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有效利用创新
1、巧用西兰卡普图案设计制作具有恩施土家族特 色的演出服装。
(三)加强对外推广宣传
2003年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参加湖北代 表团讨论时,恩施州州长周先旺向温家宝赠送土 家族的吉祥服装———土家大红袍。
土家大红袍 是土家族的节 日服装,在 ‘赶年’(相 当于汉族的春 节)等重大节 日时穿,也常 作为礼物送给 最尊贵的客人。
女子服饰
1、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 帕,不包人字路形。
2、上衣布:大襟,左开襟袖 大而短,无领,滚边,衣 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 边,但不镶花边;银钩, 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 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 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 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 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 16.5厘米宽边,领高 1.65厘米,镶三条细边。
四、土家族服饰的发展
(一)设计理念创新 • 土家族传统服饰应该引
入创新设计理念,将传 统服饰与现代时装大胆 结合。
(二)制作手法 创新
1、材料的创新
• 加工制作民族 服装全是采用 购来的花边、 饰品, 布料多 用化纤、绸缎 布料。
2、织机的改良
• 织布机从以前的窄幅小织机,到现在的大型台式 织机。
三、服饰图案中的文化元素
1、自然崇拜 案例1:四十八钩
“四十八钩”其纹样呈 多层次的中心扩散状, 民俗专家考证是太阳 崇拜的反映,多层次 的扩散表示太阳的Leabharlann Baidu 芒,是母性崇拜的隐 喻。
2、图腾崇拜——白虎
• 在2003年的两会上,恩施州州长周先旺身着镶 嵌有虎图腾的土家族服装。
3、生殖崇拜
案例:大蛇花
•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 用型。
服饰考证
• 2001年,张家界出土 了一具完好的明代土 家族女尸,是迄今为 止所能看到最早的土 家族妇女服饰实物, 与《皇清职贡图》所 绘制的及文献资料所 记载的土家妇女服饰 几乎一致
男子服饰
•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 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 ”, 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 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 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 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 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土家织锦中的蛇纹应看 作是寄托土家人生存 繁衍的本能理想,生 殖崇拜便是蛇纹花的 内涵之一织锦图案中 由三角形、菱形规则 排列,其纹路极像蛇 身斑纹。
4、神话传说
案例:“西兰卡普”
西兰是一位织工精巧的姑娘, 生前她穿针走线,织了有 1 0 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 卡普。在她寻找新的图案 时,受到了嫂子的嫉妒, 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 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 她残害。后来西兰变成小 鸟含狠离去,但每年清明 春雨时节,小鸟飞回山寨 催促人耕地春种。土家人 为了纪念她,把她织的彩 锦,取名打花铺盖;将鸟 称为阳雀,或吉祥鸟。
• 借开展各项民俗活动,推广民族服饰
(四)注意对传统的合理保存
• 对传统纹样的保存
3、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 (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4、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 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
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绣花鞋垫,是姑娘 赠给意中人最珍贵 的礼物哦。
5、银饰品
儿童服饰
•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 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 “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 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 “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 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 “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土家族服饰
文杰08030202
不同的服饰, 是区分不同民 族的一个重要 标志。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土 家族服饰虽历 经变革,但仍 然保留了本民
族传统的特点。
一、服饰介绍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二、服饰设计
•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 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 采用“挑花”法,也 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 连贯的“小十字”, 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 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 图案。
• 在构图中,运用色彩 变换,体现出律动感 觉。
•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 多的色彩中,红色则 最受人青昧。红色有 着热烈、鲜艳、醒目、 样和之感,因此喜红 者诸多。有色必有红, 久而久之,不但在服 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 形成了无红不成喜, 有喜必有红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