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内聚力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第五章 群体动力理论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内部因素 • 领导威信与领导方式 • 目标设置与目标结构 •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 群体规模 •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 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对群体的依赖性
2.外部因素 • 群体间的竞争 • 群体的社会地位
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群体内聚力和工作、生产效率有着密 切而复杂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高内聚 力的群体,其职工的士气和满意度都比 较高,有益于群体目标任务的完成。但 是不能绝对认为内聚力高,生产效率与 生产水平就必然高。
1.影响群体意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 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特定群体构成 (2)工作任务的特殊性 (3)其他
2.群体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 首先,它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 • 其次,群体意识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和 持久性,也影响成员的态度变化。 • 最后,群体意识对群体的支配是不全面 的,它不支配个人的具体行为,也不会 使每个人都表现出共同的行为,它只指 出群体成员行为的大致方向。
二、 群体士气 1.含义 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 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2.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绩效的关系 戴维斯认为,在士气和生率之间,至少有 三种组合。
士 气
A
B C 生产率
3.影响士气的因素 ① 个人、群体、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② 内部团结性; ③ 报酬合理性与需求满足公平; ④ 民主性等。
群体动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 于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研究的 基础上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借用了物理 学中的“力场”观念,描述群体行为的产 生机制。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行为的动 力与方向。研究群体动力,就要研究影响 群体行为的诸因素。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 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 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 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1.群体规范包括 • 正式的明文规定的准则 • 非正式的、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约定 俗成的行为标准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群体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协作中介下的人际动力调节作用

群体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协作中介下的人际动力调节作用

第 6期
田立法 : 群体 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 : 相互 协作 中介 下的人际动力 调节作用
・ 4 9・
施。 群 体 内聚 力 的决 定 因素 包括 两个 方 面 : 一 是 群 体成 员表 面 的人 口统计 特征 差异 ; 二是 群 体成 员 深 层次 的 工作 态 度 差 异 。H a r r i s o n等 对 7 1个 工 作 团队研 究后 发现 , 随着 群体 成员 在一 起 工作 时 间越 来 越长 , 表 面 的人 口统 计特 征差 异对 团 队 内聚力 的
工 知识共 享意愿 的直 接效应 是否显 著 , 人 际 动力 对
二 者关 系的调节 效应 是否显 著 , 相 互协作 中介 作 用
下 的人 际动力 调 节作 用是 否 显著 。变量 间 的理 论 作 用关 系如 图 1 所示 。
培训实践还为 同事 之 间交 流提 供机 会 , 通 过 开发 群 体成员 的共 有价值观倾 向激发员工共 享知识 资源的 主动性 。群体 内聚力培训 实践会 降低成员 因人 口统
实施 的根 基 , 群体成 员频繁 的知识 共享 行为 将有 助 于推进激 进式 创新 战略实施 的成 功 。 ¨ 企 业实施 的 人 力 资源管理 ( H R M,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m a n a g e me n t ) 实践通 过提 升群体成 员对 组织 的情感 承诺 , 进 而激 发 员工 的知识 共享行 为及 创新绩 效 。 l 2 已有研究 显 示 培训 实践 有助 于员 工 的工作 能力开 发 , 这 将促 进 其 与 同事共 享知识 资源 的积极性 。 当员工感 知 到
第3 3 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1月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群体的领导方式3、奖酬体制4、群体内人际关系5、群体的准入门槛6、群体规模7、外部威胁8、其他(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以前的成功经验,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与目标,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2、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们有其各自的领导方式,而不同的领导方式又会对群体凝聚力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

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和怀特(White)等人经过试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高。

3、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制度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

4、群体内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弱这种吸引力。

5、群体准入门槛就是加入群体的难度。

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

要进入一所一流的医学院,就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个人的努力付出)会导致医学院一年级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很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与沟通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作用,所建立 起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就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作用
• 1.人际关系对组织氛围和组织凝聚力有显著 影响 •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幸 福感 • 3.人际关系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目标 的实现
(二)群体的功能
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 合体,因此,他的功能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员 工。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以下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群体还可以成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群体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 励。 群体还有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①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 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 和谐。 ② 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 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 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 率。 ③ 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一)群体的类型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群体凝聚力对于个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 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互参的事情。从有 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使 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一得到他 人的帮助;从对员工成长不利的一面来说,从 凝聚力强的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依赖性较 强,独立性、进取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比 较差,而凝聚力差的群体成员成长更快一些。

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摘要:群体凝聚力是反映运动群体、特别是集体性项目群体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已成为现代群体性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章从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影响在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文章以我国高校群体凝聚力存在的问题为案例,综合分析了影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途径。

关键词:群体凝聚力作用高校管理模式凝聚力是反映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对群体成员身份予以重视的程度,它是组织中全体成员意志和行为扩张性的有机重组和升华。

群体凝聚力的强弱是一个群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凝聚力泛指使人或物凝聚到一起的力量。

对物而言,是指物质内部分子聚合程度,也称“内聚力”。

对人而言,则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概念,也称“群体凝聚力”,通常是指群体对其成员、成员与成员彼此间的吸引以及成员愿意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1]。

2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2.1有助于促使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有凝聚力的群体,就能吸引并激励全体成员为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就能把成员的精力吸引到群体中来,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形成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共同的奋斗中逐步形成坚强的群体组织[2]。

2.2 有助于形成严密的组织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影响、互相督促、较好地发挥互相监督作用,能有效地消除散漫、随意现象,增强成员的自我约束能力[3]。

群体凝聚力有教育功能,能教育成员树立敬业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升华群体理想,强化职业道德;能教育成员严格遵守群体的有关规定,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形成严密的组织纪律[4]。

2.3 有助于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有凝聚力的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关心爱护自己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群体,把自己和群体融为一体,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舆论,营造团结和谐的内部氛围,有效地抵制群体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培养勤奋好学和团结友爱的风气,珍惜群体的荣誉,振奋为集体尽职的精神。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一、理解群体行为1、什么是群体?群体可以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建立的工作群体,它有着明确的工作分工和具体的工作任务。

非正式群体则是社会性的,往往在友谊和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形成。

2、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多数群体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虽然群体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彻底稳定的状态,但群体发展经过了五个标准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

二、解释工作群体行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变量:群体成员的能力、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部的冲突水平、成员遵从群体规范的内在压力。

群体行为模型决定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结构、群体运行过程和群体任务。

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作为存在于更大的组织系统中的一些子集,工作群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绩效的潜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成员为群体带来的资源。

它包括群体成员的个人能力和人格特点。

群体结构:群体拥有一定的结构来规范成员的行为。

有关的结构变量包括: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和正式领导。

群体运行过程:就是工作群体内部的运行过程,即用于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处理群体决策、领导行为、权力运作、处理冲突的沟通模式。

群体任务:群体运行过程对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取决于群体承担的任务性质。

任务划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复杂的指那些全新的、无常规可循的任务。

简单的指那些常规化和规范化的任务。

群体结构:1、角色:指的是在一个社会单元中,人们对于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在群体中,个体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而被期望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个体面对不同的角色期望时,就会体验到角色冲突。

2、规范:所有群体都会建立规范,即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标准或期望。

3、遵从规范:个体都希望被自己所属的群体所接纳,所以他们对遵从规范的压力非常敏感。

以“团队精神”强化班级管理

以“团队精神”强化班级管理

以“团队精神”强化班级管理作者:曹文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2期进入21世纪,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作为教育主要载体的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从强化团队精神入手,促进班级管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班集体的“团队精神”是指群体成员保持在一个群体内的吸引力、向心力,于是群体的内聚力就会油然而生。

群体的内聚力越高,群体的战斗力就越强。

一、衡量一个班集体“团队精神”强弱的四个标准(一)班级角色标准班级角色是班级中每个成员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所要求的规范的总和。

在班集体内,有团员、学生干部、一般学生,他们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及担当的班级角色各不相同。

班级角色到位率越高,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越强;班级角色到位率越低,班集体的“团队精神”就越弱。

(二)班级情感标准所谓班级情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班集体与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二是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

“团队精神”的强弱,取决于班集体与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深浅以及班级成员之间友情的厚薄。

班集体在班级成员心中的位置越高,成员对集体的感情越深,这个班集体的内聚力就越强。

班级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班集体的“团队精神”就强,反之则弱。

(三)班级互动标准班级互动反映班级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因为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产生千变万化的班级现象,形成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就班级互动的形式看,主要有三点:一是合作性的班级互动;二是对抗性的班级互动;三是中性的班级互动。

班级互动越健康、积极、向上,班集体的内聚力就越强;反之,班集体的内聚力就越弱。

(四)共同行为标准班级的共同行为包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等。

班级的共同行为,是实现集体奋斗目标的保证,也是衡量班级“团队精神”的标准。

一个团结一致、协同前进、为实现班级奋斗目标共同努力的班集体,其“团队精神”就强,反之则弱。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四)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四)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四)第四章群体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B 4.B 5.D 6.A 7.C1.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2.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3.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4.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5.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置方式是()。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7.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二、多项选择题1.人们在群体中可以取得的需要和知足有(ABCD )。

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得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2.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ACD )。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3.异质结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BDE )。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看成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4.群体典型的角色有(ACE )。

A.自我为中心者B.寻求认可者C.任务角色D.折衷者E.保护角色5.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ABCD )。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就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与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态度与目标的一致性2、群体的领导方式3、奖酬体制4、群体内人际关系5、群体的准入门槛6、群体规模7、外部威胁8、其她(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以前的成功经验,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1、态度与目标的一致性。

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与目标,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2、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们有其各自的领导方式,而不同的领导方式又会对群体凝聚力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

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1)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2)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与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3)放任型领导(laissez - 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就是。

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与怀特(White)等人经过试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与“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高。

3、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制度使成员们意识到她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

4、群体内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削弱这种吸引力。

5、群体准入门槛就就是加入群体的难度。

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

要进入一所一流的医学院,就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个人的努力付出)会导致医学院一年级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很强。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4.模型:模型就是对某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5.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的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的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6.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下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9.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1.特质论: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12.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有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

阿德勒不再象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简述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简述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简述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

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

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1。

如何维持团队稳定性和凝聚力

如何维持团队稳定性和凝聚力

特点:通常是连带之星、先进顾问。有足够的工作 能力和工作意愿完成对任务或目标,很有冲 劲,很有信心。需要:信任和认可,分享技能的荣誉。
D: 高热情、高能力
步骤二、因材施教
案例讨论四
背景:小孙是入职五年的洗发水顾问,销售能力和技巧很强,对待顾客很热情,很能搞得定顾客,经常是销量品类前三名。听说这阵子有竞品来找她,想让她跳槽。
发扬团队凝聚力
结 语
谢 谢 大 家!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讨论分享:如果你是这个店的SPOC, 你将如何说服小陈?

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答案

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答案

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答案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
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2.群体凝聚力名词解释是群体中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情感
力量。

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群体与成员之间的吸引程度,吸引程度越强,群体的团结水平就越高。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成员的目标一致性程度和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程度,以及外界威胁的强弱等。

3.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
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我们所提倡的团结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调。

4.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规模过大,成员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则会相对减少,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淡薄,易造成意见分歧,从而降低群体的凝聚力。

若群体规模过小,群体力量不足,又会影响任务的完成。

因此,群体的规模,应既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机能,又能维持群体的凝聚力。

一般说,群体规模以7人左右为宜。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
聚力量。

这里所说的群体凝聚力并非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群体团结的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

内聚力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

而我们所提倡的团结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调。

高内聚力群体的潜在消极效应及防范措施探析

高内聚力群体的潜在消极效应及防范措施探析

高内聚力群体的潜在消极效应及防范措施探析作者:李剑锋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4期摘要:高内聚力通常对群体行为效能产生促进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高内聚力群体也容易产生群体思维、群体偏好和群体中心行为等不良现象,从而可能对群体决策和行为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群体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予以充分的注意和调控。

本文在分析高内聚力群体及其潜在消极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内聚力群体;消极效应;防范措施1 群体内聚力概述1.1 群体内聚力的概念界定群体内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

该概念最早由群体动力学派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勒温认为,内聚力概念主要应该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关系,个体之所以愿意留在群体中,是因为群体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个人目标。

Dorwin Cartwright(1968)则从内聚力强弱的角度来定义内聚力。

他认为内聚力是“群体成员渴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之后的很多学者十分注重从群体和组织的角度来审视内聚力的问题。

综上,群体内聚力应表现为群体内部的一种向心力,也表现为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亲和力。

本文所指的内聚力,即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1.2 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1.2.1 群体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的差异会对群体内聚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团队比其他团队的成员之间更友爱,群体内聚力更强。

相反,专制型或放任型的领导方式都不利于群体内聚力的形成。

1.2.2 群体成员的相似性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主要指成员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态度及人格等方面的共同性。

一般来讲,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普遍认同其群体规范,则群体成员的感知结果和行为表现则倾向趋于一致,群体内聚力则越强。

1.2.3 群体地位不同群体间的不同地位等级同样对群体内聚力有重要影响。

团体内聚力名词解释

团体内聚力名词解释

团体内聚力名词解释
内聚力学说名词解释: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成员的地位和相似性。

群体中地位越高的人,他们的内聚力越高;群体中成员与其他成员相类似的程度越高,该群体的内聚力也越强。

进入群体所付出的努力和激励机制。

个人进入群体,付出努力越多,内聚力越高;群体为其成员所提供的奖励(如尊重、经济报酬等)越多,内聚力也越高。

内聚力的作用:
1、增强群体的稳定性。

在内聚力较强的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更多,大家都愿意留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中,害怕被群体排斥或拒绝,因此,容易接受群体的监督与控制,遵守群体的规范,参加群体组织的活动,完成群体规定的任务,从而保证该群体的稳定性。

群体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在遇到群体压力时,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和服从行为。

内聚力越强的群体,各成员的从众性和眼从性也越高。

2、提高群体成员的自尊感、自信心与安全感。

在内聚力较强的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目标一致,意见统一,相互支持,从而在心理上增强了自信心与安全感。

各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对自己的评价也会随之而提高,自尊心也会提高,从而会更加热爱自己所属的群体。

内聚力 心理学概念

内聚力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中,内聚力(Internal Resilience)是指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能力。

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困难和挑战,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

1:内聚力内聚力是指个体在一起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目标,并且不轻易放弃。

它反映了一种心理状态,即在没有外界干预或鼓励下,仍然可以独立完成任务。

对于那些想要成功或者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就必须学会如何写出好文章;如果你想减肥,那么就要努力健身并保持健康;等等。

这些都需要通过内部团结来实现。

相反,对于那些不太容易做到内部团结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愿意与别人交往、合作或者竞争。

因此,想要获得成功,人们应该具备强大的内聚力。

2: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包括精神、神经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内聚力(internal set)指个体在某个目标或任务上所产生的坚持不懈、坚持到底的意志力,也称为“毅力”;外拓力(external scope)指通过行动来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能力,也称“能力”;自力性因素(self-rating factors)指在特定环境中能够自己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潜力或者动力。

影响因素(impact)指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的因素。

心理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实验方法学/统计方法学、神经解剖学及临床应用学科。

3: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和教育。

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群体,也是最基本的群体之一。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此外,家庭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兴趣。

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大多数人都喜欢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们更愿意去工作或者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相反,消极心态则被视为不健康的行为表现,这往往导致失败。

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效率和业绩,就要培养良好的内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群体规范对内聚力的影响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说是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规范,否则,群体将难以存在下去。

规范指导成员的行为朝向群体的目标。

规范对成员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群体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智力越高,他们就越不愿意建立和遵循规范。

2、群体构成。

同质群体比异质群体更容易确认规范。

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则成员之间的行为表现容易达成一致,群体的凝聚力就更强。

3、群体的任务。

如果任务较常规、清楚。

那么规范容易形成。

4、物理环境。

如果成员们工作地点离得近、相互作用机会多,则容易形成规范。

5、组织的规范。

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是一致的,但如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他们就会发展与组织规范相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6、群体的绩效。

一个成功的群体将维持现有的规范并发展与其一致的新规范。

而一个失败的群体将不得不改变有关的规范,而重建一些可能导致好结果的规范。

7、心理因素。

群体规范,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那么,群体的规范性对一个群体的活动会产生怎么的影响呢?一个好的群体,其凝聚力一定高,从而会有很高的士气,明确的动机和坚强的抗干扰的力量。

群体成员彼此的吸引力越大,则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也越大,群体凝聚力就越高,增进成员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规模的大小与凝聚力通常成反比,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凝聚力。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对外来攻击的防御,群体成员之间的友谊,承担群体的任务等都可以表明群体凝聚力的高或低。

凝聚力有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比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工作效率要高。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发现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生产效率更高;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高
凝聚力组的生产效率更低。

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这说明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是决定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并不是任何凝聚力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内的小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不一致。

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则高凝聚力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群体内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明显相关,一般地说,内聚力强的群体工作效率也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证明,群体内聚力越强,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目标和规范。

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效率,那么内聚力强的群
体工作效率就会高;如群体内聚力强,但群体却倾向于限制工作效率,群体就会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的倾向和规范是决定群体内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

我们研究影响群体规范对内聚力的影响,目的在于运用和创造这些规范,增强群体内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是否内聚力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研究了群体内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情况。

沙赫特在有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检验了群体内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于生产率的影响。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内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产率。

设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分别给予4种不同的条件,即高、低凝聚力和积极、消极的诱导4种不同的结合。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最高的群体生产率最低。

第二,凝聚力高的群体,若群体规范规定的生产标准很低,则会降低生产率。

第三,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因此,管理者必须在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同时,提高群体的生产指标的规范水平,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克服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以使群体的凝聚力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群体内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正相关的关系。

内聚力高,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

其关键在于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群体共同指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

在一个内聚力高的群体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

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内聚力与生产率之间成负相关;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

前者内聚力越高,生产率越低;后者内聚力越高,生产率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