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二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三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人的心理实质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关于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1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5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心理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 到完善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从不齐全到齐全:人在初生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 征并不齐全,而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的。无论是 认知活动还是情绪状态,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 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9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10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在线
11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表现 两方面: 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 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 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 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 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 和质变的统一。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 变。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 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无意向有意发展
无意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心理活动,指由自己的意识(目的,动机等)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向着有意或随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
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探索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理论、认知理论、情感理论、语言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捕捉世界上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感觉轨迹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信息。
感知理论认为,感觉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形成。
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根据认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获取信息,并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情感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情感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
情感理论认为,情感的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学前儿童的情感得到塑造。
语言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语言理论,学前儿童具有特定的语言习得能力,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语言输入和与他人的互动等途径实现的,同时,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互动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 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 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 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 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 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 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 7岁才能做到。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 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 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 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 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 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 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 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 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 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 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 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 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等。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 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 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 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 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 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24教师管教斱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25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理论•道德与品德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与支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定义重要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定义与重要性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儿童自身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理论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文化历史理论01最近发展区02支架式教学03信息处理理论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身心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性与羞愧、怀疑主动性与内疚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玛丽·安斯沃思的依恋理论情感智力理论道德与品德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发展相关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尤其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他律与自律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从他律(依赖外部规则和权威)转向自律(基于内部价值和原则)。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判断和推理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至关重要,它们帮助儿童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作出决策。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与推理三水平六阶段教育者应成为儿童品德发展的榜样,通过自身行为示范道德和品德原则。
以身作则情境教育激发内在动机家校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道德困境,引导儿童思考、讨论并实践道德决策。
培养儿童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让他们理解并认同道德和品德的价值。
家庭和学校应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品德发展的环境,一致性地教育和引导儿童。
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与支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观察法通过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观察,以评估其心理发展状况。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但需要观察者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 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的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 2. 能将各理论流派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早在古代就有些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儿童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儿童观。
(二)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分化和发展
1. 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① 口唇期(0—1岁) ② 肛门期(1—3岁) ③ 性器期(3—5岁) ④ 潜伏期(5—12岁) ⑤ 生殖期(12—20岁)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 婴儿期(0—1.5岁) ② 儿童期(1.5—3岁) ③ 学龄初期(3—5岁) ④ 学龄期(6—12岁) ⑤ 青春期(12—18岁) ⑥ 成年早期(18—25岁) ⑦ 成年期(25—65岁) ⑧ 成熟期(65岁以上)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根据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 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分为三 个时期: 从出生到7岁,7岁至14岁,14岁至21岁。这是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也是最早的 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探讨。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 (一)基本观点
• 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划分为顺序固定、相互关联的 八个阶段: • 1.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3岁) •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 3. 主动对内疚(3-6岁)
•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一)经典实验
• “斯金纳箱”中白鼠和鸽子的实验
• (二)基本观点
• 1、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答性行为和操 作性行为。 • 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人类 行为的基础
• 3、消退
(三)评价
• 1、贡献:
• (1)发现操作性条件发射,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 “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观点。
• (二)评价 • 1、贡献:
• (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重要基础。
• (2)他的理论学说创建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强调自 我的作用,发展了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二)评价
• 1、贡献:
• (1)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 (2)班杜拉还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 2、不足:
• (1)没有解释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 • (2)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第四节
• (一)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 一种建构过程。 • 2、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两个假设 • 2、符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运用语言 符号的能力。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 行。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涵盖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认知结构,并通过适应(即平衡和失衡)来实现认知发展。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维果茨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交互中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文化工具,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来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在能力掌握的区域与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Carl Rogers' Self-Theory)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形成是一个动态和积极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
他提出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概念,认为只有当儿童在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受到鼓励时,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4. 超越主义发展理论(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al Theory)5. 爱因斯坦根结论发展理论(Einsteinian Sudden Insight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的突发决策和领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儿童不仅通过逐步积累的学习来实现发展,还通过突发的洞察力和领悟来跨越认知层次。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3/5/16
13
胎内环境的影响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 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 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 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 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 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胎内环境母亲的年龄
开时年龄)
平
实验班 63.4
91.8
101.4 全部自 平均读
(13人)
给
完12年
级
控制组 86.7 (12人)
60.5
66.1
1人死亡 平均读 4人需要 完4年级 照顾
2023/5/16
20
(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 程。
环境影响儿童的生理成熟。如胎儿生长发 育的胎内环境就受母亲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 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 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 最后是生殖系统。
遗传决定论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 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 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 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 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二)环境决定论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 园的环境和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
三、维果茨基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1.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握其最近 发展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首先,应该对儿童进行动态评估,对学生的两种发展 水平做出准确的评价。 其次,选择恰当的活动目标,使学习任务的难度能处 于最近发展区以内,不至于过难或过易。 再次,当学生快达到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发展水平时, 教师不能完全包办学生探索过程,也不能置之不理, 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 行为活动。——亚里士多德
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 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 世界,它就是游戏。——席勒
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 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 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斯宾塞
二、教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二)学习的最佳期限
任何广义的教学都与年龄 相联系,只有达到一定的 成熟,才能使某一学科的 学习成为可能,但若超过 学习的最佳年龄,其效果 只能事倍功半。
二、教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 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柏拉图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经验,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 社会环境 ,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 影响作用。 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
0—2岁
2—7岁
7—11、12岁 11、12岁以后
感觉运 动阶段
前运 算阶段
具体运 算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性、可逆性、逻辑运算能力,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 过度等。 (四)形式运算阶段 抽象思维,形式运算能力等。
三、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 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 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 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 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知论创始人。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一)认知发展的本质 儿童发展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受后天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心理上体现在认知发 展上。认知发展发生于儿童与环 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儿童具有好 奇心和主动性,只有儿童与周围 环境积极互动才会产生对世界的 理解。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的发展就是图式的发展。
同化,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儿童能够利用已有的图 式把新刺激整合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儿童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 境时,儿童就会对自身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 的情境。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
新的认 知情境
不平衡
原图式
同化
问题 解决
平衡
问题无 法解决
新图式
顺应
问题 解决
认知 发展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图式:宝宝哭了,妈妈来喂奶,于是宝宝知道只要哭了 就有奶喝; (哭~奶) 同化:宝宝哭了,可是妈妈没有给奶喝,于是一直哭, 哭到妈妈终于来喂奶。于是宝宝知道,有时候要哭久一 点; (哭~一直哭~奶) 顺应:宝宝哭了,可是妈妈没有给奶喝,一直哭也没有。 于是不哭了,妈妈来喂奶了。于是宝宝知道,得不哭才 有奶喝。(哭~×~奶→新图式:不哭~奶)
0—2岁
2—7岁
7—11、12岁 11、12岁以后
感觉运 动阶段
前运 算阶段
具体运 算阶段
形式 运算阶段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觉和动作的逐渐协调,形成各种固定 的图式,求取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前运算阶段 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 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 (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来代 替外界事物,开始从具体动作 中摆脱出来,凭借表象进行思 维。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Lev Semenouich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 联建国时期卓越的科学家,他主 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 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 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
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一个社会文 化传递活动,儿童通过与社会中拥有更多知识的成员合 作对话,逐渐获得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认知能力就会逐渐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儿童通过 互动来学习,社会互动是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学习目标:
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 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了解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了解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理解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CONTENT/ 目 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四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五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每 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 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 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已有水平 (实际水平)
儿童在独立活 动中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 平
借助成人的帮助 或在与有能力的 同伴合作中所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
发展水平 (潜在水平)
二、教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师: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你觉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太阳离地球近,到地球的热量多,是夏天;太阳离地球远时,到地球的 热量少,是冬天。 师:这是个很有意义的猜测。的确,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公 转的时候有时离太阳近一点,有时离太阳远一点,我这里有一些数据,不知 道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猜测。 然后这位老师出示了一张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你的猜测正确吗? 生: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温度最高的夏天离太阳的距离比冬天还要远。说明 距离并不是影响四季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原因。 ……
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
(一)社会文化历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能心 理 机
低级心理机能
依靠生物进化 而获得
高级心理机能
内化了的社会 关系
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
(二)儿童心理机能发展的表现
心理活动的 随意机能的 形成与发展
抽象—概括 机能的形成 与发展
心理结构 的形成
心理活动 的个性化
二、教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儿童发展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受后天环境影 响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心理上体现在认 知发展上。认知发展发生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 积极互动,儿童具有好奇心和主动性,只有儿 童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才会产生对世界的理解。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 经验,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 社会环境,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3.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 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 作用也不大。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 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 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4.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 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 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互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