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沿着伽利略的足迹)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实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实录

《登月之旅》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装好细沙的水槽、各种大小的石块、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直尺、牙签、手电筒、实验记录表、线、高度尺等。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播放《美丽的月亮》视频。

看了月亮你有什么感想?(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自古以来,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出示幻灯片,生(师)讲故事。

关于月球的传说还有许多。

月球上真的有这些吗?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板书:登月之旅二、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教师讲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使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发射月球卫星,对月球进行拍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三位宇航员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我们来观看一下视频,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好,刚才我们重温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老师考考你看的观察力,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候?三名宇航员乘座的飞船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吗?出示这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学生齐读。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教案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组员分工特约顾问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活动要求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书写一份研究计划,并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

(采访、上网查询、阅读书籍……)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采访日记。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整理资料。

学生先独立整理搜集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集体整理资料(教师参与指导)。

二、交流与表达。

1.小组选派代表将研究成果在全班交流,学生集体评议。

2.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资料卡课件通过投影加以展示。

(教师结合资料卡进行适当讲解:人类与猿的关系、女娲造人的传说、人类的进化……)三、延伸拓展。

学生阅读《“连中三元”的奇迹》,了解贾兰坡与“北京人”的发现经过,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元谋人:约170万年前蓝田人:约80万---60万年前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和县人:约40万---30万年前金牛山人:约28万年前大荔人:约10万年前山顶洞人:约2万---1万年前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五、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创新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登月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英雄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人类如何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

(2)月球上的生活环境和挑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登月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登月的基本情况。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登月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要登上月球?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如何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基本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月球上的生活环境和挑战。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其他国家的登月计划和成果,下节课分享。

3. 思考:我国未来的登月计划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人类登月历史、阿波罗登月任务及月球生活环境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科学热情、团队合作和英雄崇拜情感。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展专题研究,初步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根本态度。

2、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展专题研究的完好过程。

教学过程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方案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方案与组织才能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根本方法和内容。

老师可以组织研究一样问题的学生先进展商讨,并制订出研究方案,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方案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方案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假如学校图书资比拟丰富,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假如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假如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老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老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也不尽一样。

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展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一: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教案

【公开课教案】必修一: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教案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2.认识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蕴含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1.体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2.体会伽利略对速度、时间测量的处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3.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究的乐趣.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巧并已经探究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伽利略的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讨论、完成。

充分体现课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伽利略对速度、时间测量的处理方法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视频引入播放一段对周围人群的采访视频,使同学们认识到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通常将看到的现象直接总结为相应的规律,并回顾历史两种观点。

活动2【活动】学生讨论并推理,体验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学生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

设大石头下落的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的速度为4,捆在一起,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系统速度应小于8;但总重量比大石头还重,故系统速度应大于8,自相矛盾。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重物和轻物应该下落得一样快。

活动3【讲授】展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伽利略首先建立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猜想与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是简单和谐的。

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

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优秀课件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优秀课件1

自主探究
1.用心体会找出文章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几种产生声 音和乐音的方法。
返回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明确: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 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2.文中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 说明中心。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②这时他以为自己已无所不晓,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 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
③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 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段,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
作用: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 所不晓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4.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 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中心 发现的乐音
发声的原理
反应
鸟儿的叫声
我们的 知识是 有限 的,应 不断探 索未知 世界 ,揭开 事物的 奥秘
牧童的笛声
小提琴演奏声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指尖敲杯子的清脆声
昆虫的嗡嗡声 吹奏的铁簧片声
蝉的鸣叫声
巧妙之技,呼吸之气 惊异
借气息吹动,以木 管作为共鸣。
借丝弦的摩擦,以 木匣作为共鸣体。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 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 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返回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的数学家、物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成功地改变了科学的进程, 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支持用 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数学的办法来验证成果的 观点,他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测夜空的人,在行 星和恒星方面他也有很多发现,在与传统思想决裂 的精神鼓舞之下,伽利略为科学进步铺平了道路, 他的主要著作有《对话》和《论述》。

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究

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究

阅读课本 并思考 以下
问题
穿越时空 感受经典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设 计有哪些优点? 由此我们应该向拉瓦锡 学习怎样的科学精神?
设计巧妙 严谨规范
探究脚步 永不停息
怎样改进拉瓦
锡的实验 设计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 2.硫磺在空气中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3.镁条在空气中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 气发生反应。 4.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能生 成一种白烟。
探究脚步 永不停息
【实验方案】
检验装置气密性
【实验装置】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 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不停息
动手实践
1.红磷燃烧污染比较大,大家一定注 意安全,但燃烧生成物能溶于水。 2.一定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做好 记录。 3.小组团结协作,好好配合。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3.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习惯, 形成科学 的价值观,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妙趣横生 再探空气
你了解空气吗?
头脑 风暴
请你用给出的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
集气瓶 塑料袋 注射器 导管 烧杯
穿越时空 感受经典
1773年,舍勒加热高锰酸钾、氧化汞等 多种方法制得“火气”(即氧气),并证 明空气中也存在该气体。
没有引起重视
卡文迪什
瑞利
探究脚步 永不停息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该装置还 可以怎样
改进?
拉瓦锡实验装置
图1 实验室装置 图2
图3
便携式仪器
探究脚步 永不停息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氧气(O2)
氮气(一N百2份)体7积8的%空气 21%

摆的故事和启示

摆的故事和启示

摆的故事和启示1、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

(2)知道控制变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摆的研究过程”,感受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摆的故事和摆的研究”懂得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是有方法的。

你知道伽利略吗?生平简介:近代物理学之父首先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他被吊灯摆动的节律性吸引住了———观察每摆动一次的时间相等吗?摆幅大些,每摆动一次的时间还相等吗?——提出疑问和假设伽利略模仿吊灯进行实验,研究摆的特点——实验探究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分析得出结论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做一回小小伽利略:伽利略开创了将科学思辩与实验方法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先河,青年时代的伽利略第一次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对摆动的研究。

让我们模仿伽利略来做一回探究实验。

(活动卡P7)做一回小小伽利略:观察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做一个如图所示的摆将摆球从中央静止的位置向侧面拉开一拳宽的距离然后放手,观察摆动的情况。

记下观察到的现象(活动卡P7)。

做一回小小伽利略:随着摆动幅度的减小,摆动是否越来越慢了?(怎样测摆动的快慢呢?阅读活动卡P7最后两段)。

观察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做一回小小伽利略:继续观察摆动,两个同学合作,记录当摆动幅度很大、较大、很小时来回摆动10次过程中脉搏跳动的次数,记录在活动卡P8的(上)表格中。

观察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继续观察摆动,用手表代替脉搏,记录当摆动幅度很大、较大、很小时来回摆动10次过程中所需的时间,记录在活动卡P8的(下)表格中。

做一回小小伽利略:观察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摆动幅度对摆动的快慢没有(周期)影响?(填“有”、“没有”)做一回小小伽利略:比较各组同学的实观察验结果,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是否相等?提出疑问和假设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做一回小小伽利略:若不相等,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摆动的快慢?请大家提出假设(讨论,可参考教材P8)。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经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经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经一、培养物理核心素养重要性在高考指挥棒下,有的一线教师,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而是为了实现学生考试高分的目标,教育教学中存在较多功利性的弊端。

教师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完全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容易得高分,学生为了做大量的练习,学得非常辛苦,影响了身心健康,但是对于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却没有真正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

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可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结合。

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积极性有效提高和发散思维,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

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向。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培养物理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物理的根基,对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做出分析,学到其中的精髓,在课堂中彰显学科的价值,促使学生领会精神,并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有效化的学习。

即让学生掌握物理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拥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形成自己的物理核心素养,为进入社会后自主、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三、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一)围绕物理核心概念开展教学物理的核心概念就是运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把传授知识变换成使用知识,促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构成和内在联系。

例如,教师在传授质点的问题时,质点的概念就是“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可以忽略物体的本身大小,也就是把物体当成质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一些假设物体可以看为质点或物体平动时也可以作为质点,但质点的核心概念还是前面所描述的,因此老师应该围绕核心本质去讲,和学生探讨后面情况发生的原因,围?@质点的核心展开讨论,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高中物理 第二章 伽利略学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高中物理 第二章 伽利略学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习目标】1、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历史。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观察—思考—推理—猜想—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问题导学】请同学们手拿一块橡皮和一张纸片,放开后,橡皮和纸片从静止开始下落。

我们可以看到下落的较快。

我们能否据此推出结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阅读课本,讨论回答以下问题:目标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观点)1、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认识是什么?2、结合当时的环境,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目标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一、逻辑推理请简述伽利略的逻辑推理过程。

伽利略的逻辑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伽利略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

二、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一定是一种的变速运动,下落物体的速度随时间是变化的,即下落物体的性质是直线运动。

三、实验验证1、数学推理:运用数学推导的方法得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符合________。

2、实验验证: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①斜面倾角一定时,小球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②改变小球的质量,只要倾角一定,小球加速度都是________的.③增大斜面倾角,小球加速度________.④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目标三: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这种方法到现在仍然一直是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追寻科学领域的足迹

追寻科学领域的足迹

追寻科学领域的足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一直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从牛顿的三大定律到量子力学,科学的发展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学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这些足迹,探索科学的奥秘。

一、探索的勇气在科学领域,探索未知的勇气是每个科学家必备的品质。

从哥白尼到开普勒,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精神,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二、严谨的态度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是无可置疑的。

每一个科学家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研究,以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否正确。

即使是一个微小的数据误差,也可能会改变整个科学研究的走向。

例如,孟德尔通过长期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定律,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这个发现的得出需要科学家们具有极高的耐心和严谨性。

三、合作的力量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和合作。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单个科学家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

从实验室的研究员到大学的教授,再到科研机构的专家,他们共同合作,攻克难题,推动科学的进步。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就是全球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持续的学习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

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持续学习,以跟上科学的发展。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终身学习者,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边界。

比如爱因斯坦,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五、创新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科学家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源于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比如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__足迹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__足迹

《足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聆听《红星歌》。

2、学唱《雨花石》。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

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3)熟悉歌曲《红星歌》的曲调,知道歌曲的歌词涵义。

2、情感目标: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3、能力发展目标: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

教学难点: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过程:一、聆听《红星歌》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与探究]
[课题]沿着伽利略的足迹
[内容]阅读课文P 7《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后,仿照伽利略的方法实验,讨论课文P 8中的几个问题.
[过程]首先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对摆动研究的起因、研究的过程、方法,最后得到的结论.然后自己设计实验,仿照伽利略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验经验,再回答问题.
(一)约几个同学去玩荡秋千
(1)握住秋千的座位,向后走几步.
请你的帮手从你开始荡时计时,10 s 后告诉你,计算10 s 秋千来回摆动的次数.
(2)请你的同伴坐上去,从你原来的位置开始荡,计算10 s 秋千摆动的次数.
(3)请你的同伴坐上去,从比原来远的位置开始荡,计算10 s 秋千摆动的次数.
注意:每次摆动时都不要推秋千.
[结果]每次摆动的次数一样.
(二)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荡秋千中的结果.
材料:线、皮圈(或不同质量的球)、较重的书、桌子、秒表或有秒针的表、剪刀、尺.
步骤:剪一段和桌子高度一样的线;将线的一端固定在皮圈
(或小球)上;另一端固定在尺的末端,把尺放在桌面上超出桌
子边缘10 cm ;用书压住尺子,如图:
(1)将皮圈(或小球)拉到一侧某位置A 放开.测量在10 s
内摆动的次数.(注意:偏角要始终小些,偏角不能大于10°)
(2)将皮圈(或小球)拉到一侧比原来位置高的地方B 放开,
测量在10 s 内摆动的次数.
(3)换一个质量稍大或稍小的小球拉到A 位置释放,测量在
10 s 内摆动的次数.
通过比较发现,摆动的幅度及摆球的质量不影响摆动的次数.
(4)将线剪短到原来的4
1,将皮圈(或小球)拉到一侧释放,并测量在10 s 内摆动的 次数.
结果:将线缩短时,摆在10 s 内摆动的次数就会增加.
[结果]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了解了科学家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
[问题讨论]
1.伽利略是生活的有心人,正是他时时处处对生活细心的观察,才使他从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发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
2.伽利略不仅善于细心观察,而且善于动脑筋,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在观察到此现象后,接着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和这种现象联系的诸多因素如摆长、摆球质量、摆动幅度会如何影响现象的发生,幅度增大,每次摆动的时间还一样吗?
3.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任何的猜想、假设都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它的正确性,伽利略正是用严谨的实验,证明了他猜想的正确性,对摆动规律的圆满解释提供了事实依据.
4.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己探究活动中的体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拓展思维]
根据这次探究活动得到的结果,如果同学家里的摆钟走得快了,应如何调整?走得慢了又如何调整?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