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教师

合集下载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师说》是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见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师说的文言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师说的文言学问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肯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第1页/共4页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学校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高校相对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第2页/共4页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老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白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白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关心同学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把握真理,关心同学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同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鄙视的好老师. 学者,应当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恳求关心,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终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关键考点2021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终将战胜即将到来的高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师说古今异义词整理

师说古今异义词整理

师说古今异义词整理在学习韩愈的《师说》这一经典名篇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古今异义词。

这些古今异义词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理解它们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师说》中的古今异义词进行一番整理。

首先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

在古代,“学者”指的是求学的人;而在现代,“学者”通常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今含义差异明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古代是“用来……的”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如今“所以”多表示因果关系,用于引出结果。

“吾从而师之”里的“从而”,古代是“跟从并且”的意思,如今“从而”是一个表示结果或目的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古代表示“无论、不分”,现代则更多表示“没有”。

“小学而大遗”的“小学”,古代指的是小的方面学习;现在则指的是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众人”,古代是“一般人”;现在“众人”常指“很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里的“不必”,古代是“不一定”;现代的“不必”意思是“用不着、不需要”。

“术业有专攻”中的“攻”,古代指“研究、学习”;现代常指“攻击、攻打”等意思。

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不仅有助于我们读懂《师说》这篇文章,还能让我们对汉语的演变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古代,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认知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存在较大差异,许多词汇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比如“学者”一词,在古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更为迫切和纯粹,只要是求学之人都可称为“学者”;而现代社会知识体系日益庞大,学术研究更加专业化,能被称为“学者”的往往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和显著成果的人。

再看“所以”,古代语言相对简洁,一个词可能承载着较为复杂的意思;现代语言则更加精确和逻辑化,“所以”的含义也随之变得单一和明确。

“小学”的古今差异,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变革。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徐公来,孰视之(孰,)故患有所不辟也(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乡,)曾益其所不能(曾,)衡与虑(衡,)法家拂士(拂,)指通豫南(指,)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甚矣,汝之不惠(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一厝朔东(厝,)无陇断焉(陇,)裨补阙漏(阙,)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为天下唱(唱,)固以怪之矣(以,)身被坚执锐(被,)2、古今异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忠之属也(忠,)可以一战(可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窥镜而自视(窥,)暮寝而思之(寝,)今齐地方千里(地方,)能谤讥市朝者(谤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征于色(征,)发于声(发,)而后喻(喻,)河阳之北(阳,)达于汉阴(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荷担者三夫(荷,)北山愚公长息(息,)虽我之死(虽,)惧其不已也(已,)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由是感激(感激,)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临表涕零(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诚宜开张圣听(开张,)臣本布衣(布衣,)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3、词类活用用法归纳:(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3)名词活用为动词(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例句: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此皆良实(良实:)优劣得所(优劣:)攘除奸凶(攘除:)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梳理(人教版高三必修)

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梳理(人教版高三必修)

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梳理(人教版高三必修)第一册通假字《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赤壁赋》(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游褒禅山记》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第二册《离骚》(1) 扈江离与辟芷兮(通“僻”,幽僻)(2) 来吾道夫先路(通“导”,向导)《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5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2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4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5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16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17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8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9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1、.距关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卡通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
.




2
.





3
.


多Leabharlann 义4.偏




5
.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 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06
名称说法发生 改变
05
词义强化或弱

04
感情色彩变化
03
( 三) 词 义
转移
02
( 二) 词 义
缩小
01
( 一) 词 义
扩大
( 一) 词 义 扩 大
01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 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01
音同形似
音近形似
04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03
0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音同形异。
01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幺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 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 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 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么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精校打印版

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精校打印版

一、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颁:通“斑”,黑白相间。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倍:通“背”。

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辩:①通“辨”,区别。

例: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卒:通“猝”,匆忙。

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趣:通“促”,催促。

例: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而:通“尔”,你,你们。

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反:通“返”。

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伏:通“服”,心服。

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不:通“否”。

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盖:通“盍”,何,怎样。

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驩:通“欢”。

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还:通“环”,绕。

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决:通“诀”,诀别。

例:与武决去《苏武传》◇扣:通“叩”,询问。

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闵:通“悯”。

例:夙遭闵凶《陈情表》◇冥:通“溟”。

例:北冥有鱼《逍遥游》◇莫:通“暮”。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章》◇缪:通“穆”。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内:通“纳”,使进入。

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逍遥游》◇泮:通“畔”。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劝学》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劝学》

劝学一、通假字: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二、古今异义:1. 劝学:劝:古义:勉励;今义:劝说2. 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指容身、存身;今义:付托、寄寓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检查;今义:参加、加入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的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三、词类活用: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四、一词多义:1. 绝:A. 而绝江河:横渡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C. 群响毕绝:终止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2. 强:A. 筋骨之强:强健B. 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C. 赏赐百千强:有余D. 乃自强步:竭力、勉强3. 假:A.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C. 无所宽假:宽容D. 请假设草具:暂且E.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F. 假有人焉:如果4. 望:A. 吾尝跂而望矣:向远处看B.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C.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D.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5. 闻:A. 而闻者彰:听到B.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C.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6. 一:A. 用心一也:专一B. 骐骥一跃:数词C. 四海一:统一D. 一闻人之过:一旦E. 一如既往:一概7. 焉;A.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C. 焉得虎子:哪里8. 而;A. 而青于蓝:转折连词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C.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D. 锲而舍之:承接连词E.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9. 于:A. 取之于蓝:从B. 而青于蓝:比C. 善假于物也:引进对象10. 利:A. 金就砺则利:锋利B. 非利足也:使......走得快C. 利其然也:以......为利11. 明: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B. 而神明自得:智慧C.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12. 生:A.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B. 蛟龙生焉:生长五、文言句式: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结构后置6. 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4)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
(5)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那些 代词,他 代词,他的
代词,指圣人
副词,大概 前代词,指士大夫 后表反问,难道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呢”
五、一词多义:
1.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1)作名词用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师襄 姓氏
吾师道也 学习
(2)作动词用
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孔子师郯子、苌 意动用法 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
2. 之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代他,这类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五、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表目的或结果的 连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5、不耻相师 (意动用法 以……为耻) 6、孔子师郯子、苌弘
(意动用法 以……为师)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惑” 作宾语 ,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9、小学而大遗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教师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教师


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史记·鸿门宴》)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


放置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也。(《唐雎不辱使命》


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资治通鉴·赤壁
之战》)


大抵,大概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
任安书》)


恩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
给,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
鹊见蔡桓公》)


粘贴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朝廷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路途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孟子·寡
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及例句出处


副词,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
公移山》)


放逸,走失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


冒着
没死以闻。(《触龙说赵
太后》)


为什么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诗经·伐檀》)


将近,晚
莫春者,春服既成。(《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逢迎
奉承,拍马屁
迎接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港口
河、海边的码头
与江河湖泊相通的支流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石钟山记》)
私人
个人的
心腹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区区
小,少


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史记·屈原列传》)


见面礼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


斧,多指古代腰斩刑具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盛酒的器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粘贴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朝廷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路途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朝向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以往
从前
从这里开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感激
深深地感谢
感,感动;激,奋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具体
明确,不抽象,细致
具,具备;体,形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智力
理解事物的能力
智,智谋;力,力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非常
副词,很,十分
①意外的变故(名词)
②不同寻常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鸿门宴》)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绝境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界隔绝之地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更不用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①不
②疑问语气词
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色彩,颜色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黑色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脏腑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脱身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卫风·氓》)


边,岸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仓促
五万兵难卒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两手托着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倘若,偶然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天论》)
3.同音通假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及例句出处


商人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过大孤山小孤山》)
函胡
含糊
不清楚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缙绅
搢绅
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官僚士大夫。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精华,精粹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
果然
表示事实与所料相符
充实的样子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口舌
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口和舌,指说话
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丈人
岳父
①老人
②长辈
①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操持
料理,筹划
拿着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教训
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教养训导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处分
处罚
处理安排
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至于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①到,上推到
②到达
③以致,以至于
①至于赵之为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更衣
换衣服
上厕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殷勤
热情,周到
关切,问候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往往
常常
处处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何苦
不值得,犯不着
何愁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鱼肉
鱼的肉
鱼和肉,意为欺凌的对象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座位
直上载公于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形近通假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例句及例句出处


覆盖在肩上面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愉快,高兴
秦王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悬挂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


驱赶


柔韧,牢固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空隙,隔阂
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鸿门宴》)


修治,拭擦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发誓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给,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开张
店铺开业
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众人
大家,许多人
一般人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婚姻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儿女亲家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鸿门宴》)
河北/河南
河北省/河南省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史记·鸿门宴》)
根本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恩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罢了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往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不是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磨损,磨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任安书》)


低头,表示服从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


背叛,离开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捉拿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中原
黄河中下游地区
①原野
②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土地区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示儿》)
丈夫
女性的配偶
男子,男孩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
地方
指某一区域,部位
土地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
表转折的连词
这样,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庄暴见孟子》)
卑鄙
品质恶劣
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过
转折连词
不超过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其实
实际上
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树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纵情
尽情
放纵自己的情思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