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的概念与原理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接受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首先,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是注重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声韵的运用,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写作感受和心得。

其次,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二是培养审美趣味。

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展示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喜爱。

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情感细腻、叙事动人的小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在其中,欣赏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故事情节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趣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三是培养艺术修养。

通过接受美学的熏陶,学生能够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如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场景描写等,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元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和眼光。

例如,在学习一部文学名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艺展览,观看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与实际的艺术作品互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四是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发挥 学 生的 主 体 性 。 突 出个 性
受 接 受 美 学理 论 的 直接 影 响 . 我 们 在 文 本解 读 方 法 上 由过 去 的 以作 者 为 中 心 、 以 文本 为 中 心 转 而 开 始 重视 研究读者 , 把 读 者在 阅读 中 的地 位 作 用 提 升 到 了空 前高 度. 这 与学 生 的 主体 性 原 则 相 一致 要 树 立 “ 读者本位”
思 考 与 展 示 。 清 朝 人 赵翼 说 : “ 同 阅 一 卷 书 . 各 自 领 其 奥 。” 也都 是 为 阅 读 个性 之显 见 。尽 管 每 个 读 者 的 期 待
视野各不相同 , 但 决 不 会 有 封 闭 的视 野 。 以 人 为 本 , 进 行 多 维 的 阅读 . 已成 为语 文阅 读 教 学 追 求 的 目标 ( 二) 挖 掘、 填补“ 空 白 ” 接 受 理 论 强 调 文 学 文 本
解。 2 . 掌握 课 堂溢 出度
与“ 立 足作 品 ” 的意 识 . 学 生 的 阅读 是 池 与 文 本 的 真 诚而 适 宜 的对 话 . 学 生 应独 具 视 角 . 独 立 阅读 。 按 照 自己 的 兴 趣、 情感 、 理解 、 想 象 等进 行观 照 体验 、 审美 创 造 学 生 学
的。 这 一 切 也 必 将 影 响读 者 的期 待 视野 . 导致 对 文 本 读
解 结 果 的多 样 性 。因 此 , 教 师 必须 以平 等 的 态 度 , 发 扬 民主作风 . 尊 重 学 生 的 期待 视 野 。教 师 的功 能 就 是 在 点 拨、 启发之余 . 充 分 激 活 学 生 的阅 读 能 力 。 一 位 教 师 上 《 西厢记 ・ 长亭送别》 一课 时 , 让 学 生 将 这 一 案 头 文 学 的 文 本 编 排 成 舞 台 剧 。教 师 先 让学 生看 越 剧 《 西厢 记 》 , 然 后 指 导 学 生 比 较 研究 。学 生 对原 剧本 作 了 改 动 . 增 加 了

试论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1)

试论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1)

阅读呼唤“人”的回归——试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邗江职教中心倪福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人学”的高度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番思考。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经过了非常严格而且密集的“阅读训练”,但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或走入社会却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每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阅读主体的“人”失落了!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的接受美学,把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引向读者,引起轰动。

其理论核心是“读者决定一切”,强调阅读中“人“的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读者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倘若能够适当地借鉴和利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些许观点和方法,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承认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就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做些探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内涵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学史教授、文艺学家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 )于1967 年4月13日创立的。

他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讲演中主张美学研究应以“读者——接受者”为中心,所以称为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接受美学是这样揭示作品的存在方式: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文学批评范式,其倡导以读者为中心,认为阅读不是接受者的被动感知,而是接受者作为创造者借助自己的期待视野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的实践活动。

这种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理论对于语文教学中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第一,倡导“读者中心说”,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苏联学者梅拉赫等人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始于它成为接受者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接受者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关系之时。

这种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

[1]在传统观念中,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就直接被称之为作品,但是在接受美学的观念中,只有经过读者接受了,实现了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获得了生命力的文本才能称之为作品,否则,这些文本只能算是“没有表现”的符号。

任何文本,有了读者的参与,才有了灵魂。

接受美学高度强调了文本接受者地位,其核心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研究文本。

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归还学生的阅读主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一开始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停,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或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教参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慢慢地品读,逐步打开思维,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和潜在的审美水平对文本作出解释,创造出一个个合理、丰满而又独特的艺术作品。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篱笆那边》,这首诗形式简短,全文共9行,64个字。

语言朴素,没有任何一个晦涩字词,乍一看意思十分平淡,但是其所传达出来多样意义却是为许多大家津津乐道,特别是其中“草莓”、“上帝”、“我”这几个意象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莫衷一是。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作者:范风云王兆宁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8期内容摘要: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在文本接受中的主体地位,肯定读者具体化和再创造的价值,尊重读者的审美体验。

以接受美学观点来看,阅读教学就是文本接受过程,在阅读中也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多样性解读。

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在“个性化阅读”中老师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个性化阅读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文学批评范式,其倡导以读者为中心,认为阅读不是接受者的被动感知,而是接受者作为创造者借助自己的期待视野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的实践活动。

这种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理论对于语文教学中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第一,倡导“读者中心说”,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苏联学者梅拉赫等人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始于它成为接受者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接受者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关系之时。

这种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

[1]在传统观念中,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就直接被称之为作品,但是在接受美学的观念中,只有经过读者接受了,实现了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获得了生命力的文本才能称之为作品,否则,这些文本只能算是“没有表现”的符号。

任何文本,有了读者的参与,才有了灵魂。

接受美学高度强调了文本接受者地位,其核心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研究文本。

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归还学生的阅读主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一开始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停,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或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教参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慢慢地品读,逐步打开思维,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和潜在的审美水平对文本作出解释,创造出一个个合理、丰满而又独特的艺术作品。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析作 品意 义 时 的 主 动性 和创 造 性 。 同 时 , 由于 作 品 的 意 义 的 实 现在 于作品与师生 的相互 运动之
中 , 是 以 学 生 的 最 终 接 受 为 标 志 ,因 此 这 样 的 接 受 行 为 也 呈 现 出 一 种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的 对 话 特
义 、内 涵 、影 响 、文 学 史 上 的 地
和想象力对作 品进行 了 “ 重塑” , 当 然 ,也 在 “ 塑 ” 自己 ,从 而 重 扩大 了 自己作 为主体 的能动性 。 接 受 美 学 对 于 文 本 和读 者 的
关 系 的研 究 成 果 ,显 然 有 助 于 语 文 阅读课程教 学改革的推动 和深 化 。新 课 程 改 革 在 语 文 阅 读 课 程 目标及实施建议 中要求 重视学生
这 两 者 已经 水 乳 交 融 ,难 分 彼 此 了 。 因此 ,在 接 受 美 学 看 来 ,作 品 的 意 义 来 源 于两 个 方 面 :一 是 作 品本身的 “ 确定性 ”与 “ 不 空 白 ” 所 形 成 的 潜 在 结 构 , 它促 使 读 者 去 寻 找作 品 的 意 义 ,赋 予 他 参 与 作 品 意义 构成 的 权 利 。一 是 读 者 的赋 予 ,读者 只 有 靠 自己去 发 掘 文 本 的潜 在 结 构 ,才 能 从 中
文学作 品的价值 、特性进行主动 选 择 、接 纳 或 扬 弃 的 过程 。 它 同
以 往 文 学 理 论 最 大 的不 同 是 对 读 者 意 义 的 发 现 , 由此 也 引起 人 们
位 、作家的再创造 、作 品价值实 现 等等具 有决 定性 作用 。 因此 , 作 品不 是单 由 作 家 完 成 的 , 而 是
接 受 美 学对 语 文 阅读教 学 的启 示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这对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但应以学生为主。

本文结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简单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主体地位Abstract: accept esthetics emphasi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works by readers and authors create together,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t tells u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ree, bu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universit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simple discusses accepting aesthetic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Keywords: accepting aesthetic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expectation subject position前言: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文学主体的文学观。

它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读者为主体。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导言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通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

接受美学,作为美学研究中的一种流派,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对审美价值的影响,提倡追求个人感受的真实性和内在价值。

本文将浅谈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探索如何借助美学的力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美学注重个体主观感受,强调审美体验的主动性和个人独特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去发现、感受、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美。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学讲座等活动。

通过感受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的魅力,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阅读任务,如情感写作、文学创作、朗诵等。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不同类型的作品风格各异,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起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情感和成长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二、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接受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是情感体验,也是思维活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提升批判思维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文学作品中的物象、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等,来理解作品的细节以及作者的用意。

2.引导学生进行情节分析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架,通过分析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逻辑关系和内在内涵。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成绩。

近年来,教育者们不断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其中,美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许多启示和启发。

一、美学能够使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从而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形成独到的感悟和思考。

在理解文本初衷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二、美学能够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思想理念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强调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往往忽略了美学思想在其中的应用。

美学思想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感知、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更能够在美学思想的引导下,切身体验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内涵,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三、美学理念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提高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理念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感认知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核,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境界和文化底蕴。

四、美学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的学科,不仅重要的是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理念也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通过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学习、欣赏和感受,学生能够将美学思想学以致用,进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美学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探寻和感悟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过程,这一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民锋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2期内容摘要:接受美学强调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重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发现。

它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是什么的理解,对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的看法也大不同于以往,对读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了重大的飞跃,在文学评论里产生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实质意义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70年代开始活跃的文学理论。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特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它同以往文学理论最大的不同是对读者意义的发现,由此也引起人们对文学看法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首先,它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是什么的理解。

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成为作品,但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在内容上还存在许多“空白点”,意义上还有着“不确定性”,文本的实现必须靠读者经过阅读对它具体化,即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对作品不确定的意义加以确定,对内容的空白点加以填补与充实,使潜在的、未被实现的文本转换成已经理解的、具体实现了的文学作品,只有到了这时候,文本才变成了作品。

因此,接受美学所说的作品,是一极的文本和另一极的具体化的结合。

其次,它对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的看法也大不同于以往。

以前人们总是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所决定所赋予的,作家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是“以意逆志”,按图索骥,文学评论对作者原意的探考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但在接受美学看来,作者写了什么相对无关紧要,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一部文学史就是读者的发现史,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影响、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家的再创造、作品价值实现等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作品不是单由作家完成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不是批评的最高仲裁者,读者才是批评的仲裁人。

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王亮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7期摘要: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接受理论把文学的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作品——读者,读者不是被动的承受者和吸收者,读者的“阅读”在文本意义的生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启示读者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

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

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据此理论,我们可以从以往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观念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读者:意义的生成者接受理论认为,当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时,只有读者介入,文学的意义及其本质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依附。

此时的读者被容纳到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读者与文本不再主客二元对立,读者成为创作的最终完成者。

而传统阅读教学认为,作品是作者意向的客体,文本的意义已由作者预设好,学生的任务就是聆听、接受,这必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而接受理论却认为,读者应是第一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阅读不止是方法,它还是一种对话、体验与创造。

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熔铸了自己的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活动,“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读者将文本“空白点”不断充实建构、文本意义在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创作下最终生成后,读者也会品味先哲的深邃,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也会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也会舒展自己自由的生命。

二、文本:召唤结构的开放、交流和建构“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接受美学大师、联邦德国康坦茨大学教授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对美的本质、规律及表现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对人类审美经验及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鉴赏和理解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已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美学提供审美的维度美学研究美的内在规律,使人们能够从审美的维度去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美学来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美的元素,让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感受、评价文本。

1.1 美学启示阅读顺畅阅读美是一种情感的享受,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到情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内容吸引、文笔流畅的文本,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产生阅读上的满足感。

1.2 不同文体的美学特色不同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色。

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体的特点,使其在阅读中获得多种审美的体验。

1.3 美感知觉的培养美的感知觉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

通过欣赏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具备辨别和理解文本中的美的能力。

二、美学启示提高文本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美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文本,把握其内涵。

2.1 文本的韵律美文本的韵律美是指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通过学习韵律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诗意,理解作者运用音韵变化、韵文、节奏等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2.2 文本的意象美文本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意象美。

学生通过美学的启示,可以更好地领会文本中情景的意象特点,并在阅读中进一步发掘和理解作者的用意。

2.3 文本的情感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常通过作者运用的语言、描写等手法来表达。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日期: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

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即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它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决定了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只有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读者才能接受和理解。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将教材这一无声的乐章演绎得有声有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

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

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

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

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尊重期待视野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

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黄逸玲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6年第06期【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与空白,使得作品本身隐含着无数个被诠释的可能性。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采取措施恰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接受美学;空白;阅读教学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众手不举,众口不开”“拘于传统,拘于时代”等令人费解的现象。

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针对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失落、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和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等问题,接受美学中的“文本空白论”和“召唤结构”与我们今天倡导的阅读教学改革有不谋而合之处。

一、接受美学的“召唤”与“空白”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

其代表人物伊塞提出了他最为重要的接受美学概念“召唤结构”。

所谓“召唤结构”是指任何一个文本必然会留下巨大的空层,并且这个空层必定在被阅读的过程中被填补,读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获得了和作者相同的地位,成为文本的创造者。

也正是因为这种创造,所以一个文本才能够不断地流传下去。

20世纪70年代末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文本空白论,他定义“空白”为文本没有提到或没有被作者明确表达出来的意义,是文本中文字部分为读者提供探究文本隐藏意义的线索,为读者的阅读找出一个方法,指明一个方向。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过程完全由不同的阅读反应实现的,即文本意义的产生带有鲜明的个体痕迹。

他不认为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是被动地获得作者的意图,而是认为文本到处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而且这些空白点是连接文本接受与读者再创造的桥梁,其功能在于引起读者给予这些不确定处以明确的定义和理解,进而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接受美学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刘培蕾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年第07期摘要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以个人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知识传授的落实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个体感知,以至于对阅读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难以加深。

本文拟以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中学的阅读教学,分别从期待视野的建构、视域融合的媒介、对话分享的引导等层面强化学生思考习性和理解能力,从中探讨教学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

接受美学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小说教学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文知识教学,一是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系统当中,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辨其中的差异。

从现行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因为学生升学考试的需要,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时候,通常都会将讲课的重心放置于课文的重点知识内容层面上,换言之就是以考试为纲,将文章化整为零拆解开来,逐个分为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记忆,从而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习得与掌握偏向于零散化与细节化。

相反,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过程当中从整体性的观点掌握作品的主旨、思想与感情却变成了不容易达到的目标。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的程式更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但是从动机、兴趣、感受以及创造力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层面来看,这种传统的寻章摘句式的教学方式始终无法让学生自行掌握作品的整体美感,因而使得阅读教学的目的往往无法立竿见影,整体成效不得彰显。

当前教师讲解课文只注重知识性,会注重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作者的生平、重点字词的讲解、修辞以及重要句型上面,而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鉴赏部分则通常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赏析为标准答案让学生进行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剥夺了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主动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的机会,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作品思想以及情感的权利,尤其是当教师主动向学生传达文章的寓意时,这无疑是单向的灌输,而不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与创造得出的。

接受美学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王蓉蓉
【期刊名称】《学子:教材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正>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

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即读者的接受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自身转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来研究文学审美特征的美学理论体系。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观照和审视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王蓉蓉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喻劲梅
2.接受美学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刘培蕾
3.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尹红斌
4.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 牛坤
5.接受美学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喻劲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4-26T12:57:28.247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4月作者:李婧琦[导读]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课堂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缺乏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接受美学强调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主体教学,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婧琦辽宁沈阳市第六十九中学 110000【摘要】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课堂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缺乏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接受美学强调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主体教学,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语文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4-172-01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发端,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作品产生意义的重要因素在于读者而非作者和文本本身。

阅读是作者的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反应。

把接受美学理论恰当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可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限制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调动这一最大的弊端,对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1.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将教参中的答案作为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主观感悟往往因为与教参不符而得不到教师的正面评价和肯定,长此以往学生会放弃自主思考而倾向于迎合教师的答案。

这种忽视学生阅读思维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和创造性思维,学生成了课堂上消极被动的旁观者,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接受美学强调“现实读者”与“暗含读者”的区别, 强调每一个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 这就说明学生与作者、教材、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种种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
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浅谈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牛坤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端于德国的一种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当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践行以“读者导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关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端于德国的文学理论思潮和流派。

在接受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一个是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另一个是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着重于接受活动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于阅读过程的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的来说,姚斯和伊瑟尔二者的理论相互呼应,并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注,即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文本关系转向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文本义一问题入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入手。

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

”[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说,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只有透过读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任何一
位读者在阅读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前在理解或者一种前在认知的状态,这种前在理解的状态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在进入阅读欣赏之前,因其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文学造诣、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式,因此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产生怎样的理解,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期待视野。

正如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一个读者在进入阅读活动中的时候,总是因为原来的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所构成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二)召唤结构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活动的认知,基本上认为作家的作品完成,文学活动便随即终止,因此对文学的阅读活动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一直到接受美学的发展与兴起,才开始重视阅读对于文学活动实现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一直非常重视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读者意识到自己既在揭示又在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揭示,在揭示过程中创造。

”[2]因此,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揭示活动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意义的实现,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读者的审美感知,文学作品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任何文学作品的语言构造,都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在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中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具体化。

因此,文学交流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空白可以被读者不断填充,并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学生如何通过提问、讨论和对话学习的方式表达其个人的感受,并能够针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然而以往过度依赖教师讲述和分析作品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并从中掌握鉴赏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方法。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文学作品意义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作家或单一读者所赋予的,而是阅读过程中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的。

从教学的观点来说,阅读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呼唤和建立学生的“期待视野”,就成为阅读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在文化和个体上都是独特的,所以阅读并没有标准答案,在引导阅读活动的朝向
上,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本身不仅是一个外部阅读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入读者个人体验的经验过程,所以整个教学的重心应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积极与文本对话,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者反映”,并引导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对话,为之架构更大更宽广的阅读期待视野。

在阅读活动之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与领悟能力。

因此如何教授学生以一种审美的阅读态度把握作品的世界,成为提升阅读教学的关键。

三、小结
不可否认,接受美学理论有其本身的制约性,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比如作者“义指”比较确定且恒常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由于这两类问题通常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等的某种观点或者是解释说明自然界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因此,这类文体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违背作者的原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元解读”依旧甚至必须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不过,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主要环节的观点,对于现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而言,仍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

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能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作为读者的自觉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对范文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感悟和解读,是有可能改变传统范文教学形态的既有模式,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成效。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萨特.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敬璋.在“多元解读”的误区中突围——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理性思考[J].语文月刊,2013,(4).
[4]宁永强.以接受美学指导阅读教学[J].吉林教育,2010,(10).
(牛坤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53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