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大家在夏天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吃一些冰镇的饮料和食物呢?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大家在食用这些冰镇饮料和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呢?学生:有,好像是酸酸的。

教师:没错,那就是乙酸的味道。

那么,什么是乙酸?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二、乙酸的性质1.乙酸的物理性质教师:乙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的沸点是117.9摄氏度,熔点是16.6摄氏度。

相比其他常见的有机物,乙酸的熔点和沸点都不算高。

2.乙酸的化学性质(1)乙酸的酸性教师: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学过的酸的通性有哪些?学生: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教师:非常好,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些性质推测出乙酸的一些化学反应呢?学生:应该可以吧。

教师:那么,我们来做几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推测。

首先是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大家看,这里有一个紫色的石蕊试液和一个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入几滴乙酸,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教师:非常好,这说明乙酸具有酸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乙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这里有一个试管,里面装有一些镁条和几滴乙酸,如果我们把试管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教师:对,这就是乙酸与镁条的反应。

生成的气体就是氢气。

现在我们来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那么接下来呢?学生:乙酸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乙酸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乙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乙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引言]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乙酸羧酸一、乙酸[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

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COOH(羧基)[过渡]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

2023年最新的乙酸教学设计4篇

2023年最新的乙酸教学设计4篇

2023年最新的乙酸教学设计4篇一、教材内容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二、教材分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既是一种重要调料,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体现了乙酸的重要社会价值。

从教材整体上看,作为羧酸的代表物,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不仅是学习乙醇的巩固、延伸和拓展,也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更为选修五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存在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生分析对学生而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乙酸是一种酸,能解离出H+。

在有机物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烷烃、乙烯、苯和乙醇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有一定认识,了解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为深入学习乙酸的结构、特性和用途奠定了基础。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乙酸的基本物理性质,2、知道并会写出乙酸的官能团,了解其对酸类物质的影响,了解乙酸酯化反应原理并会写出酯化反应的方程式,能够复述酯化反应实验的步骤及作用。

3、了解一些乙酸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乙酸的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顾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采用生活情境引入、设疑、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六、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问题讨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师讲解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七、学法(1)根据生活经验和指导阅读,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乙酸教学设计课程时长:1小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乙酸的性质、特点以及用途;2.学习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3.能够进行乙酸的化学反应的观察与描述。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乙酸酐、氧化铜、试管、醋酸纸、试纸、试剂瓶等;2.实验仪器:滴定管、比色皿、酒精灯等;3.实验装置:酸碱中和器、导热设备等。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乙酸的概念(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酸和碱的知识,了解酸的定义和一些常见的酸;第二步:乙酸的制备方法(15分钟)1.介绍乙酸的制备方法,包括:乙醇酸化法、乙烯氧化法等;2.详细描述乙醇酸化法的实验操作步骤:a.准备乙醇和硫酸;b.将乙醇和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反应;c.过滤产物,并对所得白色结晶进行干燥;d.结晶后得到酸酐,用水稀释,并加入铜粉进行酸化反应;e.过滤并蒸馏得到乙酸。

第三步:乙酸的性质和特点(2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乙酸的酸碱性质、饱和度和挥发性;2.学生观察并描述乙酸的酸碱性质:用醋酸纸测试乙酸的酸性;3.学生进行试验并观察乙酸的饱和度:加入少量溴酸钾溶液观察是否生成白色结晶;4.学生进行试验并观察乙酸的挥发性:加热乙酸盐在试管内,然后用试纸测试气体的酸性。

第四步:乙酸的反应实验(30分钟)1.学生进行乙酸的各种化学反应实验:a.学生将乙酸与稀硫酸进行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b.学生将乙酸与碳酸钠进行反应,观察生成的产物;c.学生将乙酸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观察产生的气味。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乙酸的性质和特点,并解答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疑问;2.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乙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乙酸的其他用途和相关的化学反应;2.学生可以进行乙酸的制备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3.学生可以研究乙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例如酱油、醋等的制备过程。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互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3.课后作业:布置乙酸相关的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乙酸知识的掌握程度。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制备方法;2.掌握乙酸与金属及碱的反应,理解其反应机理;3.运用乙酸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乙酸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金属和碱的反应;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醋酸、锌片、氢氧化钠溶液(1mol/L)、试管、酒精灯、称量瓶、滤纸、量筒、试剂台等;2.实验药品:醋酸乙酯、氧化钠等;3.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问题导入:“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过乙酸吗?”2.引导学生讨论,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乙酸的常见用途和性质。

第二步:理论讲解(20分钟)1.介绍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命名方法。

2.介绍乙酸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沸点、溶解度等。

3.介绍乙酸的制备方法,包括自然发酵法和人工合成法。

第三步:实验操作(25分钟)1.实验一:乙酸与锌的反应步骤:(1)将一块锌片切成小块,称取0.1g放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加入5mL乙酸;(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用氢氧化钠溶液测试气体。

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产生气体。

2.实验二:乙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2)慢慢加入乙酸,并观察反应产物变化;(3)根据观察结果,写出反应方程式。

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第四步: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的现象。

2.引导学生讨论乙酸与金属、碱反应的规律和机理。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乙酸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引导学生回答课堂中提到的问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制备方法。

并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乙酸与金属及碱的反应,理解其反应机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乙酸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乙酸教学设计方案

乙酸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 理解乙酸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原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内容1. 乙酸的化学性质2. 乙酸的制备实验3. 乙酸的应用四、教学重点1. 乙酸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2. 乙酸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五、教学难点1. 乙酸制备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乙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原理。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乙酸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乙酸的化学性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乙酸的应用价值。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乙酸?”引发学生对乙酸的思考。

2. 引入乙酸的概念,介绍乙酸的化学性质。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乙酸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2. 介绍乙酸的制备方法,如乙醇氧化法、乙烯水化法等。

3. 讲解乙酸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医药、化工等领域。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一:乙酸制备实验-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乙酸的制备方法。

- 实验步骤: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酸。

- 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产生刺激性气味。

-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乙酸制备的结论。

2. 实验二:乙酸与金属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乙酸与金属的反应。

- 实验步骤:将乙酸滴加到金属片上。

- 实验现象:金属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乙酸与金属反应的结论。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乙酸1. 教学目标•了解乙酸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乙酸的制备、性质的实验操作。

•理解乙酸的用途和重要性。

2.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乙醇、稀硫酸、碱溶液、酚酞指示剂、试管、试剂瓶等。

•实验设备:酸碱仪、实验台、试剂架等。

•教学资料:乙酸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步骤。

3. 教学过程引入•述说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醋、某些清洁剂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1.乙酸的概念–介绍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属于有机酸。

–引导学生了解有机酸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有机酸与无机酸的点。

2.乙酸的制备方法–用乙醇和稀硫酸反应制备乙酸,补充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

3.乙酸的性质–酸性:乙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形成相应的盐和水。

–反应性:乙酸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酸酐性:乙酸可以失去水分,生成酸酐,举例说明。

–用酚酞指示剂对乙酸酸性的检验。

实验操作演示1.实验1:乙酸的制备–搭设实验装置,详细演示制备乙酸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如安全、实验室规范等。

2.实验2:乙酸的性质实验–演示乙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观察生成的盐和水。

–展示乙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

–指导学生使用酚酞指示剂进行乙酸酸碱性检验,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结•总结乙酸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强调乙酸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加强对有机酸知识的学习。

4. 总结反思•针对乙酸的教学设计要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乙酸的性质。

•实验操作中要着重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为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乙酸,本教学设计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乙酸的性质、乙酸的制备、乙酸的用途以及乙酸的风险与安全。

一、乙酸的性质
乙酸,化学式为C2H4O2,是一种有机酸,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刺鼻的酸味和刺激性。

它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可以形成乙酸和水的混合物。

乙酸可以形成酯,如乙酸乙酯,以及盐,如乙酸钠。

乙酸为轻质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协溶性和挥发性。

二、乙酸的制备
1、干醋酸法制备乙酸
干醋酸法是将乙醇与氧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而制备乙酸的方法。

其反应式为:
C2H5OH+O2→CH3COOH+H2O
以上两种方法制备出的乙酸都需要进一步提纯才可使用。

三、乙酸的用途
1、用于食品加工
2、用于医药生产
乙酸常常作为医药制品的原料或添加剂。

3、用于化学制品生产
四、乙酸的风险与安全
1、乙酸具有较强的臭味和刺激性,有刺激皮肤、口腔、眼睛等的作用。

如果针对这
种情况出现,应将涉及到的部位用清水彻底清洗,如果依然存在不适,需要寻求专业医疗
团队的帮助。

2、乙酸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呼吸过多的乙酸蒸气会导致头痛、恶心等不适。

因此,
在使用乙酸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环境通风,防止蒸气积聚。

3、乙酸需要储存于避光、低温、干燥的地方,避免与氧气、强碱溶液等反应。

使用
时应采取适当的操作手段,避免因不当的操作而引发的危险。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篇一:《乙酸》全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乙酸》教学设计化学教研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2.通过对“同位素示踪法”的信息介绍,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会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酸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通过乙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复习“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

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的“临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想及设想依据“我们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游离知识之外的方法和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

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

教师体现一个“主导”的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掌握新知识。

学生体现一个“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索,电脑模拟,比较归纳,突破重难点。

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情景创设和探究拓展:通过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引入乙酸酸性的教学,利用厨房中常见的几种物质来设计实验推证乙酸的酸性,并设计证明“乙酸的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乙酸 教学设计

乙酸 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乙酸教学设计目标- 了解乙酸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 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 理解乙酸的化学反应和相关的化学概念。

内容和步骤1. 引入乙酸的定义和性质:- 介绍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物理性质。

- 解释乙酸的酸性和弱酸解离。

- 介绍乙酸的用途和重要性。

2. 乙酸的制备方法:- 详细介绍乙酸的合成方法,如醋酸法和乙醇氧化法。

- 解释不同方法的反应机理和优缺点。

3. 实验操作技巧:- 介绍乙酸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 演示乙酸的制备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

4. 乙酸的化学反应:- 解释乙酸与金属、碱和碳酸盐等物质进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机理。

- 分析乙酸酐与醇反应生成酯的酯化反应。

5. 相关化学概念:- 引入醇、酯和酸酐的概念,并解释其在乙酸及其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以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 利用多媒体展示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制备方法。

- 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乙酸的应用和化学反应。

- 组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乙酸,并观察其化学反应过程。

评估方式- 出一份乙酸的定义和性质的选择题测试。

-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评估,考察其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乙酸化学反应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Brown et al., 2020.- 实验室安全指南(适用于乙酸实验室操作).以上是乙酸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乙酸》教案设计

《乙酸》教案设计

《乙酸》教案设计课题名称:乙酸一、教学目标1.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3.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食醋、酸奶等,引导学生思考乙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学习乙酸的基本概念(15分钟)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图示和实物演示,了解乙酸的定义、分子式、结构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习乙酸的制备方法(30分钟)3.1乙醇发酵制备乙酸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演示和实验视频,向学生讲解乙醇发酵制备乙酸的方法、反应原理和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机理。

3.2氧化乙醛制备乙酸教师简要介绍氧化乙醛制备乙酸的方法,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学习乙酸的应用(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乙酸在日常生活、工业和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乙酸的实际应用,如酒精中毒急救、食品防腐等。

5.实验操作及分析(3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乙酸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乙酸,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总结(10分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其更好地理解乙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2.实验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3.讨论教学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及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2.实验器材和药品:乙醇、酵母、氢氧化钠、硫酸等;3.实验操作指导书、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图示材料。

高中化学《乙酸》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乙酸》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二课时《乙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乙酸的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顾法和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采用生活情境引入、设疑、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和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运用生活情境、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模型展示方法,掌握乙酸的性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板书】(一)物理性质色、态、味: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溶解性:易溶于水和乙醇熔、沸点: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熔点(16.6℃)时,乙酸凝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板书】(二)分子结构【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分子式:C2H4O2结构式:O结构简式:CH C 或O H C H3C OO H3官能团:羧基(—COOH)CH3COOH + CH3CH2OHA.甲烷B.乙酸C.乙醇D.苯4、下列物质中,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的是()①乙醇②金属钠③甲烷④碳酸钙⑤氢氧化钠⑥ 氧化镁A.①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⑥D.全部【作业】1、学案48-60二、乙酸板书设计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式:O H 或CH3COOH(一)物理性质(二)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O 结构简式:CH3 C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CH 3COOCH 2CH 3 + H 2O CH 3COOH + CH 3CH 2OH酯化反应: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2、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酸性:CH 3COOH > H 2CO 3C H 3C OO - + H +1、酸性:CH 3COOH(三)化学性质 (—COOH )官能团:羧基。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生活应 【感知生活】 用
从生活中 来,回到生 活中去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 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机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 观。
H2O
浓硫酸 H2△SO4
探究酯化反 应的机理, 学生提出可 能性,引出 CH3—C—O—C2H5 + 同位素示综 法
CH3—C—O—C2H5 +
【教师讲述】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O ║ CH3—C—OH + H—18O—CH2CH3
O ║ CH3—C—18O—CH2CH3 + H2O
【教师提问】讨论酯化反应中的注意事项
药品:乙酸溶液、镁带、石蕊、NaHCO3 溶液、Na2CO3 溶液、大理石 证明乙酸的酸性的可行方案:
【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乙酸具有酸的通性,书写方程
【生活应用】除水垢
【过渡】生活做鱼引入
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酯化反应实验
【师生互动】酯化反应的定义:
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注:此时教师提供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的沸点、密度、水溶性数据。 提高学生的
物质
沸点/℃
密度(g/mL)
水溶性
数据分析能 力
乙酸
117.9
1.05
易溶
乙醇
78.5
0.7893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教学目标:1.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7.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重点难点:1.重点: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难点: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情境激学法、实验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演示实验所需仪器、药品,编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在古代山西,有个叫XXX的人发明了酒。

他的儿子XXX也跟XXX学会了酿酒技术。

黑塔率领族人移居现江苏省镇江市。

在那里,他们觉得酿酒后酒糟扔掉可惜,就放在缸里浸泡。

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

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呢?生】醋。

师】对,它就是“酉”加“二十一日”——醋。

那么醋中主要成分是什么呢?生】乙酸。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乙酸。

板书】乙酸师】乙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有机酸,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可以用乙酸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喝点醋可以醒酒,烧鱼时放点醋可以去腥等。

这些应用都是由乙酸的性质决定的,那么物质的性质由什么决定呢?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乙酸的分子结构板书】一、分子结构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分子结构。

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师】模型中黑色球表示碳原子,蓝色表示氧原子,黄色表示氢原子。

高中化学选修5乙酸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5乙酸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5乙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乙酸的基本性质和应用;2. 掌握乙酸的结构、制备方法和性质;3. 能够区分乙酸和其他酸类化合物;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2. 乙酸的制备与应用;3. 乙酸的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1. 乙酸与其他酸类化合物的区别;2. 乙酸的反应机制。

教学内容:1. 乙酸的结构式及物理性质;2. 乙酸的制备方法;3. 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乙酸的应用领域,并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乙酸的结构与性质(15分钟)1. 展示乙酸的结构式,解释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2. 示范性质实验:观察乙酸的物理性质,如气味、酸度等。

三、乙酸的制备(20分钟)1. 讲解乙酸的制备方法,包括氧化乙醇和加氢醛的方法;2. 进行实验操作:氧化乙醇制备乙酸,并观察产物的收集过程。

四、乙酸的化学性质(20分钟)1. 探讨乙酸与碱、金属反应的特点;2. 示范性质实验:乙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观察产物的生成情况。

五、综合讨论(10分钟)学生分享课堂实验的观察结果和感想,师生共同讨论乙酸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乙酸的化学方程式,并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乙酸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乙酸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加深对乙酸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乙酸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完整版

乙酸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乙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

2)、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的《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

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另外乙酸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课时将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学习经验。

教学中若适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和实验,并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和实验探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

为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

首先投影了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的装置图,要求学生观察装置的特点后分组连接装置并制取少量乙酸乙酯,记录现象。

遵循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的最后,提供了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乙酸教材依据:《乙酸》来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中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2课时内容。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节课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发现者和求知者的身份出现,以实验和客观事实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运用。

(2)教材分析食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乙酸在初中化学中介绍了其酸性,而本节课主要从乙酸的组成和结构入手,研究其酸性及强弱,以及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从知识的内涵和结构特点来看,它既是对乙醇知识的巩固、延伸、发展,又是对酯类物质学习的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初中的学习,已经对乙酸的酸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知识上的铺垫。

通过对前面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学习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乙酸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3.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二、能力目标:1.通过乙酸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状态(熔沸点),找出含羟基化合物的沸点较高,相似相溶的规律2.通过对比水、乙醇、苯酚、乙酸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找出原因:都有羟基;对比他们性质的相异性,找出原因:与羟基相连接的原子(原子团)不同,明白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有影响,同时与其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也有影响。

3.掌握酯化反应:试剂加入顺序(原因),反应机理,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三、情感目标:1.任何物质的性质都可分为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如何通过迁移已有知识,找寻物质的共性,又如何通过探究新知识,找寻物质的个性,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必经过程2.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从生活常识开始,但目标却应高于生活常识。

【难点、重点】1.对比水、乙醇、苯酚、乙酸的化学性质的相似之处2.酯化反应【学习过程】【课题引入】你知道原因吗?a.家中热水瓶里的水垢洗不掉,加点醋浸泡一段时间就能洗掉了b .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c.烧鱼或肉时,加入料酒解腥气,再加些醋会更香。

一、乙酸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或官能团:二、乙酸的物理性质【活动】请你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相比,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①②【解释】三、乙酸的化学性质【探究】①既然乙酸中有有甲基和羧基(羧基可看做是羰基和羟基)构成的,那么乙酸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有哪些化学性质)?②在反应时会有哪些共价键断裂?③在物理性质中,乙酸表达了与自己“同基因”物质的共性,那么在它的化学性质中,是否也会表现出这样的“共性”呢?还会不会有自己的“个性”呢?【忆旧、推新】请你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推测乙酸可能有的化学性质,并回忆已学过的含羟基物质?它们有这些性质吗?1.乙酸的化学性质——酸性【找寻规律】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也可以看做是羰基和羟基的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2 课时乙酸
教材依据:《乙酸》来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中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3 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2 课时内容。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发现者和求知者的身份出现,以实验和客观事实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运用。

(2)教材分析
食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乙酸在初中化学中介绍了其酸性,而本节课主要从乙酸的组成和结构入手,研究其酸性及强弱,以及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从知识的内涵和结构特点来看,它既是对乙醇知识的巩固、延伸、发展,又是对酯类物质学习的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初中的学习,已经对乙酸的酸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知识上的铺垫。

通过对前面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 学习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乙酸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乙酸的分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A CHCOO+HO
注意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过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请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经验归纳聆听、理解、掌握、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结
合自己经验归纳乙酸用
途。

使学生掌握酯化反应方程式
的书写,进而理解酯化反应的
实质。

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和获取
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训
练。

乙酸用途。

【板书】乙酸的用途
【课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的是()
①石蕊②乙醇③金属铝
④氧化镁⑤碳酸钙⑥氢氧化铜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酯化反应属于()
A.中和反应B ?不可逆反应
C.离子反应D ?取代反应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探究了乙酸的结构、认真思考、讨论完成练习
知识再现
性质
归纳总结通过“课堂检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

通过“小结”,使学生明
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2课时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俗称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熔点
16.6 °C
低于16.6 C 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乙酸易溶于水和酒 精。

二、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乙酸的分子式为C 2HIC 2,结构式: 原子团一 C00为羧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2)能与活波金属、碱、碱性氧化物、盐反应
Mg+2CH OCH ( CH (COOMg+HT CHCOOH+NaOICHCOONa+O
2CHCOOH+N 宀 2CHCOONa+O+C 砂 2CHC00H+Cu0CH3C00)Cu+H0
浓硫騙*
2、酯化反应:CHCOOH+COH
CH 3COOH+HO
四、 乙酸的用途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来探 究学习乙酸的
板书设
计:
1酸性: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O — H
,结构简式:CHCOOH,
性质,目的是让学生对乙酸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对于乙酸的结构,让学生根据乙酸的比例模型或球棍模型,自己写出乙酸的结构式和
结构简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优点:充分利用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缺点:对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反应的实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使他们真正参与乙酸性质的探究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从学生认识规律
出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