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门匾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我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額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辞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识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的鸟牲。
我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史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匾额的雏形。
论传统匾额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论传统匾额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作者:殷海卫杨建军来源:《大观》2016年第05期[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经费资助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白居易在宋代的影响与接受研究》2016B324)]摘要:匾额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洛阳以其古都的特殊身份,其现存匾额更彰显出文化的多样性。
它记录着科举文化的发展,弘扬着传统伦理道德,彰显着文人志趣等,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匾额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积极的教化意义。
关键词:洛阳匾额;文化传承;文化内涵;现状;出路匾额单称有扁、额、牌、榜等,合称有扁额、扁榜、牌额、牌扁等,或载于文献,这些匾额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乐教化、科举功名、吏治功德、忠孝节义、文人雅志、宗教婚俗、医德教泽等,无所不包,本文拟从现存洛阳匾额的视角,解读传统匾额在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一、匾额的文化内涵匾额形制虽小,却包蕴丰饶,可谓壶中镜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
仕子追求功名的梦想,官吏化育民众的德行,文人怡情悦性的风雅等,都在河洛匾额中都得到生动的呈现。
既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又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意味。
(一)传播科举吏治文化中国古代崇尚“学而优则仕”,普通文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大多只能通过科举一途,反映科举吏治的匾额在历代留存中十分丰富。
具体又可分为科举功名匾额和廉吏褒奖匾额两大类。
这些匾额对我们了解古代科举制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窗口。
1.科举匾额。
匾额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便是宣扬教化。
《后汉书·百官志五》载:“三老掌教化。
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3623页,卷118,百官志五)这项制度为后世承袭,成为颂美教化、移风易俗、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
客家门匾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是江西省上犹县独特的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渊源,这客家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的辗转南迁密切相关,印记了客家文化中所具有而且是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具有丰富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
“客家门匾”,简单地说就是客家人住居大门额上的匾额,是上犹客家人的一种徽标。
上犹客家人在自己的住居,按与大门相同的宽度绘制一幅匾框,融入雕刻、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词语题写四个字。
通过这四个字,人们就可以知道房屋主人的姓氏,所以“客家门匾”也等于是上犹客家人书写在住房大门额上的姓氏名片。
门匾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先贤哲言,以彰显姓氏来源,说明先辈的祖居地和迁徙经过地,展示姓氏堂号,标榜先辈的品行风范为主。
上犹现有180个常住姓氏中,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
全县有4万家的住房题写了客家门匾,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
存在于人的文化主体行为——住房的装饰性构件中,构成了客家民居的文化特色。
它不仅装饰堂面,而且反映出客家民系渊源文化背景,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演变过程的重要史料。
客家门匾的意义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是客家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中凝聚着客家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客家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辗转南迁密切相关,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
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民进行土地争夺的长期争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溶合。
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后,就在厅堂正中设臵“神桌”或是“府座”,用于安放先祖牌位。
为了彰显宗族门第的历史渊源,展示他们的姓氏身份,也为了教化子孙,避免土客籍之间再起冲突,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的四个字书写或绘制到住房的大门额上。
赣南客家门匾的文化解读与利用
赣南客家门匾的文化解读与利用作者:温建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赣南客家门匾的文化寓意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当今社会对赣南客家门匾文化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门匾;文化寓意解读;利用【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一、门匾内容及其分类赣南客家门匾文化是客家先民南迁时从中原带过来的匾额文化,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在明代中叶基本定型。
它从本质上属于匾额文化,“门匾”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赣南客家门匾的内容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古籍名言警句为题,总体上有四大类。
第一大类,以姓氏来源为内容。
如“冰清玉润”(凌姓),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第二大类,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
如“颍川流芳”(钟、陈、赖等姓),颍川是钟、陈、赖等姓的郡望。
第三大类,以姓氏堂号为内容。
如“至德流芳”(吴姓),“至德”是吴姓的堂号之一。
第四大类,以姓氏先辈、公头、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为内容。
如“富春流芳”(严姓),富春江是东汉名士严子陵耕钓的地方。
二、客家门匾文化解读“门匾”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家庭或家族用它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感、教育后代。
(一)门匾反映了重要的客家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客家门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了祖先崇拜。
1.对发祥之地的追根溯源客家史就是一部迁徙史,5次大迁徙先后有561个姓氏客家先民南迁赣南。
客家人由于僻处山区,交通阻塞,孤独无助的客家人情感深处最易涌现追本溯源、认祖归根的意识。
这时“门匾”起到了追溯祖源的作用。
如钟、陈、赖等姓“颍川流芳”昭示了以上几姓均出古颍川郡;王、易等姓“太原遗风” 和温姓的“太原世第”出自太原郡(现太原);邻姓的“南阳世第”标志其来自古时南阳之地;黄姓“江夏渊源”是指其姓源于古时江哀郡。
“门匾”纪念了本姓发祥之地,戒勉后代牢记自己家族的源头,无论他们走得多远,始终记得自己的祖宗世次。
浅议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
浅议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摘要】客家家规家训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特有的核心价值观。
其传承方式多样,通过口头传承、书面记录等方式传递至今。
客家家规家训强调忠孝、勤俭、诚信等传统美德,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客家家规家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于客家人来说,传承家规家训文化是一种使命,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文化认同和历史传统。
客家家规家训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和共同发展。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对于客家社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传承方式、核心价值观、当代意义、持续传承、社会建设、贡献1. 引言1.1 家规家训的概念家规家训是指家族世代相传的家庭准则和教导,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
家规家训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家族传统活动和仪式等形式,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代代相传,以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
家规家训体现了家庭的传统、信念和文化特色,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家规家训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客家人重视家族文化传承,注重家庭伦理和家风家教的培养,家规家训在客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客家家规家训强调孝道、忠诚、诚信、勤俭等传统价值观,注重传统礼仪和家族规范,是客家人坚守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客家家规家训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教育和引导,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方式。
通过家规家训的传承,客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传统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弘扬,为客家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客家家规家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建设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客家家规家训的特点客家家规家训的特点包括传承性、集体性、约束性和灵活性。
客家民居的门匾民居门匾
客家民居的门匾民居门匾“每一块门匾都有一个故事。
如‘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它表示房屋主人是姓杨、胡、刘,反映他们祖上曾封侯做官;‘紫荆流芳’、‘三省传家’、‘义门传家’却源于田、曾、陈姓史上的兄弟典故。
而且即使同一姓氏人家的门匾内容也不一样。
如钟姓就有‘颍川传家’、‘飞鸿舞鹤’、‘知音遗范’等几种题辞,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江西省上犹县门匾民间研究人士蔡老先生如是说。
“柳烟轻,草色茵,远闻牧童玉笛声,花飞落渡亭。
山青青,水盈盈,堤岸篱屋鸡犬莺,一江渔火明。
”大厦既成,墨迹犹新,在岗陵丘壑、在淡冽的泉溪旁、在古树密林内,突见一溜粉墙黛瓦,屋宇门匾上书写着古香古韵的四个大字,谁都会产生一种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美感。
门匾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衣冠南渡”的客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以至千百年流传下来,演变成现在的客家门匾,它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标本,是客家人追求美好、崇尚文明的形象表现。
这些门匾,散淡着历史的厚重,讲述着岁月的故事,飘逸着时间的力量,彰显着家庭的内力,传达着房主的理念,并随着家庭的繁衍世代相传。
从这门匾下走出去的子子孙孙,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将受其激励,永远铭记。
门匾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表明姓氏,就好比各地酒家高高悬挂“太白遗风”的旗幌一样,吸人眼球。
外人一看门匾就知道屋主姓什么,如遇同宗同族,势必更加投缘。
二是炫耀家世,表明这家人曾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门望族之后裔,他的先祖曾为国为民做过奉献,理应万世彰褒、万民仰慕。
三是展示道德力量或人生态度,让外界知道,此屋有读书掌权之人,有背景较硬的后台,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人缘关系,从而不敢门缝瞧人、妄加欺凌。
四是教化后代,让子子孙孙能朝夕望匾、缅怀先辈、珍惜荣誉、自信自强,实现族旺家裕,伟业一脉相承的愿望。
当年,客家人在茫茫山峦、险隘绝壑中选址落脚,“结庐丛林、编竹为篱、砍树作窗、割茅当瓦”,寄希望于早早在柴门之上,挥毫书匾,早早重振家威、重归望族。
江西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江西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既是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匾额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崇文重教、敦宗睦族的赣南客家文化的肯定。
匾额习俗在赣南的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可以发现嘉言懿行和中华传统文化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匾额习俗的渊源匾额起源的时间甚早。
《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
羊欣的《笔阵图》中也记叙了此事:“前汉萧何善篆籀。
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
”我们翻看历史文献,有扁、额、牌等单称的,也有匾额、牌额、牌匾等合称的,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起到了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空间的作用和点缀作用,它在宫廷、园林和祠堂中广泛使用,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欢迎。
“衣冠南渡”后,赣南成为客家先民驻足的第一站,匾额习俗也随之带到了赣南,并在赣南广大客家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兴盛与赣南乡村聚族而居的地理形态有关。
宋元以来,客家先民扶老携幼来到赣南,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大多选择聚族而居,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许多大姓聚居一村的现象。
为了敦宗睦族,寻根问祖,凝聚宗族力量,赣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规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种祠堂都有挂堂匾和其他匾额的习俗。
匾额在赣南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般来说,赣南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三大类。
堂匾一般体型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犷,匾饰相对简洁,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
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姓家族在基层社会影响力的日趋加大,赣南客家匾额逐渐成为了具有教化乡邦和乡村管理功能的主要载体,在历代官方与民间乡绅的共同努力下,让匾额这种民俗文化,对乡村治理与教化作用不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史竹绀上犹客家门匾
上犹客家门匾——史竹绀客家门匾,杰出的民间工艺形态,指客家人在民居的大门门框上方镶制的一块长方形匾额,多选用与自家姓氏相关,或体现房主理念的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松、竹、梅和麒麟、龙、凤等吉祥图案。
门匾多以四字组成,也有三字匾,一般先描好字框,再用黑墨或黑漆填充,有的也请擅长书法人士直接书写,风格各异。
客家门匾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尤其集中于上犹县。
该地位于赣州市西部,与南康、崇义、湖南桂东等地接壤,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为千年古邑,南唐保大十年(952)即置县。
又为赣南地区纯客家县之一,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客家门匾历史悠久,文化涵容深厚。
普遍以为源于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
“门阀”,原指古代达官贵人大门外的两根柱子,左边称“阀”,右边称“阅”,常用来榜贴本家功状。
因此,“阀阅”又成为显赫人家的标志。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把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传统带到南方,而逐渐完成现在门匾的演变。
到了两宋时期,门匾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已经很是兴盛。
在历史延续中,门匾又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成为客家人缅怀先祖,激励子孙,贯注开拓进取精神及维系家庭团结、和谐的文化徽标。
客家门匾的内容往往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屋主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历代名人、古籍名言或居住环境、处事理念等有关信息。
大致可作以下分类:第一类,以姓氏来源为题。
“冰清玉润”(凌姓);据史书记载,凌氏先祖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被称为凌人。
“沈根传芳”(叶姓);叶氏是春秋时期叶公的后裔,叶公本姓沈,名诸梁。
第二类,以郡望为题。
“颍川流芳”(钟、陈、赖等姓);颍川郡在河南境内,钟、陈、赖等姓氏的先祖曾是此地的名门望族。
“太原遗风”(王、易等姓);王、易等姓氏在山西太原门庭卓然。
第三类,以堂号为题。
“至德流芳”(吴姓);“至德”是吴姓堂号之一,源于经典《论语》,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浅议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
浅议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客家家规家训文化是客家人世世代代沿袭传承的一种文化传统,它包含了客家人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客家家规家训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承载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文化积淀。
而在当代社会中,客家家规家训文化的内涵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对于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客家家规家训包含了大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涉及到生活、婚姻、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比如“善忠恕孝敬和谦信让”、“勤俭勇德仁爱”等家规家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家规家训,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对于家庭伦理和道德品质的重视,传承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家庭美德,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和文明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是勤劳、朴实、诚信的民族,他们秉承着“千年香风,诚信为本”的文化传统,将家规家训传承了数百年。
在客家人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客家家规家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客家文化将深刻的历史渊源融入家规家训之中,使其具有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指导意义。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道德准则,更是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思。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感明显下降,家庭关系也愈发紧张和不和谐。
而客家家规家训以其固有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正确方向和处世的应有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指导意义。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客家家规家训文化注重家族伦理和人伦关系,在家庭和社会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家庭伦理和道德缺失,而客家家规家训正是这方面的保障。
台湾客家纪念馆中的忠孝节义类牌匾
台湾客家纪念馆中的忠孝节义类牌匾
在台湾客家纪念馆中,可能会有一些与忠孝节义相关的类牌匾,代表着客家文化中对于家族道德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视。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台湾客家纪念馆中可以看到的忠孝节义类牌匾的例子:
1. 忠孝节义:这个牌匾上刻有“忠孝节义”四个字,象征着客家人重视忠诚、孝道和义气的精神。
2. 家风家训:这个牌匾上刻有“家风家训”四个字,代表着家族的传统风俗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 家谱家训:这个牌匾上刻有“家谱家训”四个字,代表着家族文化和家族历史的传承。
4. 传统美德:这个牌匾上刻有“传统美德”四个字,强调客家文化中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如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
5. 忠义仁爱:这个牌匾上刻有“忠义仁爱”四个字,代表着客家文化中对于忠诚、义气和仁爱的追求。
这些牌匾的存在,帮助台湾客家纪念馆传达客家文化中对于忠孝节义的重视和弘扬,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客家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欢迎大家分享。
匾额,单称匾,是挂在门顶、墙上、厅堂或亭榭的题字横牌(也有少数是竖匾)。
由于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表彰良善、激励进取、祝福吉祥、明志记趣等内容,加之匾额是集文学、书法、印章、雕刻、装饰等的艺术特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挂匾者多,因而挂匾成为一种促进社会风气和谐的习俗,自古迄今,经久不衰。
追溯历史,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
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八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用匾最有名的事例是萧何为未央宫前殿题匾额,苦思三月方定。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
”从此,匾额便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成为习俗。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挂匾额之风当然盛行。
匾额最集中之地当推关林、白马寺等处。
现以关林为例,可见一斑。
关林仪门,前挂王铎书“关林”匾额,后挂慈禧书“威扬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匾额;大殿挂慈禧书“气壮嵩高”匾额;前拜殿挂乾隆书“声灵於铄(“於铄”为光辉美盛貌)”匾额;二殿挂光绪书“光昭日月”匾额;三殿挂现四川文联副主席何应辉书“春秋殿”匾额;其余尚有“万世敬仰”、“忠义传家”、“允文允武”、“义薄云天”等匾额,不胜枚举。
洛阳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具有远见卓识。
2000年起,馆内工作人员足迹遍及河洛地区,征集民间历代匾额600多块,并建馆展览。
这些匾额按性质和用途分为六类,功德声望类如“德被桑梓”,贞节贤孝类如“贤孝可风”,官府门第类如“中州奇英”,婚喜寿庆类如“松节鹤龄”,医德教泽类如“业精岐黄”、“教育思深”,庙宇宗祠类如“郭氏家庙“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振兴,挂匾之举尤为风行。
客家宗祠用联的价值传承
客家宗祠用联的价值传承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辗转漂移之间,以异境作为吾境,把他乡当作家乡,念念不忘的是故土家园,恪守的是祖宗之训,遵从的是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
于是,作为对外展示形象“窗口”的宗祠用联,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宗祠对联上的地名,指的是祖籍地或者是宗族聚居地,而不少姓氏是该地的郡望。
秦时设置郡县,汉随秦制,古人以郡县名称作为家乡的认知标记。
客家人南迁,追本溯源,表示不忘根本,并以此教育后人。
如“彭城世德”(刘姓)、“平阳世德”(巫姓)、“ 源自高阳(氏);望出宜春(县)”(彭姓)等等,堂号常常也依此而立。
“德”是社会准则和要求,即便是贵为天子,也强调德行。
古代国君自称“寡人”,即是谦称“寡德之人”,提示自己德行不够。
有德才能拥有天下,德失则败亡其家(国)。
宗族也是如此,“世德(泽)”即是祖宗世代积聚的德行,族人有今日的昌盛,乃是祖上坚守道德之故。
不然,“君子之(德)泽,五世而斩”,德衰而祚薄,难于保存。
在“德”的指引下,宗祠对联中有为人称颂的贤者的行为事迹。
其中,并不以贫富尊卑作为标准。
世人认为客家人“崇文重教”、“喜欢用先贤事迹教育后人”,于此间也可以找到依据。
彭姓的“商贤世泽;宋史家声”,商贤指的是以长寿闻名的道家先驱之一彭祖。
张姓的“青钱世德;百忍家风”,其“青钱”并不是强调金钱,而是指唐朝时文辞出众的青钱才子张荐(“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
古人以读书为高,文章可以载道,道德文章行世,乃是家族莫大的荣耀:“书山有路勤为径,砚田无税子孙耕。
”即便是现在,读书修身观念仍然得到客家人广泛认同。
“百忍”,张百忍,即是张公艺,那个“九辈同居,合家九百人”强调“忍”的有德之人,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殊为不易。
唐高宗路过郓州,问其缘由,只见张公艺书百余“忍”字。
高宗有感于唐太宗兄弟相残,家门不睦,而泪洒当场(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
此外,张百忍还立下“忍无可忍则无须再忍”的不忍原则,这点与孔夫子强调“让”,以礼相让(礼让三先),但又怕坏了规矩无原则胡乱地让,继而强调“当仁不让”一样,也是颇有见地的,体现的是“忍让”之德行。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一、匾额文化承载丰富内涵和厚重底蕴匾额是一段历史的记载、一部传统文化的教科书、一部书法艺术的作品、一卷雕刻装饰艺术的画卷。
匾额集语言、书法、字印、建筑、雕塑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
经过20XX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匾额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匾额文化具有独立性、传统性、艺术性等特征,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加强匾额和匾额文化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匾额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应把匾额文化纳入旅游产品开发体系,从多角度深入挖掘匾额文化的产品价值,发挥匾额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省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匾额遗存收藏、研究和传承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尚存一些不足。
一是匾额遗存保护力度不够。
哈尔滨文庙、双城魁星楼等部分古建筑保存了一些匾额;老厨家、正阳楼、老鼎丰等部分老商号保存了一些匾额;萧红故居、孙学孟家族等部分名人故居、大家望族中也藏有一些匾额。
但是历经岁月变迁以及时光打磨,加之保护意识不强,尤其是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历史建筑的规划、遗存匾额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了更多的匾额已经毁坏或者消失。
二是匾额文化研究力度不足。
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我国文化古都城内匾额文物遗存相比,黑龙江省匾额遗存较少,匾额文化研究力度不足;而江浙地区、赣南地区、闽南闽西地区等非我国文化古都地区乡间匾额的文物遗存量、保护程度和对匾额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都高于黑龙江省。
三是匾额学术研究交流空白。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些地方政府和民间人士重视匾额的收藏、保护,出现了一批以匾额为主的收藏家和收藏馆。
如北京匾额博物馆、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重庆匾额博物馆、新余匾额博物馆、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匾额景区等,这些专项博物馆无疑成为匾额保护和匾额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推动着我国匾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匾题名产生艺术效果
以匾题名产生艺术效果
匾额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
匾额既富于审美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它传承着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见证了历史的更善与变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艺术品种匾额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花朵弥足珍贵,如何守得住传统文化的根,做到古为今用,薪火相传,是每一位书法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国民的分内之事
纵观古今,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达官显贵或文人墨客,由此可见古人对匾额极为重视。
当今社会,各种艺术形式与时俱进,额的材质、制作方法较之古人也有很大变化,比如匾材逐渐由传统实木为铁板、铝板、不锈钢板、亚克力板、钛金板等现代合成材料所取代;制作工艺机器雕刻也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携刻。
这一现象具有时代性,既是技术的丰富与进步,满足人们追求新鲜产物的审美心理,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但同时也是对传统文。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意义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意义发布时间:2021-02-24T14:55:37.8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1期作者:何美英[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何美英上犹县第三小学江西省赣州市 341200【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这样新时代的战略中,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上游客家门匾习俗是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是非常有必要保护和传承下去的。
本文就是以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意义为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小学课本【正文】上犹县是客家县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客家门匾习俗是客家人一直铭记的文化传统,它有着崇尚族训铭记历史的作用,也有着注重家教爱惜民洁的文化内涵。
客家门匾的习俗在上犹地区历史悠久,在目前全县众多的村落180多个姓氏中有160个姓氏都保留着门匾和题词,并且在整个县中拥有的门匾题词数量非常之多,而门匾包含着很多的思想内涵,这些门匾的形成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因此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价值,是反映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一、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在小学课本课程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1研究现状由于现在旧的民居随着时代消失和损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的普及这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冲击,客家门匾的习俗产生了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难题。
在课本中的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开发具有学校的特色,应该提高教育环境增强课程中习俗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将校外的教学资源与校内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目标,形成学院的教学特色。
1.2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在小学课本中上游的本土文化能够体现出客家门匾习俗拥有的地域特色,将它与生活实际综合的融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对家乡更加热爱,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从而为客家门匾习俗的传承和发扬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门匾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客家门匾是赣南客家独有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深度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客家门匾传统文化继承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文化
一、客家门匾概述
(一)历史渊源
门匾,顾名思义,是指住居大门额上的装饰性匾框及其题词。
客家门匾,简单地说,就是客家人住居大门额上的匾额。
客家门匾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
所谓“门阀”,原指中国古代达官贵人大门外的两根柱子,左边“"阀”,右边称“阅”。
因古人常用它来榜贴本户的功状,故阀阅又成为做官人家的标志,凡世代为官者,均可称为阀阅或门阀士族。
门阀制度本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却被“衣冠南渡”的客家人作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以至千百年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客家门匾。
客家门匾是赣南乃至全国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原是客家人崇祖意识的产物。
据赣南当地民俗作家吕泽庆介绍:“分支别居的客家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空虚和孤独,于是,多数客家人便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字,镶嵌在自家门额上。
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会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进一步坚定他们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客家门匾恰似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
客家门匾的源流,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从内容上是
由南迁的汉民将古代士宦的“阀阅功状”演变而来。
“堂号”加“郡望”加“功状”就是客家门匾的主要内容。
“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
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才代替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从而进人了平常百姓人家。
这种现象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在同样的客家地区所少见的。
(二)门匾内容
纵观客家门匾,可以将它分成五个大类:
一、姓氏来源类;例如:冰清玉润。
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
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
“凌”就是冰。
二、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类;例如:颍川流芳。
古代颍川郡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
三、姓氏堂号类;紫荆传芳。
“紫荆”是田姓的堂号之一。
四、姓氏先辈、公头、名人类:
例如:紫阳世泽。
梅鹤风标。
北宋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做官;百忍成金。
唐代山东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问他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文正遗风。
“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謚号。
五、各姓通用类:多为主人希冀愿望、居住环境或是经典古训。
例如:盛纳福祥、陋室含春、清庆芙蕖、风淳云瑞、修身齐家。
(三)门匾特征
1、客家门匾文化属于传统文化,它所展示的是历史事实,是被社会和大众所肯定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2、客家门匾是一种当地参与性十分广泛,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形式;
3、客家门匾融书法、绘画于一体,许多客家门匾还是当地民间艺人书法、美术的精品之作,它存在于人这个文化主体的行为——住居的装饰性构件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客家门匾的内容多取材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先贤哲言,以住居为载体,成为客家人的一种徽标,内涵丰富,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5、近一二十年出现的客家门匾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二、客家门匾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文化
(一)客家门匾的传统文化价值
1、在某种程度上说,每一块客家门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
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2、客家门匾具有教育后代的作用。
许多门匾是用于显示其家族品格高尚、门风淳朴、艰苦创业并垂训后人的。
门匾的这种意义在各个姓氏中都得到了普遍体现与重视,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通过客家门匾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缓和社会矛盾。
“门匾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历史上,这一点在缓和土著人和客家人的矛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客家门匾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
客家门匾起着激唤崇祖意识的作用,使分支别居的客家人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进一步坚定客家人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客家门匾的当代价值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客家门匾,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集体、国家都是一部极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教材。
”吕泽庆说。
客家门匾的发展已历千年,期间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曲折过程。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做工精美、内涵丰富的门匾被空洞的政治口号所取代:如抗美援朝时期的“反对侵略”、“保卫和平”;大跃进时期的“为肥而战”、“打破常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放眼世界”、“破旧立新”等。
破“四旧”拆除姓氏宗祠,使许多明、清和民国时期留下的门匾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客家门匾逐惭恢复了往日的盛况。
近一二十年出现了用房主名号、住居环境、打工创业、立志自励等为题材的,这种门匾(暂称为新式门匾)的郡望、姓氏色彩淡了,家庭个人色彩浓了。
这说明门匾这一形式对不同时代的适应性和内容上的发展性。
如果说传统门匾表现了客家人热爱民族、不忘祖宗、牢记历史的优秀品质的话,新式门匾则反映了客家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艰苦创业、建设家园、憧憬美好、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文明的活水之源,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努力的方向;将中华文化去粗取精,同当代人类最先进的文明相互借鉴,迎头追赶世界化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以客家门匾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深度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要利用客家门匾文化艺术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
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个人、一个民族在文化上有所觉悟和觉醒,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体现着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中国文化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引导人们全面认识和审视客家门匾这种文化艺术,对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客家门匾文化艺术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客家门匾文化艺术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它们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产物,也是人民群众精神创造的结晶。
客家门匾文化艺术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引导、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客家门匾文化艺术,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凸显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将客家门匾具有教育意义的积极作用加以利用,纳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客家门匾内容中所体现的品格高尚如门风淳朴、艰苦创业、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严以律己等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这对于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感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热点、难点凸显,迫切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用健康的文化去关爱人心、抚慰人心、凝聚人心。
客家门匾文化艺术从群众中产生,在群众中传承,有着很强的美育功能和教化功能。
弘扬和发展客家门匾文化艺术,彰显客家门匾文化艺术的魅力,有助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吕泽庆.《客家门匾》
[2]吕泽庆.万里寻访门匾情,2012-4-15
[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4
[4]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新高度.人民日报, 2012-4-16
[5] 让“客家活化石”——门匾重焕生机.《客家天地》,2007-12-3
[6]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二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