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 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 • 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她的代 表作是《为女权辩护》。在这部名著中,她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她 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 其次,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的理性教育;再次,她认为,男女两性的 道德水准是相同的,都可以对品德做出自由的理性的选择;最后,她 明确提出,两性的价值平等必然会导致两性的权利平等。她认为,理 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理性包含着克服或控制爱情与热情的能力。虽 然她承认女性的性存在,但却坚决认为,同爱情一样,女性的性欲也 必须服从于理性,因此,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 上。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期
• 第一次浪潮(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性主义 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 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 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 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性主义运动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有很大影响 ,这一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仆生的《娜拉》、托尔斯 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还没有 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第一次浪潮运动 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益 。
• 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 ,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性主义 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 、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 。第二次浪潮基于男女差异与女性主义观点上, 探讨性别歧视在思想、文化与社会的根源与运作 。

女性主义理论ppt课件

女性主义理论ppt课件
争取其权益与机会。激励过程帮助案主就其处境采取行动并作自己生活的 主宰,因此鼓励其以自己的语言叙述其自己的故事,经由自身的经验,确 认自己的知觉、需要与感觉,最后以行动解决问题。同时协助女性确认其 愤怒,并清楚而直接表达出来,愤怒与勇气是对案主健康的表达途径,因 为文化中学习来的好淑女形象导致女性压抑无法表达主张。
案例1
在寻求社会支持时,医疗系统(如医院的 医生)、司法系统(如法院的法官与公安 的警察等),则对她的选择与想法产生了 质疑,致使她对自身的想法也产生了怀疑 及困扰。
张女士是当地烟草公司的一名会计,月收入两千多元。丈夫 是当地的一个事业单位的职员,月收入三千多元。俩人于 1985年结婚,夫妻初次发生家庭暴力事件于2003年5月。原 因是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而发生口角,于是,丈夫第一次殴 打了妻子。之后,丈夫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妻子发生口角, 并多次殴打妻子。张女士曾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但法院 没有判离,理由是夫妻感情没有破裂。但一年之后,张女士 在再次遭到丈夫的暴力虐待后,又到法院信访处进行法律咨 询,以准备进行第二次离婚起诉。
02 Part Two 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女性主义三大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 主义女性主义
新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
总的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 义为主;80年代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各流派的综合。90年代,性别概 念出现危机,出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
精神病理学治疗方法强调病理 精神病理学的治疗方法强调的是个人的病理而不是社 会情境。
总体而言,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对于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大 体上都归结于他们没有强调社会性别的 “差异”。受困女性 的不同想法被掌权者(专家等)所限制,不能表达对家庭生 活体验的感受的巨大差异。就此方面而言,传统的社会工作 有着其局限性。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她将生理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家庭角色的不同看作 是超越种族和阶级的社会存在。
她还认为“性别就是阶级”。(女性的殖民化,即 普遍屈从于男权制的压迫,是超越阶级、种族和文 化的。在所有已知社会中,性别都是以权力为基础 的,因而是一种政治关系)。
激进女性主义 Radical Feminism
20世纪70年代,将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从归结为女 性的生理特征,转变为谴责男性的生理状态,从而走 向另一极端。攻击异性恋。“所有的已婚女性都是妓 女”。主张消除家庭,抛弃为母之道,不与男性性交。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Liberal Feminism
弗里丹Betty Frieden: 1963 《女性的奥秘》
对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不’!她号召女性冲出家 庭这个”舒适的集中营”,到社会上去接受高等 教育,从事高层次职业,实现自由价值。
多年之后,《非常女人》:在事业和婚姻上二者 可以得兼。第二阶段: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基础上 重塑我们的制度,以使我们能够生活在对生活和 爱的新的肯定之中,能够选择要孩子。
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 蜜且愉悦。 叔本华:女人是第二性。 尼采: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在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时使用的 是”ALL MEN” 。
第一节: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
2、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英文中用Man作为笼统的人的专有名词 比如: Men可以替代People, 而Women却不能替代
《复制娇妻》: 揭露男权社 会真相
《末路狂花》: 突围-叛逆 男权
《女魔头》:杀 死男权
摧毁男性对女性的统
治机制,代之以赋权
机制(systems of
empowerment) 关注:1 男性针对女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

(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家庭与工作双重角色问题。 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服从于家庭 角色,女性因此丧失大量工作和升迁的机会,造成女性的 事业动力下降,在女性集中的职业里缺勤率高、精力投入 少,因此,变得价值感降低、收入也较少。
• 动力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 的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降低 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利。如果某位女 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在这种情况 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巩固。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目 录
女性主义的起源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派别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的起源
•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起源于19世纪末,最早出 现在法国,意味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这一要求 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选举权上。20世纪20—30年代西 方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 活与人们的观念中,妇女与男性仍不平等。女权主义 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利的问 题。所以女权运动着重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强调性 别分析。 •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 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 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 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 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 与议题。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 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
2、个体的即关系的 女性的自我感建立在她们可以建立和发展关系的
能力之上。关系成长是女性生活中的组织因素,
但是女性的关系在男权社会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只是简单的标签化为具有依赖性或缺乏独立 性。社会工作的聚焦就是女性身处其间的不同关 系,包括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特别注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主义理论2

女性主义理论2

• • • • •
男权制 Patriarchy System
• 男权制是一个跨文化现象,迄今为止,只有女权主义 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 在西方话语中被称为父权,广义上表示男性占统治地 位的两性不平等制度;狭义上表示以家庭为基础的父 系制、父居制和父姓制。婚姻上则表现为夫权制。 •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体系对男性的角色和活动赋予了 绝对的权威和价值。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关键 在于:对女性的压迫。 • 男权制内容: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将女性客体化
• Simone de Beauvoir: 1949 《第二性》 • 被尊为女权主义的圣经。她分析了女性 是男性‘他者’的处境。女性不仅与男 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 • 根据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波伏娃提 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一个女人不是 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
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波伏娃的理论关系最密切的是其 中的“他者”概念。自为和自在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生在“ 自我”与“他者”之间。为了构造一个主体的“自我”, 自为必须把“他者”当作客体抛弃掉。 • 波伏娃对女权主义的贡献在于,她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人 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地位。在一个父权制的文化氛围里,男 性或男性化是积极的或标准的,是“自我”(self);而 女性或女性化则是消极的,非主要的,反常的,总之,是 “他者”(other)。 • 女人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
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 关于女性解放的途径,她更强调个人的努力, 而非整体的行动。第一,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 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成为知识 分子;第三,妇女应该为社会的转型而工作, 以便最终解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的冲突 • 波伏娃关注的是白人资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当 她提出妇女的解放途径时,她头脑中想的就是 她自己。 • 波伏娃强调生育是女性受奴役的直接原因。她 认为妇女解放与做母亲无法共存。

女性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doc

女性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doc

女性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女性主义运动自诞生以来,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消除两性之间的一切不平等现象,倡导性别和人际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女性主义理论来自并服务于席卷全球的女性主义运动,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视角,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人性化思想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与教育学科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显然没有理由拒绝女性主义理论的参与。

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性别平等、身份认同、双性同体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方式方法等范畴研究有共同之处,把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试图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容和核心观点做出分析,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女性主义理论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性别主体意识受男权文化的影响,男女性别被传统社会定义为不同的身份标签。

女性被定义为柔弱、顺从、附属等特质,这种刻板定义压制了两性(尤其是女性) 的发展,阻碍了自我的主体认知和超越能力的发挥。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更是折射出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主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人格的异化和裂变,导致对自我的否定。

受教育者性别主体意识的树立,则有助于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主体性体现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

女性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男权文化认同,首先要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唤醒女性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女性主义意识是在被扭曲、被鉴赏的男性目光下自我主体的觉醒,是对男性世界压迫者的抨击和反抗,是对女性独立价值的自我肯定,对其在客观世界中地位、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洞悉。

它是激发女性自立自强,发挥自我主动性,直面现实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内在力量。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沿革
两性平权
两性平等
两性同格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 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 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 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性运动高潮后, 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 夫教子”的“选择女性主义”回潮,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生 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 业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 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 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 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 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 关系。这个观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sm)这个 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她的杂文集首次点出这个名词,亦点出了女人同女性主义微妙 关系的本质。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 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地位受限
女性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方面的贡献

强调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 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减少性别歧视现象
• 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关注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地位
• 揭示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面临的权益问题
• 为女性争取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保障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女性权益的历史与现实挑战
女性权益的历史挑战
女性权益的现实挑战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女性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 职场性别歧视,女性晋升和发展受限
• 20世纪初至中期,女性争取就业平等和生育权
• 家庭暴力,女性人身安全和尊严受威胁
益的全球性问题
性别差异的平衡
• 加强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推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
• 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问题,寻求全
益的实现
球化与性别平等的结合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保障女性在职场பைடு நூலகம்的权益,提高女性职业发展机会
• 关注女性在职场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女性在职场环
境中的幸福感
女性主义理论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倡导性别平等,改善家庭关系
关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 消除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 倡导女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提高女性在社会中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 促进性别平等,实现人类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女性主义的理念有哪些?我们是否需要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理念有哪些?我们是否需要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理念有哪些?我们是否需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思潮,其主张的核心是平等、尊重和自由。

女性主义强调,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女性应该得到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那么,女性主义的理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我们为何需要女性主义呢?一、女性主义的理念1. 反抗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包括收入不平等、职业歧视、性骚扰等。

女性应该有权利和能力反抗这些不公平待遇。

2. 倡导女性平等。

女性主义主张,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应该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平等对待。

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

3. 强调女性的自我决定权。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拥有自主决定权。

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职业、伴侣、生育和家庭生活方式,而不受到外界的强制和社会压力的限制。

4. 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指出,社会上存在一些固化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比如“男子汉大丈夫”、“女孩子要温柔”。

这些刻板印象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女性主义主张打破这些陈规,让人们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5. 关注女性的健康权利。

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健康权利,包括性健康、生育健康、心理健康等。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健康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女性应该有权利接受信息和知识,自主做出有关健康的决定。

二、我们为何需要女性主义?1. 促进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的出发点是促进性别平等,强调女性应该得到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实现了性别平等,才能真正让每个人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让社会更加公正和繁荣。

2. 让女性发挥潜力。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女性的权利和地位长期受到限制。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在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潜力。

3. 消除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它会给受到歧视的人带来伤害和痛苦。

简述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

简述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

简述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
沃尔夫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有三点:
(1)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和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初步体现了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的反叛。

(2)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力量一个女性力量。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相对抗,体现了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3)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经济地位、社会阅历和文化教养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女性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角色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对性别差异和女性经验的分析,探讨和呈现了一系列核心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推动性别平等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

一、性别概念与性别建构性别概念是女性学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它指的是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理解和定义。

性别概念强调性别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决定的。

女性学认为,性别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逐渐习得和内化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的特征。

性别概念的建构是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张性别平等和性别正义,并呼吁消除性别歧视和压迫。

女性主义的观点分为多个流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

尽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重点议题,但它们都关注女性权利、女性解放和女性经验的可见性。

三、父权制与性别不平等女性学研究还揭示了父权制对性别不平等的重要作用。

父权制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它通过规范和规定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导致了男性的优越地位和女性的次要地位。

女性学指出,父权制对于维持社会和性别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女性的权力和自由。

四、身体政治与女性性别女性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关于身体政治和女性性别的。

身体政治是指对于身体的控制和操控,其中包括对于女性身体和性别的社会规训。

女性学研究将性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通过研究女性的身体和性别,揭示了身体政治对于女性自我认同、性别表达和权力运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五、女性经验与个体主义女性学关注女性经验的研究是为了揭示女性作为个体的真实体验和独特视角。

女性经验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体验,强调了个体主义和差异的重要性。

女性学认为,通过关注女性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

4、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后。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 70年代末 年代初 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 年代末80年代初,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人们常常把这样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1978年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 究的一个分支。 究的一个分支。
2、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 重要的应该是什么? 2.你喜欢《超级女生》吗,你认为超级女 .你喜欢《超级女生》 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 3、从《超级女生》到《非诚勿扰》,我国 、从《超级女生》 非诚勿扰》 电视女性意识的变化?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一系列关于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观点、理论和观念的学术体系。

它涉及了对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探讨与争取。

女性主义理论源自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反对,试图通过批判和重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来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保障。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主义理论以不同的形式和理论框架发展,展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历史回顾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演变过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是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关注于争取妇女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而在20世纪中叶,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揭示了性别歧视的深层结构,并追求性别解放和性别平等。

此后,第三波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关注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多重身份认同的交织。

核心理论观点女性主义理论包含了丰富多元的理论观点和范式,其中一些核心理论观点包括:- 结构性性别歧视理论:揭示社会体制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结构,强调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品。

- 父权制批判:批判父权制作为社会组织原则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 后现代女性主义:探讨性别认同、权力关系和文化表达的复杂性,强调个体和主体性的反思与实践。

-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性,指出性别平等与生态平衡的密切联系。

当前挑战与反思尽管女性主义理论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影响,但在当今社会仍面临种种挑战和困境。

性别暴力、职场性别歧视、性别薪酬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

同时,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面临着认同、包容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社会中维护女性权益和实现性别平等仍需深入探讨和实践。

未来展望在未来,女性主义理论将继续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将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女性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变迁,引领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保障的发展。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理论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关注着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社会变革。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全人类男女平等。

主张女性主义的学者普遍认为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受到压迫,并非由于她们属于某个阶级或处于某种地位而构成的,而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遭遇的。

男性主义是造成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所以女性主义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和男性主义相对的。

女性主义反对认为一个社会应由男性统治,以男性男性中心。

提倡女性在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都理应有资格占据权威的位置,并被认可自己的价值。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包括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分析女性独立的社会贡献,及女性在各个领域重要角色。

而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如网络理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所以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

角色理论:当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女性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地位期望理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

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

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

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符号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千差万别,但是在一点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人为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中,被列为女性主义奠基作品的共有七部:较为突出的第一部是Christine de Pizan的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女性之城,1405出版。

(完整word)女性主义理论

(完整word)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一词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虽然自古以来女性已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催生,大众才逐步意识到性别区隔的矛盾与不公义.西蒙娜·德·波伏娃(2004)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表明了性别是后天制约的,而不是天生自然而成的,女性被视为“他者”,其地位是因男性主体的关系来定位的。

“被动"、“依赖”,甚至“臣服"被塑造成女性的“应然”特质,造成了女性在历史上的边缘地位。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

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

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都把妇女视为 “文明 的敌人”,认为妇女在本质上是与自然 界相 联的,代表自然界中的一切非理性的、 原 始的、反社会的因素。奠定了西方男主 女 次、男尊女卑的二元论思想,女人处于 被 动无权状态。
习俗:日本 韩国把丈夫看作君 主 非洲:割礼 阿拉伯国家:妇女蒙面纱 印度:沙帝 中国:裹小脚
三、女权运动的第三浪潮(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
法国朱丽娅 克里斯特瓦《妇女的时间〉〉,把时间 分为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 欧洲女权主义三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要求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得同男人平等的权 利。 第二阶段:差异派女性主义,强调性别的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颂扬女性 本质,并以差异为名否认男性秩 序。 第三阶段: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倡三个阶 段的女性主义方法相互融合或共存于同一历史时间之 内。注意女权、女性、女人的统一。
一、基督教文明中的妇女观 在基督教<<圣经>>创世纪故事中, 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这个女 人,从此规定了女人依附男人的从属地位。 妇女被看成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诱惑 者。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特瓦在 <<中国妇女>>:女人只不过是功能性的, 从属于男性的客体,她只拥有躯体、性,生 殖的物质特性。
《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 贵。” 《礼记 内则十二》:“男子居外,女子居内, 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司马光《训子孙文》“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 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汉代班昭《女诫》: 一诫: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 谓卑弱下人也。 二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三诫: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敬顺之道,妇人之大 礼也。 四诫: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 谓妇德。 五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易.系辞》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大戴礼记》:“妇人,伏于人也”《白虎通》“妇 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易经》明确提出男性为乾、为天、为阳、为刚、为 强。 女性为坤、为地、为阴、为顺的阴阳说。 确立了天尊地卑,阳主阴次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天/地、 乾/坤、阴/阳、男/女、父/母而远对立的思维模式。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
重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 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 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 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由于缺勤率高、 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 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 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 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 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对案主问题所抱持的观点
(一)社会结构因素 「个人的即政治的」—社会文化否定女性价值。 (二)人在情境中的典范 情绪、认知、情境和文化规范互动而决定行为。 与社会工作使命及原理原则之连结 (一)双重焦点:个人改变与社会变迁 (二)工作员与案主平等关系 (三)关心个人价值与尊严、排除自我实现障碍
在西方神论文化中,妇女的言说被视为原罪,被 看成人类堕落的根源。克里斯特瓦《恐怖的权 利》指出,在基督教文化中女性变成了“污 秽”、“不洁”、“邪恶”等的代名词。“原 罪的根源和根本表现就是女性的诱惑” 谦卑、谨慎、沉默是基督教文化衡量妇女的标 准。
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负面评价:
第一、把妇女列为万恶之首 第二、女人是男人的附庸
女性主义起源 女性主义理论 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地位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派别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宏观理论


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 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 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 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 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 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 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 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 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的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 下列论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 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 充分条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男女劳 工(负担家务),抹煞女性贡献。 (二)目标 经济与家庭面向的结构改革 (三)行动方向 倡导家务与儿童照顾是公共责任,如儿童照顾支出或家务津 贴。
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不赞同分类或对女性下定义,强调去中心化的多元性。 (二)目标 解构文化中男性所建构的意识型态。 (三)行动方向 分析与了解女性世界观如何受权力知识所影响。
二、古希腊文明中的妇女观 古希腊的神话形象地反映了父权制取代母权 制的历史变革。 希西阿德《神谱》描写母权制的瓦解和父 权制的确立。 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
古希腊人的思想包含自然界与女性 的关系。男性能够违背和对抗自身 本性,与自然界结合的女人被看作 是男人的敌人。希腊思想文明是男 性征服自然界,征服女人。 希腊神话中的女人是美丽诱人的 “祸水”。
优点
(一)与社会工作对弱势关怀和社会环境焦点一致。 (二)符合社会工作者和案主性别特性。 缺点 (一)往往只有概念和原则(社会变迁的使命大都停留在理 念层次),欠缺具体方法和技巧。 (二)欠缺量化研究评估实务方面的有效性。
附录: 男 女 有 别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孩子 男人在一起谈女人,女人在一起谈衣饰 男人挣钱给女人花,女人挣钱给自己花 男人看女人爱回头,女人看男人爱低头 男人把钱花在嘴上,女人把钱花在脸上 男人有泪不轻弹,女人无泪也嚎啕 男人身上烟味大,女人身上香味浓 男人不愿谈收入,女人讨厌问年龄 男人关心自己的身高,女人关心自己的体重男人靠拳头征服女人,女人靠眼泪 征服男人 男人在恋爱时最勤快,女人在恋爱时最温柔 男人圈里女孩是公主,女人圈里男孩是奴仆 男人把面子看得最重要,女人把名誉看得最重要 男人在女人面前会变得勇敢,女人在男人面前 会变得娇羞 男人有四怕:一怕个人的表现有悖于别人的期望与要求, 二怕遭受异性的拒 绝,三怕失去镇定沉着的自制力,四怕失去自我 女人有四忧:一忧贫寒,二忧衰老,三忧生病,四忧丧失社会认可。
激进女性主义
(一)基本主张 男女有天生差异;性别主义造成权力不平衡,社会与家庭内 男性被赋予较多权力;女性内化男性所希望女性角色,迎 合男性需求,受到心理控制。 (二)目标—解放女性 家庭制度根本变革,使女性免于被宰制;追求女性性与生育 的自由。 (三)行动方向 争取社会对儿童照顾责任;倡导女性意识觉醒;受暴妇女救 援。
专业人员角色—朋友、触媒、协助者、资源提供者
(一)促发案主意识觉醒与成长 (二)提供支持的环境让案主以自己步调渐进改变 (三)协助案主抛弃过去想法 (四)提供案主技巧、信息或其他资源 处遇方向与策略—增强权能 (一)鼓励女性以自己语言诉说自己生命经验,并赋予意义, 激发个人能力。 (二)检视男性主导社会对其生活影响 (三)鼓励案主以健康方式表达不满与愤怒 (四)鼓励发展支持团体或集体行动
第一次女权运动
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 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 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英 国 女 权 运 动 者 向 国 王 陈 情 反 遭 逮 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女权运动人士在11个 州争取到选举权
三、儒家文化中的妇女观 以父权为中心的私有制家庭, 使自然的两性分工获得了社会的 法权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 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女两性的价 值体系:男—文化生活的参与者, 家庭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女— 被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家庭的 奴仆,生活的依附者。
在经济上“无私蓄、无私器” 在政治上不参政; 在人格上“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 死从子”
处遇目标及取向
(一)短期目标 意识觉醒(问题的结构根源)、自我价值感与环境掌控的提 升、社会行动的参与。 (二)长期目标 去除社会对女性压迫、女性解放、两性平等、获得自我实现 机会。
评量重点
(一)是否应有正式评量之争论 病态、男性观点的疑虑 (二)方向 聆听案主故事了解生活经验,包括: 1.压迫的社会情境对案主的心理效应 2.案主个人经验的政治面向,哪些可反映女性普遍受迫经验。 对专业关系界定 平等(避免形成依赖、使案主参与处遇决策)或伙伴(共同 了解案主需求和设定目标)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
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 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 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 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 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 源。 网络理论:女性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 性别不平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 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 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 会的巨大差异。
1971年,贝蒂· 弗里丹(前)等人在国会办公区外示威,以示对 《平权法修正案》(ERA)的支持。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持续到80年代 背景:二战结束,《第二性》《女性的奥秘》《性的辩证 法》等的影响 特色:规模大,结盟。仅英国9000妇女协会,1966年美国 的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en),80年代末, 15万人,176个分会;1974年妇女工会组织;1975年, “黑人妇女联合战线”。联合国重视,影响与典范作用。 1979年,第34届联大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公约》,各国纷纷效仿。 关注问题:不再纠缠就业问题;女性角色问题。而是, “再就业市场上,女人应当像男人平等竞争,还是应当争 取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是应当模仿男人的生活方式,还 是应当创造一种女性自己的生活方式? 口号:女性的特质是世界唯一的希望所在!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形成妇女研究的热潮,运动的延伸————学术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