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33e421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6.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71cf4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1.png)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a4307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4.png)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daeaf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b.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af12d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9.png)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f441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1.png)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c696f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f6840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5a.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养气,载气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21.发病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de66f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f.png)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1cd2a2c5da50e2534d7f02.png)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
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⑤治疗上得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e6426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c.png)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https://img.taocdn.com/s3/m/eb5946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04847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c.png)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4b4b4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0.png)
中医基础必背知识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图片10.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1.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2.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3.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4.“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学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学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bf3feaa6529647d2628521d.png)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f14ae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1.png)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e0086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4.png)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
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的生命物质理论,强调人体内外所运行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相互联系的描述。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状况;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则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症状,将疾病归为不同的辩证类型。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多种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是通过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为主,达到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的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看舌头,肥大,有齿痕。
一是看大便,如果大便总是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然有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肺系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主皮毛,忧伤肺,在液为涕生理功能:1:肺主气:(1)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的作用。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呼吸的调节,五脏六腑皆参与其中,但肺与肾最为相关。
一般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中期在脾。
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器,所以当宝宝咳嗽有痰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肺,也要考虑脾的运化问题。
如果咳嗽绵绵不绝,声音低微,一定要注意补肾。
(2)肺主一身之气:除了先天之气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涵义。
比如我们讲某个上年人年轻气盛,讲某个人有气力、有神气,讲某个人虎虎有生气等等。
古往今来,那些修炼气功、内功的热,其实就是在练肺、养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内力的目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育锻炼,不仅是在锻炼筋骨肌肉,同时也是在锻炼气,当肺功能失常时,必然也出现少气乏力,声低气怯,肢体倦乏之气虚症状。
2:肺主行水: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上之源,肺气行则水行”。
(1)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通过呼吸和皮肤汗孔蒸发排出体外(2)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肺主宣肃:宣发和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使气机运动变现为生与出。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输布津液精微,将脾所传送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肃降:肺气下降的功能,通条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清理呼吸道功能生理特性:1: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想通。
六淫外邪先犯罪肺而致病。
风寒束表,推小儿三关,发汗解表。
2:肺气与秋气相应:肺与秋季,燥,金,白色,等有内在联系。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秋金之时,燥气当令,燥邪极易犯肺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
心系统: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主脉。
喜则伤心,在液为汗这里的喜不是指一般的高兴,欢喜,而是指情绪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喜伤心神的例子。
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血就是血液,脉就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不停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不息,周流全身,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既可保证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又可以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胸部舒畅。
反之,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或心率不齐,心跳过速等。
则会导致血流不畅,面色无华,心前区憋闷和刺痛。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
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的信息反映灵敏而正常。
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健忘,记性不好,丢三落四,这是轻度心虚的表现。
严重点,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人的精神本应该随着昼夜交替而开合,白天该开放的时候就应该精神百倍,晚上该闭合的时候就应该马上进入梦乡。
但很多人是白天昏昏沉沉、到了晚上则夜不能寐。
这就是心肾不交。
生理特性1: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气与夏气相通,心与夏季,热,火,苦味,赤色有内在联系。
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
2:小儿有一个生理特点就是:心常有余,心火旺,她们表现出的症状:小便黄,短赤,气味重;舌尖红,入睡难,易烦躁,入睡后易惊醒,严重者夜啼。
肝系统: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目,其华在爪,肝主筋,怒伤肝,在液为泪肝在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阳用。
将军之官。
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属木,木的性质是舒展通达。
气机调畅,则全身脏腑功能正常如果人的气机不能疏泄,不能舒展通达,那就是郁结,肝气最怕郁结。
像肝郁气滞的人,如果是外向型性格,则容易脾气特别大,特别不能受气,不能委屈,就需要发泄脾气也疏泄郁结的肝气。
脾气暴躁的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高很多。
还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就属于肝阳上亢型,面色发红,说话声音洪亮,脾气大,容易发怒。
取穴找太冲。
另外一种类型的人,比如性格是比较温柔内向型,就常常把委屈、憋闷郁闷埋在心里,长期以往很容易得癌症。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按摩太冲穴、内关穴、胸前区憋闷的可以按摩膻中穴。
调节精神情志:中医学在考虑情志异常时,主要考虑肝的作用,肝主谋虑,疏肝调节肝的阴阳平衡是治疗情志的首选方案。
促进消化吸收:分泌胆汁和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有助于脾的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于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到达小肠。
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职。
2:维持气血运行: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气血运行肝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生理、月经问题很多都是要调肝养肝,比如有肝郁在女性生理周期上除了表现为月经不调,月经痛意外,还表现为月经前后乳房胀痛或刺痛生理特性:1:肝与春季相应,与风,木,春季,酸味等有内在联系。
春季肝气最为旺盛,在春季多见肝之病变。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易逆易亢,所以小儿临床表现为“肝常有余”,所以日常保健中要常常帮宝宝清肝经。
尤其春天时节,肝易上火,肝开窍于目:表现为眼屎多、目赤肿痛。
有的宝宝脾气很大,气性大,要多帮宝宝疏导。
肾系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恐伤肾,在液为唾。
生理功能:1:先天之本是指人立身之本,“人始生,先成精”,而肾藏精,故肾为先天之本。
此外,肾乃水火之宅,为五脏六腑之本。
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
肾的精气:一:是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称之为生殖之精。
二:来源于后天之精,就是人出生以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靠后天生命过程中,通过五脏六腑的共同作用而化生,把这个精叫五脏六腑之精,这两种精气在肾中结合,在肾中化生,构成肾所藏的精,肾所藏的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之精,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维持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和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活动。
2: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
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肾主水液:水液是正常人体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广义来讲是肾为水脏,有调节水液的作用。
狭义来讲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称作肾的气化作用),代谢包括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滋润脏腑组织的津液输布周身和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除体外。
生理特性:1: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由于肾的封藏、固摄,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而肾的精气越满盈则人的生机越旺盛,故中医素有“肾无实证”、“无实不可泻”的观点。
一旦肾的封藏、固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遗精、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汗出过度、大便滑脱不禁,女子还可见带下、滑胎等。
肾的封藏与肝的疏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肝的疏泄可防止精气的过度壅滞,肾的封藏可防止精气的过度亡失。
2. 肾与冬气相应:与寒,水,咸等有内在联系。
冬季寒水当令,气候寒冷,在脏为肾,故冬季肾病,关节疾病多发。
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应,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有利于肾的封藏,但冬季亦应注意养肾固精,防止肾的精气过度耗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