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db66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e.png)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74fcc9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f.png)
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凝结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起源、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苗族的起源与发展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苗族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巫蛊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擅长土耕,尤其擅长水稻的种植与农耕技术。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历史的发展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区中,苗族与藏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互相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苗族的传统习俗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在节日中举行盛大的鼓舞、舞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
在婚嫁方面,苗族还有独特的“吃擂”仪式,新娘会在婚礼前数天只能吃粥,以示纯洁。
而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打花枪、跳花灯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尤其以女性的服饰和发饰最为引人注目。
女性每年在花甲之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接骨节”,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服饰和发饰艺术的机会,也是觅得美满姻缘的标志。
苗族女性的服饰多以手工刺绣和彩色缎带为主,颜色鲜艳、绣花精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的艺术形式苗族艺术形式多样,多以歌舞、织布、造型艺术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声誉,而苗族织锦更是享有盛誉。
苗锦是苗族人民采用特殊的织布技艺制作而成的,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苗锦的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以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景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人民还以剪纸、木雕、竹编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b5d916cd67ec102de3bd8978.png)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1.苗族民风民俗简短的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2.苗族的习俗,要简短的苗族婚俗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榘,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9ff993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f.png)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e9dbf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3.png)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ece436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8.png)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又称“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牛、斗鸡、射箭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苗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苗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 苗族创世史诗》记载了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苗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既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肉等。
在服饰方面,苗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苗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苗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4e72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a.png)
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1.民间音乐和舞蹈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
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三、苗族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些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面临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许多苗族人口外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苗族文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f3004fe518964bcf847c16.png)
苗族文化一、苗族历史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荆蛮”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源关系,他们各自都包含有苗旅的先民。
苗族与“九黎”苗族的族属渊源,与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根据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九黎”是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这:地上的一个较早的部落联盟。
“九黎”的首领叫“蚩尤”。
尤”统领的百姓就是“苗民”。
苗族与“三苗”在“九黎”以后,也就是尧、舜、禹时期,“九黎”的后裔通过发展,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
苗族与“荆蛮”“三苗”之后,有关“苗”的记载曾中断过一段时间。
到夏、商、周时期,古籍记载中又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史称“荆蛮”或“蛮荆”,有时又称“荆楚”或“荆”,因其位居南方,又有“南蛮’’之说。
一般认为,“荆蛮”即“三苗”或“有苗”的遗裔,而“荆蛮’’包含有相当多的“苗族”成分。
这样说的理由,一是“蛮’’与“苗”读音相近,二者可以音转;关于“蛮荆”或“荆蛮”的含义,《毛诗正义》说:“蛮荆,州之蛮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蛮荆”即居住在荆州的瞳……而所谓“荆州”,《尚书正义》说:“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看来是一块广大的地区。
在这里,“”字虽不能与今天的苗族相等同,但多少还是包含有苗族的先民在内。
所以说:苗族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期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
苗族是贵州省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旅,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
二、苗族音乐舞蹈(1)歌曲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
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
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42268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7.png)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以苗族的风情文化为主题,我们将从苗族的历史、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公元前30世纪,苗族就已经在贵州地区繁衍生息。
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少数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之一。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喜爱色彩斑斓的服装,女性常常身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并佩戴银饰、花环等装饰品,非常华丽。
而男性则通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上衣,搭配宽松的裤子和宽带腰带。
苗族的服饰多以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绣花图案多为苗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银饰则代表着财富和美好的寓意。
苗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舞蹈,每当节日或重大庆典时,苗族人民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花灯舞等,舞姿矫健而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而苗族的音乐则以独特的乐器为主,如芦笙、口弦等,曲调悠扬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苗族的风情文化还表现在其民居建筑和节日庆典上。
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他们建筑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具有独特的苗族特色。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如苗年、苗族三月三等,这些节日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团结和欢庆的时刻。
苗族的风情文化丰富多彩,从历史传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其独特魅力。
苗族人民以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通过这些方式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苗族的风情文化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苗族的独特魅力。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931c7d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a.png)
苗族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一、苗族文化的概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苗族文化的特点1. 独特的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中包括东南亚语系和藏缅语系。
苗字是苗族独有的文字,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苗字具有高度象形性和表意性,其形态各异,书写方式灵活多变。
2. 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具有鲜艳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民俗性等特点。
不同地区和不同场合下穿着不同款式的服饰,如“花裙”、“蓝色长衫”、“五彩马褂”等。
3. 独特的音乐舞蹈苗族音乐舞蹈丰富多彩,以“大歌”、“板凳舞”、“踩竹马”等为代表。
苗族音乐以“大歌”最为著名,其歌词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苗族节日文化主要包括“芦笙节”、“龙船节”、“鼓楼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庆祝方式包括跳舞、赛龙舟、打芦笙等。
5. 独特的宗教信仰苗族信仰主要分为“木头教”和“道教”。
其中,“木头教”是苗族独有的宗教信仰,其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苗族文化传承1. 家庭传承家庭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会通过讲述民间传说、唱苗族歌曲、制作绣花服饰等方式将苗族文化传承给子女。
2. 学校教育学校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苗族地区,学校会开设苗语、苗字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苗族文化知识。
3. 文化活动各种文化活动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芦笙节”、“龙船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绣花等艺术表演,都能够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苗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苗族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
旅游文化之民俗文化之苗族
![旅游文化之民俗文化之苗族](https://img.taocdn.com/s3/m/3c0179c1a98271fe910ef9b0.png)
挑 花
织 绵
平绣纹样
辨绣纹样
蜡染
剪纸
剪纸
三、服饰饮食
苗族服饰品种众多,以刺绣精美、银饰 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
苗族妇女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 为美,以重为贵。有的盛装银饰多达二 三十斤之重,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 熠熠生辉。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 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 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
返回
三、服饰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红薯、小麦等, 喜吃糯食及酸味菜肴;以辣椒为主要调味 品;
日常饮料多为油茶;
油茶待客
五、节庆风情
苗族节日较多,苗族民间传统节日为芦笙 节。
另还有苗年、龙船节等。
芦笙
芦笙是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由笙管、笙 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一般装有笙 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芦笙小的仅十几 厘米,大的可达三四米左右。现经改革, 芦笙管可增至十几甚至二十几根,音域更 加宽阔。不仅能吹奏各地苗族的曲调,还 能吹奏现代流行歌曲。
对歌
四面鼓
毛古斯舞
六、建筑宗教
苗族住宅一般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住房一般为木制平房或吊脚楼。
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少数信仰天 主教、基督教。
苗 寨
七、民俗旅游
黔东南苗侗文化游 1、贵阳--凯里--上郎德--台江(施洞)--剑河
(温泉)--锦屏(隆里古镇)--黎平(红军旧址、 翘 街 、 天 生 桥 等 ) -- 去 湖 南
2、贵阳--凯里(青曼、南花苗寨、 寨)--雷山(上郎德、西江苗寨)--榕江(车江 侗 寨 ) -- 从 江 ( 高 增 侗 寨 、 岜 沙 苗 寨 ) -- 黎 平 (肇兴侗族鼓楼群、地坪风雨桥)--广西桂林
贵州的苗族文化
![贵州的苗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398ed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e.png)
贵州的苗族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多元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苗族文化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的苗族文化,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艺术表达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尊重山水,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歌曲、祷告等形式,彰显了苗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苗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女性喜欢穿着精美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些服饰通常由苗族妇女亲手制作。
她们使用丝线、棉线等材料,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
这些绣花服饰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苗族男性还有着独特的服饰风格,如蓝色长衫、白色长裤等,呈现出朴实而又独特的风格。
苗族文化还以其多样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闻名。
苗族人民喜欢跳舞,他们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如花灯舞、踩竹马舞等。
这些舞蹈通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芦笙、口弦等。
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而闻名,能够充分展示苗族人民的激情和活力。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银饰、木雕、陶瓷等物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的银饰通常由纯银制成,形状各异,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银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
苗族的木雕和陶瓷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常常被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苗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苗族人民秉持着勤劳和坚韧的精神,为贵州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8e1d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2.png)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彝缅语族,有苗文和汉字两种书写方式。
苗族的传统信仰是“木鱼敲击”教,同时也受到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影响。
苗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杜莎舞是苗族最为著名的舞蹈之一,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和集体意识。
而苗族的服饰则以织锦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芦笙节、龙抬头等,其中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农历新年”节日。
在苗年期间,苗族人民会举行祭祖、祈福、竞技、舞蹈等活动,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祈求。
总之,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1 -。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87f5b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5.png)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风俗特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服饰装扮、节日庆典等方面。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苗族的风俗特点。
一、苗族的生活习俗1.古朴而勤劳的生活方式:苗族人民是勤劳而勇敢的,他们通常居住在山区和较为偏远的地方,过着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生活。
2.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苗族人民主要以种植作物为生,以水稻为主要粮食,同时还种植玉米、大豆、蓖麻等作物。
他们非常擅长种植水稻,智慧型梯田是苗族人民巧妙的创造。
3.重视环境保护: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崇尚自然,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在搭建房屋时会尽量选择与自然环境搭配的材料,不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二、苗族的婚丧嫁娶习俗1.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苗族婚姻以父母之命为主,通过纳彩礼和过花门的方式,女方嫁入男方家庭。
同时,苗族男女在婚礼上穿戴华丽的节日服饰,举办盛大的婚礼庆典。
2.独特的丧葬习俗:苗族人民非常注重对逝者的丧葬仪式。
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能够得到永生,因此在丧葬时要进行多种仪式,包括丧家头发染黑、排灵植树、开道祭祀、祭奠等。
同时,苗族人民还注重继承与传承,将家族的祭祀仪式代代相传。
三、苗族的服饰与装扮1.彩色长衫与马褂:苗族男女在日常生活中,身着彩色长衫和马褂,色彩鲜艳且繁杂,通过绣花、刺绣等手工艺技巧展示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2.银饰与头饰:苗族人民钟爱银饰,包括银耳环、银项链、银头饰等。
尤其是苗族女性,头上戴着灿烂的银饰,如角簪、花罗、银冠等,彰显出苗族女性的娇美和高贵。
3.独具特色的发型:苗族女性以长发为美,梳起细而长的麻花辫,并束成花朵形状。
他们还会通过头巾、发钗等来修饰自己的发型,使其更加华丽美观。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1.花山节:苗族人民每到农事忙碌的时候,会举办盛大的花山节,以祭祀土地神、求丰收为主要内容。
整个节日期间,人们戴花、舞蹈、歌唱,欢快庆祝。
2.度苗年:度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
贵州苗族风俗有哪些
![贵州苗族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5fe9f1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7.png)
贵州苗族风俗有哪些
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以下是一些贵州苗族的风俗特点:
1.侗寨建筑:贵州苗族传统的村寨建筑以侗寨为主,建有木
质的吊脚楼。
吊脚楼通常有三层,底层用于存放家畜和农
具,中间层是厨房和休息区,顶层是卧室和起居室。
吊脚
楼突出于山体之上,形成了苗族特有的村落风景。
2.银饰和服装:贵州苗族的女性喜欢穿着华丽的服装,搭配
精致的银饰物。
其中,苗族的代表性服装包括蓝色的大襟
绣花长衫、黑色的长裤和腰带。
女性还喜欢戴着银质的耳
环、项链、手镯、腰饰等饰品,这些饰品常常精美且繁复。
3.花山节:花山节是贵州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传统
的婚庆节日。
节日期间,村寨装饰得五彩斑斓,人们穿着
节日盛装,进行舞蹈、歌唱、荡秋千等庆祝活动。
节日期
间还会进行传统的苗族婚礼仪式、相亲和婚配活动。
4.阿妹赛歌:阿妹赛歌是苗族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常
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进行演唱。
阿妹(即女歌手)用咬丝
和托声的技法演唱,歌曲内容通常讲述爱情、婚姻、生活
等主题,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祝福。
5.赛龙船:苗族有传统的赛龙船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份举
行。
人们装扮成龙形,以龙船竞赛的形式庆祝丰收和祈福。
以上是贵州苗族的一些风俗特点,这个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
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7a069f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b.png)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24d34b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5.png)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的风情文化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苗族的风情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服饰、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和建筑艺术。
苗族的服饰以女性服饰最为著名,苗族女性穿着华丽的彩色长衫、蓬松的短裙和银饰,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苗族女性的头饰更是独具特色,有各种不同的款式和造型,其中以银饰为主,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华丽而又神秘的感觉。
苗族的音乐舞蹈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舞蹈动作矫健而有力,舞姿优美而富有感染力。
苗族音乐则以竹笛、芦笙等乐器为主,音乐节奏欢快,旋律悠扬,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苗族的节日庆典也是苗族风情文化的亮点之一。
苗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龙船节、苗族婚礼等,这些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其中,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跳芦笙舞、放烟火、祭祀祖先等。
苗族的建筑艺术也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
苗族的传统建筑多为木楼,楼层高大,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富丽堂皇。
苗族的木雕工艺也非常出色,
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总的来说,苗族的风情文化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苗族的服饰、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和建筑艺术都展现出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
通过了解和学习苗族的风情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77d309e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4.png)
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和风俗独具特色,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传统信仰、节日习俗、音乐舞蹈、服饰特色等方面,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一、苗族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先后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形成了苗族社会。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
二、苗族的传统信仰苗族的传统信仰十分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等都是有神灵的。
他们还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是保佑自己家族的神灵。
此外,苗族人民还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
三、苗族的节日习俗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盛大节日。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独具特色的舞蹈,演奏芦笙和其他乐器,庆祝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四、苗族的音乐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苗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生动,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苗族的音乐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五、苗族的服饰特色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男子喜欢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紧身裤,女子则喜欢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和花环,非常美丽动人。
苗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穿着,也是重要的礼仪和婚嫁仪式的必备。
六、结语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7704fc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7.png)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
风俗: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苗族的习俗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苗族的婚恋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苗族的民族文化美食文化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重要节日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
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
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
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
《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
《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
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住很长一段时间,后因人多地窄,又分批分期迁往榕江、剑河、台江交界处,最后陆续迁入台江,形成现在外聚族而后的格局。
《苗族古歌》叙述迁徙的路线曾经过的方休担,,,,粉羊秀寨,,,,纲方细朋,,,,粉羊细乃,,,,翁反翁
留,,,,翁整能,,,,奶达,,,,荣良,,,,最滑,,,,荣广,,,,荣更,,,,荣鹞,,,,荣有,,,,翁有空,,,,皆养动散,,,,皆养动所,,,,皆养细躲,,,,掌耶蒙,,,,德日西泥,,,,甩西、天西(今榕
江境),,,,方西(榕江城),,,,共丢办(榕江沙江六百塘),,,,娘友娘路(丹寨),,,,九商兄汪、杨英杨营,党固松计(今剑河县境)等地居住。
又陆续进入台江东南部的南宫、交密、东扛、交江,方召、翁脚登交等乡村,然后向城郊及西北部地势较低的革东,革一、施洞等地迁徙。
定居台江的时间约在两千年前左右。
社会组织
(三)部落联盟
苗族部落联盟若干个“江略”(氏族)组成,是苗族早期最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台江苗族先民主要有“方”、“黎”两个部落联盟,民间常称为“九江
黎”(即九个江略的黎部落联盟,简称九江,汉籍史称“九股苗”),“十江方”。
这两大部落内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商议大事。
有的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在登鲁村和良田九匠,还有部落集会的遗址;有的在战争或重大事情时,联盟以御敌,在今剑河太拥乡的“党固松计”地方,苗族九个部落曾在此立有九个石柱,代表九个部落,然后分支迁往各个地方;雍正十年,曾于台雄杀牛盟誓,反抗清政府在台拱寨筑城设官;清咸丰五年(1855年)3月15曰,以张秀眉为首于今台盘乡掌麻你举行盟誓,起义反清。
这些都是部落联盟的遗风。
(四)江略(又称鼓社)
1、组成和功用。
江略是由若干具有共同血缘的家族组成,也称“鼓社”,是
一种氏族组织,同一江略内严格禁止通婚。
江略形成于原始社会而沿袭下来。
苗族在自理自治时期,江略管理整个氏族的生产、祭祀、伦理及纠纷的调解。
审判,以及与别的江略进行军事联盟等事宜、苗族先民就是依靠江略的这些职能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的安定,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促进文明的提高。
2、鼓主
江略内部分设若干个职位,各司其职。
第一鼓主;苗语称嘎略,由江略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是整个江略的主持者和领导者,地位至尊。
平时不苟言笑,严守禁规,吃饭穿衣有专人服侍,处处显示祖先的民严。
第二鼓主:苗语称嘎雄,协助第一鼓主处理事务,并专职服侍第一鼓主的衣食住行。
如为第一鼓主披上礼服并先扣第一个纽扣;吃饭时先喂第一鼓主第一口饭,然后第一鼓主才吃;喝酒时,先请第一鼓主喝第一口酒;祭祀时为第一鼓主打伞等。
第三导主:苗语称嘎佬,由会念诵祭词的人充任,其任务除了服侍第二鼓主外,还司职祭祀和念诵祭祖词。
第四鼓主:苗语称顶王,掌管军事。
第五鼓主:苗语称顶宝。
掌管财物。
其余的有待尤柳:由第一鼓主的姐、妹夫或女婿担任,参加有关娱乐表演仪式。
嘎那:负责吹笙。
嘎当:负责制作和摆设桌凳。
喝酿:负责保管象征江略的“玉碗”。
霸糯:由四个会唱古歌的歌师担任,分主客两边,祭祀时对唱古歌。
台江苗族的江略很多,从血缘上,除有九江黎,十江方之外。
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黑江”“白江”两种,祭祀时,黑江杀枯牛,踩的是长木鼓;白江杀猪,踩铜鼓。
民国至解放初,从节约出发,很多村寨的黑江渐渐演变为白江,祭祀由繁到简。
3、榔社:苗语称榔,有的由一个大寨组成,有的由居住在同一地域的胞族或若干村寨组成。
榔社如遇重大事件或军事行动,均要举行全榔会议,制定公约,苗语称“告榔”(议榔)。
榔社有固定的议挪坪,坪上立有石柱,义榔时,在此杀牛饮血盟誓,制定榔规及违反榔规的处分办法。
椰社可说是苗族的立法组织,议榔是原始的民主议事制度,榔规是不成文的法律,大多逐步形成后来的乡规民约。
榔社没有常设机构。
有事才议榔,平时,严格执行榔规,相安无
事。
榔头一般推举(或公认)公正严格的长者或里老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