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

合集下载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建
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案例。

1.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也是北京胡同的典型建
筑形式。

它的基本布局为一个中心庭院,四面围以厅房,通过连接庭
院的廊道将各个房间连接起来。

四合院空间层次丰富,内外有别,居
住舒适度高。

同时,庭院的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2. 建筑群
建筑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南方水乡的“水乡建筑”为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特别考虑到地域环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
一体。

建筑群分布在水岸两边,房间以天井、平台进行连接,形成一
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同时,建筑群中的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
建筑内的人们免受洪水、台风等灾害。

3. 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京郊秦腔镇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皇
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中的宫殿、城楼、排座、假山、人工湖等建筑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

其中,园林内的建筑群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展现了清代中国皇家建筑的高超水平。

此外,圆明园中各种奇花
异草、流水垂柳等自然景观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

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_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doc_PPT课件

四合院

• 四合院剪影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
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
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
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
来的,当前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
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
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 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拉 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 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 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 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 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 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 的就是蒙古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资料收集:段文浩 熊静 编写论文:田雨薇 吴芳 制作PPT:李丛天 李龙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

古民居文档

古民居文档

古民居1. 简介古民居是指古代时期人们居住的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古民居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融入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彰显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古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2. 古民居的特点2.1 建筑材料古民居常常采用当地易得的材料进行建造,如木材、土坯、石块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备了良好的保温性能,还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2 建筑结构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结构或石结构,主要以梁柱、榫卯等传统结构形式为主。

这些结构不仅具备很高的承重能力,还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3 建筑布局古民居的建筑布局通常遵循着传统的风水理念和人文思想。

常见的布局形式有四合院、中式庭院等,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空间。

2.4 艺术装饰古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彩绘、雕刻、悬挂物等,这些元素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古民居的历史背景古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与上古时代的村落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民居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古代,古民居的兴盛和繁荣几乎与每一个朝代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4. 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古民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古民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并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其次,古民居代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此外,古民居也是人们情感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和故事。

5. 结论古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特点、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地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古民居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它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通常有一个中心庭院。

四合院常见于北方地区,如北京的胡同里。

2. 土楼,土楼是福建土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块和木材组成,外墙厚实,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有独立的住宅。

3.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这种民居常见于河流和湖泊的岸边,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具有独特的水上特色。

水乡民居一般有两层,底层用于储物和船只停泊,上层为居住空间。

4. 茅草屋,茅草屋是中国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类型。

它以茅草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土坯或砖石建造。

茅草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

5.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如云南的彝族村落。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楼下用于养殖或储物,楼上为居住空间。

吊脚楼的特点是楼下悬空,支撑于高大的柱子上。

6. 瓦屋,瓦屋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以瓦片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砖石或土坯建造。

瓦屋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风格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民居类型的一部分,每个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民居风格和特点。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智慧和追求。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江南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
形成原因: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 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 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 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 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 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 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 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 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 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 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 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 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 古桥梁。
江南民居欣赏
江南水乡
江苏同里镇
江苏同里镇民居
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 ,充满了江南水乡小 镇古老文化的韵味。 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 ,加上走马楼、砖雕 门楼、明瓦窗、过街 楼等远望如古老艺术 品。
浙江绍兴民居
绍兴三味书屋
绍兴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 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 房的东北角。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 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 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三味书屋是三开间 的小花厅,文物保存完好,从房屋建筑到 室内陈设及周围环境,基本上是当年的面 貌。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西南民居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朝鲜族满屋炕
陕西窑洞
北 京 四 合 院
客 家 围 垄 屋
皖南民居
四川民居特点: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注重装饰的彝族民居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由四栋房屋组 成,有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 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土掌房

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石块为墙基,土坯砌 墙或者夯土为墙。墙上以木为梁,铺上柴草和稀泥,用细粘土锤 紧抹平, 形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多为平房。特点是冬暖夏凉,屋 顶可以储存物作晒场。
傣族竹楼

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 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 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 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古城瓦屋,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 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主要形式为吊脚楼。
建在江边的吊脚楼
山腰的建筑

侗族村寨的特色建筑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主要 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 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 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傣族竹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傣族竹楼

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
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
不停向他展翅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
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帕雅依照凤
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竹楼的构成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阑式建筑,它的 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 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 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 况出现。
谢谢观赏
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 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 族等民族地区。
2021/2/25
历史意义
• 傣家竹楼的 造型属干栏 式建筑。
古人说:“宁 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 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 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 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Ø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 造上也很明显。
Ø 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 要高出6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
Ø 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 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竹楼的发展
• 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 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 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 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 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 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 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 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 中心。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

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

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如图二)、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

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中国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我国从1986年至1991年共发行了四套二十一枚民居邮票,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的不朽智慧结晶。

★老北京四合院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

”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

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

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

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

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

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

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

有时正房以北会令辟小院,布置厨、厕、储藏,称后罩房。

院子屋顶多以硬山为主,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

80年代,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

“类”的原义是“拟”,在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朝鲜民居中国东北部图门江以西的延边是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

屋顶常为庑殿顶。

没有窗子,门的隔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摘要:一、前言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三、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四、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五、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正文:一、前言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以及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1.合院式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布局严谨、轴线对称,注重家庭伦理和秩序。

2.天井式住宅:以徽州民居为代表,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高墙窄巷、天井布局,强调私密性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3.窑洞:以陕西窑洞为代表,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利用黄土高原的地理条件,挖掘出的冬暖夏凉的居住空间。

4.吊脚楼:以贵州千苗山寨为代表,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依山而建、悬空支撑,适应山地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竹楼:以傣族竹楼为代表,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采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轻盈、通风、环保,适应湿热气候。

三、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1.华北地区:以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河北民居等为代表,注重轴线布局和家族观念。

2.华东地区:以徽州民居、江苏园林、上海石库门等为代表,强调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

3.华南地区:以福建土楼、广东镬耳屋、客家围龙屋等为代表,注重防御性和宗族观念。

4.西南地区:以贵州吊脚楼、四川羌寨、云南竹楼等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

5.西北地区:以陕西窑洞、甘肃庄窠、宁夏民居等为代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注重节能与环保。

四、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民居在建筑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都体现出当地文化特色。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第一篇: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广东围龙屋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

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

现在一般农户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样的石窑。

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地方潮湿。

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窑洞
•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 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 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 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 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 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 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 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 了。
蒙古包
•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 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 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 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 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 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 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 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云南“一颗印”
•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 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 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 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 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 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 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 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 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 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 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 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 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 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 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 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 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 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 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 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 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吊脚楼的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 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 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 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 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 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 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 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 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 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 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 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 时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 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变成天窗 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 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 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 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 ‘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 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 镜框和招贴花。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 四合院布局
• •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 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 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似或相同。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 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 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 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 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 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 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北京的四合院住宅,经过长 期的经验积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结构、材料、施工方法上,都 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 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 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 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 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 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 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 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资料收集:段文浩 熊静 编写论文:田雨薇 吴芳 制作PPT:李丛天 李龙泽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 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 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 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 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窑洞 “ 延安的窑
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 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 的窑洞能指挥全国抗日 斗争。”
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 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 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 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 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 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 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 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 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 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 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 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 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吊脚楼的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 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 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 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 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 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 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 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窑洞——朴素的哲学与科学: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 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 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 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 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 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 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 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 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 绿色四合院
• 老北京人讲究较多, 四合 院里的绿化也很讲究,各层院 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树木、荷 花缸、金鱼池和盆景等。院门 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 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 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 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 “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 桑树。北京人大都爱在 四合院剪影
• •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 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 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 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 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 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 来的,当前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 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 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 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 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 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 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 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 者以牛车运输。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 族的一大贡献。


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 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 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 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 •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建造,大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它满足了人 们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 需要。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 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 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谢谢观赏!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社会主人地位的一个表征。王府 大门是最高形式,其次有广亮大门、如意门等。广亮大门 只有品官的宅第方可使用。 •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 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 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 院。这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 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 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门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 等,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 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 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 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 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