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
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
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
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
1.C。注意比较不同语素的差异,“气候”应该是与气象有关,“物候”则是
生物学现象,从语境看,讲的不是天气,而是生物的变化。
“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有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侧重动作;二是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
有趣的是,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的第一题词语辨析也涉及了“不可理喻”,当时是与“捉摸不透”比较。此外,文科附加题的第一题文学常识也重复了2014届的文科附加题对“二程”的考查,难道是为了向过往的经典试卷致敬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
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2.A(B“广大网友”一句偷换主语;C“确定了”后面宾语残缺,“解决了”与“来龙去脉”搭配不当;D“大约”与“左右”重复赘余)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3.D(可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A选项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指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
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与语境相符。
B选项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原意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
地为它输送活水。”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与语境相符。
C选项中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自韩愈的《调张籍》,比喻力量很小
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与语境相符。
D选项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的意思是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这里的梅
花正是陆游不懈抗争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完美写照,所以与语境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答案解说中所给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不得体的引用,“落红”意味着花的凋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自己以此自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对退休的老一辈引用这样的诗词,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这很不得体,无异于在老人的生日宴会上演唱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4.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 分)(▲)
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4.D。第四题对联题是最近多个大市模拟考试的热门题型,本次南京二模同样予以关注,并且将命题方向瞄准对联的实用价值,在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势下,这样的命题角度是很好的。对“杏坛”“杏林”的关注,切中了大多数语文课堂的最易忽略的地方(传统文化不是陈腐古旧的代名词,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那些流传至今并继续存在使用价值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觉得,本题的命题方式和其他大市的对联题相比,的确技高一筹。
本题所给答案为D选项。其中A选项是送给医生的,“杏林”“桔井”分别出自“龙蟠桔井”、“虎踞杏林”的故事,皆用于医生,最好是中医;B选项的对联常见于古琴古筝,也见于农村戏台;C选项更适合老师送给学生。
但是实际上,D选项的出句中“坛”“章”“承”三字皆为平声,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对联平仄规则,出句不管以今音还是古韵看,都不合对联格律。百度此句,有“杏坛礼乐传承远”一句,合乎平仄,疑为原句。命题人也许是怕学生不知道“礼乐”的意思,于是将本为“仄仄”的“礼乐”改为“平平”的“文章”,但是这位命题人似乎没有想到,对联是有规则的,失去了平仄的美感,就是简单的标语与通俗的口号(我们学文科的同学要记得对那种以“宽对”搪塞忽视平仄的行为和“现代汉语对联可以不讲平仄”的错误观点予以批判);对句“德”字以古音看是仄声,也是出律的,如以今音看为平声,是可以的,因此下句的平仄问题可以忽略。以奇巧对来分析本联平仄太复杂,应该不是命题人原
意,略。
另外,D选项似乎更适合送给学校,而不适合送给老师;更何况,在今天高三语文课只是练习加上讲题的大多数学校,送这样的对联给语文老师,说他(她)“文章传承远”,“道德浸润深”,这可能会让很多语文老师觉得不好意思的(很惭愧,包括本人在内)。如果说这是勉励,那还不如用C来勉励呢。
总的来看,D选项作为对联,抛开句意是否合乎题干要求不谈,仅从对联基本常识角度来,就应该首先排除D选项,将其作为正确选项,让人觉得有
些遗憾。
本该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一道题恰恰成了最没有文化的,这真是黑色幽默。可以想象,面对一道说起来是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学常识的对联题,当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识的学生在发现ABC都不适合但是D问题也很严重因而无
比纠结、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与彷徨。
也许他们会想,难道我们做的是“假二模”吗?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