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试卷三

合集下载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5.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是A.矛盾研究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系统分析方法D.经济分析方法正确答案:C解析: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它已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

2.主张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政府只需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西方经济学家是A.梅里亚姆B.凯恩斯C.亚当斯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C解析: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的自由主义立场,强调政府只需扮演“守夜人”角色,较少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

3.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的工具而产生的。

A.阶级意志B.自身价值C.政策目标D.阶级利益正确答案:A解析: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4.古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反映了()的本质特征。

A.战略规划B.战略布局C.战略重点D.战略要求正确答案:A解析:战略规划是指政策主体为实施既定的战略目标而对于各种战略要素所进行的全面组织、协调和统一调度。

它关注的主要是总体性、宏观性的决策,古人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反映了战略规划的这一本质特征。

5.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支持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制定系统正确答案:D解析:政策主体系统包括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

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织或个人组成。

6.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监控系统C.政策咨询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正确答案:C解析:政策咨询系统又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东大20春学期《公共政策学X》在线平时作业3参考答案

东大20春学期《公共政策学X》在线平时作业3参考答案

20春学期《公共政策学X》在线平时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评估者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同一的评估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对其施加公共政策影响的组,一组为控制组,即不对其施加公共政策影响的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在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情况,以确定公共政策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估中属于()
A.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B.“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C.“有—无”公共政策对比分析
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答案:D
2.通过逐步减少对公共政策的投入、减少公共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以最终达到完全终止公共政策的目的,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答案:D。

公共政策学3.

公共政策学3.

公共关系学(三)一、单项选择题1、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府B、立法机关C、公众D、司法机关2、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3、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A、维护阶级统治B、保卫国家安全C、增加民族团结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际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4、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B、主体是执政者,客体是制定的政策C、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D、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5、在下列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

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C、人文环境D、科技环境6、政府议程指的是政府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

A、政策议程B、行政议程C、公众议程D、正式议程7、下列中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的是()。

A、政策方案分析B、政策问题分析C、政策执行分析D、政策结果分析8、行政系统的决策特点是快捷、高效,因此,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的()都会较立法机关要高。

A、集中化程度B、分散化程度C、民主化程度D、公众参与程序9、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是()的范例。

A、政策变通B、政策创新C、理想化政策模型D、政策执行再决策10、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与()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特征。

A、改进政策制定B、提高政策效率C、保障社会公正D、发现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在进行政策宣传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个性化原则B、强制性C、适时原则D、说服原则2、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大致分为()。

A、决策者的直觉因素B、政治系统的自身因素C、内部环境因素D、外部环境隐私3、政治制度包括()。

A、政体制度B、决策制度C、政治文化D、舆论控制制度4、当代公共政策的特征有()。

公共政策学阶段测评

公共政策学阶段测评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阶段测验一(第1-3章)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真实的联邦制的国家是(C)。

A、美国B、加拿大C、巴西D、德国2、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D)是倾向于综合的。

A、林恩B、伊斯顿C、拉斯韦尔和卡普兰D、克鲁斯克3、下列关于政策网络的主要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B、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C、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政策网络本质的特征所在D、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4、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将(C)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A、公共政策B、政府能力C、大众传播D、公民权力5、无结构访谈法又称(D),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A、实地观察法B、非参与观察法C、参与观察法D、深度访谈法6、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的是(B)。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7、政治体系(国家、政府、政党等)得以存续、维持和发展的根本举措是(A)。

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8、下列关于政府能力的界定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可以从政策主体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B、可以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C、可以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D、可以从政策客体或政策环境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9、既是公共权力的本源,也是被统治、被管理的对象的是(C)。

A、政府B、社会组织C、公民D、利益集团10、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C)诞生的。

A、20世纪30年代初B、20世纪40年代初C、20世纪50年代初D、20世纪60年代初1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叫做(C)。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31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31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共政策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45题)1.【单选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正确答案:C2.【填空题】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正确答案:范围、强度、时间3.【判断题】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即强制性、更替性和随意性。

正确答案:错误本题解析: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即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

4.【单选题】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于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A.边界分析B.类别分析C.层次分析D.多角度分析正确答案:D5.【单选题】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A.控制B.命令C.交易D.博弈正确答案:B6.【单选题】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正确答案:B7.【单选题】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中,表现为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的结构是()。

A.线性结构B.横向结构C.矩阵结构D.线性—参谋结构正确答案:A8.【单选题】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又被称作()。

A.向前推进策略B.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C.整合路径D.草根路径正确答案:D9.【填空题】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正确答案:认知不协调10.【单选题】“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维尔C.戴维.伊斯顿D.托马斯.戴伊正确答案:D11.【单选题】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是()。

A.无结构访谈法B.实地观察法C.非参与观察法D.参与观察法正确答案:B12.【填空题】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同步练习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属于()A.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B.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C.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D.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政策分析师不应定位为全知全觉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在集体政策制定中的补充单元B.政策分析师应该是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一座桥梁C.为了给政策制定做出贡献,政策分析师应通过引入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作为提高集体政策制定质量的方式D.政策分析师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多元化和政策研究社会化的必然结果E.政府中的政策分析师的主要角色,应是向公共决策贡献更多样的职业化意见建议或方案正确答案:A,B,C,D,E解析:关于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叶海卡德洛尔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政策分析师不应定位为全知全觉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在集体政策制定中的补充单元,向制定过程贡献更好的分析和新颖的观点,以及非传统的、合乎未来的导向和系统的思考。

(2)政策分析师应是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并不改变政治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

(3)为了给政策制定做出贡献,政策分析师应通过引入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作为提高集体政策制定质量的方式。

(4)政府中的政策分析师的主要角色,应是向公共决策贡献更多样的职业化意见建议或方案,且这些意见、建议或:矛案是建立在系统分析和定量决策理论,以及对政治科学和公共行政认识的新视角之上的。

知识模块: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要具备社会成员的一般道德B.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要具备作为政治角色的职业道德C.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决策者和研究者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D.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决策者和研究者实现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统一E.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责任和义务的表现正确答案:A,B,C,D,E解析: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道德品质要求。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三)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三)

新版公共政策概论练习(三)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估1、单项选择题1.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

A. 政策实施效果 B.公共政策全过程C.政策方案 D.公共政策执行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 B.评估实施 C.评估执行 D.评估完成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 A)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完成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A. 公共政策评估计划 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 )A. 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 )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 环境发展 B.社会公平 C.事实层面 D.价值层面内容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 ABCD )A. 技术可行性 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行性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 BCD )。

A. 政策制定 B.政策补充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止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 ABC )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计划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BD )A. 采集评估信息 B.分析评估信息C.落实评估资源 D.得出评估结论三、判断题1、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将人类社会追求的五种理性作为政策评估的标准: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法律理性和社会理性。

( × )2、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公共政策模拟试卷3期末考试卷带答案综合测试卷模拟测试卷模拟试卷期末考试题2022年X学校X专业

公共政策模拟试卷3期末考试卷带答案综合测试卷模拟测试卷模拟试卷期末考试题2022年X学校X专业

综合模拟试卷(三)一、单选题(在本题的第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25分)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①《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②《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③《博弈与决策》④《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的是()。

①国家性质②国家机构③国家职能④国家制度3、公共政策的质量由()决定。

①国家权力②国家制度③国家能力④国家体制4、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

①阶级性②政治性③权威性④预见性5.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国内原因的是()。

①自然灾害②社会的变迁③非预期的人文事件④武器的革新和发展6.在政策诉求的概义中,提出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是()①民间团体②公共权力机关③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④行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主体7、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阶段为()。

①政策目标确定②政策规则③政策方案的设计④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8.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

①基础②关键环节③起点④前提9、为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听证制度②运用德尔菲法③逐级请示制度④会议制度10、通常被我们称为制定计划,且是在政策实施初期,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的是()。

①政策宣传②政策分解③政策实验④政策执行11.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①20世纪30-40年代②20世纪50-60年代③20世纪60-70年代④20世纪70-80年代12.政策评估注重的原则是()。

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功能④效果13、提出渐进决策模型的是()。

①何伍德②彼得斯③林德布洛姆④西蒙14、认为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审慎评估的过程,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是()。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考试试题3a上传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考试试题3a上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一、单项选择(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政策实施的(A)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据A、效果B、影响C、效率D、反馈2、(B)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研究者和责任的承担者A、政策研究机构B、政策执行机构C、利益团体D、政府官员3、政策评估核心是集中关注(A)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A、公共部门B、决策者C、决策机构D、民间组织4、政策终结过程要重视交流与沟通,消除(A)A、心理抵触情绪B、主观臆断C、社会影响D、领导权威5、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得到政策实施对象的支持和遵守,政策效能就(B)A、低B、高C、不变D、都不是6、政策实施中把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是政策实施的(C)A、原则性B、灵活性C、整体性D、建设性7、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判断是(B)A、政策形成B、政策评估C、政策修正D、政策终结8、下列哪些属于内部评估者(A)A、政府机构的政策研究室B、民间研究组织C、压力集团D、公共利益组织9、从政策作用的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对政策效果予以评定称为(A)A、对象评定法B、自评法C、对比法D、德尔菲法10、当一项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自身的存在时,我们称这个因素为(B)A、心理抵触B、组织惯性C、认知的局限D、法律延迟二、多项选择(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未选全者得1分,选错,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1、政策实施可以概括为(ABC)过程A、政策实施B、政策结果C、政策纠正D、政策检验2、下列(ABCD)属于政策评估的机构A、政府内部评估B、民间的研究组织C、压力集团D、公共利益组织3、政策评估的类型包括(ABCD)A、政策过程评估B、政策影响评估C、政策效果评估D、元评估4、政策终结是(BCD)的新起点A、政策变革B、政策更新C、政策发展D、政策进步5、政策创新的内容包括(ABCD)A、政策内容的创新B、政策运行过程中环节的创新C、技术手段的创新D、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旧制度主义:从正式制度及成文规则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明公共政策必须在即有制度框架下运作,它比较少关注制度中个人活动的要素,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公共政策学试题

公共政策学试题

公共政策学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它选出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B)。

P78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2.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C)。

P26A.贝塔朗菲B.德洛尔C.拉斯韦尔D.戴维伊斯顿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1.公共政策系统的子系统包括(ADE)。

P171A.信息子系统B.文化子系统C.自然子系统D.评估子系统 E.反馈子系统2.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包括(BDE)。

P404A.线性规划B.价值分析C.马尔柯夫分析?D.超理性分析 E.可行性分析三、名词解释题1.公共政策P109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问题P217答: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公共问题;从社会的广义概念即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出发,公共与社会应基本等同,则社会问题可等同于公共问题。

四、简答题1.公共政策目标的定义和两大特征是什么? P242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一般主要具有如下两大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2.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定性有哪些? P275答: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有这样几点:(1)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的执行行为具有很强的目标性与针对性,整个执行过程必须反映和实现公共政策所规定的目标,并且为达到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

公共政策学习题3

公共政策学习题3

公共政策学习题3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系统议程又被称为()A.政府议程B.行政议程C.正式议程D.公众议程2.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史密斯模型3.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制度一般实行()A.全民公决B.委员会制C.行政首长负责制D.个人负责制4.在下列制度中,能够实现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是()A.招聘制度B.奖惩制度C.听证制度D.考任制度5.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工作目标是()A.改进政策制定B.促进经济发展C.加快实现社会繁荣D.促进社会和谐6.将政策执行看作是一种赛局的模型是()A.过程模型B.循环模型C.互适模型D.博奕模型7.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政策评估B.政策变通C.政策规划D.政策执行8.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A.过程分析B.组织分析C.功能分析D.理性分析9.政策监控的客体是()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10.在政策预测中,趋势外推法属于()A.定性政策预测方法B.定量政策预测方法C.历史分析方法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政策预测方法11.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A.横向监控B.纵向监控C.外部监控D.自下而上的监控12.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公共决策权力的政策研究组织是()A.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B.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C.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D.非政府组织13.《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一书将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即()A.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B.定量分析技术和半定量分析技术C.非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规划管理技术D.计算机分析技术和数学分析技术14.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头脑风暴法B.德尔菲法C.脚本写作D.个人判断法15.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理性分析方法强调()A.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B.逻辑推理和定性思辩C.案例分析和定性思辩D.价值偏好和案例分析16.“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典型的()A.替代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17.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A.管仲B.孔子C.孟轲D.荀况18.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9.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A.阶段性政策周期B.功能性政策周期C.反复性政策周期D.原因性政策周期20.下列概念中,既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的是()A.公共产品B.公共代价C.公共利益D.公共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

2023大学_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大学_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公共政策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选:1C 2A 3 C 4 B 5B 6A 7 C 8C 9A 10D二、多选:11CBD 12 BDC 13ABCD 14 ABC 15CD三、名词解释1.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8.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同志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富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公共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成服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 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

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公共政策的主体通常是()。

A. 私营企业B. 非政府组织C. 政府机构D. 国际组织答案:C2.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议程设置”阶段是指()。

A. 确定政策目标B. 制定政策方案C. 选择政策工具D. 识别并提出政策问题答案:D3. 根据公共政策的分类,环境保护政策属于()。

A. 经济政策B. 社会政策C. 文化政策D. 国防政策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政策评估的主要功能?()。

A. 提供政策修订的依据B. 促进政策的公平性C. 监督政策的实施效果D. 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答案:B5. 公共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是()。

A. 仅增加政策的合法性B. 仅提高政策的效率C. 既增强政策的民主性,也提高政策的适应性D. 与政策制定无关答案:C二、填空题1. 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效率性和__________。

答案:可持续性2.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通常会采用多种__________来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工具3. 政策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政策实施的__________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答案:有效性4. 政策沟通的关键在于确保信息的__________和及时性。

答案:准确性5. 政策修订通常基于政策评估的结果,以提高政策的__________。

答案:适应性和有效性三、简答题1. 简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主要功能。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旨在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系列计划、法规和行动。

其主要功能包括指导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福祉,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

2. 描述政策制定的基本过程。

答案:政策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议程设置,即识别并提出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政策制定,包括确定政策目标、制定政策方案和选择政策工具;政策合法化,即通过立法或行政命令使政策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政策实施,即将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措施;以及政策评估,即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公共政策分析练习题3

公共政策分析练习题3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A、政府B、功能C、组织D、政策2.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的公共政策学名著是()A、《经济与社会》B、《国富论》C、《战争论》D、《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3.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5.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6.国家的纵向组织结构规定公共政策的()A、种类B、数量C、层次D、效力范围7.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A、渐进性B、稳定性C、长期性D、突击性8.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A、政策设计B、政策制定C、政策评估D、政策反馈9.在政策过程之前,通过准备资源和提供标准对政策过程进行的控制是()A、同步控制B、反馈控制C、预先控制D、效力控制10.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这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A、附加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替代式政策执行D、象征式政策执行11.政策执行的总体原则是坚持()A、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B、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C、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D、长期性与短期性相统一12.确定政策目标的一个基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B、面向未来C、系统协调D、明确具体13.象征性公共政策问题大多集中于()A、价值领域B、经济领域C、教育领域D、国际问题14.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个人利益B、公共利益C、集体利益D、集团利益15.在美国,下面哪些政策或决议不属于公共政策?()A、立法决策B、政党决策C、行政决策D、司法决策16.公共政策的灵魂是()A、阶级性B、稳定性C、预见性D、目标取向17.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A、政策B、公共政策C、党的政策D、国家政策18.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是()A、精英模型B、上下来去模型C、政治系统模型D、机构—制度模型19.《国富论》一书的作者是()A、孔子B、诸国亮C、亚当﹒斯密D、马克斯﹒韦伯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A、政策制定B、政策宣传C、政策延续D、政策评估21.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A、听证制度B、招聘制度C、竞争制度D、考评制度22.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24.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25.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A、系统议程B、政府议程C、公众议程D、社会议程26.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A、脚本写作B、头脑风暴法C、博弃论D、个人判断法27.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28.政策的核心取向是()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29.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自发模型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31.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D、择定政策方案3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33.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评估()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C、政策效能D、效应的充分性34.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A、林德布洛姆B、西蒙C、德洛尔D、戴伊35.以下组织源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A、学校B、工会C、行政机构D、妇联36.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3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A、政策评估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D、政策终结38.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A、利益表达B、利益综合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39.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40.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41.在中国,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A、中央B、特别行政区C、地方D、民族自治区42.“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A、象征式政策执行B、残缺式政策执行C、替代式政策执行D、附加式政策执行43.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伊斯顿B、林德布洛姆C、拉斯韦尔D、阿尔蒙德44.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A、脚本写作B、头脑风暴法C、博弃论D、个人判断法45.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A、统计技术B、先进仪器C、专家技术或称智囊技术D、信息技术46.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公民C、利益集团D、传媒47.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确定并公布之后,即进入了()A、政策议程B、执行阶段C、政府议程D、评估阶段4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政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估()A、政策效率B、政策效能C、政策效果D、政策效益49.政策议程建立的意义是()A、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B、政策方案选择的关键一步C、政策执行的关键一步D、政策制定的关键一步50.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51.美国学者邓恩认为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的三类问题是()A、事实、价值、规范B、分配、调解、评估C、事实、价值、评估D、描述、解释、规范5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除了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外,还有一个是()A、利益性B、可行性C、程序性D、现实性53.价值分析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中的()A、系统分析方法B、定性方法C、定量方法D、类别分析法54.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确定并公布之后,即进入了()A、政策议程B、执行阶段C、政府议程D、评估阶段55.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A、脚本写作B、头脑风暴法C、博弃论D、个人判断法56.价值分析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中的()A、系统分析方法B、定性方法C、定量方法D、类别分析法57.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伊斯顿B、林德布洛姆C、拉斯韦尔D、阿尔蒙德5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政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估()A、政策效率B、政策效能C、政策效果D、政策效益59.政策议程建立的意义是()A、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B、政策方案选择的关键一步C、政策执行的关键一步D、政策制定的关键一步60.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61.美国学者邓恩认为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的三类问题是()A、事实、价值、规范B、分配、调解、评估C、事实、价值、评估D、描述、解释、规范6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除了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外,还有一个是()A、利益性B、可行性C、程序性D、现实性63.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公民C、利益集团D、传媒64.影响政策质量的最直接的因素是()A、政府体制B、国家结构C、决策者素质D、决策体制65.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A、贝塔朗菲B、德洛尔C、拉斯韦尔D、马克思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政治政策B、文化政策C、经济政策D、基本政策E、元政策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人大决定B、基本法律C、一般法律D、地方性法规E、宪法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关联性B、主观性C、单一性D、静态性E、动态性4.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A、选民B、立法机关C、利益集团D、行政机关E、领袖人物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政治环境B、自然灾害C、经济环境D、社会心理环境E、生态环境6.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A、独立性B、关联性C、主观性和人为性D、层次性E、历史性和动态性7.按照政策控制的对象划分,政策控制可分为()A、反馈控制B、目标控制C、界限控制D、效力控制E、效应控制8.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有的初始条件是:()A、国家官员的出现B、公共问题的形成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D、政党的形成E、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9.灵活变通的分析方法产生的一些有效的政策分析方法类型:()A、交叉型政策分析B、蜕变型政策分析C、流变型政策分析D、现代型政策分析E、出奇型政策分析10.政策变动具有以下类型:()A、理性型B、混合扫描型C、机构—制度型D、断裂型E、渐进调整型11.政策评估主体的构成主要是()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政策评估的专业机构D、政策评估的专业人员E、政策对象12.“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培根B、霍布斯C、洛克D、贝克莱E、休谟13.方案预测性评估的依据是()A、理论假说B、价值体系C、分析方法D、德尔菲法E、利益体系14.公共决策子系统包括()A、信息子系统B、文化子系统C、执行子系统D、评估子系统E、监控子系统15.在横向结构上,中国的公共决策包括()A、人大决策B、行政决策C、中央决策D、党的决策E、司法决策16.决策的基本要素构成是()A、决策者B、决策对象C、决策信息D、决策方法E、决策后果17.当代在西方国家的公共政策学,基本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A、理性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逻辑经验主义D、后现代主义E、经验主义18.奠定决策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是指()A、系统论B、相对论C、信息论D、唯物论E、控制论19.公共政策执行的行政手段具有的特点()A、权威性B、稳定性C、强制性D、多变性E、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0.系统论,一般认为由以下部分组成()A、系统程序原理B、系统论原理C、系统方法D、系统内容E、系统工程。

公共政策学综合模拟试卷(三)

公共政策学综合模拟试卷(三)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二中学(从化二中)2022-2023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烷烃是单烯烃R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则R可能的结构有( )A.4种 B.5种C.6种 D.7种参考答案:B略2. 已知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AB2、CA2,则A一定为A 金属元素B 非金属元素C IA族元素 ?D IVA族元素参考答案:B3.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CO(g)+2H2(g) CH3OH(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催化剂可使平衡常数增大D.向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参考答案:A略4.参考答案:D略5. 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2和CO的叙述:①质量相等②密度相等③所含分子数相等④所含碳原子个数相等。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参考答案:C略6.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参考答案:A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A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Ⅶ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B.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C.氢原子中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原子轨道D.NaH的存在能支持可将氢元素放在ⅦA的观点参考答案:C解:A、ⅠA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所以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Ⅶ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故A正确;B、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所以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故B正确;C、氢原子中有一个电子,但轨道是人们规定的,只是空轨道而已,氢原子不只有一个轨道,故C错误;D、NaH中的H元素最低为﹣1,可以放在放在ⅦA族中,故D正确;故选C.8. 一种强酸HA溶液中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入的碱一定过量B.混合前酸与碱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生成的盐一定不发生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参考答案:D略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D、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参考答案:C略10. 反应A(g)+3B(g)2C(g)在2L密闭容器中反应,0.5min内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6mol 有关反应速率中正确的是()A.v(A)=0.005mol·L-1·s-1B.v(C)=0.002mol·L-1·s-1C.v(B)=v(A)/3 D.v(A)=0.001mol·L-1·s-1参考答案:A略11. 已知下列数据:Fe(s) + 1/2O2(g) = FeO(s) ΔH=-272kJ/mol;2Al(s) + 3/2O2(g) =Al2O3(s) ΔH=-1675kJ/mol;则2Al(s) + 3FeO(s) = Al2O3(s) + 3Fe(s)的ΔH是A. -859 kJ/molB. +859 kJ/molC.-1403 kJ/molD.-2491 kJ/mol参考答案:A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B、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D、原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肯定是极性分子参考答案:D略13.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A.葡萄糖B.麦芽糖 C.纤维素D.甲酸丙酯参考答案:BD14.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或离子都含配位键的是()A.H2O、Al2Cl6 B.CO2、SO42-C.PCl5、[Co(NH3)4Cl2]Cl D.NH4Cl、[Cu(NH3)4]SO4参考答案:D略15. 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A.还原剂 B.氧化剂C.催化剂 D.填充剂参考答案:A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14-2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乙酸,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A.伊斯顿 B.拉斯韦尔 C.默顿 D.阿尔蒙德 ABCD
正确答案: B
4. 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 ABCD 正确答案: A
5. 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 ABCD 正确答案: D
22. 根据拉斯韦尔的观点,公共政策学应是一门()。 A.政府官员独立研究的学问
B.学者独立研究的学问 C.政府官员与学者共同研究的学问 D.决策者与政策执行者共同研究的学问 ABCD 正确答案: C
23. 在政策分析过程中,要对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全面考虑,这是遵 循政策分析基本原则中的()。
36. 试比较中国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正确答案: (1)美国由于国家决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构,这就决定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为立法决 策 +行政决策+司法决策。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 者,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在美国,公共政策方 案都表现为法的形态。在中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实质上都是共产党的政策。从形式特 征看,中国公共政策由党的政策 +人大决策 +行政决策构成
30. 公共政策终结的推动力量包括()。
A.政策执行者 B.政策评估者 C.政策反对者 D.锐意改革者 E.明智领导者 ABCDE 正确答案: BCDE
三、问答题 (共 8 题,共 65 分) 31. 试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
正确答案: (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和政策的认识,影响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 策。 (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4)大众传媒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来 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公共政策学(本2021秋)形成性考核 第三次测验

公共政策学(本2021秋)形成性考核 第三次测验

公共政策学(本2021秋)形成性考核第三次测验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会对社会有好处。

1、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是积极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对社会学的解释与环境学、生物学、心理学不同,社会学家在解释越轨行为时往往强调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

2、越轨行为可以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对社会解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社会系统的平衡机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受到干扰,这时冲突与解组最容易发生,社会控制力量消失,偏差问题自然随之而来。

3、杜会解组论强调,当社会系统的平衡机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受到干扰,这时冲突与解组最容易发生,社会控制力量消失,偏差问题自然随之而来。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对韦伯在强调三个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又提出了分层中轴原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标准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4、韦伯提出的分层中轴原理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对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在一般决策系统中,政策问题的确认与政策方案的选择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

5、问题界定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错政策目标的不清晰、不确定也往往对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构成障碍。

在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常中,对什么是“消费者”未有明确的界定而导致政策执行的困惑。

6、政策目标的不清晰、不确定也往往对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构成障碍。

选择一项:对错答案:对程序的动态性政策执行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地改变、修正和调整原定的执行策略7、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地改变、修正和调整原定的执行策略、计划和程序,这体现了政策执行的协调性。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3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3

公共政策学自考题-3(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第一部分选择题{{/B}}(总题数:0,分数:0.00)二、{{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20.00)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是以______为始点。

∙ A.经验观察∙ B.实际操作∙ C.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经验观察和假设是研究过程中两个比较常见的始点,而通常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以经验观察为始点。

答案为A。

2.博弈论的提出者是______∙ A.西蒙∙ B.诺依曼∙ C.拉斯韦尔∙ D.巴达克(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博弈论是由诺依曼提出的;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拉斯韦尔涉及“政策科学”的提出;巴达克是政策执行的博弈理论的主要代表。

答案为B。

3.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的是______∙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中央政策(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此题是对元政策相关内容的考查,其又被称为总政策、总路线和总方针。

考生应注意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之间的区分。

答案为C。

4.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A.地域性∙ B.效果性∙ C.优先性∙ D.变通性(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地域性是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国家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其中地域性是指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只能在制定这种政策的地方政权、基层政权所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有效,一旦越出这一空间范围就完全失去效力。

答案为A。

5.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______的本质的特征所在。

∙ A.政策网络∙ B.全球化∙ C.区域合作∙ D.公共政策制定(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由于政策网络是由各种具有一定资源和不同的利益与目标的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以可以说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政策网络本质的特征所在。

公共政策学试卷三

公共政策学试卷三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学习中心: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多个是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A。

政治原则的偏离B.价值体系的排斥C。

政治体系的封闭D.承受能力的超重E。

表达方式的失当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A.层次性B.多样性C。

科学性 D.系统性3、群体决策的形式是()A. 群体参与决策B. 领导群体决策C. 非理性决策D. 理性决策4、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 )A.责任分散B.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C。

社会比较的作用D。

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低风险的选择5、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 )A.决策者的决策权不平等B.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C.决策者至少有一方会受到利益损害D。

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二、名词解释(共计10分,3分/题)1、公众议程2.政府议程3.触发机制4。

政策规划5。

头脑风暴法三、简答题(共计40分,10分/小题)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10分)2、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

(10分)3、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

(10分)4、简述政策目标的作用。

(10分)四、论述题(共计40分,20/小题)1论述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因素.(20分)2、论述政策规划程序。

(20分)《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答案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学习中心: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多个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 )A.政治原则的偏离B。

价值体系的排斥C。

政治体系的封闭D。

承受能力的超重E。

表达方式的失当答:ABCDE解释: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治体系的封闭;承受能力的超重;表达方式的失当。

见教材P18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A.政治原则的偏离B.价值体系的排斥C.政治体系的封闭D.承受能力的超重E.表达方式的失当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A.层次性B.多样性C.科学性D.系统性3、群体决策的形式是()A. 群体参与决策B. 领导群体决策C. 非理性决策D. 理性决策4、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A.责任分散B.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C.社会比较的作用D.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低风险的选择5、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A.决策者的决策权不平等B.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C.决策者至少有一方会受到利益损害D.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二、名词解释(共计10分,3分/题)1、公众议程2. 政府议程3.触发机制4.政策规划5.头脑风暴法三、简答题(共计40分,10分/小题)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10分)2、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

(10分)3、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

(10分)4、简述政策目标的作用。

(10分)四、论述题(共计40分,20/小题)1论述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因素。

(20分)2、论述政策规划程序。

(20分)《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答案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A.政治原则的偏离B.价值体系的排斥C.政治体系的封闭D.承受能力的超重E.表达方式的失当答:ABCDE解释: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治体系的封闭;承受能力的超重;表达方式的失当。

见教材P18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A.层次性B.多样性C.科学性D.系统性答:ABD解释:政策目标的特征是: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见教材P223。

3、群体决策的形式是()A. 群体参与决策B. 领导群体决策C. 非理性决策D. 理性决策答:AB解释:群体决策的形式是:群体参与决策和领导群体决策。

见教材P245。

4、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A.责任分散B.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C.社会比较的作用D.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低风险的选择答:ABC解释: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责任分散;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社会比较的作用。

见教材P 246。

5、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A.决策者的决策权不平等B.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C.决策者至少有一方会受到利益损害D.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答:BD解释: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

见教材P247。

二、名词解释(共计10分,2分/题)1、公众议程答: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府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解释:见教材P168。

2、政府议程答: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解释:见教材P169。

3、触发机制答:触发机制是指公共政策的催化剂,通俗地说就是引发政策议程产生的事件。

解释:见教材P178。

4、政策规划答: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方案优化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解释:见教材P189。

5、头脑风暴法答:头脑风暴法是指通过大家的畅所欲言、任意遐想来产生创新思想的方法。

解释:见教材P212-213。

三、简答题(共计40分,10分/小题)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

(10分)答: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4.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6.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

解释:见教材P156-158。

2、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

(10分)答:1.外在创始型议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议程:是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创始型议程:是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或部门,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解释:见教材P170。

3、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

(10分)答:信息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智囊原则;择优原则;效益原则;可行原则;兼听原则;时效原则解释:见教材P190-200。

4、简述政策目标的作用。

(10分)答:1.政策目标是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2.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 3.政策目标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解释:见教材P222。

四、论述题(共计40分,20/小题)1论述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因素。

(20分)答:1、私人诉求:当一个人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这就使得私人诉求影响政策议程的可能性增大。

2、团体推动:任何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它们往往会寻找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

如果出现某种情况威胁到这种平衡状态的存在,那么它们就肯定会做出必要的反应,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

3、领袖因素:政治领袖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其对政策的影响力往往来自制度的授权,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地提上政府议程。

4、体制功能:政府体制涉及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代表制度、选择制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5、传媒作用:1.传播少数人发现的问题;2.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6、问题本身: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解释:见教材P171-177。

2、论述政策规划程序。

(20分)答:一、政策目标的确定(一)政策目标的作用:1.政策目标是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2.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3.政策目标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二)政策目标的特征:1.层次性;2.多样性;3.系统性。

(三)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1.针对性;2.可行性;3.系统性;4.规范性;5.具体性。

(四)政策目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区分。

二、政策方案的设计(一)政策方案设计的含义:1.政策方案是指一个或一组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设计的行动准则和内容,它具体规定实现政策目标的步骤、途经和方法。

(二)方案设计的步骤:1.轮廓设想。

2.细部设计(三)方案设计的内容及要点:1.内容:做什么、为什么做、谁去做、何时做、何地做和怎么做。

2.要点:(1)成本;(2)稳定性;(3)可靠性;(4)牢固性;(5)灵活性;(6)风险性;(7)传播性;(8)功效性;(9)简单性;(10)相容性;(11)可逆性;(12)强韧性。

(四)方案来源及寻求方法:1.来源:以“与现状相符且尚未实施过的方案”为起点,然后通过他人经验、案例调查、类似问题类推、学者专家意见、权威人物要求、参与者想法、法律条文规定、技术条件的提供等相关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案框架。

2.寻求方法:(1)消极等待法;(2)主动寻求法;(3)触类旁通法。

三、预测性分析(一)预测的含义1.预测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和技术,分析和判断所掌握的的多种信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做出合理的估计和推断。

(二)预测的形式:1.推断:是基于目前和历史趋势向未来进行外推的一种预测形式。

2.预言:是以明确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一种预测。

3.猜测:是根据专家对未来社会状态的判断进行的预测。

(三)预测的方法:1.专家会议法:是指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进行预测的方法。

2.德尔菲法:是指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

3.投入-产出分析;4.时间序列法;5.回归分析;6.趋势外推法;7.马尔可夫模型。

(四)可行性分析:1.即在方案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和政策预期效果方面的可行性问题。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政治可行性(2)经济可行性(3)行政可行性(4)法律可行性(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6)社会可行性,即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

四、政策方案的选择(一)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1.确定标准。

2.比较性分析(二)达成共识的途径:1.交换;2.说服;3.强制(三)选择的简单模型(涉及三个步骤):1.对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进行界定。

2.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的相应结果。

3.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能够产生最佳结果的方案,即满足需要、价值、机会等要素的方案。

(四)非确定型决策的决策依据:1.乐观原则(大中取大原则,最佳收益原则);2.悲观原则(小中取大原则);3.乐观系数原则;4.等可能原则;5.后悔值原则。

解释:见教材P222-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