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的论文
论述资本主义剥削是非正义的-资本主义论文-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论述资本主义剥削是非正义的-资本主义论文-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从马克思的正义观、交换非正义和分配非正义三个视角论证资本主义剥削非正义失效了。
批判资本主义剥削正义,着眼于科学和价值两个视域,科学视域下批判的要点为其历史的阶段性和暂时性,即对资本原始积累非正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批判;价值视域下批判的要点为对其反人道的科学阐释即对人的自我丧失的批判。
科学理解剥削正义批判的时代价值,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剥削的适用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把握剥削的消减性,巩固公有制经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资本主义;剥削;非正义;Is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Just?--Review on the Key Points of Critique of Justice on Capitalist ExploitationAbstract:Is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just? What are the arguments for its justice? The argument of the justice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is ineffectiv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justice of Marx, injustice of exchange and injustice of distribution. The critique of injustice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focuses on two vision, which is science and value. Based on science vision, the critical point is its historical periodic and temporary, namely the critique of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the critique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Based on value vision, the critical point is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its anti-humanist, namely the critique of the self-loss of human beings.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or temporary value of criticism of exploitation justice is essentical. Firstly, 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xploitation is to encourage, support and guid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economy. Secondly, understanding the reduction of the exploitation means consolidating public economy, improvi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Keyword:the view of justice of marxism; capitalism; exploitation; injustice;剥削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
资本论是马克思撰写的一部经济政治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
这部书讨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崩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探讨资本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主要集中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和运行机制。
其中,资本的概念是资本论核心。
资本被定义为在购买商品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商品形式。
换句话说,资本就是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买卖来实现增值。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资本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中,雇主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创造价值,使工人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超过他们的工资。
雇主利用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而花费剩余价值是做到增加生产力的关键,因为资本家可以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并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论也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在从工人阶级中寻找这种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导致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
雇主向工人们支付的工资不足以反映工人创造的价值,这样就导致了资本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资本论不仅仅是谈论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还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一个混沌且复杂的系统,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存在其矛盾的方面,其中包括社会现实、政治、文化及道德等问题。
这些都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关联,并导致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不少社会和人道主义问题。
资本论不仅仅是一种设想或理论,而是一种提醒和警示。
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运作中的全局意义和局限性。
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其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物质实践基础,用以批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问题。
2021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认识与解读范文3
2021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认识与解读范文 广松涉(ひろまつわたる,HiromatsuWataru,1933-1994)是日本当代着名哲学家.国内对"广松哲学"的介绍,始于 1994 年.在把"广松哲学"译介到中国学术界的过程中,南京大学的张一兵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卞崇道先生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 30 年代末,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理学》一书中谈到,对于宋明理学,自己大体上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照着讲"是注疏家的讲法,"接着讲"是哲学家的讲法.作为日本哲学史上继西田几多郎之后的第二大哲学家,与冯先生的《新理学》一样,广松涉对《资本论》的解读也是"接着讲". 一、"广松哲学"的意趣 广松生前出版过着作40 余部,其哲学源头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及新康德主义)、马赫哲学(及现代物理学).读者也许要问:可是,沿着这三大哲学源头,"广松哲学"要"接着讲"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关系第一性"[1]五个字来概括.那么,广松涉"关系第一性"的思想背景又是什么?在广松的众多着作中,未必提供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现成答案.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广松涉发表于 1994 年 3 月 16 日《朝日新闻》的《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角--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这篇文章,来了解"广松哲学"的基本意趣. 现在谈论关于世纪末的话题还为时过早.何况,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角的预想,或许过于大胆. 将来会怎样?是自哥伦布以来的五百年间以欧洲为中心的产业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当然,一体化的世界不可能断裂.然而,以欧美为中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必须寻求新的世界观、新的价值观.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归根结底将产生于亚洲并席卷世界. 那么,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成为基调? 除了欧洲的,不,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极少的例外,"关系主义"将取代过去占主流的"实体主义"而成为基调. 对我来说,是把这一情况称作"意识对象-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三项图式的克服或"事的世界观". 我想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的转换确实是世纪末的大趋势 .关于价值观可以说也是如此. 若一言以蔽之,是从物质的福利中心主义到以生态学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转换 .当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革,不能撇开社会体制的变革而独立进行. 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追问过去五百年间以欧洲为中心的产业主义. 在不久的将来,东北亚将成为主角. 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以此为前提建立世界新秩序! 那绝不是容易的道路.在依然蕴含着南北差距、生态危机如此深刻化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紧迫的课题.[2] 497-499广松的上述哲学观点,大致可归纳为关于 21世纪的两大转换:一是世界观上的从实体主义(物的世界观)到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转换,二是价值观上的从福利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换.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我想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广松哲学"的秘密.纵观广松的整个哲学,可以说都是围绕上述两大转换而展开哲学运思. 按照关系主义的应有理路,当说到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新推进,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关系本身与实体的关系".就思维方式而言,如果说实体主义更注重于分析,关系主义则更侧重于综合,但不管怎样,二者都是人们科学地把握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地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 751.所以无论是第一条道路的分析(抽象),还是第二条道路的综合(具体),二者之于人类思维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如广松自己所承认的,"尽管世界观的转换是在总体上的格式塔式的转换,如果从每一个契机来看的话,并不是过去的理论逐一地被反转过来,所以,近代的世界观的扬弃不是对近代科学成果的全盘否定和抛弃"[4] 124.这样,实体本身果真能够缺漏某种主观或客观的中介性?显然不能.任何实体实际上都是经过人的大脑的抽象才形成的,而抽象即意味着舍弃主观或客观的某一方面,这正是实体主义的内在逻辑.因为如果"我们要透彻领悟一个问题,就必须把它从任何多余的观念中抽象出来,把它归结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并且把它分割为尽可能最细小的部分"[5] 80.由这一内在逻辑引发的根本问题是,实体主义的特点在于,容易走向极端的客观性或极端的主观性,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这两大思潮,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极端性的产物. 二、"广松哲学"的基础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6]92"广松哲学"的基础是以"四肢结构论"为理论内核的《存在与意义》两卷本(1982-1993),该书通过系统地剖析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克服与超越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将其推进到以龙树为代表的东方式的主客统一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为上述两大转换提供哲学奠基. 四肢结构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广松的大学期间的毕业论文《浅析认识论的主观》(1959).在这篇论文中,广松构筑了四肢结构论的基本框架,以此阐明认识、真理以及存在的概念的意义.为便于阐明其构成机制,广松援引卡西尔的函数概念,即,与数学中的函数一样,概念A 虽然可用各种个别的东西(a 或 a' )充当数值,但两者不能分离.据此,广松强调认识世界的现象自在地每次都已作为感性的现象之外的某物而呈现,而将这个感性的现象称作"现象",把现象之外的某物称为"意义".例如,这条狗(ai)和那条狗(aj)之所以被称为狗(A),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狗的性质(ak),即(ai A(ak)),由人们(Mk)共同把它们称为狗,形成语言理解的模型((ai) A(ak)Mk).在对语言理解的模型作了发生学的考察之后,广松接着对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哲学的反思,分析其存在结构.作为抽象表象的 A,不是现实的现象,而是具有理念的身份的内涵的意义(a),因此(aiA(ak))的模式就变为 ai A(a).这样,ai 也就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被看作具有个体之外的普遍的性质的东西,即 aials [a].而某种东西之所以被看作狗,这绝不是我的任意的行为,也不只是根据特定的人的看法而形成的,而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样,个别的人(Mk)就作为理念化的一般表现者,而取得 Mk als [M]的形式.最终,语言理解就取得(ai als [a] A(a)) Mi als [M])的形式.[3] 500-507上述"我"与"我们",即分别是后来广松在《存在与意义》中提出的"认识世界的四肢结构"中的"能知的个人"与"能识的人类"或"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中的"能为的个人"与"职位的人类"的雏形. 在《存在与意义》两卷本中,广松系统地论证了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四肢结构"是广松用于论证其事的世界观的一个比喻性术语,是其函数式地对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个存在契机的精到把握,旨在论证"主-客"、"心-物"的不可分性.具体而言,认识世界的四肢结构,就是"作为能识的人类的能知的个人在一定的现象的所与中认知意义的所识"("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就是"作为职位的人的能为的个人在一定的实在的所与中认同意义的价值"("实在的所与-意义的价值"-"能为的个人-职位的人类")."四肢结构"亦称"二肢二重结构",其中,"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以及"实在的所与"、"意义的价值"属于"客观"的"二肢","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以及"能为的个人"、"职位的人类"属于"主观"的"二重";"现象的所与"、"能知的个人"以及"实在的所与"、"能为的个人"具有"现实"的存在性格,"意义的所识"、"能识的人类"以及"意义的价值"、"职位的人类"具有"理念-理想的东西"的存在性格.广松强调,四肢结构中的每一肢各自只是函数中的一个变数.换句话说,并非首先存在四个分肢要素,然后各要素之间结成关系,而是作为总体的关系从根本上先于要素而存在.在广松看来,欧洲哲学中的诸如"个体"、"自我"、"普遍"、"超越论的主观"的基本概念,都是"物象化的误视"的产物.举例来说,我发现手头的这张X光照片的某个部位有癌的影像. 此时,在近代的"主观-客观"或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对象-内容-作用"的三项图式的认知模式看来,不外是"主观的我"观察"客观的癌的影像",主客观被直接置入"感觉知觉-判断"的二项图式中.然而从物象化论的视角来看,真实的事态是:"我从 X 光照片","读取某种特定的影像","我作为掌握 21 世纪医学的医生","将某种特定的影像认知为癌症",由此呈现着"我(能知的个人)作为医生(能识的人类)"和"作为某种特定影像(现象的所与)的癌症影像(意义的所识)"的"四肢结构". 反之,把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癌症影像"先在地单独置入"感觉知觉-判断"的二项认知模式中,把作为关系的"事"简单化,这正是由来已久的"物象化的误视"的形成机制.广松坚持,欧洲哲学中的"个体"、"自我"、"普遍"、"先验的主观"等基本概念,都是"物象化的误视"的产物.胡塞尔的"意识对象-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三项图式,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主观(意识内容-意识作用)-客观(意识对象)"的图式,他所谓的"主观-客观"的一致,实际上是主观内部的一致,即"意识内容-意识作用"的一致.正是这种主观内部的一致,使得近代认识论愈发走向闭塞,最终引发现代认识论的危机.广松的解决之道是,将"意识对象-意识内容"这二项改造为"现象的所与-意义的所识",剩下一项"意识作用",则继续引进胡塞尔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的概念,亦即将"意识作用-主体间性"这二项改造为"能知的个人-能识的人类" . 三、以"四肢结构论"解"价值形式论" 广松涉的《资本论的哲学》"初版"出版于1974年(现代评论社),1987 年的"增补版"(劲草书房)添写了"新版序言"、"'鲁宾的问题'寄语"及 15 个补注.此书的解读对象是《资本论》第 1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及第二章"交换过程".《资本论的哲学》对《资本论》的"接着讲",最精彩的地方当数广松涉运用"四肢结构论"对《资本论》第 1 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的"价值形式论"的独特解读.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价值形式的展开理解为历史的发生史.比如,河上肇就明确援引列宁关于"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8]63的观点,认为价值形式是"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思维上的反映"[9] 177-178.那么,这种观点有问题吗?广松是如何发现其中的问题的?笔者认为,除了广松关于"两大转换"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关于 füres 和 füruns 的两种立场的区分 ,马克思关于价值关系的自为-他为关系的内在逻辑的分析,即"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6] 67,同理,彼得和保罗各自的产品则"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 B 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 A 的价值的镜子"[6] 67,也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具体而言,广松涉是通过运用四肢结构论对价值形式的存在结构的条分缕析,而发现其传统理解的错误.这里,我们不妨联系马克思关于"价值的镜子"的讨论,阐明广松所谓价值形式所呈现的自为-他为的"四肢结构"关系.(1)能知(能为)的个人,包括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麻布生产者和所有者 A(自为的彼得)和上衣生产者和所有者 B(自为的保罗).(2)能识(职位)的人类,包括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麻布生产者和所有者[A](他为的彼得)和上衣生产者和所有者 [B](他为的保罗).(3)现象(实在)的所与,包括 A(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 和 B(自为的保罗)的产品 b.(4)意义的所识(价值),包括[A](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 和 [B](他为的保罗)的产品[b]. 从 für es 的立场来看,A as [A] 和 B as [B],双方互以对方的产品 a as [a] 和 b as [b] 为价值物,最终形成一种共轭的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中介关系.以第一价值形式为例,在"20 码麻布= 1 件上衣"的价值等式中,引入自为-他为的关系概念,得到"a as [a] = b as [b]"的价值等式,意为"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 -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 =自为的保罗的产品b -他为的保罗的产品 [b]",再将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 a as [a] 和等价形式一侧的 b as [b] 这两项颠倒过来,形成"bas [b](B as [B])= a as [a](A as [A])"的"四肢结构",意为"自为的保罗的产品 b(产于自为的保罗 B)-他为的保罗的产品 [b](产于他为的保罗 [B])=自为的彼得的产品 a(产于自为的彼得 A)-他为的彼得的产品 [a](产于他为的彼得[A])".由此,广松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从第一形式到第二形式不是历史的、事实的发展.在事态上,第一形式只是把第二形式的一个构成因素提取出来进行考察 ."[10] 399而第三价值形式则是从共轭性自为-他为的维度,将第二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一侧的"1 件上衣"等商品颠倒过来,提取到相对价值形式一侧来考察.故,从第一价值形式到第二价值形式,再到第三价值形式,绝不是历史的发生史,而是一种"A as [A] - a as [a]"-"B as[B] - b as [b]"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共轭性中介结构.当然,从彻底的关系第一性来说,广松似乎还应详述第三形式如何过渡到第四形式,以及如何从第四形式回归第一形式?遗憾的是,广松并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说明.不管怎么说,广松最后得出了一个与传统观点迥异的"四肢结构"的结论:"价值形式论的基本机制,归根结底就是,对A 而言的自为的(B as [b] 的产品)b as [b] 将(他为的 A as [a] 自己的产品)a as [a] 等同的事态,等同于 b as [b](als ein Produktdes Bas [B])gilt Afür sich als etwas Identisches mit a as [a](alsein Produkt des A as [A])的四肢结构事态."[10] 152在我看来,根据自为-他为=他为-自为的共轭性思路,与第三形式是第二形式的颠倒类似,第四形式当是第三形式的颠倒,即,第三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侧的 2 盎斯金最终被单独提取出来,被放置到第四形式中的等价形式一侧,并由此取代第一形式中 1 件上衣的地位,从而完成从第四形式向第一形式的回归. 从四肢结构论的"关系第一性"的视角,广松不仅颠覆了以往通常把价值形式论看作是"历史的发生史"的传统观点,还间接地印证了价值实体论与价值形式论的相辅性存在结构. 四、以"物象化论"读"资本论" 《以物象化论为视角读资本论》是《资本论的哲学》的姊妹篇,全书共三讲,其解读对象为《资本论》第1 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第六篇"工资"和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以及作为由《资本论》第 1 卷向第 2 卷过渡的遗稿"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如果说《资本论的哲学》是从四肢结构的视角正向凸显《资本论》中价值形式的关系性存在,那么《以物象化论为视角读资本论》则是从物象化论的学理反思的立场反向批判《资本论》的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大拜物教". 物象化论是"广松哲学"的方法,它鲜明地体现出"广松哲学"的逻辑性、批判性.所谓"物象化",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的性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社会关系被错误地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类现象的称呼".[11] 65广松以 Versachlichung(物象化)一词区别于黑格尔、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使用的"使具体化而成为某物"的 Verdinglichung(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工资和资本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物象化.(1)价值的物象化.在商品世界中,一方面,一切商品都还原为可以由使用价值来度量的某种性质,且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具有交换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两商品在交换价值上相等且两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才会对两商品进行交换."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6]61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二重性,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而言,对象化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对象化的抽象劳动生产价值.广松强调,马克思区分的劳动的二重性,可以与自己提出的主体的二重性衔接起来,即,"具体劳动"对应于"能知的个人","抽象劳动"对应于"能识的人类",作为抽象劳动的具体劳动借助一定的使用价值取得交换价值.(2)工资的物象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12 小时的物化劳动不可能同 12 小时的活劳动等价交换,因为如果这样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利润.资本家只能通过类似"12 小时工作日(价值3 先令)=6 小时的物化劳动(价值 3 先令)+6 小时的活劳动(价值 3 先令)"的形式,才能无偿占有工人提供的 6 小时的活劳动而攫取剩余价值.这样,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但是,在当事者的日常意识中,却表现为"所谓工资就是劳动的等价报酬"[10] 432,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事实由此被工资(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假象所掩盖.(3)资本的物象化.由于资本家要使价值增殖,必须用货币购买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资料和作为主体条件的活劳动,因此,在当事者的日常意识中,以为"资本"就是生产资料或购买生产资料以及劳动的预付货币,资本好像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似的,资本家好像是凭着"自我增殖能力"的资本而理所当然地获得剩余价值似的,资本家的无偿占有愈发被"正当化",工人被剥削的事实愈发被隐蔽.而从学理的反思的立场来说,资本决不具有"自我增殖能力","资本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曲折的社会过程而实现".[10] 480"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12] 48总之,面对广松涉的文本,读者若能抓住凸显关系主义和批判实体主义这一"广松哲学"的正反两面,就相对容易阅读与理解.然而,由于广松涉与马克思有着不同的问题域,无论广松运用"四肢结构论"解"价值形式论",还是以"物象化论"读《资本论》,按照解释学的观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应进一步思考《资本论的哲学》与资本论的哲学本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进一步解放政治思想——浅议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进一步解放政治思想——浅议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中国当代史上有着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以实践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结果是冲破了“两个凡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第二次是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无谓之争,结果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第三次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标志,结果是冲破了姓“公”姓“私”之争,开辟了探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思路。
正是这三次思想解放,才成就了中国今天的新面貌。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三次思想解放的范围和力度大多局限于经济思想,而作为社会发展一体三位的另“两位”,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辅助力量——文化、政治思想,尤其是后者,却未能随着经济思想的解放而真正解放,最起码,没有解放到位,这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改革难以再有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
为了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1](p474)等方面,政治思想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文明建设角度来看,进一步解放政治思想都是当务之急。
而政治思想的解放,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认识上。
(江泽民提出四个如何认识进一步解放的先导。
)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解放进程政治思想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一)从辩证否定到辩证肯定:政治思想解放史上的大跨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是辩证的否定。
在《共产党宣言》里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精辟的剖析,他们首先是客观地指出了资产阶级曾经的革命性和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那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他们把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称为资产阶级“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这无疑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激发社会生产潜力的一种肯定;马、恩更无情地鞭挞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随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伟大著作的问世,资本主义无可辩驳的历史归宿被清晰的揭示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科学结论。
资本论论文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宽泛广义的概念,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等。
为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
然而要科学认识一个社会性质,只有阶级结构才具有这样的根本意义。
1、从阶级结构看社会结构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首先说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本主义剥削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无论从处延还是内涵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比重明显增长,成为本国人口中的大多数。
且由于工人受教育时间增多、劳动技能和平均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明显提高。
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劳动力大量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工人大量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收入增多、福利保障水平提升。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工人阶级的物质贫因依然存在。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然是受资本剥削、支配和统治的阶级。
只要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要革命的客观因素存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就不会消失。
再来看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相应出现了新现象。
传统资本家由直接控制企业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于是兴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集团即经理阶层。
脱离经营管理而依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的资本家愈来愈多。
金融寡头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人数扩大,无限权力增长。
中等资本家的数量稳中有长,是资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部分。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高级国家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专家、高级顾问在资产阶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摘要:2007 年底,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还在愈演愈烈,已经发展为以欧债摘要: 危机为主要代表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为了进一步弄清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为主要代表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要代表的为了进一步弄清危机发生的原因,原因为危机的解决提供某些有用的建为危机的解决提供某些有用的建议,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的经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的经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发现虽然经济危机以纷繁复杂的表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资本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原因和因此得出解决危机的根本的办法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深层次的变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
革。
关键词: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关键词: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 1.全球性经济危机概述全球性经济危机概述 2007 年底,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历时四年了,其形式已转化成越来越严重的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
据估计,到了 2011 年底,全球政府的债务将破 45 万亿美元(比欧元区的 GDP 加美国的 GDP 的总和还要高十万亿)《经济学人》杂志也曾发文警告说:尽管金融风暴已逐渐远离,但。
另一个风暴——政府负债正隐然成形。
2011 年 8 月 5 日,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三 A 级下调至 AA,级,并表示今后 12 个月至 18 个月内,如果美国财政形势未见好转,主权信用评级可能进一步降级。
在此之前,国际评级机构已相继调低了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爱尔兰,比利时等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
其中,3 月 7 日,穆迪宣布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到 B1 级,连降 3 个级别。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浅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灭亡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的。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其自身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结果。
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我们要从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实物的方法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最终找出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和影响因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迅猛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下各国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资本的大量集中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加强。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资产阶级的国家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资本的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失业现象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意识逐渐强烈。
4、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权益越发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
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扩张,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两极分化严重的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为此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经济组织或利益集团的矛盾扩大。
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无限扩大,这就造成了消费市场的秩序混乱,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社会动荡。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要步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深入地把握其科学发展的依据和规律,这对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读资本论(精选多篇)
大学生读资本论(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生读资本论尊敬的党组织: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前进有很大的救济,所以,近来我认真的阅读,希望能够使本身有所提高。
西方有一种非常广泛与流行的说法:《资本论》很深奥的,其深奥难懂的水平,似乎可以堪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而在我们中国,也有《资本论》很深奥、很难懂的说法,我想,兴许有我前面说我初读《资本论》时的以为它难明的缘故原由吧。
也就是说,那时我们还没有履历市场经济,那些商品、代价等等观点什么的,对付我们就太抽象,确实太抽象了;而,当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我们就又没有了读《资本论》的兴趣与使命了。
何况另有对难的先入之怕。
上世纪末,英美两国都举行了评选千年最巨大思想家的运动,这两位伟人,分别在英美高居榜首,而且在两国所得票数都相差无几。
我以小人之心推测下哈,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俩的理论都深奥难懂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弄些让人看不懂的工具,也来难倒天下人民,就能坐上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宝座?我觉得《资本论》真的也不像传说中说的那么难明,感觉,这难懂的结论,至少,西方国家做出的谁人难明结论,很可能就是资产阶层放出的烟雾弹。
《资本论》真的并不很难明的,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已经有很切身体会的我们,更不难。
后来,我去了资同族的工场工作之后,用感觉体验到了----《资本论》太伟大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资本论》就闪耀着它的毫光。
血汗工厂啊!“《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畴内敏捷得到明白,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人为。
一个在经济方面站在资产阶级态度上的人,维也纳的工场主迈尔老师,在普法战争期间发行的一本小册子中说得很对:被认为是德国世袭财产的杰出的理论思维能力,已在德国的所谓有教养的阶层中完全消散了,但在德国工人阶级中复生了。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的话。
我总有一种觉得,良好的物质生存条件,是会拦阻人的思维能力的,哲学的、艺术的,都受影响。
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伟大的作家,不会产生于物质生存富裕的人中。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意义。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
资本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本,而工人却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关系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
二、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商品生产和交换。
资本论认为,商品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通用媒介。
商品生产和交换使得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它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资本家通过买卖商品和货币,不断地获得利润,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扩大。
三、多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关系的本质就是剥削工人,从而获取多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必需品。
资本家只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这部分多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这种剥削不仅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使得社会财富不均,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四、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和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地积累更多的资本,并将它们再投资于生产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资本积累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同时,资本积累还会引发生态危机,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枯竭。
资本积累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
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优缺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结合实际,寻求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范文7篇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范文7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本质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即创造社会财富。
但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本增殖的深层内涵,即它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自行的增长和膨胀,其背后则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的双重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它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不到一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另一方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走上一条充满冲突和对抗的不归之路,这正是资本“反和谐性”的必然后果。
(一)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存在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国家的保护、没有私有制的运行,便不可能有资本的产生。
资本家们依靠私有制,并服务于私有制,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赚取剩余价值。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则体现在劳动力本身去从事劳动进而去创造价值。
资本家正是利用劳动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使之占为己有来发家致富的。
马克思在论述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后,分析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殖过程,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
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第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积累。
一般来说,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全部过程,并论证了所有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
第四,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
资本主义论文-论文范文
资本主义论⽂-论⽂范⽂资本主义论⽂:再论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发布时间:2013年10⽉21⽇资本主义作为⼀种社会制度已经存在了近400年。
从亚当·斯密开始,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度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进⾏了讨论,也得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般均衡理论为资本主义的长久存在提供理由,马克思主义者则宣称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盾使其必然⾛向崩溃。
但现实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情况,社会经济结构⽭盾和重⼤技术⼀经济范式创新的交替作⽤使资本主义呈现出⽭盾⼀协调的趋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研究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根源及形成机理,以免让世界遭受史⽆前例重创的⼤危机再次爆发,从⽽更好地规划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向和道路,这也正是本⽂写作⽬的所在。
⼀、资本主义长波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从1788年英国第⼀次⽣产过剩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百多年中,资本主义世界遭受过⼀次⼜⼀次周期性⽣产过剩危机的打击。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百多年来的表现,尽管每次危机都各具特⾊,但其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周期性⽣产过剩。
这是资本主义⽣产⽅式的必然伴侣,资本主义在其⾃⾝范围内只能做到缓解危机,⽽⽆法根除危机。
所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可以通过整个经济中有规律重现的周期运动来描述。
这些周期运动包括短周期(平均每3__4年⼀次)、中周期(平均每9—10年⼀次)和长周期。
从概念上说,长周期的含义有⼀个发展过程。
最先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收⼊、价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长期波动或循环升降,这是早期长波概念提出时的含义。
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由于对经济周期的研究重点转⼊增长期,长波概念也相应转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波动和涨落的再现。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的定义,长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期约50.60年的价格与产出周期。
长期以来,它⼜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周期、长波、趋势周期、长期趋势、次级长期波动、趋势周期等。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的摘要范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的摘要范文《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一《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起源;资本的生成[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
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本的生成。
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此方面的成果观点迭出、视角多样。
然而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界定不够清楚,在起源的原点认定上争论颇多,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起源的多重层次,导致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起源相混淆;二是过于看重起源过程中某一因素的作用,把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当做资本主义起源的实质。
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依据,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
通过对这三重起源的研究,可以把握资本的最初形成、资本主义的最初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张过程,准确地定位资本主义出现的最初节点,揭示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本质。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最初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转折而发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而发生。
在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中,有的仅仅是短暂的萌芽,具备了个别资本主义要素,但并不具备充分的客观条件,并不导向必然的资本主义趋势,有的则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典型代表。
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每一重起源都有其独特原因。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
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范文一:“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和传播日本学者重田澄男(Sumio Shigeta)在德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新辑》2004年卷发表《“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和传播》一文,对“资本主义”概念在学术史上的起源、演变和定型作了深入而简明的梳理,文章还特别对马克思使用“资本主义”及其相关概念的情况作了考证。
现将文章翻译如下。
另外,重田澄男2007年在同一刊物上对自己的论述作了补充,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马克思使用相关术语的频率,译者节译了相关内容附在文后。
一、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进行研究,首先应当搞清楚,是谁引入这一概念的。
其次应当解释,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被当作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同义词而确定下来的。
第一个对“资本主义”这个词语的起源进行的研究是理夏德·帕索夫在《资本主义:概念和术语的研究》(耶拿1918版)中作出的,该研究详细考察了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和传播。
根据帕索夫的研究,“资本主义”这一术语首先出现在路易·勃朗1850年的著作《劳动组织》(巴黎第9版)中(帕索夫,第2页)。
而让·杜布瓦在他的著作《法国1869-1872年政治和社会词汇》(巴黎1962年版)(伦敦1975年版)中举出了一个更早的使用该词的例子;埃里克·J,霍布斯鲍姆在其《资本的年代:1848-1875》中将这部著作评价为“详尽的研究”(霍布斯鲍姆,第1页)。
根据杜布瓦的研究,“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已经由皮埃尔·勒鲁在他1848年的著作《马尔萨斯和经济学家:是否总有穷人?》(布萨克,巴黎)中使用了(霍布斯鲍姆,第319页;杜布瓦,第2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