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并领略《古诗三首》的含义和作者背景。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能够正确地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三首》中每首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解读《古诗三首》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能够真情实感地朗读《古诗三首》中的每一首诗,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黑板、彩色粉笔3.《古诗三首》课件4.学生课前准备的朗读稿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

2.让学生展示他们准备的朗读稿,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步:分析诗歌内容1.逐首介绍《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主题。

第三步:朗读学习1.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包括语调、情感表达等要点。

2.让学生跟读,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第四步:情感体验1.分角色让学生再次朗读,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2.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生动起来。

第五步:展示成果1.小组内互相展示朗读成果,提供互动和反馈。

2.整个班级集体朗读,展示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充满情感和意境的韵文。

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这份热情和用心,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朞学生们认真学习,享受古诗带来的美好体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单元,本单元选入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战争的反感。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文中所表达的价值观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中的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及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诗人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字词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三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理解诗文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秋夜的宁静以及清晨的寺庙景象,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诗人背景、图片等资料。

2.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3.教学道具: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秋夜、寺庙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呈现《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背诵。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设计,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则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天人合一的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

2.会读会写“牧、蓑、遮、醉、媚、锄、剥”等7个生字。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眷念以及对田野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感悟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5.在朗读、理解中感悟诗与词的不同。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若有条件,选定一两处野外教学的场所。

2.学生准备:初读三首古诗词,收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牧童》)一、单元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第二单元共安排了……(介绍内容和要求)【设计意图】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学习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时,对本单元的内容和要求或作介绍或作提示(三两分钟、几句话),既体现了教材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课时配乐磁带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帮助学生认识“亦、寸、仞”三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读懂每首古诗,理解诗句中个别词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1. 师: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我国的古诗,来领略古诗那独特的美。

2. 生齐读课题。

3.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诗包含了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首吗?生:《村居》、《春晓》、《宿新市徐公店》。

4.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三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请会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我。

(出示小黑板)5.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6.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认真进行了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村居》。

(板书课题)(二)学习《村居》1.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

2.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谁来说说这首诗一共几句?生回答。

3.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这首诗,每组学习一句,先自己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再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和体会。

4.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5. 交流学习成果。

师:学完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6.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勃勃生机的春天。

好,我们接着往下学。

春光明媚,景色优美,使诗人兴致勃发,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7.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读出了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古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古代优秀诗人的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理解并品味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探究欲望。

2. 学习三首古诗1.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或小组讨论古诗中的意义。

2.学习古诗《江雪》–解释生字生词,分析诗句的意境,感受诗人笔下的江南风光。

–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对雪景的感受,或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3.学习古诗《静夜思》–欣赏古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寥寥几字中蕴含的哲理。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静夜思中的意境,自由发挥联想。

3.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总结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特点,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反思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希朥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进入诗词的意境。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精讲精练,深入理解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早发白帝城》三首古诗词,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并领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尚需加强。
2.学生在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中的壮阔景象以及《早发白帝城》中的旅途感慨。
2.诗词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3.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2020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2020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1古诗三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义》(其三十一)。

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对诗,激趣导入1.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离不开古诗词,我们小学生不光要把课文知识掌握好,更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今天,我们先来对对诗,看看大家的诗词积累情况。

2.师生对诗。

教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橄。

一一学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师: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一学生: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教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一学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

教师: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一一学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诗都是描写的哪里的生活?乡村,还是城市?(这些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诗。

)小结:像这样,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我们叫作田园诗。

今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它就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义》其中的第三首。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

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正音“兴”)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 ingo 看来,对丁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1.对丁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丁他的哪些事情?(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2.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 感受古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 理解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国的古诗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宝贝呢。

今天啊,咱们就一起走进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去瞧瞧古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好东西。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这时候啊,就像是我们在和古诗交朋友,得先把它的名字叫对喽。

- 然后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要是读错了,咱们就像小老师一样帮他纠正。

比如说,“昼出耘田夜绩麻”中的“耘(yún)”字,可别读成“yúnɡ”啦。

2. 再读古诗,理解字词。

- 接下来,咱们一起逐字逐句地理解这首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昼”就是白天的意思,那白天出去干嘛呢?“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就像我们给庄稼的家打扫卫生一样。

“夜绩麻”,晚上就把麻搓成线,这古人的生活可真是勤劳又充实啊。

- “村庄儿女各当家”,这里的“儿女”可不是光指儿子和女儿哦,而是泛指年轻人。

村子里的年轻人啊,各自都承担着家里的活儿,都当家作主啦。

- “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就是那些小孩子啦,“未解”就是还不懂得,这些小孩子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呢。

- “也傍桑阴学种瓜”,“傍”就是靠近的意思,他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但是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这些小孩子可真可爱,看着大人干活,自己也忍不住要学学。

3. 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认读。

2.古诗的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对古诗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古诗的主题和风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古诗全文和相关注释资料。

4.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出示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操练(2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和背诵,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2020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1 / 13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课文中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店铺在此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泊船瓜洲》、《春日》和《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文中的关键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诗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如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词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儿童相见不相识”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意。

2、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友谊、爱国主义等主题。

二、教学内容: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唐代;
3、《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唐代。

三、教学重难点:
1、三首古诗的诗意理解;
2、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意和作者意图;
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
3、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五、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诗意:分别讲解三首古诗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语言美感;
4、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友谊、爱国主义等;
6、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朗读并翻译三首古诗。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解释?
2、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篱、仞、岳”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2)1.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名言你理解吗?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

2.自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出示课件4)3.学生自主交流,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5-7)4.学习了这么多边塞诗,我们一起来回顾边塞诗的特点。

(出示课件8-9)5.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10-12)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擅长七言绝句。

有集,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又与李白合称“李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朗读与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从修辞手法、意象等角度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思乡之情的手法,以及“明月光”与“地上霜”之间的比喻关系。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如《池上》中的“荷花深处,田田叶子”中的“田田”一词的理解。
-古诗中的意象转换和情感表达的深层理解,如何将诗人的内心感受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发现其艺术价值。
-创作实践,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缺乏自信。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降低难度,增强他们的信心。
3.诗歌鉴赏与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古诗为蓝本的现代诗,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语言特点,提高古诗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读诗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举例:在《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难点在于理解“松下”与“采药”等词语背后的文化和隐含意义,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体会诗人对隐士的敬仰和寻找的迫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 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d. 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 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 e. 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饱含着苍凉悲壮的 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 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 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 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 )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 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 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 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 将士身经百战,连身 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 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 “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 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 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 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
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得有板有眼。
(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 4)学生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
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
2020 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 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
“仞、岳”等 6 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问题交流:
a. 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 - 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
800
公里,南北宽 200—400 公里,海拔 4000—6000 米,共有冰川 3306 条,面积约 2062 平方公
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 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 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 2)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 (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 1.( 出示音乐 渲染气氛 )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 谁先来吟诵一两 句杜甫的诗句 ?( 生答 )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生答 ) 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 风格。 ( 出示杜甫简介 ) 2. 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 课题) (三)初读诗。 1. 齐读课题、解题。 (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 2. 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 人心情会怎样 ?( 是的 )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 ?( 出示七句话 KJ 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 ) ,学生感情诵读这几
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 ?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
737 年(开元二十五
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 748 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
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
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
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
6. 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 1)教师范读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还。
(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
集》。
2. 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
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4. 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
生齐读课题。)
5. 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
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3.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
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这凄美、
( 出示背景 ) 师随
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 ?( 生答 ) ,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
什么 ?,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
③过渡 : “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 ! 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
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 ?会想到些什么 ?
呢?( 喜 )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 ( 出示这几句话 ) 学生反复读 ( 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
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 。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 : 作者的这份 “喜”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 ?让我
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
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 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 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