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2020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附反思

2020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说课稿一、说教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五、说学情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是他的一首隋堤怀古的诗作,下面我们来一起对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

一、原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穹庐。

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

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

二、译文小楼上,轻寒袭面,雾气。

空气如穹庐般淡,阴云低垂,惟有楼下守夜人的点燃的灯火显得明亮。

班班琼花绽放,春色满园,金秋时节田野上的麦子渐渐成熟,准备离别上京。

半盏残烛垂半死的夕阳,月照窗棂,只一眼,便是长别的憂愁。

终此离别,隔了十五个春秋,天下风光都不再在,曾经的荣光一去不复返。

三、赏析该诗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感,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首句“漠漠轻寒”起笔深蕴,烘托出了寂静的秋夜。

诗人把“晓阴无赖似穹庐”与上一句结合,给人以极强的意境感受,夜色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穹庐”则暗示着空灵而恬静的寂静氛围。

接下来的“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是诗人对于秋天美景的描绘。

从“班班琼树”到“片片禾田”是由大自然转移到人性并联想到农民的离别场景。

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正是唐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卓越地想象了模糊的景象和内心世界。

残霞汇聚而成,形成了悠久的回忆;愁容则连同明月,暗示了作者的悲伤和寂寞。

最后“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的一句话,更加地点明了离别的真正意义。

由于国难之后,难以回到家园和故土,诗人的归乡之路也成了永远的别离之路。

四、总结《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充满悲情喟叹、写景抒情的唐诗。

诗人王建以流畅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国离别后的感伤之情,用心诠释了人生离别之苦。

诗中无处不孕育着诗人忧愁和哀伤的心境,若干年之后,他的故乡,曾经的美景,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梦中黯淡地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厚重。

读此诗,总会有一种幽幽的怨思,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助和悲凉。

【古诗文阅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2) 《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分)参考答案(1)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视觉1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分,第二问2分)(2)“落”字好。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古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6、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思聚之念的?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朝代:唐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

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

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诗歌简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解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而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这首诗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26 古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

26 古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前两句景物的描 写,不仅渲染了中秋 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 还烘托了作者孤独、 寂寞、怅然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诗的表达妙在哪 里呢?
读一读,比一比
“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联系实际, 反复诵读等。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王建 ➢ 唐代诗人。 ➢ 字仲初,颍川人。 ➢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早年以宫
词著称,中年后其乐府诗多方面 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 庭②地 白③ 树 栖 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交流质疑
内容情感 写法Fra bibliotek“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中的“秋 思”,是指人们的还是诗人自己的呢? 这句诗妙在哪里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句诗中的“落”,可以换成“在” 这个字吗?哪一个表达更好些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 花。”前两句诗句中的景,整体给你 什么样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结合注释,初知大意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 庭②地 白③ 树 栖 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 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 的样子。
地 白 树 栖 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不衰。

其中尤以《十五夜望月》著名,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王建对月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原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原文银汉秋露洒相思,白露也分金屑垂。

幽梦闲悠古祠迩,远山微醺碧云低。

不知今夕是何夕,携手乘冷月光归。

二、译文秋天的夜晚,银河在空中闪烁,似乎在传递某种相思之情。

白露也像金屑一样撒满大地。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好像一位古代圣贤正在它里面沉思。

望着远处的山峦,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的酒意。

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在这美丽的夜色里,只想带着我的爱人一起欣赏这冷月光所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赏析1. 描写自然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对自然的描写相对简短,但却鲜明。

他用几个短小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月夜的美丽。

他将自然界的几个元素概括出了一种美景并且说明了,这种美景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他在文中用“银汉”、“白露”、“远山”、“碧云”来描述自然景象,一字一字都渗透着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描写与现代人“科学”、“冷漠”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的景物情感内涵十分丰富。

2. 思想、感情的表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表示“不知今夕是何夕”,但认为只要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旁,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缺之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只要有真爱相伴,在黑暗的长夜里也有希望和光明。

这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被借鉴。

3.对王建人生观的反映王建的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是非常主观而个性化的。

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生很短暂,有些事情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爱和希望,那么面对未来的旅程,我们总能够相互陪伴,前行在一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及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及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及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导(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导(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导(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导第1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年代】中唐【作者】王建【体裁】七言绝句【出处】《全唐诗》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六下语文第三课笔记古诗三首

六下语文第三课笔记古诗三首

六下语文第三课笔记古诗三首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衍生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二、赏析: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春日长安城落花飞舞,东风吹拂着御柳的美景。

后两句则通过“汉宫传蜡烛”这一特定场景,讽刺了当时的权贵。

整首诗以景衬情,含蓄而深刻。

三、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

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

四、运用片段:“哎呀,这春日的校园不正如那‘春城无处不飞花’嘛!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同学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嬉笑打闹,多欢乐呀!”原文:《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一、衍生注释:“迢迢”:遥远的样子。

“皎皎”:明亮的样子。

“擢”:伸出。

“素”:洁白。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零如雨”:形容眼泪很多。

二、赏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诗中大量运用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抒情性。

三、作者介绍: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四、运用片段:“看着那对分别许久终于重逢的恋人,激动得如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眼中满是深情和喜悦。

”原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衍生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二、赏析:这首诗前两句营造出一个寂静、冷清的中秋月夜氛围,后两句则由景入情,将秋思推及众人,扩大了诗的意境。

三、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唐朝诗人。

他的诗工于乐府,善写宫词。

四、运用片段:“中秋佳节,我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望着那轮明月,心中不禁感叹:这不正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情景吗?远方的亲人啊,你们是否也在思念着我?”。

中秋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赏析

中秋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赏析

中秋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作品原文: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品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作品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部编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体裁:诗题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名字:王建年代:唐代描述: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翻译: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原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二:思想内容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思念
后两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一轮圆月,诗人 友人
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
背诵支架 想象画面背诵法,抓住诗中描写的意象或关键字词,
使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自 然成诵。
白昼之景 飞花、御柳斜 日暮之景 传蜡烛、轻烟
叠字:迢迢、皎皎、纤纤、 札礼、盈盈、脉脉
望月 怀人
地白、树栖鸦、 冷露、桂花 人尽望、落谁家
望月咏怀 思念友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纲要
1 借助诗句展开想象
边读诗句 边展开想象
2 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3
联系传说故事或搜集到 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
在丰富的想 象中,通过 朗读,体会 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寒食》
前两句: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
选做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 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 重阳节、腊八节、小年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
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
料了解一下。
(广东·揭阳) “迢迢牵牛星,皎__皎__ 河__汉__女__”描写的是我国 传统节日中的_七__夕__节。
参考答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 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思考:“人尽望”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 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 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 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抒情)(重点)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

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

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

诗词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
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w ěi 婉w ǎn 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y ùn 藉ji è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
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ɡu ǎ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