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各方观点
屠呦呦获奖感言观后感
屠呦呦获奖感言观后感屠呦呦获奖感言观后感今日观屠呦呦研究青篙素得诺贝尔奖有感、时过境迁,自从科学登上神坛,科举制度下的四书五经传统文化被打压,儒释道皆不为新时代的主流,的文化被科学、外国、自己国家人民所弃之,仿佛几千年的文化没有外国二百年的文化更全面更(科学)、认为让中国陷入衰落的是这些儒家的东西,近几年慢慢世人开始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市面上各种禅修,国学,术数类企业家总裁班应接不暇,易学,中医,慢慢开始走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余乐之悲之,种种皆不得真髓,各种大师总裁头衔凭银子可以办证,世界,国际,中国,各种冠名,只为圈钱而来,振兴的同时又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虽不为真髓但也得偶中,为何中呢,气运之,蒙之,吾师第一节课,便讲德,坤为地,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都做不好,你还能学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你会发现无形中有某种方面制约你,此处不讲,汝明之定可自悟,戒尺一把照头乎,三起三落,自灵光乍现,从医学而讲,在遥远的古时,没有西医的情况如何治病?中医各种经脉,经方,行医次第,早已有着严格的要求,望闻问切、砭、针、灸、药,自成体系,中医之中药都是排在最后,万物负阴而抱阳,无极而生,中医依止于阴阳,穷通造化,西医与中医的开展程度,可从对待病人生命而看,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药王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
也可从志向修身而看,进那么救世退那么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张仲景行医不止讲究医德,更讲究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试问不懂阴阳生命之理对身体与大自然的关系,四季气候的不同如何对应人体,如何治病,一味的讲身体化学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再言之,医者繁体中为“毉”下见巫,巫者交流,采用某些工具方法对患者“交流”医者上者调神,下者医身,法术为体,药品为用,一体一用,九龙水,化骨水,药王水等等早就在民间运用广泛,祝由等等,论述这么多,一,希望对自己文化要有自信,二,武力被打败是暂时的,文化决不可被殖民,文化没有了国家也没有了。
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
屠呦呦论证800字【第一章】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22卡罗琳斯卡当地医学院宣布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
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22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
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启示,值得反思。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正在迅速引起互联网的注意。
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有一定的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友友的成就在中国没有得到认可。
虽然在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个“第一”的角色:当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但是,在中国医学界,不少人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很多人做了贡献,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
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相关评论(一)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在于几十年的沉默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10月5日央视)屠呦呦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这既是她个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人的荣誉。
中国人应该为屠呦呦喝彩,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鼓掌。
然而,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
2011年9月23日,纽约。
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屠呦呦捧起了这个中国人并不太熟悉但在医学界分量很重的奖杯。
然而在纽约领奖之后,屠呦呦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当年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会议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
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其实,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屠呦呦今年获得诺奖,既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了一个注脚,也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更回应了各种争议和非议。
这是屠呦呦最为伟大的地方。
众所周知,无论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是屠呦呦个人能够主宰的事情。
屠呦呦个人能够主宰的,唯有搞好科研、搞出成效、得到世界认可。
拉斯克奖为啥颁给屠呦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说得好,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其成就带来重大变革
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其成就带来重大变革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诺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作者信息千百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着人类,并且是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甚.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对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来革命性贡献.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从生物学角度讲,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居住者,许多其他生物同我们共存,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许多寄生虫能导致疾病发生.从医学角度讲,蠕虫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明显.全世界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蠕虫感染,这种情况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南亚和南美洲更为严重.自古以来疟疾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疟疾通过携带寄生虫的蚊子传播,这些寄生虫侵入人体红细胞,引起发热,严重的情况能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全世界面临疟疾感染风险的人口超过34亿,而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450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选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不管是在受感染的动物抑或受感染病人身上都有显著疗效.青蒿素能在疟疾寄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这也能解释它在对抗严重疟疾上的强力功效.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疗法.全世界每年感染疟疾的病人接近2亿.目前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所有疟疾肆虐的地区.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的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文章。
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科研精神
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科研精神这里我要说,做科学研究,或者做一些科技工作,甚至做其他工作,要避免浮躁的心情,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急功近利、马马虎虎、信口开河,只顾往脸上贴金,甚至无中生有,铤而走险去抄袭剽窃,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假如我们做错了的话,要“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就好。
我觉得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应该吸取一些教训,要讲究科研道德,不要犯刚才讲的这些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偶像崇拜的问题。
这个情况年轻人要特别注意。
对于一些权威或神明般的人物盲目崇拜,轻易地、不假思索地对他们的言行深信不疑,是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通病。
事实上,谁都有错,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崇拜歌星,成为“追星一族”,这个我看大可不必,省掉那个钱和精力,好好念书不更好吗?我提出来反对偶像,并不等于不尊重领导;“吾尤爱真理”,并不等于不尊师重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是假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9月25日新华网报道,81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美国纽约领取了国际医学界著名的“拉斯克奖”。
她获奖的原因是,与其他中国科学家一道,发现了对疟疾有神奇治疗功效的青蒿素。
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
“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同意的意见,马上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以屠呦呦的研究为例,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在她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
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
她在30年前做出的成果,是在中国本土做出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堪称中国近代新药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
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是作者根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的实际情况,而发出的一系列的感想,并且以议论文的形式书写下来的文章。
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下面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由资料站提供。
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一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
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集体中的个人主义——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为例
集体中的个人主义———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为例冯默田清波(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摘要】自2011年屠呦呦获得具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以来,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三无科学家就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
而争议的重点就是青蒿素是一个团队的胜利,屠呦呦个人获奖合理与否。
笔者认为这一争议的主要应归因于中西方对于科学奖项评定的标准不同,在于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同。
然而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所有的争论都尘埃落定。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屠呦呦事件中学得只有尊重集体团队合作中个人的贡献,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出现。
【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1-02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项中填补了空白,值得举国同庆。
然而,掌声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从2011年屠呦呦获得具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以来,就争议不断。
一直有一个问题伴随着这位学者:青蒿素是一个研究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屠呦呦以个人名义获奖合理吗?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争议可以归咎于中西方对于科学奖项评定的标准不同,在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差别上。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中西方科学奖项评定的影响在1980年,荷兰学者霍夫斯坦德提出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理论。
他认为,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非常松散地结成社会关系网,并极大关注自尊,关注自我。
对个人价值、利益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
集体主义者重视团队并推崇成员之间的和谐。
个人感情服从团队整体利益。
因此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
甚至可以牺牲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屠呦呦获诺奖给中国五大警示
屠呦呦获诺奖给中国五大警示2015年10月5日,因在青蒿素研究中贡献卓著,屠呦呦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
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
疟疾威力有多大?有医史学家说:“罗马亡于疟疾,明朝亡于鼠疫。
”(范行准在《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可以确定的是,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近代英国领袖克伦威尔、汉代名将霍去病都死于疟疾。
中国人发现青蒿素以来,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获奖,是历史性的突破,但,获奖大喜中,对中国却有五大警示:第一个警示实现科研突破,却失去产业话语权屠呦呦古籍中获得灵感,进而取得抗疟突破。
然而,它却没有为中国制药行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话语权也旁落,基本上命不由己。
青蒿素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研突破,但,直到2011年,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在占总额80%以上的公立市场上,跨国医药集团诺华公司占50%左右,赛诺菲公司占20%左右,印度企业占20%,中国企业占不到10%。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逯春明则表示:“青蒿素产业链基本上已经被国际上管起来了,是规划好了的,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市场,是福利性、公益性的市场。
比如,占八成以上份额的公立市场采购价格规定了,每年国际机构的采购资金也提前规划好了。
”第二个警示实现科研突破,却失去知识产权青蒿素的研究,是文革时期,基于越战需要,经周恩来批示,于1967年动员举国体制发起“5-23项目”,由屠呦呦团队数年后取得突破的。
但是,来自中国这一举世公认的成果,却没有获得知识产权。
这是为什么呢?1982年,中山大学教授江静波等人在国外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学术论文,该篇文章的内容其实已于1979年在国内发表。
这是中国大陆在1949年后在西方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
原瑞士罗氏远东研究基金会医学主任、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医学研究院疟疾研究部教授Keith Arnold曾回忆说: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奖励,中山大学教授江静波最后收到了英镑支票却无法兑现。
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的启示和思考
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的启示和思考作者:汤诗瑶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7期摘要:屠哟哟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青篙素的研究发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对今后中医药发展具有诸多启示作用,我们应当认真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实现中医药发展新突破,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本文笔者从中医创新、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谈了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屠哟哟;青篙素;创新;科学化引言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哟哟教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发现了青篙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
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如今,以青篙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己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篙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从屠哟哟教授发现青篙素案例中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代文献中蕴藏着原创思维和宝贵经验,应当认真继承,深入挖掘。
在全面、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的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一、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创新以证测病、以外测内,宏观的、动态的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的优势。
但是这些优势在新的时代需求比照下,已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如以证测病的模糊性,以外测内的宏观性等,影响着中医优势的巩固与发展。
要弥补这些不足,必须通过思维创新才能完成。
临床创新是以提高疗效水平为目的,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的,一切思维方式与手段的创新都要服务于临床需求。
中医的临床科研成果不少,而能推动中医临床发展的重大成果则不多。
说明成果的创新水平不高,缺少本质的创新,即原创性不够,没有形成发展的真正动力。
观看屠呦呦诺贝尔获奖感
观看屠呦呦诺贝尔获奖感屠呦呦是中国的一位药学家,她以研发了青蒿素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观看了有关她获奖的视频,深深感受到了屠呦呦的伟大成就和她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屠呦呦在视频中谦逊地接受了诺贝尔奖,并表达了对团队合作的感谢之情。
她想要把荣誉归功于她所在的团队,强调了合作和团结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这种团队精神令我钦佩不已,也激励着我去学习与合作。
青蒿素的研发是为了解决疟疾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疟疾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每年造成数以百万计的死亡。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通过对中国传统草药—青蒿的研究,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证明其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这一发现在医学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观看视频让我对屠呦呦的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她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提到,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
他们不仅要面对科学上的困难和挑战,还要克服政治和经济上的障碍。
但他们始终坚持下来,为了人类健康的大业而努力。
这种坚持和毅力是我所钦佩的,并且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
屠呦呦的获奖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是一种鼓舞和骄傲。
她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的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实力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人,我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对中国科学研究充满信心。
观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视频,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屠呦呦及她的团队通过科学的方法,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疟疾治疗方法。
他们的努力和成就鼓舞着我去追求知识和研究,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观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我去学习和努力,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希望能向屠呦呦看齐,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不懈奋斗。
屠呦呦获奖评论
评论:屠呦呦获奖当之无愧时间:2015-10-07 08:25:00作者:新闻来源:人民网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当时,舆论冠之“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毋庸讳言,在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其理由是,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
诚所谓厚积薄发,中国科学奖有理由也有能力拿更多的诺奖。
一方面,中央早就意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不断完善。
今天,“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依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科学的春天”依然在祖国的天空上播洒阳光,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
且不说先人们发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的成就,单就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大陆本土培养出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摘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的荣誉,也是世界对于屠呦呦40年来努力的肯定。
屠呦呦获奖令人骄傲、兴奋,同时也引发了不绝于耳的争议。
屠呦呦为科学界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她获奖的背后有哪些故事?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组研究者:对抗线虫病的阿维菌素的发现者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以及对抗疟疾的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
这是和疟疾有关的第四个诺奖。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诺奖让国人为之一振。
这位女性科学家的贡献令人敬佩。
疟疾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诺贝尔奖也主要关注的是为人类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中国首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诺贝尔奖设立于1895年,110多年期间没有诞生一位中国的科学家,直到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此次获奖不仅让中国有了面子,更让中医有关连的事情开始兴奋起来。
屠呦呦表示:“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么丰富的资源以及古人所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
屠呦呦获奖感言的理解
屠呦呦获奖感言的理解篇一:屠呦呦获奖感言含义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刘崇顺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
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他的讲述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打动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及此后通过媒介获悉了演讲内容的人。
莫言的领奖演讲与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可以说是大异其趣。
也许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广而言之也可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巨大差异。
莫言在领奖演讲将文学和科学作了比较,他用俏皮的口吻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视频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视频篇一: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博士学位,71岁才获得博导资格,8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就是屠呦呦,一个女科学家的一生。
其实青蒿素是文革时的反美任务,“1969年,文革期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奖项,而是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也让人觉得很奇怪。
这是因为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经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而并没有提到发现者。
学术界还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青蒿素是屠呦呦发现的,但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蒿素紧紧捆绑在一起了。
她率先想到是提取青蒿素的方法错了,于是改用另外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
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
但是那时哪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让发表论文。
如果屠呦呦当时发表了论文的话,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纠缠与争议了。
后来他们还是发表了论文,但是署名都是集体笔名。
这种不公平的署名方式也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而且当时也没有专利申请制度。
不过从我查看的许多资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性格方面可能确实不得人心。
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
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因为大家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品德也应该十分伟大高尚,为人敬仰。
所以现在面对着许多的质疑与反对,而且一直都没有被评为院士。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应该归功于屠呦呦。
提取方法对于后面的研究都十分关键,其他小组都是在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取物高抗疟作用后才进行研究的。
【中考写作指导】2024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中考写作指导】2024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抗疟药物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消息不仅让我们为中国的科学家感到自豪,也让世界上对抗疟疾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鼓舞。
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看待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一新闻呢?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的工作。
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她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依然坚持不懈地探索着科学之路。
这样的精神不仅是屠呦呦本人的杰出品质,更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共同特点。
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也要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勇于面对困难,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那就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
抗疟疾药物研究的成果,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挽救无数的生命。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是一种科学成就,更是一种胸怀人类的情怀。
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科学家们都在为人类福祉做着贡献,他们的付出和成就,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应该树立起这样的理念,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明白科学家们的成就对于人类的意义,自觉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与造福人类结合起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信息,那就是一个人不论是在什么领域,只要他真诚地付出,总会赢得成功。
屠呦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典型代表,她的成就在科学领域指导我们奋发向前。
她的奋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中学生,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
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勇于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索,总会取得成功。
屠呦呦1人获奖是否公平
屠呦呦一人获奖是否公平?—国内国外意见不一—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
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
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获此大奖让此前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震惊了中国医学界,也让常人所不知的青蒿素研究进入了大众视野。
在30多年前医疗技术条件落后的中国,为何能发明出全球领先的抗疟疾药?近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当年参与“523项目”的多位教授,试图破解中国人发明青蒿素的秘密。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拉斯克奖的中国人。
美国专家称,诺贝尔医学奖下月揭晓,不排除屠获奖的可能性尘封的“523项目”南方的恶性疟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瘴气”,历来让人闻风丧胆。
但中国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援外任务。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
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
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今年已8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对523项目的众多细节记忆清晰。
他回忆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今年已73岁的施凛荣是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他当时作为军事医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参与该项目。
项目由军队抓,管理上比较严格,所有参与人员必须一心一意搞研究。
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各方观点
积极性评价
屠呦呦、: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贺辞:
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全国妇联:
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争议(集体还是个人)
其他观点:
有人公开表态说,“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
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
甚至有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诺奖委员会:但是,诺奖是不按某些中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
确”来办事的,也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论资排辈来分果果的。
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如此说,“我们是把将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选出新药的研究者”。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
科学延伸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刘兵教授看来,这次诺奖的成就反倒可能成为对中医发展的又一次致命打击:若是把诺奖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强心剂,只会导致中医的发展被一元论价值下作为“唯一真理”的西医所收编。
当然,像一些讨论诸如屠呦呦这样在几十年前特殊环境下的研究成果获奖;以及为什么近些年来科研经费投入巨增,以获奖为目标的规划性研究更多,但却反而没有得奖等涉及科研体制等问题,也是颇有意义的。
另一个连带并且相关的问题是:屠呦呦获得诺奖这一事件就能真的代表中国科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进入国际前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