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a454d7f1922791688e8b3.png)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373fd0ba216147917112862.png)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2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4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8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4分)。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25f710844769eae109ed16.png)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二、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9385b6524de518964b7d9b.png)
(一)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极乐寺记游(节选)袁宗道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
⑤情障:情欲的魔障。
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1)佁然..不动()(2)犬牙..差互()(3)去桥可.三里()(4)隶.而从者()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10.翻译以下句子(6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2)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3)去桥可.三里(可能、大约)(4)隶.而从者(跟随、随从)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10.翻译以下句子(6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完整版)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c5311db0717fd5360cdcfd.png)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 分)
9.C 10.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11. ①那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 忽暗,忽隐忽现。 12. C 五.(07 年海南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 19-22 题。(15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 分) 19、(2 分)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2 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 而下快。 ②(2 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1 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 分)清澈 (2 分)潭西南而望,斗 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 2 分)。 七.(06 年太原) 阅读文文,完成 11—14 题,(12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整理(内容全面,答案准确)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整理(内容全面,答案准确)](https://img.taocdn.com/s3/m/5386655c7fd5360cba1adb50.png)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 的两句诗。(2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凄神寒骨(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能媒能治背驼 ( ) ④延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矢( )⑥其子欲鸣诸 官( ) ⑦我业治驼( ) ⑧但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答: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答:
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 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
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
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
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
• 三、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 介绍 ④请 ⑤ 箭 ⑥ 之于 ⑦ 职 业 ⑧只 • 2、每小句占0 . 5 分,共4分。 • ①(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一片板压 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 3.忧伤凄苦孤寂之情 • 4. 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 糟。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9dc3b5b9d528ea80c77902.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甲] 潭中乃记之而去。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1.(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
意思对即可)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甲】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精选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0cae3edc5da50e2534d7f95.png)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 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aad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6.png)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小石潭记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XXX上。
佁然不动,XXX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XXX,XXX,XXX。
隶而从者,XXX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心情愉悦。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岸边形势错综复杂。
4)乃记之而去:记录下来并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答案:D。
都是表示对景色美丽的赞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有上百条鱼,它们游来游去,仿佛没有归宿。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从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弯弯曲曲像蛇一样,时隐时现。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XXX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D。
虽然XXX在文中提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但并不代表他认为小石潭不值得游玩。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12e4f56bec0975f465e2b4.png)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4f95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f.png)
比较阅读2 小石潭记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
A.若:你;B.若:如,比得上;C.若:好像;D.若:如果。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西南,向西南。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9c4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3.png)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选自《孟涂文集》)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不以千里称也B.乃记之而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而或不知其细而或长烟一空D.而或不达于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1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1) 窥谷忘反反:(2) 理明矣理: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1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1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甲】【乙】15.【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答:参考答案:10.(2分)C11. (2分,每题1分)(1) 通返,返回。
(2) 道理(或:事理)12. (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5篇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8b7bbfc850ad02df80411a.png)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冰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 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注]①玦(ju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I eng g m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 1):荠菜。
⑥舁(y ()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西折纤秀长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溪,平坦如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少陵”指谁?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df1d6f2cc58bd63086bd65.png)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一)《小石潭记》全文(二)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游青溪记》翻译: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
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二)《小石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范本《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7篇)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范本《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b82bc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9.png)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范本《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7篇)关于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范本一大家有没有听到那悦耳的水声,这种声音就似乎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你们感受到了吗?让我们连续向里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旁有着成林的竹子,你们是否感受到环境的幽深冷寂?在这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经留下脚印,并写了一篇佳作------《小石潭记》。
让我们随着这悦耳的水声,追随着柳宗元老先生的脚步砍伐竹子进入。
朋友们,快看,下面有一个小水潭。
看!它是多么的清亮、透亮。
它以整块石头为底,石底有些局部还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大家看到这些石头的外形,有没有联想到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外形。
朋友们啊,这里是胜地啊!连鱼都和别处不一样,看它们,像不像在和我们逗乐,我想其它地方的鱼就不能了吧······这一景观可真独特。
这么活泼的鱼却生活在这么幽静的环境中,大家觉不觉得这是一个佳境啊!让我们向西南方向望去,我们可以看到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就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这景不愧雄奇壮丽!让我们一同坐在石潭,感受一下这安静、幽深的气氛。
让我们记住这番美景,让我们深吸一口这清爽的空气,让我们带着这些记忆,带着这口新奇的空气离开这里,进入下一站。
关于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和解析范本二各位敬重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日由我带着您参观一个不着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当然小,但却是风光宜人。
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旧很稀有。
大家随着我一起往西走。
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佩与环相互碰撞的悦耳声。
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往,让我们来一探毕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刚听到的悦耳声的起源地。
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当心脚下不要滑倒。
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精选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0cae3edc5da50e2534d7f95.png)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 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汇编(18篇)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汇编(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1a37f0f8c75fbfc77db220.png)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汇编(18篇)一(1)、【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③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957e0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5.png)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③,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厓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
到家二皷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恐怕。
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④厓:岸边。
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⑥掬(jū):双手捧取。
⑦皷:古同“鼓”。
⑧余甘:水果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佁然不动佁然:(2)凄神寒骨凄:(3)折处辄为潭辄:(4)书以付过书: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3.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使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小溪岸势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
他游山玩水,是为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C.“掬弄珠璧”写出了江月倒映水中,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
D.“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波浪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7804cab307e87101f696ec.png)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37196.doc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37196.doc](https://img.taocdn.com/s3/m/0eaf92c87fd5360cba1adbc2.png)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骊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其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①梁骊( l ì):栋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ù):疏密。
⑤中州:指中原地区。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 ,即“技巧”,此指优美的景色。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乃”与“良久乃已” 中的“乃”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 分)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情。
( 3 分)(二)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复习导学案(学案)日期:2012.5.6 周次:第十四周年级:九科目:语文制卷人:孙彤审核人:黄琴使用时间:2012.5.5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1、从内容来看,两文都是描写景物的。
甲文先写山,再写水,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
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3、两个文段划线句都写到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写法有什么不同?(2分)【甲文】:春冬之时水清澈,夏季水湍急。
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夸张的手法;动静结合等。
【乙文】:水清澈。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等手法。
4、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峡》中侧面描写夏季水势疾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__________ 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三峡》中通过__________ 渲染秋天萧瑟气氛。
文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
6、两文都借景抒情,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7、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或:清)。
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正面(或:直接)描写,乙文是侧面(或:间接)描写。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高到低,乙文是从近到远。
②两文描写景物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不同在于:甲文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景,乙文主要从视觉角度写景。
③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美丽而愉悦,乙文给人的感受是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乙文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乙文:3、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
(3分)甲文:月下漫步月下景物月下感受乙文:潭中游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四、补充《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的比较阅读:1、《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答:同: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苦闷情怀。
相比而言,前者思想境界更高。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
“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
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答:《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欧阳修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内涵不相同。
欧文“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范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以天下人乐为乐,先忧后乐。
4、《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就全文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表达了对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作者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但仍能有所作为,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了要与民同乐的思想。
问: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岳》中语句回答)的旷达胸襟。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曾被贬,命运相似,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之处?答: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胸;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③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④关心人民疾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6、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
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答案同第5题)7、从全文看,两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乐”是否相同?答:《醉》:与民同乐;《岳》:以天下人乐为乐,先忧后乐。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附:《小石潭记》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