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7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答案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史》优秀测试题

《中外文化交流史》优秀测试题

《中外文化交流史》优秀测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1.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D.是否要尊长听君2.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A.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B.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C.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D.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3.明清耶苏会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的。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宗教传播D.战争与掠夺4.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5.()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A.《西字奇迹》B.《两国记法》C.《二十五言》D.《畸人十篇》6.对鉴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著有《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B.鉴真出生于扬州,俗姓淳于C.鉴真及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D.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7.《明史?欧洲四国传》中提到了五大洲的是()。

A.《佛郎机传》B.《吕宋传》C.《和兰传》D.《意大里亚传》8.首次用四个字“合敬清寂”概括出茶道的精神的是()。

A.冈仓天心B.千利休C.荣西D.最澄9.写下《读景教碑书后》的中国人是()。

A.李之藻B.钱大昕C.张庚虞D.韩泰华10.对唐景教认识有误的是()。

A.其取名和建碑有关系B.唐景教碑由一个叫伊斯的人写碑文C.由一个叫吕秀岩的中国人刻碑D.叫它景教是因为它的教义实在是太美好了11.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A.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B.匈奴最强C.大月氏败给了大夏D.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北京语言大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

北京语言大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

20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以下理解有误的是()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正确选项:A鉴真在日本的贡献不包括()。

A:佛教方面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轨B:建筑方面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C:留有《伤寒杂病论》一卷,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D:书法方面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确选项:C对唐景教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景教碑是一块黑色的石灰石碑,大体完好B:高10英尺,宽4英尺,厚1英尺,重约2吨C:正面文字32行,每行62字,共1900余汉字D:下方和左右侧面是一些专门的文字,即希腊文正确选项:D对佛教三世佛认识有误的是()A: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B:西方极乐世界的释迦牟尼佛C:过去佛燃灯佛D:未来佛弥勒佛正确选项:B不属于“摩西十戒”的内容的是()。

A:一定要信耶和华B:不能把自己作为神C:不能偷盗、杀戮,不能侵占别人的财产D:于礼拜日谨守安息日正确选项:D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正确选项:C对中国丝织物的发达认识有误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养蚕织丝的国家B:至迟在殷商时代,中国已发明了提花装置C:两汉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D:先秦文献中不同织法的丝绸有不同的名称正确选项:C唯一得到谥号的来华传教士是()。

A:汤若望B:南怀仁C:白晋D:利玛窦正确选项:B写下《读景教碑书后》的中国人是()。

A:李之藻B:钱大昕C:张庚虞D:韩泰华正确选项:A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中外文化交流史》题型及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题型及答案

【题型】简答题【题干】古楼兰国消亡原因的假设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答案】①消失于战争,一场大的战争把这个小王国给灭亡了;②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

楼兰文明的发达使得其赖以生存的地方变成了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地方;③毁灭于瘟疫。

当时沙漠里流传一种叫“热窝子”的急性传染病,也许在三四世纪的时候,楼兰国一带也染上了这种可怕的传染病;④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沙漠丝路古道故国废弃;⑤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楼兰古国缺水干旱,难以生存。

【题型】简答题【题干】请简述利玛窦在整个传教过程当中的文化贡献。

【答案】首先,利玛窦确实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个来到北京的传教士,建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所教堂,死后还获得了一块以后传教士都可以埋葬的墓地。

他还用中文尝试性的写了一些像《天主实义》的宣传著作;其次,在传教理论上,他走了一条“适应主义”的传教路线。

所谓“适应主义”,就是指主动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的官僚士大夫交往,从穿和尚袍改为穿儒服,这些都是他在努力走一条“适应主义”路线的表现;再次,利玛窦为了传播宗教带来了西方的世俗文化,有科学的、心理学的、人伦方面的知识,也有地图、钟表、西洋琴等西方器物;最后,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启了传教士汉学。

这一点是和前面一点相对应的,一个是向中国介绍西方,一个是向西方介绍中国。

【题型】简答题【题干】请简述遣唐使在华的主要活动。

【答案】(一)有关地方州府安排馆舍、食宿,并派专员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前往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二)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兵出迎,奉酒肉慰劳。

随后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三)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授爵赐宴;(四)遣唐使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参观访问国子监,拜识经师,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

【题型】简答题【题干】请简述明季对欧洲认识的特点与意义。

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作业名称:1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客观题预算成绩:92 分注意:客观题是指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等能自动判分的题!详细信息: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为路易十四写了一份报告《康熙帝传》的是()。

A、张诚B、白晋C、南怀仁D、塔夏尔学员答案:B正确性:正确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云南普洱茶属于()。

A、绿茶B、红茶C、青茶D、黑茶学员答案:D正确性:正确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明清耶苏会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的。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宗教传播D、战争与掠夺学员答案:C正确性:正确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确定罗布泊是个移动性湖泊,并指出其当时准确位置的考古学家是()。

A、普尔热瓦尔斯基B、李希霍芬C、斯文赫定D、斯坦因学员答案:A正确性:正确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记载了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家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这三个数字都被记载了下来。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左传》学员答案:B正确性:正确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楼兰古国地形图认识有误的是()。

A、位于东经85度55分12秒B、位于北纬40度30分57秒C、占地略呈300米的方形D、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依稀可辨学员答案:C正确性:正确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D、是否要尊长听君学员答案:D正确性:正确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记载了侵略者大肆屠杀华人事件的是()。

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

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

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交卷时间:2020-01-10 14:02:54一、单选题1. (4分)对日本茶道的相关认识有误的是()∙ A. 茶道有个人服从环境和整体的儒家精神∙ B. 冈仓天心认为明清时的淹茶时期是茶的浪漫主义时期∙ C. 道教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审美理想的基础∙ D. 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四规2. (4分)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 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 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 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3. (4分)对鉴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著有《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 B. 鉴真出生于扬州,俗姓淳于∙ C. 鉴真及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 D. 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4. (4分)不属于汉王朝管辖西域三十六国的表现的是()。

∙ A. 皇帝会往每个小国派出中央军队,象征性地外驻在那里∙ B. 三十六国国王每年必须进贡∙ C. 这些王国的国王有的时候要受西汉皇帝册封∙ D. 有时,在皇帝顾得着的时候还会派一些屯兵在那里屯田、开垦5. (4分)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 A. 于阗∙ B. 鄯善∙ C. 乌孙∙ D. 月氏6. (4分)()是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和尚。

∙ A. 沙弥∙ B. 比丘∙ C. 沙门∙ D. 比丘尼7. (4分)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 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8. (4分)“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 A. 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 B. 羌的对音∙ C. “茶”的对音∙ D. “秦”的对音9. (4分)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A. 武威∙ B. 酒泉∙ C. 张掖∙ D. 吐鲁番10. (4分)傲慢、不循理,喜放高利贷牟利的是()。

北语网院21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答案

北语网院21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答案
知识点:2.1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答案正确
3.
如果外来文化效用很大,即使其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也很容易被接受。
知识点:1.2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
答案错误
4.
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归,在洛阳东郊仿照天竺佛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知识点:5.1印度佛教传入并融汇中华文化之中
答案正确
5.
乌孙、大夏、大宛皆因为汉朝的强大,而与汉朝交通。
知识点:9.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D
3.
杨宪益在《译余偶拾》中认为“之那”是()的对音。
A.秦
B.茶
C.羌
D.绮
知识点:4.1支那与古代外国人的中国认识
答案C
4.
对唐景教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景教碑是一块黑色的石灰石碑,大体完好
B.高10英尺,宽4英尺,厚1英尺,重约2吨
C.正面文字32行,每行62字,共1900余汉字
答案A
9.
素色提花为()。
A.纹
B.绮
C.绫
D.锦
知识点:4.3中国丝织技术的西传
答案B
10.
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知识点:5.2佛教与中华文化相磨合的几个阶段
答案C
11.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为普贤菩萨道场、象征德行的是()。
A.安徽九华山
B.四川峨眉山
C.浙江普陀山

北语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100分)

北语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100分)

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天主教的传教史上被称为是东方布教之勋的是()。

A.沙勿略B.范礼安C.罗明坚D.利玛窦正确答案:A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正确答案:B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的翻译。

A.绮B.秦C.羌D.茶正确答案:B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A.《古事记》B.《日本书纪》C.《怀风藻》D.《枕草子》正确答案:A唐三彩中有很多胡俑,深目高鼻,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风尘仆仆于沙漠山岭之间,这些都是()商人。

A.突厥B.波斯C.大食D.回鹘正确答案:C秦汉渡来人对日本的贡献不包括()A.传入青铜器和制铁技术B.传入了水稻种植、农耕技术C.创立了日本茶道D.促进了大陆和日本岛人种的混杂合流正确答案:C在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乌孙B.月氏C.于阗D.车师前国正确答案:A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最远到达中东地区B.前两次的出访均至印度半岛南端为止C.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D.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正确答案:A对佛教三世佛认识有误的是()A.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B.西方极乐世界的释迦牟尼佛C.过去佛燃灯佛D.未来佛弥勒佛正确答案:B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D不属于茶文化五境之美的是()A.茶水B.茶具C.心境D.环境正确答案:C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正确答案:D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姓名:谷淼学号:2009217050专业:世界史康熙皇帝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的纽带作用。

在十七十八世纪这一次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时期,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明君康熙皇帝成为举足轻重的引领者,积极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却郁于种种局限导致的失策,使中国失去了适应世界第一次科学革命潮流及时赶超先进科技水平的良好机遇,中国近代的悲剧由此酿成。

关键词:康熙帝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世界尚未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各个地区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文化的交流传播主要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

十七、十八世纪的东西方世界处于风云激荡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弱西强格局的形成,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李约瑟难题”的历史遗憾,一失手成千古恨,致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近代受尽凌辱。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仍然主要是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在此过程中,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曾经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他思想比较开明,勤于学习,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把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首都北京打造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一在中国古代皇帝中,能够勤于学习的皇帝并不多,能够在学习国学的同时还能学习西学从而学贯中西的皇帝则仅见康熙皇帝一人。

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中国众多古代皇帝中最有学问的皇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族的皇帝,康熙帝比他的前朝―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历代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书法、音律等都有研究,对宋明以来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则颇有钻研。

他“钦点”了《资治通鉴纲目大全》,凭借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像李光地等进行过学术探讨,组织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著作。

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参考满分答案

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参考满分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奥鹏】-北语19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以下是通过宗教传播进行文化交流的()
A.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买卖中国丝绸等商品
B.张骞出使西域与外国联谊、交通
C.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和医药之学
D.13世纪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C
2.希伯来人原来住在()。

A.阿拉伯半岛
B.约旦地区
C.巴勒斯坦地区
D.埃及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A
3.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
A.鄯善
B.月氏
C.于阗
D.乌孙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A
4.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A.《枕草子》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古事记》
标准参考满分解析
答案:D
5.白晋在其写的帝传中,这样描写一位皇帝:“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这位皇帝是
A.顺治
B.雍正。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网课测试题答案1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网课测试题答案1

北京语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十九世界中叶以来,国际学术界曾先后给“文化”这一个概念下过百十多种定义。

()A.错误B.正确2.希腊地志学家波桑尼阿在《希腊志》中记载着中国丝绸是从树皮上提取出来的。

()A.错误B.正确3.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A.《古事记》B.《日本书纪》C.《怀风藻》D.《枕草子》4.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B.佛教的适应性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5.真正以传教为目的来元朝的天主教传教士是()。

A.柏朗嘉宾B.罗伯鲁C.马可波罗D.孟高维诺6.对万叶假名阶段的看法有误的是()。

A.出现“假名”B.最初的假名,是直接借用汉字的音来记录日本语言的发音,即放弃汉字的固有含义,只取其音C.万叶假名看上去全是汉文,但中国人看不懂,现代日本人却可以看懂D.在记录同一个日语发音时,不同时候不同人会用不同的同音汉字7.郑和到达各国的一件事就是()。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B.赠送礼物C.进行贸易活动D.武力征服8.西域三十六国,最大的是月氏。

()A.错误B.正确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10.“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

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B.羌的对音C.“茶”的对音D.“秦”的对音11.对汉籍和训认识有误的是()。

A.训读是把汉字的意思用对应的日语发音发出来B.起源于平安时代,14世纪中叶基本定型成系统C.“桂庵和训”使得汉籍和训成型通行开来D.所有人都必须借助送假名才能阅读汉籍原文12.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

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13.波斯帝国灭亡后,景教徒就不想再用波斯来称呼自己,玄宗时期正式把波斯寺改为了大秦寺。

北语《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北语《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次作业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选项: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b、羌的对音c、“茶”的对音d、“秦”的对音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选项: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大秦国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大秦有类中国b、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c、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d、“拂菻”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的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地域认识的是()选项:a、生活在极东的地方b、东临大海c、与印度、大夏相邻d、去赛里斯只能走陆路,海路行不通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选项:a、人种矮小,不高b、长寿,寿逾200岁c、红头发、蓝眼睛d、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隋唐时代日本先后派遣十八批僧侣、官员来中国,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这属于哪一文化交流途径()选项: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选项: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选项:a、于阗b、鄯善c、乌孙d、月氏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是通过宗教传播进行文化交流的()选项:a、13世纪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b、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和医药之学c、张骞出使西域与外国联谊、交通d、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买卖中国丝绸等商品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楼兰女尸属于哪一种人种()选项:a、蒙古人种b、高加索人种c、尼格罗人种d、不确定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选项:a、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b、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c、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d、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不属于赛里斯形象的意义的是()选项:a、是主体对客体关注的产物,是异域形象b、分析赛里斯形象,只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客体c、其形象描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d、对赛里斯的形象的认识,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文明程度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远古时期,不同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幼芽会沿着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成熟,这是文化的()选项:a、发展的不平衡性b、民族性c、时代性d、隔离机制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b、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c、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题号:1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题号:1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选项: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b、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c、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d、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题号:1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中国丝织物的发达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养蚕织丝的国家b、至迟在殷商时代,中国已发明了提花装置c、两汉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d、先秦文献中不同织法的丝绸有不同的名称题号:2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选项:a、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b、匈奴最强c、大月氏败给了大夏d、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注意: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

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辅导答案】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辅导答案】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A>项.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项.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项.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正确答案>:C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项.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B>项.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C>项.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D>项.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正确答案>:C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项.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B>项.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C>项.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D>项.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正确答案>:C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项.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项.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项.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D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项.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B>项.佛教的适应性<C>项.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D>项.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正确答案>:D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 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什么事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乂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惜、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 中国文化史如何分期?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雏形期(炎黄一夏、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在韵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演进。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娱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白草,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黃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在商代,脊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殷末周初,哲学思想乂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使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

网院北语17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3

网院北语17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3

------------------------------------------------------------------------------------------------------------------------------ 单选题1(4分) : 远古时期,不同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幼芽会沿着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成熟,这是文化的()A: 发展的不平衡性B: 民族性C: 时代性D: 隔离机制2(4分) :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A: 人种矮小,不高B: 长寿,寿逾200岁C: 红头发、蓝眼睛D: 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3(4分) : 对日本茶道的相关认识有误的是()A: 茶道有个人服从环境和整体的儒家精神B: 冈仓天心认为明清时的淹茶时期是茶的浪漫主义时期C: 道教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审美理想的基础D: 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四规4(4分) :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为普贤菩萨道场、象征德行的是()。

A: 安徽九华山B: 四川峨眉山C: 浙江普陀山D: 山西五台山5(4分) : 对大秦没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的是()。

A: 《史记·大宛列传》B: 《后汉书·西域传》C: 《魏略·西戎传》D: 《洛阳伽蓝记》6(4分) : 带领色列人逃出埃及的人是()。

A: 雅各B: 亚伯拉罕C: 摩西D: 大卫王7(4分) : 秦汉渡来人对日本的贡献不包括()A: 传入青铜器和制铁技术B: 传入了水稻种植、农耕技术C: 创立了日本茶道D: 促进了大陆和日本岛人种的混杂合流8(4分) : 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A: “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B: 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C: 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D: 是否要尊长听君9(4分) : 对日语借用汉字阶段的看法有误的是()------------------------------------------------------------------------------------------------------------------------------ A: 日本国使用的最初文字就是汉字B: 汉籍传入日本之始,最早的记载当推百济王仁博士带去的《论语》和《千字文》。

北语20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正确答案

北语20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正确答案

(单选题)1: 葡萄牙人东进第一站是()。

A: 马六甲B: 印度果阿C: 澳门D: 日本正确答案: B(单选题)2: 对汉籍和训认识有误的是()A: 训读是把汉字的意思用对应的日语发音发出来B: 起源于平安时代,14世纪中叶基本定型成系统C: “桂庵和训”使得汉籍和训成型通行开来D: 所有人都必须借助送假名才能阅读汉籍原文正确答案: D(单选题)3: 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 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 D(单选题)4: 鉴真在日本的贡献不包括()。

A: 佛教方面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轨B: 建筑方面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C: 留有《伤寒杂病论》一卷,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D: 书法方面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确答案: C(单选题)5: 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A: 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B: 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C: 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D: 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正确答案: A(单选题)6: 《明史?欧洲四国传》中提到了五大洲的是()。

A: 《佛郎机传》B: 《吕宋传》C: 《和兰传》D: 《意大里亚传》正确答案: D(单选题)7: 对日文假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片假名只取用了汉字的一部分。

北语网院18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234

北语网院18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234

18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 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答案:D 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2.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A. 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 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 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答案:A3.明清耶苏会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的。

A.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 贸易往来C. 宗教传播D. 战争与掠夺答案:C4.不是昭武九姓的是()。

A. 安B. 米C. 成D. 火寻答案:C5.范礼安在澳门总结了几条到中国传教的方针,不正确的是()。

A. 传教士要说是仰慕中国文化而来B. 要穿佛教徒僧袍,称自己是印度西僧C. 到中国大陆的传教士应该学习中文D. 劝导加入天主教的中国人学葡萄牙语答案:D6.()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A. 《西字奇迹》B. 《两国记法》C. 《二十五言》D. 《畸人十篇》7.利玛窦认为中国人也应该更多的建立一种平等、博爱的关系,因而写了()。

A. 《西国记法》B. 《交友论》C. 《畸人十篇》D. 《天主实义》8.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A. 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B. 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C. 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 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9.第一个把范礼安的传教方略自觉认真实施的传教士是()。

A. 沙勿略B. 汤若望C. 罗明坚D. 利玛窦10.在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0268]《中外文化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0268]《中外文化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0268]《中外文化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0268]《中外文化史》第一次[论述题]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一、名词解释1.文化2.文化传播3.文化冲突4.文化相对主义5.文化模式6.文化元素二、简答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2.文化传播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将之融入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

3.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常表现为某一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5.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6.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二、简答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答:一、规范特征,对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规定其应当或不应当、善或恶;二、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歌唱、装饰等;三,认知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对所在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人事周遭所做的认知了解的总和;四、器用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因生存或求知等需要而采用的工具之特征。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答: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相对地,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答: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的物质文化,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第二个层次是以行为规范为主体的规范文化,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办事规则和共处规范,即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认知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和信仰等,即精神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
A. 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
B. 匈奴最强
C. 大月氏败给了大夏
D. 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正确答案:C
2. 不属于赛里斯形象的意义的是()
A. 是主体对客体关注的产物,是异域形象
B. 分析赛里斯形象,只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客体
C. 其形象描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D. 对赛里斯的形象的认识,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文明程度
正确答案:B
3. 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
A. 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
B. 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
C. 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
D. 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
正确答案:B
4. 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A. 武威
B. 酒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