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陕西婚丧喜庆风俗
婚丧喜庆风俗一婚姻礼俗清末前,一般男女年当十二三岁时,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包办择婚,婚姻之选择,以门当户对为先,次则以其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为条件。
到民国年间,男女婚嫁仍袭包办买卖之恶习。
昔日,关于婚姻的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通过亲友或媒婆的介绍而构成的婚姻,有通过收童养媳的形式而构成的婚姻,还有指腹为婚的,兼结阴亲,纳妾等。
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出现自由恋爱,然而是个别的。
建国后,男女找对象多由自己选择,其中很多是在一起工作的,也有由亲戚或朋友介绍认识的,再由双方自由来往,互相了解,由恋爱而结婚。
后一种较为普遍。
订婚礼俗订婚,俗称“问媳妇”,也叫“送媳妇”。
民国以前,“婚姻论门第、序班行”,年龄八九岁至十二三岁,媒人来往,父母同意,即可订婚。
男女双方互不见面,俗话“布袋买猫”。
一般通过红爷(媒人)穿针引线,双方家长互相了解情况,如若相称,红爷先将男方的生辰年月日时,即“八字”,用红纸开具庚贴(婚单)交女方;再将女方生辰“八字”送往男方,要求合象;经阴阳先生“合婚”后,决定订婚与否。
如若冲犯,庚贴退回,从此不提。
如不冲犯,红爷便将彩礼、衣服妆奁送往女家,女方开据“允贴”转交男方,谓之“合婚”。
也有不写庚贴,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的。
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废除包办买卖。
由介绍人搭桥牵线,将男女双方召在一起,称作见面,互赠见面礼。
初步同意后,介绍人陪同女方及其家属赴男方家中,俗称“看屋里”。
男方准备较为丰盛,热情接待,并送女方一点礼物。
接受礼物,表示同意,否则不受。
同意者再经历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约定日期,双方通知主要亲属于是日前来庆贺,主要换一些礼品和衣物,俗称“过礼”。
“三年困难”时期,深藏在群众思想意识和社会习俗中的旧的沉渣积淀复燃,在婚嫁上的陈规陋习时时沉渣泛起,有的竟把女子当作私有财产,视结婚为一种交易,故索要彩礼歪风逐渐兴起,一般都是一至二份礼(折人民币240元至480元),也有六七百元、七八百元的。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农村丧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农村丧葬流程和丧葬礼仪因地域、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因素而异,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下面上海墓地的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一、通知亲友和宣布丧事在农村,丧事通常由家庭亲友和宗教人士宣布。
通知亲友时,家庭成员会去亲戚、朋友家里宣布丧事,并拜访亲友,接受亲友的慰问和祭奠。
二、停止家庭生活丧家会在宅院门口悬挂白布、白纸,停止家庭生活,家中不再煮饭,不做娱乐等活动,以表达家庭对逝者的敬意。
三、设立灵堂和供品丧家会在家中设立灵堂,供奉祖先牌位和逝者的遗像。
灵堂上方悬挂白色横幅,写有“吊唁”、“追悼”、“思念”等字样。
在灵堂前摆放供品,如水果、食品、糖果、红烛等,以示家庭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四、请宗教人士和宾客在农村丧葬中,通常会请宗教人士为逝者超度,举行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
同时,丧家也会邀请亲友、邻居和社区宾客前来慰问和祭奠,供奉茶水、烟酒等礼品。
五、办理火化和下葬在农村,一般会先办理火化,然后在7-10天内进行下葬。
在火化前,家庭成员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购买寿衣、选购棺木、申请墓地等。
火化后,家庭会在墓地举行下葬仪式,家庭成员要向逝者告别,送其安息。
六、守灵和行丧在丧葬期间,丧家会进行守灵和行丧活动。
守灵是指家庭成员轮流守护逝者的遗体,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行丧是指家庭成员和宾客在丧葬仪式结束后,携带着香烛和白花,随着遗体一同前往墓地,以示对逝者的最后告别。
在行丧时,一般会有长辈率领,前面会有执棒者,执棒者会高举一支棒子,在人群中带领众人前行,执棒者的身份通常是一些村中的长辈或宗教人士。
七、饮食礼仪在农村丧葬中,饮食礼仪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丧期间,家庭成员会为逝者准备斋饭,以供其灵魂食用。
同时,家庭也会为前来慰问和祭奠的客人准备茶水和点心等食品,以表达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是当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代表着对逝
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这个敬老的地区,老人去世后有几个常见的风俗,如下:
1.丧葬仪式:老人去世后,家人们需要进行相应的丧葬仪式。
仪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吊唁、告别仪式、火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会请一些
道士或者僧侣来进行祈祷或开光仪式,以为逝者超度。
这也是传统陋
习之一。
2.丧事期间:家人在老人去世后要守节三到五天的时间。
这期间,家人必须穿上黑色的衣服,头戴白色的帽子,系上白花,严格遵循丧事期
间的规矩和风俗。
3.白事酒席:白事酒席是老人去世后必须举办的仪式之一。
家人要在丧期结束后举行酒席,以此感谢亲朋好友的来访和慰问。
与普通餐宴不
同的是,白事酒席必须要准备好一品红,几种蒸饭和面食,以及一些
酒水给来宾供应。
4.纪念碑:在老人去世后,家人会建造一个纪念碑。
通常是在墓地上砌一个石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等信息。
这是为了让后人
能够看到并记住逝者的名字和遗迹。
有些人会选择立碑。
5.祭祀:祭祀是陕西渭南地区老人去世后的一种传统习俗。
祭祀的形式可能不同,通常是逝者家庭成员燃香道祷,祭告其亲人的灵魂,或者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在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以纪念逝者。
以上就是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表了渭南地区对逝者最后的缅怀和怀念,也是家人表达悼念之情的方式。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带给后人一份文化传承和财富。
陕北葬俗
陕北葬俗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
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
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
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
棺材俗称“寿木”,以松柏木料为优;寿衣俗称“老衣”,以蓝、红、黄棕红绸缎为料;有褥、被、裤、袍子、褂子等,一般为7件。
如果年轻人夭折(称“小口”)不得超过3套。
老人丧事称“白事”,坟(地)称陵(地)。
民间对阴宅的选择非常重视,必须出钱请阴阳先生选地势、定方位。
有句百姓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透澈道出其中的原因,人民祈求后世子孙的富贵愿望。
陕北地区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称祖坟),按血缘辈份从上到下依次竖排,同辈则横排,至少满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坟地。
挖墓坑先下线挖坑,称“破土打陵”。
一般坑长8米,宽4米,深8、9尺。
后打墓窑,墓窑一般深8尺,宽、高均为5尺。
若遇合葬,要打的能放下两副棺材即可。
一些富裕户,预先在地下用砖或石头砌成墓窑,称之谓“堂子”。
堂子以上地面加盖牌楼的叫明堂子,不加盖的叫暗堂子。
12岁以下夭折的,均不埋葬,用干草裹尸送到山里了事。
怀孕妇女死亡,需剖出肚中婴儿或在肚子上扣面锅,请阴阳行生上符后埋葬。
老年人病危,子女日夜守护,并通知户族女面(亡人的姑、姐、妹家统称)及舅家前来看望。
子女守候至老人停止呼吸,称“给老人守气”。
若老人寿终正寝,称“顺心老人”,应隆重举行葬礼。
老人停止呼吸前后,给其整容,即(男)剃头刮须|(女)梳头盘髻,并洗面净身,穿老衣。
然后摘门板,铺谷草,将亡者双足朝门放置在谷草床上,脸上盖一张白麻纸,叫“盖脸纸”。
脚下放一个小供桌,上放供品、香碗。
榆林地区讲究老人死后要扭死一只“替罪鸡”意为死者生前可能有错,死后为免阎王怪罪,让鸡去替罪。
老人去逝,将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卷放于墙头。
在大门外挂出“岁数纸”、(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向世人报丧。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 1 -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 2 -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 3 -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
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扶风县地跨南北川塬,农村丧葬风俗大同小异。
随着丧葬改革的推广,火葬势在必行,谨以此文记之,以防泯灭。
一、寝床即将去世之人,在未咽气之前,需给其准备好寝床。
代给生命垂危者洗了头脚,擦洗了身子,穿好老衣(寿服)之后,移至寝床之上,以待谢世。
注意,寝床必须支在比较宽敞之处,例如客厅、开间等处。
即将谢世之人移至寝床上时,头里脚外,即脚必须向着门外,同时,房子门、客厅门、庭院的大门必须大开,以便一路走好。
言说背着炕坯进阴间负担太重,所以要睡床,床板轻。
如果垂危者在寝床上迟迟咽不了气,可在大门口点些烧纸,用笤帚扫一下,以利走快,少受痛苦,这肯定是迷信,但也成了一种讲究,以了目不忍睹亲人离世痛苦之情。
此时,应尽可能通知其子女亲属,家门户族的主要成员,不能离开左右,以防不测。
有条件者,还要通知即将离世之人的主要亲戚(男舅家、女娘家)前来探望。
注意,此举一般是即将离世之人已经没有好转的可能而且完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进行,人还灵醒的情况下万万不可,特别是冬季。
二、灵床人一旦咽气,寝床则改称灵床。
尸首善黄裱一张,以示人已亡故。
寿服左袖筒放纸扇一把,右袖筒放草木灰一包,右手攥铜钱一枚,据说这些都是防止去黄泉路上小鬼儿使坏用的。
灵床外侧(比较宽敞的一侧),设烧纸盆一个,清油灯一个,蒲团若干,香裱若干。
儿女孙辈可大方哭声,一是体现离别之痛,二是告诉街坊四邻,家有不幸,亲人离世。
大孝子烧纸必须在烧纸盆内点烧。
灵床前的清油灯一旦点着,不再熄灭,直到安葬完毕方熄。
家门户族,首先吊唁,凡有吊唁之人前来,守灵孝子即动哭声,女孝子可长坐不起,男孝子则必须给吊唁者还叩头礼,叩头起立作揖,复叩头起立作揖,再叩头起立作揖方可(以后各个程序的还叩头礼均如是)。
三、穿孝老人寿终,子女孙辈应立即穿白戴孝,以示致哀。
子:包括亡者的儿子、侄儿、孙子、侄孙等,均身着孝白褂子,头戴孝帽,脚穿白孝鞋。
孝白褂子长及膝盖即可;孝帽有别,长子长孙(包括侄辈中的所有长子长孙)均戴白布三角巾孝帽,俗称“缦颅”,其余人等一律为一市寸宽窄的白布圈孝帽。
陕西丧葬习俗之孝歌
陕西丧葬习俗之孝歌孝歌,亦称“打丧鼓”。
属于民间丧葬礼俗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诗经》和《周易》。
《诗经.陈风》中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筹。
”《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腹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前者“坎其击缶”,为娱乐内容,后者“鼓缶”为丧礼内容。
主要流行于汉江平原与巴山地区,历经各朝各代,至今传承不息。
旧时的丧葬程序较多,从“送终”、“烧断气钱”、“冼澡”、“穿老衣”、“下榻”、“入棺(进财)”、“设灵”、“戴孝”到“安夜场”、“ 坐夜”、“迎客”、再到“上礼”、“ 上香”,一路过来,才进入“做道场”或“打丧鼓”的程序。
做道场是由职业道士担任,打丧鼓则由民间艺人或业余歌手担任,随着道场在民间的消减,打丧鼓逐渐成为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
孝歌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兼容南北,旧志中有“旬河大半楚人家”之说,楚人历来把打丧鼓习俗视为要事。
一人击鼓,一人敲锣,绕灵棺而行,有其固定的开场、唱腔和还阳收场的程式,有其一摇三叹、步履凝重和悲哀的抒情特点,尤其是内容既有固定的唱本,如“二十四孝”里的朱氏割肝、安安送米、曹安杀子、张孝打凤等与封神榜、薜刚反唐、祭东风以及五更林英、五更英台等,又有见眼生情即兴创编的歌功颂德、斗智、逗趣、骂人、散闷、扯白和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辞,有“百花齐放”之征。
孝歌因有诠释“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视死如生的文化观,又有借歌度夜寄托哀思与体现孝道的艺术魅力,因而在丧事中,假如没有唱孝歌打丧鼓的活动,孝家就会感到痛苦寂寞,不尽孝心,人前没了面子,亲友会感到丧事过得不够气派和热闹,同时,孝歌作为习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日渐革新与变迁……孝歌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内涵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是有必要发扬光大,推广传承的。
正是因为孝歌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民族艺术和民俗礼仪的多重学问,集历史,传记,杂说,神话,唯物,哲学,道,佛,儒,仙,人,鬼,忠孝,仁爱,侠义,贬恶,劝善,亲情,爱情及因果循环等文化思想于一体,是难得的教化世人行孝,行正,行善的真经,所以千百年来众多有思想内涵的人才日益认识到孝歌的珍贵,才致力于发扬光大,推光传承它。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地域不同,习俗不一,人们对丧葬的认识和方式就有差异,常言道:“十里能同乡,五里不同俗”,仅陕西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差异也就很大了·这里要谈的是以八百里秦川西部为主,以眉县、扶风、岐山,凤翔一带的丧葬为核心,这一带曾是秦帝国的发祥地,周礼更是在这里先期形成,后来又相继受道、释、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这里便对其详细予以介绍。
一、后事一般人进入老年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具体如:1、买材板(棺材板),一般以松木为主,桐木也可以,柏木为最好。
材板厚度一般两寸半,也有采用厚度为五寸的。
材板的页数一般为十块,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
一般人活到六十岁,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先在家中。
2、做寿材,一般的家庭,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到了要做寿材的时候了,有些身体不大好,也可提前。
但也有因家庭情况好,经济宽裕,也提前可以做好。
做寿才一般选在有润月的年份为最好。
寿材一般的木匠不大会做,因为比较讲究,规矩比较多,当地一般有名望的匠人可承担。
寿材从外形上大同小异,主要以材料好坏区分怎么做,内部简单地没有什么结构,讲究的可以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
寿材做好后,相近的亲戚要来祝贺,尤其是女儿要回娘家,中午时分带来的红,要披在做好的寿材棺盖上,拿来的爆竹要燃放,给木匠要上烟酒和礼品答谢,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谢匠人。
做好的寿材,还要找合适的时间用生漆油漆,油漆比较讲究,好的寿材一般用十多斤生漆,还要用白布包裹两层,表面呈黑颜色,寿材大小两端要雕梁画栋,漆泥做许多人物和建筑,一般的油漆匠也都能绘画,但是也不能马虎敷衍,一个多礼拜完工后,相近的亲戚也要来祝贺,形式同做好寿材完工一样。
这样才算一副寿材做好,家里人一般将寿材四周包裹好放在楼上,现在有专门的塑料布,比较方便,找一个不潮湿的地方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讲究。
扶风北乡丧葬风俗
扶风北乡丧葬风俗三星高照扶风县地跨南北川塬山,农村丧葬风俗大同小异。
笔者世居扶北,仅以扶风北乡农村丧葬风俗为例,予以记述。
随着丧葬改革的推广,火葬势在必行,谨以此文记之,以防泯灭。
笔者就民国时期,扶风城乡盛行的丧葬礼仪----行礼点主,多方询问,就我周围熟悉的人,能说全者几乎无人,实在可惜。
本文只能就当今流行之丧葬风俗,尽量详细记之。
一、寝床即将去世之人,在未咽气之前,需给其准备好寝床。
代给生命垂危者洗了头脚,擦洗了身子,穿好老衣(寿服)之后,移至寝床之上,以待谢世。
注意,寝床必须支在比较宽敞之处,例如客厅、开间等处。
即将谢世之人移至寝床上时,头里脚外,即脚必须向着门外,同时,房子门、客厅门、庭院的大门必须大开,以便一路走好。
如果垂危者在寝床上迟迟咽不了气,可在大门口点些烧纸,用笤帚扫一下,以利走快,少受痛苦,这肯定是迷信,但也成了一种讲究,以了目不忍睹亲人离世痛苦之情。
此时,应尽可能通知其子女亲属,家门户族的主要成员,不能离开左右,以防不测。
有条件者,还要通知即将离世之人的主要亲戚(男舅家、女娘家)前来探望。
注意,此举一般是即将离世之人已经没有好转的可能而且完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进行,人还灵醒的情况下万万不可,特别是冬季。
二、灵床人一旦咽气,寝床则改称灵床。
尸首善黄裱一张,以示人已亡故。
寿服左袖筒放纸扇一把,右袖筒放草木灰一包,右手攥铜钱一枚,据说这些都是防止去黄泉路上小鬼儿使坏用的。
灵床外侧(比较宽敞的一侧),设烧纸盆一个,清油灯一个,蒲团若干,香裱若干。
儿女孙辈可大方哭声,一是体现离别之痛,二是告诉街坊四邻,家有不幸,亲人离世。
大孝子烧纸必须在烧纸盆内点烧。
灵床前的清油灯一旦点着,不再熄灭,直到安葬完毕方熄。
家门户族,首先吊唁,凡有吊唁之人前来,守灵孝子即动哭声,女孝子可长坐不起,男孝子则必须给吊唁者还叩头礼,叩头起立作揖,复叩头起立作揖,再叩头起立作揖方可(以后各个程序的还叩头礼均如是)。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我的家乡在扶风,位于陕西关中西府。
扶风的丧葬仪式也是由几百、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讲究很多,但总的理念是哀悼世者,弘扬尊老,祝福后人.扶风的丧葬风俗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安葬前的,二安葬前一天的,三是安葬当天的,四是安葬后的,说到不妥处,请看官指正.一,倒头到安葬前的风俗.这里说的倒头,指人去世.1,报丧.家族一但有人离世,为家族大事,族人立即开会,研究丧葬有关事宜,首先安排本族人员给诸多亲戚报丧.亲戚得知消息后前来吊唁。
2,请风水先生,看安葬时分. 风水先生根据世者生辰八字确定安葬时分,并出讣告于门外,上面写明亡者的出生年月,去世时分,安葬时间以及做头七、二七、三七,及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时间。
3,打墓。
过去是由本组组长,也就是过去的队长出面,安排劳力去官坟打墓,也就是挖墓。
现在是自己联系挖掘机,挖掘机主负责打墓以及安葬时的埋土。
4,联系厨师、服务队,购置烟酒、肉菜,准备待客。
5,联系乐人、戏班,有富裕些家庭会请大戏。
6,入棺。
一般在晚上进行,由长子在亲人陪同下将逝者由床抱进棺材,身下着褥,褥子上面撒有硬币,将逝者放平睡好,盖好被子。
二,安葬前一天的风俗(一),上午的风俗1,搭席棚。
为防止安葬当天下雨下雪以及风尘,需要在院子打起篷帐,方便厨师做饭、客人就餐。
2,起灶。
因为吃饭人多,需要在院子重新起灶,锅灶家具一般由厨师自备,包括吃饭用的几十个桌椅。
现在厨师自带服务队,服务队多由附近30来岁的年轻媳妇组成,按天由厨师付给报酬。
服务队负责切肉洗菜,负责招待客人用餐。
3,设灵堂。
一般在门外设置灵堂,方便人祭奠。
灵堂上有三代祖先灵位,有逝者的遗像,摆放有童男童女、蜡烛,献有香蕉水果等。
灵桌一副对联,如女的去世,上联金童指向天堂路,下联玉女引进瑶池宫,中间一个大大的奠字。
4,搭戏台。
为乐人、戏班准备地方。
(二),下午的风俗1,庭院布置。
包括院外花圈的摆放、大门上面帐子的悬挂、对联的张贴。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葬文化的起源谈到起源,其实要把丧和葬分开来讲,先有丧而后有葬,有丧故葬之。
丧,谓之亡也,家有逝者感伤故念之,生者痛亡者亦哭之;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
丧葬,办丧事葬死者,怀哀思祭缅怀。
中国丧葬观念的起源是可以说没有确切的时间,当时还处于群居状态,如果有社会成员去世,通常是丢弃置之、或者用树枝包裹,甚至分而食之。
而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
于是产生了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
之所以更多的是选择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也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然后才开始注重各种礼仪制度,包括丧葬礼仪,这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丧葬观念。
农村丧葬习俗之一(临终)人临终时,应将其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谓之“搬铺”。
成年人,有配偶且有子嗣的,均谓之寿终。
旧俗认为,亡者在床上死,冥魂将被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且在死后是不能过梁的。
在确实没有生命的迹象后,通常以找一位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本家来帮忙,在我们这叫支客(执客),类似于总管,在整个丧葬流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基本负责处理所有人员安排及流程。
因为像这种事,较为突然,况且比较繁杂,主家通常还沉浸在悲伤之中,多数人又没有过多的经历。
当时,大多数人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
有亲友来帮忙,避免因慌忙乱了手脚而出错。
因为有些环节出了错,以后很难挽回和弥补,还会被外人嗤笑,而显得自家缺乏礼节和涵养。
然后把家中供奉的神明或者厅前中堂都遮盖起来,门上要斜贴白纸,遮盖门神,取下红色的对联。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叫魂和穿寿衣在陕西的殡葬文化中,主要是强调在亲人去世以后,孝子要送终,还有一种称为“叫魂”的文化习俗。
而且,在下葬之前,逝者始终要穿戴寿衣,寿衣的穿戴还十分讲究。
孝子送终与叫魂当老人在弥留之时,要将其移到正厅临时铺设的木板床上,旧俗认为病人死在炕上,亡魂便会在阴曹地府背着沉重的土坑受罪。
搬床后,病人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要想亲人交待后事,作临终遗嘱,而女儿也要日夜守护病人,寸步不离。
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女、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刚烟气时,守候在旁的儿子要含悲忍泪放声呼喊:“爹(或者娘)!你别走,你回来,你别丢下我不管了!”如此反复地呼喊多次,此谓叫魂。
旧俗认为人刚死,魂魄尚未走远,通过叫魂将其魂魄叫回来就可以复生,直到呼叫到还魂无望时,才举哀号哭,开始办理丧事。
穿寿衣在关中和陕北很多地方,病人在临终前,子女就要给病人修容、洗身和穿寿衣。
旧俗认为如果在断气前不换上寿衣,亡魂便会是裸体,或是在阴间穿的是旧衣。
在关中的韩城、华县和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死者的遗体用温水洗干净,并为其整容并换上寿衣,之后才把死者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此时停灵的灵床,床要顺着房屋方向摆放,死者的头朝里脚朝外,寓意向外走。
死者是男性时,沐浴及更换寿衣通常由儿子或者女儿料理;死者为女性时,则女儿或者媳妇料理。
寿衣忌用皮袄皮裤,也忌用缎子(关于此解释详看网站内做寿衣)。
穿寿衣的讲究无论冬夏,穿寿衣都以穿棉衣为主,衣裤均不钉扣,全部系带,表示带“子”的意思,寓意后继有人。
衣裤的件数都为单数,一般穿三重、五重、七重寿衣,通常则为“五领三腰”,就是五件上衣和三条裤裙,穿七重寿衣的则为“七领五腰”。
寿衣的样式要用同时代的礼服,男为长袍马褂、女用短衣长裙。
头下要用红色鸡形枕,这只枕头通常是死者生前做第一个大寿的时候,由长孙媳或大外孙媳妇送的寿礼。
鸡为“积”的谐音,通常认为这个枕头可作为死者积福的证物,这样亡魂到了阎王那里就不用受罪了。
陕北丧葬习俗与北斗七星图案
陕北丧葬习俗与北斗七星图案——李建兵教学领悟陕北丧葬习俗中有一个程序是盛含。
盛含:给死者入殓时在棺木底板上面摆放七枚铜钱,呈北斗七星图案,并给亡人口中含铜钱,也有放镍币或银元的,这就叫盛含。
它是古代丧仪之一,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珠、玉之类,表示不忍见死者张着嘴,又一说:亡人到了阴间,见了阎王,阎王会问:“你辛苦挣了一辈子钱,那么挣的钱在哪儿?”亡魂便把口中的钱币吐出理直气壮地说:“在这里”,否则会受到阎君和小鬼的歧视和嘲笑。
丧葬盛殓时,棺材内底板上铺七枚铜钱,状类北斗七星图案,这种习俗在现时的北京、兰州等地也有。
据考古发掘得知:①1999年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张家口市沽源县域梳妆楼内部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座元代墓葬,墓穴由砖墙和木椁隔为三个墓室。
西室柏木棺内距棺底5厘米有一层隔板,隔板厚3厘米,上面有七个圆洞,其排列形状与北斗七星一致。
棺内有丝质上衣,上有梵文。
②2008年12月,广西上思县出土可能是明代或明末清初的古墓葬,棺材底板上有七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按照“北斗七星”的勺子状排列,七枚古钱币放置在排列成“北斗七星”的七个小孔内,小孔之间有线条相连。
③1957年发掘明十三陵葬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时,发现万历皇帝尸体姿势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
传说朱元璋贫贱时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双双因瘟疫死去,朱元璋因家贫不能棺殓。
次日与其兄抬着父亲的尸体山莽草葬,将抵山麓,忽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
第二天拂晓,朱元璋急忙去看,见父亲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
朱元璋自觉奇怪,遂把准备抬柩的六尺扁担放在地下,坐于其上,累了,就仰躺在扁担上,四肢伸展,不一会儿,有一老道经此,看到朱元璋整个身子和扁担恰好组成了一个标准的“天”字;老道正觉惊奇,不料朱元璋无意中侧了侧身子,头一低,手一缩,脚一钩,腰一弯,又睡着了。
老道说现出“天子”二字。
有人说,老道说的不对,说朱元璋的睡觉形状是“北斗七星”,当皇帝是上符天象。
扶风风俗作文500字
扶风风俗作文500字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是一个美丽富饶而又神奇的地方。
宝鸡,不仅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还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之乡。
先祖因宝鸡的人杰地灵而选择在这里修建了法门寺,后人则因扶风法门寺的盛名认识了扶风。
扶风有很多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比如...赎身祭灶这天,是给年满十二周岁的小孩赎身的日子。
就是说,当年孩子出生时,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亲在灶爷跟前许下愿,只要灶爷保孩子平平安安生长到十二周岁,就会在孩子在十二周岁这年祭灶之日还原的,扶风人一般许愿是宰一只鸡或者杀一头猪,还有许下给灶王爷唱一台小戏甚至大戏的。
如果当年没有许愿,也就不必赎身了,意思是孩子在十二周岁以前受灶爷管束着,十二周岁以后就不再受灶爷管束了,所以叫赎身。
也有地方叫“打枷”的,一个意思。
赎身时,孩子的舅家是首要邀请的客人,还有孩子的舅爷家、姑婆家、姑家、姨家、姐家等等,都要前来贺喜。
礼品过去是五尺布料,现在是一身衣服,还要带上鞭炮爆竹,在门口放响以庆贺。
实际上是中国人的成人节。
跟年集过了祭灶节,就开始跟年集,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到街上置买家里或各自过年需要的物资。
男人一般购置过年用的肉、菜、糖、果、烟、酒、茶以及过完年走亲戚的礼品,还有过年期间祭祀祖宗等需要的香、裱、蜡烛等,有了外甥的人,还要给外甥买下灯笼。
女人一般购置过年全家人的新衣服,年画、窗花之类的。
孩子们主要买爆竹等。
有些人一次买不完,还跟第二回第三回集,还有大年三十跟跑集的,因为大年三十只有半天集市,后半天卖东西的人要回家过年,所以买东西的人必须跑着去,然后跑着回来筹备年事,所以把大年三十跟集叫跟跑集。
啊!我的家乡真美,我爱我的家乡。
衷心祝愿家乡人民安居乐业,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衍生出更多的神话!。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人都有一死。
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
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
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
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
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
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
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
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
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
为的是好看。
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
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
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
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叫“到头鸡”。
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
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
其次要挂岁数纸。
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
风俗是要多几张,儿女总愿自己的老人长寿。
把麻纸左右开剪,剪三剪,剪成串。
六十岁以上的死者,岁数纸中间绑红纸条,小口不绑。
把剪成串的岁数纸挂在大门口,过路人一看便能推测到老人的大概年龄。
陕南丧葬民俗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
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
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
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
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
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
扶风县地跨南北川塬,农村丧葬风俗大同小异。
随着丧葬改革的推广,火葬势在必行,谨以此文记之,以防泯灭。
一、寝床
即将去世之人,在未咽气之前,需给其准备好寝床。
代给生命垂危者洗了头脚,擦洗了身子,穿好老衣(寿服)之后,移至寝床之上,以待谢世。
注意,寝床必须支在比较宽敞之处,例如客厅、开间等处。
即将谢世之人移至寝床上时,头里脚外,即脚必须向着门外,同时,房子门、客厅门、庭院的大门必须大开,以便一路走好。
言说背着炕坯进阴间负担太重,所以要睡床,床板轻。
如果垂危者在寝床上迟迟咽不了气,可在大门口点些烧纸,用笤帚扫一下,以利走快,少受痛苦,这肯定是迷信,但也成了一种讲究,以了目不忍睹亲人离世痛苦之情。
此时,应尽可能通知其子女亲属,家门户族的主要成员,不能离开左右,以防不测。
有条件者,还要通知即将离世之人的主要亲戚(男舅家、女娘家)前来探望。
注意,此举一般是即将离世之人已经没有好转的可能而且完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进行,人还灵醒的情况下万万不可,特别是冬季。
二、灵床
人一旦咽气,寝床则改称灵床。
尸首善黄裱一张,以示人已亡故。
寿服左袖筒放纸扇一把,右袖筒放草木灰一包,右手攥铜钱一枚,据说这些都是防止去黄泉路上小鬼儿使坏用的。
灵床外侧(比较宽敞的一侧),设烧纸盆一个,清油灯一个,蒲团若干,香裱若干。
儿女孙辈可大方哭声,一是体现离别之痛,二是告诉街坊四邻,家有不幸,亲人离世。
大孝子烧纸必须在烧纸盆内点烧。
灵床前的清油灯一旦点着,不再熄灭,直到安葬完毕方熄。
家门户族,首先吊唁,凡有吊唁之人前来,守灵孝子即动哭声,女孝子可长坐不起,男孝子则必须给吊唁者还叩头礼,叩头起立作揖,复叩头起立作揖,再叩头起立作揖方可(以后各个程序的还叩头礼均如是)。
三、穿孝
老人寿终,子女孙辈应立即穿白戴孝,以示致哀。
子:包括亡者的儿子、侄儿、孙子、侄孙等,均身着孝白褂子,头戴孝帽,脚穿白孝鞋。
孝白褂子长及膝盖即可;孝帽有别,长子长孙(包括侄辈中的所有长子长孙)均戴白布三角巾孝帽,俗称“缦颅”,其余人等一律为一市寸宽窄的白布圈孝帽。
女:包括亡者的女儿、侄女、孙女、侄孙女等,均身着白布孝衫,头戴白布孝巾,脚穿白孝鞋。
孝衫长及脚面,孝巾为一块长方形白布,一头缠绑在头上,一头沿后背下垂至臀部。
重孙辈一律着红孝褂红孝衫红孝帽红孝巾,重孙辈(不含重孙)往下者一律为黄色孝。
与亡者平辈者只戴孝帽孝巾即可。
四、报丧
亡者寝入灵床,应立即差人向亡者的亲戚朋友报丧。
报丧首选主亲,即男舅家女娘家。
其次为亡者家庭家族的出嫁女辈,包括亡者的姑姑家女儿、侄女家及孙女家,有干亲者亦需报丧。
再次为朋友家及其他亲戚家。
报丧时,所差之人必须为办事稳当者,冒失鬼之类万不可用。
报丧者到亲戚门口后未经主人允许不得擅自进入亲戚家门。
见到亲戚家人,要说清亡者是谁和谢世时间,亲戚家里若无人,因想尽办法找到,若实在不能面见亲戚家人,应告知亲戚的门分家或隔壁两邻求其转告之,托付之人一定要靠得住,一般要托付给年长之人,托付给熟识之人最好。
五、请先生
请先生就是请阴阳先生。
请阴阳先生主要做以下事情:一是确定榇敛时间和下葬时间(一般七天为限);二是算定七日期数(头七、二七……六七、尽七、百日);三是卜定出煞时日以及注意事项;四是堪就阴宅方位;五是出就门牌(讣告);六是立灵位牌和神位牌,灵
位牌随灵而出葬入墓茔,神位牌则保留三年,三周年过后以火化之。
榇敛时间,过去按亡者谢世时间推算,现使用冰棺,一般在下葬前黎明1-2点举行。
六、守灵
亡者一旦寝入灵床,男女孝子必须守灵,长子长女一般不得离开,若子女多,可分班守灵,总之灵前不得离人。
严防家中宠物猫狗之类接近灵床,迷信说法是这些东西接近灵床,亡者会出现诈尸现象,实际上是这些毛皮畜生接近灵床,容易与逝者所着绸缎寿衣摩擦产生静电放电现象,迷信说是诈尸,严重点可能会出现尸体动弹等现象,因此一定的注意,另外,由于灵前火烛不灭,要严防火灾。
同时,亲戚朋友吊唁不断,孝子要随时陪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