要原来那一个。
反映幼儿思维()特点A.表面性B.具体性C.形象性D.固定性说说下列案例反映幼儿思维的什么特点?(1)女儿说想有个弟弟,已经说过好多次了,她问得多了,我就认真地告诉她,国家只让生一个孩子,不允许有两个。
女儿特别疑惑地问我,国家能看见吗?我讲了一番道理后补充一句说,是有政策不允许。
女儿立即又问,政策是谁呢,是老师吗?......(2)“为什么会有黑夜呢?”“晚上太阳要休息。
”(3)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
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
三、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初期,由于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只能认识事《春晓》中蕴含思维内容教师分析结合春晓分析思维概念图表方式学习简单分析借助民俗谚第1课时的思维加工,比如,3岁的学前儿童指着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说是“王老师的小姐姐,”这是根据感知的特征来判断,是真正使用概念进行的。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教案主题: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
2.掌握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和方法。
3.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2.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
3.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学习材料、互动工具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思维发展的概念(15分钟)1.引入教学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故事情节,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理解。
2.解释思维发展的概念,指出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Step 2: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25分钟)1.介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发展、语言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等。
2.讨论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如对于符号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思维运转比较简单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等。
Step 3: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30分钟)1.介绍适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活动,如拼图游戏、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
并举例说明这些活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一种思维发展活动,例如给出一些形状的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拼成一个特定的图案。
Step 4: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0分钟)1.讨论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等。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多个解决方案和运用创造性思维等。
3.组织学生进行一种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比如给学生一些废旧材料和工具,让他们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手工作品。
Step 5:总结和展望(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培养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2.展望下节课教学内容,介绍更高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活动。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已经初步介绍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图片、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思维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思维的阶段发展、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阶段发展。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行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思维阶段发展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如玩具、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幼儿在不同阶段有哪些思维特点?2. 新课内容讲解:(1)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具体性、直观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2)幼儿思维的阶段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差异。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幼儿在各个阶段的思维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幼儿思维发展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1)具体性(2)直观性(3)自我中心性(4)刻板性2. 幼儿思维的阶段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3. 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阶段发展。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影响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
2. 答案:(1)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具体性、直观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阶段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培养思维发展学前思维发展教育教案
培养思维发展学前思维发展教育教案教育目标:通过本教案,旨在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并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将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概述思维发展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前儿童认识到思维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促进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各种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前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步骤:一、思维发展的重要性1. 通过图片展示和口头解释,介绍思维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思维练习,如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或排序一组物品。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1. 使用拼图游戏或益智玩具,鼓励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2. 设计一些逻辑问题,如填空或找出规律,让学前儿童独立解决。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 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主题或故事背景,鼓励他们用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2.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
四、促进问题解决能力1. 提供一些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解决。
2. 引导学前儿童关注并解决一些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 收集学生完成的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作品,进行综合评估。
延伸活动:1. 组织学前儿童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艺术展览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学前儿童创造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如提供拼图玩具、画笔和颜料等。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前儿童将得到一系列的思维发展训练,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2024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2024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3.增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观察与分类2.推理与判断3.想象与创造4.团队协作三、教学时长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观察与分类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如水果、文具、玩具等,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教师提出问题,如:“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3.幼儿分组讨论,得出分类结果,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二环节:推理与判断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一个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教师提问:“你能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判断出它是什么形状吗?”3.幼儿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三环节:想象与创造1.教师出示一个空的纸箱,引导幼儿想象:“这个纸箱可以用来做什么?”2.幼儿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出示一些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引导幼儿进行创作。
4.幼儿分组合作,利用材料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作品。
第四环节:团队协作1.教师出示一个任务,如:“把散落的积木搭成一个城堡。
”2.幼儿分组,每组有一个队长负责分配任务。
3.教师观察幼儿的团队协作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4.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城堡,教师给予评价。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收集幼儿的作品,分析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喜爱程度。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难度。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延伸1.开展类似的观察与分类、推理与判断、想象与创造、团队协作活动,巩固幼儿的思维发展。
2.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3.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分析力、比较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2.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2.互动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思维是人的头脑对客观数量和质量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感知、观察、想象、记忆等基本认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操作思维逐渐升华为逻辑思维。
学前儿童通过操作会有目的的行动,逐渐形成逻辑思维。
2.感觉形象思维逐渐升级为抽象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以感觉和形象为基础,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
3.散乱思维逐渐升华为连续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存在于比较散乱的状态,逐渐发展为连续思维。
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1.培养观察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前儿童观察各种事物并了解其特点,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
2.培养分析力。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问题等情境创设,引导学前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培养比较力。
教师可以让学前儿童对比不同事物的异同之处,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
4.培养判断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对事件、事物进行评判,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5.激发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
6.提供适当的挑战。
教师可以给学前儿童一些难度适中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并进行互动讨论。
培养思维技巧学前思维训练教案
培养思维技巧学前思维训练教案一、引言思维技巧是人们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运用的智力能力。
学前儿童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培养思维技巧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一系列思维训练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二、目标通过本思维训练教案,学前儿童将能够:1.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观察和分析的技巧;4.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聚焦观察力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集中注意力。
材料:一组图片,包括人物、动植物、物体等。
步骤:1. 展示图片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由观察。
2. 收回图片,提问并鼓励学生描述他们刚才看到的内容。
例如,“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个人?他们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3. 随后,提问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思考。
例如,“你注意到图片中的哪些细节?”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细节,并鼓励他们进行合理推理。
活动二:逻辑游戏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材料:一套逻辑游戏卡片。
步骤:1. 将逻辑游戏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一张。
2. 解释游戏规则,并示范如何解决问题。
3.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4. 游戏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各自的解决方法,并讨论最有效的策略。
活动三: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 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来尝试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3. 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促进交流和合作精神。
4. 最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结果。
四、扩展活动活动一:建立故事线索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叙事能力。
步骤:1. 给学生提供一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中的细节创作一个故事。
2. 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使用创造性的想法和逻辑推理。
3. 鼓励学生用语言、图画或表演等方式展示他们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 Nhomakorabea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授课题目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四、创造性思维
1、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曹冲秤象、
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主要特征:发散性
小结: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下一课时教学做准备。
三、思维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概念与词紧密联系,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抠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二、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之中,其他过程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具体活动。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授课题目
第一节思维概述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
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举例一位小学老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这个概念的过程(参考中师心理学教程教参198-199页)
(二)判断
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它表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它分为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三)推理
推理是指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
儿童最初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完成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释用“动作”设计完成的。所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
(二)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例如比较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三)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去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例:从麻雀、杜鹃、啄木鸟、燕子、猫头鹰、等对象中抽出它们“有羽毛”共同特征,舍去会飞、有两只脚,嘴是尖的非本质特征,这就是抽象的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常说: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就是思维,思维跟感觉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与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
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例:通过抽象得出结论:“有羽毛的卵生动物叫鸟”把这个结论推广到鸡、鸭、鹅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
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例:判断鸡是不是鸟类。
作业:
a)识记:思维的概念,区别思维与感知觉的差异
b)理解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
c)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课堂备注:
板书:
从个体发展来看
从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直觉行动思维: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3.社会性: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语言、知识密不可分,语言作为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人借助语言思维是人的思维和动物的思维最本质的区别。人的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的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
从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直觉行动思维: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