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正在以疯狂的速度涌向我们。
我们在不断地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
此时,“读者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一、什么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读者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各种领域的文本的客观、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读者意识”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具备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方法1. 提高阅读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就需要让学生对读书有足够的兴趣。
班里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读书推荐,或是请来一些有经验的读书爱好者给学生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我们还可以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读书,这样可以让他们慢慢地进入读书的世界,培养出自己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分析能力其次,学生要提升自己的读者意识,必须掌握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品味词句,结合篇章全文,分析并独立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和主旨的背后含义。
在教学生阅读文本时,特别需要注意深层次的考量,别忘了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并思考问题。
3.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另外,想要在读书中提高“读者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考能力。
问自己问题的能力和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思考的一种形式。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经常提供多种不同出路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思考。
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读者意识”。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要想达到“读者意识”的积极效果,读书能力也要得到充分培养。
学生可能会抱怨看不懂某些单词,完全没有视野,或闲看书容易昏天黑地,怀疑不能学到什么。
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是一个启迪过程,同时也要提供各种阅读技巧,帮助他们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强化他们的“读者意识”。
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刘学红一、问题的发现与描述(一)一封封没有发出的信一天,在四年级老师的办公桌上我发现了许多没贴邮票的信封,出于好奇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真的有信。
哦,原来是老师在教学生写信和写信封呢!既然写好了为什么不真的发出去?学生在信中写了什么,会不会真的有要紧事要告诉收信人?但我想如果学生知道他们的心血、心声就这样随意地被搁置在这里,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学习任务时,他们还能像这次一样去认真对待吗?(二)一种难写的习作开学初我在新接的四年级班里做了一份问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认为哪类文章写起来困难?全班36份有效问卷,13人认为写景文章困难,百分比最高。
数据验证了我平时的观察结果,学生们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为什么还认为写景文章难?张志公先生对此有过明确的阐述:“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
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
我认为,不管不好。
学生熟悉北海,却对着《北海》发愣,就是因为写作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其结果,学生只能憋出一些话来说说”。
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就是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定位、阅读需要、阅读期待等因素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有了读者意识自然也就不会把学生写给收件人的信搁置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读者意识缺失的现状通常,学生的习作写完之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
而即使是教师,读完以后也很难通过几句评语反映出真实多样的感受;教师费尽心思整出的评语也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造成了读者意识的缺失。
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
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不考虑要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写作应加强读者意识
写作应加强读者意识作者:陶然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2023年第03期写作文是给自己看的,更是别人看的,所以心中有读者,也就是有读者意识才能写出引起读者共鸣的好文章。
一、培养“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倘若同学们写作时不注意“读者意识”,会制约自身写作能力的发展,无法与读者有效交流,会造成一种错误的写作。
例如,在写书信时,根据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话语方式有所不同:对长者要谦敬,对同辈及晚辈则会用另一个语气。
如《陈情表》之所以能够打动晋武帝,原因是李密对表文的交流对象晋武帝已经有了正确而深入的了解,因而言辞得当达到了辞官目的。
其实,当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发现“作文,作文,写出来就疼”与行文“假大空”的现状,归根结底也在于缺少“读者意识”。
对很多同学来说,写作是为写完作业而写,为应试而写,是因为没有“读者”意识,因而,写作文也就变成了一个包袱。
相反,如果有确定的读者群,便能获得无形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愿意和读者交往,愿意在网络、手机上互动,正是这种原因。
如一位学生曾经描写过一段爷爷一边砍柴一边唱歌的经历。
对于这一描写,同学们阅读后表扬了他,而且说自己由此联想到契诃夫笔下的经典著作《凡卡》,夸赞他具有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听了表扬之后,这位学生甚至将契诃夫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个遍,树立了极强的写作自信。
由此可见,如果同学们用欣赏的态度阅读同学的作文,能够极大地点燃潜藏在其内心的写作热情,同时激励他们写出更优秀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由此可见,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应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心中有“阅读对象”,笔下才能言之有物、语之有情,言之有理。
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自古以来就有注重“读者意识”的说法,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还是不足。
写作中,同学们心里并没有读者,作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获得好成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写作文就是给教师看的认识。
于是,老师便逐渐异化为“唯一的读者”——教师。
顺应·征服·提升——论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
顺应·征服·提升——论写作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一种交往的形式和手段,每一次具体写作都是要把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理解感受等告诉他人,也希望从读者的阅读反馈中获得认同。
可以说,交往、交流、交际是写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写作的本质内涵。
为了达到写作有效交往的目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时时考虑到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指进入写作行为的人自觉确立阅读对象的意识。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种确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立读者群体,即确立诸如读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年龄、性别等,解决“写给谁”的问题;其次,确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心理反应,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在整个写作活动中,读者不仅参与并推动着写作活动的进行,也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一个时期以来,在写作界,无论是理论研究亦或是写作实践,比较注重“写什么”和“怎么写”,却忽视了“为谁写”。
这样的状况,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写作越来越演变成私人化的“独语”,写作的“小众化”倾向呈现强势的劲头,失去了与大众沟通的可能。
一、“读者意识”写作观溯源“音为知者珍,书为识者传。
”中国古代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作品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接受主体。
其中“空纳万境,白多余韵”的空白意识,“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知音意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自得意识,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接受意蕴。
刘勰说“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作家创作出“国华”式的作品,其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为美感效应。
中国古代诗论家常说的“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三分诗,七分读”等等,都是对接受主体审美感受和领悟的形象描述。
同样,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
写作技巧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写作技巧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作为作家,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读者对我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新闻报道,都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来激发读者的情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一、以情动人人们常说“情感爆发”,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
在写作中,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状态、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例如,描述一个失恋者的心情可以引起读者对爱情和失落的感同身受;描写一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深情对话可以引起读者对亲情的思考。
通过情感的煽动,读者会更容易被作品所吸引。
二、运用感官描述感官是我们与外界交互的重要途径,通过感官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场景和情绪。
在描写中,我们可以运用五感来传递信息,如通过视觉描述来表达一个景色的美丽,通过听觉描写传达一个声音的悦耳,通过嗅觉来表达一个气味的奇特等等。
这些感官的描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
三、运用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用类似的形象或情境来表达某个含义或情感。
通过比喻和象征,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义。
例如,用“灰暗的黑夜”来比喻一个人心情低落,用“如花般美丽的微笑”来形容一个女孩的笑容,这些比喻和象征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
四、运用对比和冲突对比和冲突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或冲突的描述,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对比可以是事物的外表和内在的对比,如一个娇小的女孩内心却充满勇气;冲突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误会而产生的情感纠葛。
这些对比和冲突会引起读者相反的感受和情绪,从而激发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
五、运用反转和悬念反转和悬念是一种写作技巧,通过改变情节的走向或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读者意识缺失的应用写作教学困境与对策
理 文本所 涉及 的公 私事 务 , 和文 本作 者 沟通 信息 、 交 流感 情 , 也称应 用 文 的特 定读 者 。 非指 定型读 者 则指 非 必须 阅读 文本 的人 ,他们 阅读文 本是 基 于个 人需 要, 而非 处理 文本 所涉 及 的事务l l 】 。读 者意 识是 指作
者在写 作过 程 中 自觉 地把读 者 的对象 定位 、阅读需 要、 接受 水 平 、 接 受心 理和 审美兴 趣 纳入 自己思维 活
第2 7 卷第 2 期 2 0 1 3年 4月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W UHAN COMMERCI AL S ERVI CE C OL L EGE
V 0 1 .2 7 No . 2 Ap r i l 2 01 3
读者意识 缺失 的应用写作教 学 困境 与对策
境下 , 学 生学 习似 乎就是 为 了课程 考核 过关 , 其 写作
动机不 足 , 写作 兴趣 淡薄 , 也 就不可 避 免地 造成 了应
用写作 教 学 困境 。 这 主要表 现在 学生 厌学 情绪 较浓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2 作 者简 介 : 叶 蓉( 1 9 7 4 一) , 女, 武 汉 软 件 T程 职 业 学 院 副教 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人 文 素质 教 育 。
高 教
实 践
叶 蓉
:
读 者意识缺失 的应用写作教学 困境与对策
பைடு நூலகம்
者必须 深入 研究 读 者对象 , 从 读者 的 阅读 期 待 出发 , 从 应用 写作 的规 范 出发 , 精 心选 材立 意 , 合理 布局 谋
一
词 语气 生硬 , 学校 对 己方缺 少尊 重和信 任 , 迟 迟不 愿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11-10T02:37:06.092Z 来源:《教育学》2022年8月总第294期作者:秦玮玮[导读] 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考虑受众,没有受众的接受或认同,表达就不会产生效果。
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233700摘要:目前,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呈现“读者意识”缺失,也反映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
本文旨在研究高中英语写作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高英语书面表达的文章的表达效应,培养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读者意识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考虑受众,没有受众的接受或认同,表达就不会产生效果。
学生的写作,从表面上看,确实符合命题写作要求,也确实是文章,但从表达的效果方面去衡量,写出的文章可读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呈现“读者意识”缺失,也反映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
一、英文写作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意义和价值“读者意识”的培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而言,主要体现下述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读者”是写作的初衷。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明确读者,才能确定特定的问题、特定的语句乃至特定的语气,进而陈述己见。
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读者”所需,才可能以诚挚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与读者交流;任何“读者”模糊的写作都是盲目的、被动的写作,必然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如此的英语写作只会是任务和压力,不会带有任何的热忱和真意。
2.认清“读者”有助于理清写作逻辑。
为实现交际目的,写作者必须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与读者在情感、思想、理智、态度等方面的统一(陈圆圆,2012),从而在观点陈述的过程中生成disciplined thinking和critical thinking,形成语言优美、逻辑清晰、观点有力的文章。
认清读者,学生才会更加相信自己的作者身份,更有身为交流另一方的角色感,从而理性思考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读者意识视角谈作文教学
108I!作#$I从读者意识视角谈作文教学◎周卫东朱自清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缺少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少读者意识造成的。
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自觉地和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的,和面语言文明体地进行交流和通”。
就明的课标准把学生的读者意识纳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中来了。
也是传意“写和“彳写”上所X%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作、教学 ,把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作学生写作进行,I 成要写作就思写的读者意识。
第一层任务:发出呼告,强化读者的磁场力在写作的时候,为学生受到读者的存在,要的就是学生写作的时候的出,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时时出,把在的读者生活中的人,及时出。
不是情的流,「是在时时学生不读者,方学生读者的D体的文章,是明显的语言行为的,语言行为具体的情,促进学生够直接站在读者的角度完成写作D例如:在一次电视招聘节目中,一个博士问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和自己的学习更为适合?评委直接回答道:名校的学生要胸怀天下,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先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你这样的想法和问法愧对多年来学校对你的培育。
这样的交锋引起了观众的哗然。
请你代表这位博士写一个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回应评委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表达合理;②必要时可以呼告观众;③论据要合理第一 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题目的具体情境中,完成一系列的“规定动作”,问题的难在于如何在文章的“必要处D在课堂上,和的学生是复习了《一次演讲》,在篇文中,闻一多生多次使不的,频繁的听众,“你”和“你特,X彳民大众,人民大众揭露罪恶的敌人,X来号召进步士。
所,篇文在七十年之再次阅读,仍受到在在的。
因,作为位博士生在面评委和观众的时候,也要根据表达的不同准确的称,引起的意。
其次学生在讲话中要时地听众进行合理的,例如,开部X唤起注意”的称,文章的中间部“请意,虑的是如何挥自己的特长……”X时吻合了评委的期待和国家的需要,大家同意我的观吗?”等语句激起读者的共鸣D第一上是表,是通时称的提,够效高读者的在,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心里就常存在X,就无间学生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
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
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要写好议论文,一定要培养读者意识。
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读者意识造成的。
因为在不少同学看来,作文都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面对这个让同学们畏惧的唯一读者,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达欲望,多半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写作。
写应用文要有读者意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写议论文也要有读者意识,而且这个读者意识很重要,恐怕有人不一定赞同。
其实不管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读者意识。
培养读者意识,对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自由写作一般有明确、真实的读者,并且读者是多样化把这篇文章写好了,能让那些读者读后产生共鸣,并且接受你的意见,从此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善莫大焉。
有了特定的读者,我们就知道是为谁而写,写了要达到什么目的,写得好能有价值和意义。
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是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力之一。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者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写作活动的内部动力。
读者的反馈影响着作者后续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因此,强化读者意识能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二、读者意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交流姿态、语言和表达方式语文教育家夏■尊认为读者意识是写作的最基本方法,他认为写作须首先考虑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性质、为文动机等问题。
为求文章适当,他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作了周详的考虑,提出了六个执笔为文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即探究作文目的,明确文章要给读者带来什么;二是“是什么”,即明确文章中心,弄清文章要写什么,力求使读者明了;三是“谁”,即明确作者地位,明确自己应以何种姿态与读者交流;四是“什么地方”,即弄清文章的应用环境,确保自己的言语符合相应的场合;五是“什么时候”,即强调文章的时代观念,检验自己所说的话是否合时宜;六是“怎么样”,即强调文章的写作方法,明确哪种表现形式更容易使读者接受。
培养学生作文时的“读者意识”-文档资料
培养学生作文时的“读者意识”培养作文读者意识作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既然是交流,那么双方就应该有所共鸣。
而想要通过作文的形式与读者达到共鸣,首先就应该具备“读者意识”,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充分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考虑,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时的“读者意识”,在这里,笔者就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总结,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一、作文“成型”源于作者,“成就”源于读者1.读者的阅读需要是作文的方向作文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平台,在作文中,作者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但是,作文并不是作者个人的事情,而是应该与读者共同成就的事情。
若是作品出来之后,并没有读者,或是读者无法欣赏、体会,那么这个作品对于他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对于作者来说自己的思想也是被封闭在一个角落无法抒发。
在作文时,作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读者们需要的是什么、乐于接受的是什么、想要得到的又是哪些方面的共鸣。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显而易见它是很成功的一个作品,它能感染并影响到无数的读者,就是因为作者找到了当时时代人们所需要的是怎样的作品。
在《红楼梦》之前,无数概念化的宣扬忠孝节义的文学作品已经供过于求,人人都能想到的东西再去强调已经没有意义。
于是曹雪芹就根据读者们的需要找到了作文的方向,摒弃千篇一律的忠孝节义风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再现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现实,直击人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2.读者的阅读习惯是作文的框架在美学中有这样一种概念,叫做“期待视界”,它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所谓“期待”就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未来景象;何谈“视界”,就是人们能够看到的东西。
那么,相信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心中都会有一个“期待视界”,读者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通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触动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将自己的期待转化为现实,作者的描绘和自身的情感得到碰击并且融合,二者融汇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抱怨作文难写,教师感慨作文难教。
学生作文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但从广义上看与作家写作是一脉相承的。
读者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从读者意识的角度阐述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希望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改;作文教学;读者意识一、对“读者意识”的关注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其是十分关注的,主要存在于关于写作的一些文字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孔子曰:“为文之道:‘辞达而已’,‘辞达’则意显”,从文章学的角度强调写作时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
近代语文教育家对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梁启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进行阐述,指出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要做到对事实和读者负责,让读者完全明白。
夏丐尊首次把读者意识作为写作的最基本方法。
他认为写作须首先考虑读者的性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动机等。
朱自清从方法层面提出: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
对“读者意识”的最新研究是在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之后。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上首次对写作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明确规定: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别人分享写作的快乐。
从上述课程标准来看,把读者意识的相关规定写进课程标准,是从未有过的,可以说是一次写作理念的革新,明确指出写作要指向读者对象。
至此,写作要关注读者的意识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和铺开。
二、培养“读者意识”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在写作教学中,作者的文章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判断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读者的评价度。
读者的反馈影响着作者后续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什么是读者意识
什么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这一概念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中,有着自身的内涵,即教师意识和考试意识,而这就是“目的”、“对象”或“需要”等的真实意义。
在国外,教师是被判定为“不真实”的读者,或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那考试就更不在“读者”范围之内了。
什么是读者意识呢?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者”。
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
同时,这个“读者”,按国际写作组织的倡导,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
也就说,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
有一个事例能充分验证之。
我国作文教学中,讲究“一题多做”,是指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反复多次;与我国作文教学“一题多做”不同的是,美日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是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写作对象,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
前者的“读者意识”或者说必须服从的“读者意识”基本是针对具有霸权主义的“教师”,修改的文章还是那文章本身,至多是比先前精致而已;而后者却是针对“不同的读者”,因而就有了不同的一组文章。
写作教学当重视“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当重视“读者意识”作者:肖德昶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一、“读者意识”与缺席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该对象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其他人;它可以是具象的人、物、事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意志、思想等;而且此对象可具有个体性、私密性、独特性等特征,也可以具有宏大性、社会性、普遍性等特征象。
在写作活动中,作者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预先“选定”好或显而易见或隐含其间的倾诉对象,“选定”好的对象又将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作者的行文风格产生相当的反作用力。
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诗缘情”这两种最为经典的文学本质观,就充分体现了创作主体预先“选定”好的“志”或“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行文前就越是重视对倾诉对象的选择,其读者意识也越为强烈。
比如开创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伟大诗人屈原,其作品的倾诉对象就是预先“选定”好的圣君“美人”、高洁超凡的“我”。
然而在中学生写作活动中,“读者意识”往往不太被重视(或者说对读者意识的关注常是“无意识”的)。
对此,曾在小学任教多年的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就深有感触:“学生从学习写作的第一天起,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一人。
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勿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1]可以说,无论是学生的写作活动还是教师的写作教学,更多时候比较重视的是“怎么写”(即写作本身,包括语言、结构、技巧、构思、立意等等)的问题,而容易忽视对“读者意识”的强调。
我们作文倾诉、交流的对象是谁,潜在的读者是谁,学生往往不会有意地去“计较”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读者意识”的淡薄,归根结底源于对概念的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与高校教学相比,中学教学更关注“知识、技能实践”(题海战术便是这种倾向的极致演绎),而较少关注概念、理论。
激发读者兴趣的写作技巧总结
激发读者兴趣的写作技巧总结写作是一门艺术,而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则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无论是在写小说、科普文章还是新闻报道,激发读者兴趣都是让作品生动有趣的关键。
本文将总结一些激发读者兴趣的写作技巧,帮助写作者们提升自己的文笔,使读者乐于阅读。
1. 开门见山很多时候,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最关心的是作者到底要讲什么。
因此,写作时要尽量在开头引发读者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
可以通过令人震惊的事实、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引用有趣的对话来吸引读者。
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 描述生动细腻写作的另一个技巧是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人物、场景等。
将五感融入描写当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信息。
同时,选择形象鲜明、富有张力的词语和句子结构,能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兴趣。
3. 结构安排合理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决定文章流畅度和可读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确立清晰的文章框架,分析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好相应的段落。
其次,在每个段落内部,可以使用分点、列举、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加清晰流畅。
最后,合理运用过渡句和承转句,将各段之间衔接得更加自然流畅,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4. 采用故事情节人们对故事总是有着强烈的兴趣。
在写作中,运用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可以通过编写真实的案例、描述真实的人物经历或者创造虚构的故事情节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更具有代表性。
而且,故事情节的运用还能够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愿意继续阅读并参与其中。
5. 创造引发思考的问题在写作中,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能够让读者积极参与进来,并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增加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激发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让人茅塞顿开的观点,鼓励读者思索,并在读完文章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读者共鸣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与抒发,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而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情感体验,并与作者形成共鸣。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读者共鸣的关系,以及共鸣的意义和影响。
一、情感表达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其中包括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境、运用比喻和象征、展现语言的美感等等。
这些方式相互交织,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文字,并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首先,人物形象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活动,作者可以向读者传达情感。
比如,当我们阅读到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物经历了一番困境后依然不放弃,并最终获得成功时,我们会对他的勇气和坚持感到钦佩和敬佩。
其次,情境的描写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通过刻画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如宏大的自然景观、复杂的社会环境或者平凡的日常生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这些情境的感知,会在情感上与作者建立起联系,产生共鸣。
再次,比喻和象征的使用也能增强情感的表达。
通过运用比喻和象征,作者可以用一个清晰而形象的事物来代指抽象的情感。
例如,用大海来比喻人生的辽阔和不可预测性,用红色来象征热情和爱情等等。
这些象征和比喻在我们的心智中勾勒出深深的情感图景,使我们更容易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美感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运用优美的句子、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修辞手法等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语言的美感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使他们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二、读者共鸣的意义和影响共鸣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这种共鸣对读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首先,共鸣能够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当读者与作品中的情感发生共鸣时,他们更容易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共鸣能够使读者更加投入阅读,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并对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以读者为导向
如何以读者为导向在写作中,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写合同,都应该以读者为导向。
只有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本文将介绍如何以读者为导向进行写作,包括了解读者需求、采用清晰的语言和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方面。
第一部分:了解读者需求写作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读者的需求。
只有清楚地知道读者关心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按照他们的期望进行写作。
有几种方法可以获得关于读者需求的信息:1. 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获得读者的反馈和建议。
这样可以直接了解他们对特定话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希望在文中得到的答案。
2. 研究:对目标读者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他们的背景、兴趣和需求。
从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获取读者的观点和讨论。
3. 与读者互动:积极参与读者群体的讨论,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这样可以直接与读者沟通,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二部分:采用清晰的语言和结构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你的文字,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和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1. 简洁明了: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2. 逻辑性强:文章的结构应该清晰,每一段落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和论点。
使用恰当的过渡词语,使文章的内容流畅连接,构建逻辑清晰的文章结构。
3. 行文有序:在文章中使用段落划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每个段落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段落之间的转换要自然流畅。
第三部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吸引读者并使他们持续关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必要的。
1. 独立观点:在文章中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这样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2. 丰富内容:提供丰富的实例、案例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引用可信的来源和权威的研究报告,让读者对内容有更充分的信任。
3. 解决问题:发现读者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读者通常会寻求有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指导,因此写作内容应该针对读者需求,并提供实用性的内容。
作文,从关注学生“心理”开始
《作文,从关注学生“心理”开始》摘要: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教师口笔耕,穷思竭虑,只有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寻找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指导,这种现象才可能扭转,在平时批改作文中,很多教师非常吝啬自己手中代表“生杀大权”和“权威人士”的分数,担心分数“放任自流”会给误导学生,通常只给学生七八十分,有的甚至按考试标准只给及格分甚至低分,“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吸引力,对个别心理有障碍、心理有逆反的同学来说,作用显得很微小,教师就要因材施教,作个别的心理类的写作指导,以达到“感化”“融化”的目的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教师口笔耕,穷思竭虑,只有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寻找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指导,这种现象才可能扭转。
关键词:心理;束缚;宽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教师口笔耕,穷思竭虑,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拟就学生写作心理因素方面及为此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作些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
(一)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在训练时文体单一,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不重视实用性文体的写作,脱离社会需要和个体的需要,更由于作文训练倾向于文学化,倾向于用文学性语言,致使缺乏文采的学生体验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
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体会不到成就感在平时批改作文中,很多教师非常吝啬自己手中代表“生杀大权”和“权威人士”的分数,担心分数“放任自流”会给误导学生,通常只给学生七八十分,有的甚至按考试标准只给及格分甚至低分。
学生的数理化可能经常得100分,而学生的作文却罕见有100分、90分的。
这样,致使学生失去提高能力、增强信心的直接动机。
学生会主动找课外理科题演算,却很少主动去记录心灵的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意识:让写作热情真实发生
作者:李翀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回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如2017年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的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而2019年的全国高考卷明确要求写“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这些写作要求,无一不指向了读者,即这篇文章想要写给谁看,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什么目的。
而高考命题的种种趋势,也被人们敏锐地捕捉、发觉。
比如本期,“观点引航”板块中,李一凡老师的《写作中的两种“读者”》,用“读者意识”来观照作文教学的过程与评价,从写作应有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凸显“读者”意识、写作评价中的读者介入三个角度,来阐释读者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唤起人们对“读者”这一虚拟群体的重视。
无独有偶,在“聚焦高考”板块,我们看到张继元老师《交际性写作的回归:中学写作教学目标的再度审视》中,强调了写作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回归真实的语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写作。
真实的语境,暗含着真实的交流对象,作者不仅要明确写作意图,更要明确写作的对象。
在朱再枝老师的《基于情景化驱动的高考作文价值研究》一文中,他提出写作2019年的高考作文需要落实身份意识,身份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和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又要求在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
概言之,情境化的作文的写作要求是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交际性写作,还是情境化写作,抑或是任务驱动型写作,不管以何种教学观念来剖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在提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有读者意识。
这里的读者意识,并非是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曾指出的读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而是头脑中的假想读者,是写作之初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读者,并非写作完成后的真实读者。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后,对作品的接受,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是“接受美学”,它把文艺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的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上。
现在所说的读者意识,则是在写作时对写作对象的正确审视,对写作要求的准确把握。
在整个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写作时真正用心地对待假想读者,写出的文字才可能悦纳于真实读者。
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性情写作还是应试写作,都是文學活动的一种,都是通过将主客观世界用或真实性或艺术性的语言,行之成文,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写作时牢记读者意识,才会跨过时间和空间,将心之所想倾诉给你的假想读者,让表达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诱使学生进入情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倾吐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