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合集下载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6.12.29-1954.7.21)〖2〗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1976.3-1983.2)〖12〗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20) 黎巴嫩战争(1975.4-1976.10; 1981.2.1- 1982.6.6-1985.6)21) 印尼入侵东帝汶事件(1975.12.17)22)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76.3-1983.2)23) 西撒哈拉战争(西毛间的武装冲突) (1976-1978)24) 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1977.7-1978.3)25) 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边境武装冲突(1979)26) 埃及与利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80)27) 两伊战争(1980.9.221982.6; 1982.7-1984.3; 1984.4-1988.8.20)〖15〗29)马岛战争(1982)29) 利比亚对乍得战争(1983.6-1988.5)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概况
1.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5日,英法防线在德国攻势下崩溃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使英法撤出了大量的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2.不列颠之战
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失败后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3.中途岛海战
美日双方在中太平洋地区的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海空大战。

此役日本损失惨重,自此丧失了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4.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月,德国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蒙哥马利统领的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进行的决定性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从此德军在苏德战场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防御和退却。

6.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

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

二战年度总结(3篇)

二战年度总结(3篇)

第1篇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全球性冲突之一,从1939年到1945年,这场战争席卷了全球,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总结二战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本文将从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历史影响等方面对二战进行年度总结。

一、战争背景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192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陷入困境。

这场危机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 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3. 苏联的崛起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苏联在二战前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以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

随着二战的爆发,苏联逐渐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核心力量,与西方国家形成冷战格局。

二、战争过程1. 1939-1941年:战争初期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随后,德国军队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联军队在莫斯科战役中取得胜利,初步遏制了德国的进攻。

2. 1941-1943年:转折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苏联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

3. 1943-1945年:战争后期1943年,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在欧洲和亚洲战场均取得胜利。

三、战争结果1. 人员伤亡:二战共造成约700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约6000万平民。

2. 财产损失:战争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3. 地缘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和苏联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格局形成。

历史事件:二战期间的重大军事行动回顾

历史事件:二战期间的重大军事行动回顾

历史事件:二战期间的重大军事行动回顾引言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严重破坏性的冲突之一。

在这场全球性战争中,各国参与了众多军事行动,其规模和后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二战期间的一些重大军事行动,探讨它们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贡献。

1. 突袭珍珠港(1941年)在二战初期,日本发动了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

这次意外袭击造成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损失,并迫使美国正式加入了战争。

珍珠港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把美国推向了盟国阵营。

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东线战场上苏联与德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苏联成功地坚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城市,并在残酷的条件下迫使德国军队投降。

这次战役不仅是苏联军队夺取胜利的转折点,也被视为二战中最血腥和惨烈的一战。

3. 登陆诺曼底(1944年)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上对纳粹德国进行的一次重要进攻。

登陆行动展开后,盟军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桥头堡,并最终将德军逐出法国。

这次行动改变了战争的态势,为盟军在欧洲大陆的进一步推进铺平了道路。

4. 核爆之日:广岛和长崎(1945年)美国在二战末期使用核武器对日本进行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这两次核爆炸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城市毁灭,迫使日本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些事件标志着核武器在战争中的首次使用,也给二战带来了彻底的结束。

5. 西线突围:奥马哈海滩(1944年)奥马哈海滩登陆是诺曼底登陆行动中盟军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美国第1军队遭遇了沉重的防御火力和艰难的地形,但通过勇敢的士兵和领导者克服了困难,最终突破了纳粹德国的防线。

结论二战期间发生了众多重大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珍珠港事件引发美国参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改变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态势、诺曼底登陆打开欧洲西线、广岛和长崎核爆炸结束日本抵抗到奥马哈海滩突围等,每一个事件都塑造了二战的历史走向。

这些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并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20世纪最具规模与破坏力的冲突之一,直接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

战争结束后,各个国家为了重建战后世界而付出了巨大努力。

本文将探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以及各国的战后重建。

一、战争结果1. 盟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斗力量是由盟国(包括苏联、美国、英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

最终,这个联盟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国、日本和其他轴心国。

战争结果使得盟国获得了冲突的胜利,彻底击溃了纳粹意识形态和日本的军国主义。

2. 轴心国的溃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联盟,形成了轴心国势力范围。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和盟军的进攻,轴心国逐渐陷入困境。

纳粹德国在1945年被完全击败,意大利也在同年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则于同年8月被美国的原子弹攻击,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3. 世界格局的重塑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和美国逐渐成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东西方势力范围分隔开来,形成了世界上的两个主要政治集团: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此外,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地位也受到了削弱,而美国则成为了全球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重建1. 欧洲重建战后,欧洲成为了战争的废墟。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恢复与重建,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马歇尔计划(1948年)是美国提供援助欧洲经济重建的主要方案,其他国家也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欧洲国家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此外,欧洲各国还通过建立欧洲联盟等机构来促进共同发展和合作。

2. 冷战对抗战后的重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社会层面,还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导致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

意识形态冲突使得重建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冷战对抗对欧洲和其他受战争影响国家的重建带来了许多难题和挑战。

3. 日本的战后转型作为战争的战败国之一,日本在战后面临着庞大的重建任务。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二战结束后,全球爆发了一系列战争。

这些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发生的几场重要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947年,是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分裂而引起的。

宗教和领土争端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随着战争的爆发,大规模的人员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发生,导致了数十万人的伤亡。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又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950年,是由于朝鲜半岛分裂以及冷战的形势所引发的。

朝鲜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分歧演变成了全面战争。

美国和苏联分别支持朝鲜和韩国,使得这场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员伤亡和庞大的经济破坏。

越南战争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发生在1955年,是由于南越反对派对南越政府的不满和北越的支持,以及美国的介入而引发的。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社会腐败。

这场战争也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分裂和争议。

中东战争是二战后发生频率最高的战争之一。

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地区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以色列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宗教冲突加剧了战争的爆发。

中东战争的后果是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人员伤亡的增加。

阿富汗战争是二战后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

这场战争起因于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导致了国家的破坏和混乱。

这场战争从苏联的撤军后延续到了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冲突。

战争对阿富汗和全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总结起来,二战后发生了多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这些战争无一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更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全球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

开战&停战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苏联、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很快都予以了承认。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黎巴嫩部队、叙利亚部队、伊拉克部队、埃及部队、外约旦部队以及数量不明的沙特和也门部队开始进攻以色列。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
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南北韩战争、韩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此问题现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历史背景

二战后的中法海防军事冲突

二战后的中法海防军事冲突

利 用 蒋 介 石 准
国 际 支 持 的 时
3月 6 日 , 海 防 美 军 联 络 组 驻 组 长 格 林 中 校 , 法 军 准 备 在 海 防 把 登 陆 的 消 息 通 知 中 国 军 队 ,一 三
。 师 师 长 王 理 寰 向 第 一 方 面 军 司
i内 战 . 件 接 收 的 2 门 山 l 4
谈 判 地 点 设 在 一 三 。师 师 部 。
巴龙首先 发言 , 他谴 责中 国军 队违
反 《 法协 定》 损害 中法 友谊 , 中 , 要 求中方保证不再 发生类似事件 。 王 理 寰 则 要 求 法 舰 当 日下 午 6时 前 退 出领 海 ,非 经 允 许 不 得 驶 入 , 要 求 法 军 正 式 向 中 国军 队 道 歉 , 赔 并 偿 一 切 损 失 。 巴龙 听 完 后 站 起 来
夜 同尹 继 勋 一 道 赶 回海 防 . 并 未 但 授 予 所 部 战 斗 任 务 , 是 叫 部 队 做 只 好 必 要 的 自卫 准 备 , 和 一 三 。师 并
洚 ;北 纬 1 6度
! 接 受 日军 投 队
派遣云南军 阀 、 令 官 卢 汉 率 滇
蒋 介 石 的 李 宗 黄 任 云 南 省 民 政 厅 长 , 理 省 政 府 主 席 职 务 , 时 电 代 同
统治云南的“ 南王 ” 云下台 . 云 龙
改 变 云 南 独 立 王 国 的 局 面 。 卢 汉
令 撤 回 , 不 说 明 撤 回 原 因 , 不 既 又 对 法 军 登 陆 的处 置 作 任 何 指 示 , 致 使 海 防 驻 军 感 到 非 常 棘 手 。 当时 ,
负 责 海 防 守 备 的 滇 军 第 六 十 军 二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

二战期间的全球军事冲突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规模和严重性的军事冲突之一。

从1939年至1945年,世界各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同时也重塑了整个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发生的主要军事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于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1.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

这个入侵行动被视为二战的开始。

德军采用了闪电战的策略,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迅速攻占波兰。

波兰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明显劣势,无法有效抵抗德军的侵略。

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欧洲陷入全面战争的局面。

2.法国战役1940年,德军发动了对法国的闪电战。

德国利用装甲部队的速度和火力优势,迅速突破了法国的防线。

法国军队在士气低迷和指挥混乱的情况下溃败。

德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征服了法国,迫使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议。

这场战役震撼了全世界,展示了德国军队的强大战斗能力,并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3.索马里亚海战1942年,美国和日本之间在太平洋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海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战是在索马里亚海发生的海战。

美国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击败了日本航空母舰,并成功阻止了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这场战斗对于扭转太平洋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至1943年,德国和苏联之间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

德军试图通过攻下斯大林格勒这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来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

然而,苏联采取顽强的抵抗,最终在残酷的冬季战争中迫使德军撤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沉重损失,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二战战局逆转的关键之一。

5.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发动了对法国诺曼底沿海地区的大规模登陆行动,旨在突破德国占领的欧洲大陆。

诺曼底登陆是一场浩大而复杂的战役,涉及了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

盟军最终成功建立起诺曼底头部,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逐渐推进德军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定义和起因1. 冷战的定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美苏之间没有直接武装冲突的一场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局面。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强大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明显紧张关系和冲突,但双方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以小规模冲突、政治角力和外交斗争为主。

2. 冷战的起因:二战结束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冲突,全球战略和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主张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的共产主义产生分歧。

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形成对立。

二、冷战的发展及主要事件1. 木马行动:美苏之间的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木马行动。

1944年苏联向德国提出要求共同管理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

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对苏联表示了担忧。

2. 伊朗危机:1946年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美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这被视为冷战爆发的标志之一。

3.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阻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国家的传播。

但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为拒绝参与,这加剧了美苏关系的紧张。

4. 柏林封锁:1948年苏联试图用经济封锁手段来迫使西方盟国从柏林撤出。

而美国为了支持柏林的自由,通过空中运输方式向柏林投送物资和建设物资,这成为了美国的一次胜利。

5. 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与苏联直接对峙。

冷战的冲突升级,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事件。

6.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成为冷战的一次高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双方险些走向了核战争的边缘,这也是冷战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

7.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一次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战争,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扮演了冷战冲突的一部分。

越南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美国对冷战政策的重新思考。

8. 斯大林逝世: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开始了关于对外政策和内部政治的调整。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美苏两强对抗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和竞争。

这场冲突持续了数十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冷战美苏两强对抗。

一、政治上的对抗在二战后不久,美苏两国在政治上就开始了明显的对抗。

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的扩张政策,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主义,而美国则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积极阻止苏联的扩张,并试图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更多的盟友。

这导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对立态势。

二、经济上的竞争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也在经济上进行了剧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积极支持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建,以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其军事实力,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来巩固其地位。

这种经济上的竞争极大地刺激了两国之间的对抗。

三、军事上的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也是激烈的。

两国相继研发了核武器,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

同时,两国还进行了军备竞赛,争夺军事技术和军事基地的建设。

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四、全球影响力的争夺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还通过支持各种政权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

美国支持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加强了西方的阵营。

苏联则通过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

两国之间的这种竞争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五、冷战的结束与后果冷战在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后才结束。

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霸权地位。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

然而,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浪费和安全隐患,其后果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总结:冷战美苏两强对抗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与竞争使得全球局势紧张,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冷战的结束为美国带来了更大的霸权地位,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隐患。

二战各国年度总结(3篇)

二战各国年度总结(3篇)

第1篇1939年:战争的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这一年,德国在短短数周内征服了波兰,英国和法国宣布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以下是各国在这一年的年度总结:德国:德国在1939年迅速征服波兰,实现了其“闪电战”战略的初步成功。

然而,这一胜利也暴露了德国军事后勤和战略规划的不足。

此外,德国国内经济开始出现紧张,民众生活逐渐恶化。

苏联: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避免了与德国的直接冲突。

然而,这一条约也使得苏联在东欧地区的扩张受到限制。

同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进一步扩大了其领土。

英国:英国在1939年对德国宣战,但初期军事行动并不顺利。

英国军队在挪威战役中遭遇挫折,但英国空军在空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防空措施,以应对可能的德国空袭。

法国:法国在1939年对德国宣战,但法军未能有效抵抗德军的进攻。

德国军队迅速突破法军防线,法国在6月投降,标志着西线的战事结束。

美国:美国在1939年保持中立,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开始对盟国提供物资援助。

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许向盟国提供军事物资。

1940年:战争的扩大1940年,战争进一步扩大。

以下是各国在这一年的年度总结:德国:德国在1940年春季对挪威、丹麦和荷兰发动了突袭,成功占领了这些国家。

同时,德国在法国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国政府投降,法国被分割为占领区和维希政府控制的南部地区。

苏联:苏联在1940年继续扩大领土,吞并了芬兰、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和波罗的海三国。

然而,这些行动并未使苏联在战争中获得明显优势。

英国:英国在1940年夏季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空战,即著名的“不列颠之战”。

尽管英国空军遭受重大损失,但最终成功击退了德国的空中进攻。

美国:美国在1940年继续向盟国提供物资援助,并开始对轴心国实施经济制裁。

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选票法案》,允许向盟国提供武器。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二战以后世界发生的战争标签:二战后战争世界战争局部高科技战争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1946.12.29-1954.7.21)〖2〗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 1976.3-1983.2)〖12〗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20) 黎巴嫩战争(1975.4-1976.10; 1981.2.1- 1982.6.6-1985.6)21) 印尼入侵东帝汶事件(1975.12.17)22)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76.3-1983.2)23) 西撒哈拉战争(西毛间的武装冲突) (1976-1978)24) 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1977.7-1978.3)25) 民主也门和阿拉伯也门边境武装冲突(1979)26) 埃及与利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80)27) 两伊战争(1980.9.221982.6; 1982.7-1984.3; 1984.4-1988.8.20)〖15〗29)马岛战争(1982)29) 利比亚对乍得战争(1983.6-1988.5)等。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

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这场冷战的始末可以追溯到二战战后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围绕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从背景、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1.1 二战后的全球格局二战后,世界各国都为自身利益所忧心忡忡。

苏联在战后迅速崛起,形成了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并将意识形态悬殊的社会主义传播至全球,这使得世界变得十分复杂。

1.2 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分歧。

双方之间的冲突逐渐升级,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冷战对抗。

二、原因2.1 经济领域的对抗美国和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存在明显分歧。

美国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倡导私有财产,以自由贸易为基础实现国家繁荣。

苏联则推行计划经济,注重国家集中控制的经济模式。

双方对于经济体制的差异以及争夺资源的竞争导致了冷战的持续。

2.2 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上。

资本主义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双方无法妥协。

冷战的进行也成为全球影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

2.3 军备竞赛升级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了艰苦激烈的军备竞赛。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两国都力求在军事实力上保持对等,并试图在关键领域取得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的升级进一步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对抗。

三、对世界的影响3.1 全球分裂与势力范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并形成了一系列势力范围的划分。

西方国家与美国结盟,东方国家则主要倾向于与苏联合作,导致了冷战期间的阵营对立。

3.2 冷战国际冲突的频发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不同阵营的国家进行冲突。

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与干预。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大国阵营,即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这个冷战期间,持续了数十年,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二战背景、冷战的起因、主要国家和事件等方面来论述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1. 二战背景二战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胜的盟国以美国、苏联、英国为首,敌对势力主要由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

二战后,东西方两个大国阵营的形成已经开始浮现。

2. 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意识形态对立:东方阵营以社会主义为特征,西方阵营以资本主义为基础,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立。

2.2 领土争端和战后安排: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这引发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战后安排的分歧。

2.3 核武器竞赛: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和相互的威胁。

3. 主要国家和事件3.1 美国:美国是西方阵营的核心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抗衡苏联的主要力量。

美国领导了北约组织,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3.2 苏联:苏联则是东方阵营的核心国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社会主义模式威胁着西方国家的利益。

苏联领导了华沙条约组织,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3 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是冷战期间两个大国阵营的军事组织。

北约由美国领导,旨在保护西方国家的利益。

华沙条约组织由苏联领导,目的是维护东方阵营的利益。

3.4 韩战: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直接冲突的一次事件。

韩战可见冷战东西方对峙的直接体现,不仅仅是两国间的战争,更是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对抗。

3.5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东西方阵营之间危机最为尖锐的时刻之一。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激烈对峙,两国险些爆发全球核战争。

4. 冷战对世界的影响4.1 意识形态斗争的扩大:冷战期间,意识形态斗争不仅仅限于东西方阵营,也渗透到了各个国家内部。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峙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峙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峙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即冷战时期。

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冷战”,意味着双方对峙,没有直接冲突,但却充满了紧张和敌对气氛。

东方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世界的两大势力。

这种对峙局面在后来的数十年里持续存在,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二战后的几个重要事件造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1945年,盟军领导人举行了在苏联雅尔塔的会议,商讨战后世界的重建问题。

尽管会议的目的是团结一致,但其中的争议和矛盾也开始浮现。

会议上,苏联方面坚持将东欧国家作为其安全缓冲区,而西方则强调国家的自由选择权。

这种分歧表明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不同利益和眼光,冷战的种子就在这里埋下了。

接着,冷战格局的延续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密不可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苏联试图通过共产主义的模式来引领世界,而美国则试图通过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来推动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

这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双方对峙的基础。

而整个世界则成为了这两股力量的竞争和斗争的舞台。

在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各种手段相互对抗,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力。

这种对抗在军备竞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美两国都加大了军事投入,发展核武器和军事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军事基地以巩固自身的地位。

同时,两方也通过经济和文化手段来竞争。

苏联通过援助和经济合作控制了许多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而美国则通过经济援助和文化输出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峙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定和风险。

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得复杂,各国被迫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

这导致了许多地区冲突的升级和局部战争的爆发。

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同时,两个超级大国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间谍活动和渗透,对各方势力进行干预和操控。

这使得冷战时期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精品

二战后发生的战争 精品

二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战争(2007-10-09 19:08:43)转载标签:社会/纪实战争二战中国美国联合国政治军事二战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战争:1)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的体现。

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突袭韩国开始,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由于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主要的参战者除了南北两韩外,还包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5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

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与高炮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防空作战。

2)越南战争.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共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縩Tranh Ch裯g M?C閡N佰c),为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战败的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

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

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

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3)中国对越反击战.中越战争是于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

中国方面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

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19561962中印战争又称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10月,印度在英国支持下,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大规模的武装行动,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所以在中国普遍称这场战争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

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充分反映了边境地区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了中国军队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范例。

1965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

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

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

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

随后,双方陷入僵局。

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

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1967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1968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战争,1967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府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而陷入困境。

19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就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有摆脱苏联绝对控制的趋势。

3月2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高层选举中,亲苏派主要成员被解除职务。

4月,苏联数次发表声明和警告,企图制止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独立及民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以后各国军事冲突总结第一次中东战争是1948年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

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

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背景【分裂&领土争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的战败,国联授权英法两国临时殖民统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奥斯曼各省。

这两个国家随心所欲地划了边界,将这个地区分成四部分。

他们中的三个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

第四部分建立起来时叫做“叙利亚南部”,当时的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

英国人重新修订过它的边界,但是按照丘吉尔的意愿这个地区被沿着约旦河分成两个行政区域。

约旦河以东的部分是外约旦,后来成为约旦王国,而河西区仍然保留原来的名称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变成犹太复国主义的中心,并且渐渐的有大量犹太移民涌入。

(他们大部分是为了逃离在欧洲的越来越多的迫害。

)这场移民立即遭到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当地的阿拉伯人反抗英国人,也经常性地攻击人口增长中的犹太人。

这些零星的攻击开始于1920年4月耶路撒冷大屠杀和1921年的雅法骚乱。

在1936年到1939年的大起义期间,阿拉伯人的总罢工和骚扰目标既包括英国人也包括犹太人。

这些攻击产生三种结果:第一,导致犹太地下民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哈迦拿,它在1948年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使人们明晰这两个群体是不可调和的,产生了隔离开他们的想法。

第三,英国人发表1939年白皮书,平息阿拉伯人的反抗,同时也严格控制犹太移民。

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实际上的移民数量限定并未奏效。

白皮书协议也激化犹太人口,而且令他们在战后不再同英国合作。

与此同时,周围许多阿拉伯国家从殖民统治下建立。

1946年,外约旦从不列颠赢得独立,尽管仍然处在英国的强烈影响下。

1936年英埃条约中的条款包括不列颠维持苏伊士运河的防卫。

从1945年起,埃及想要重新就这个看成是屈辱的殖民残迹条款进行谈判。

黎巴嫩于1943年独立,但是法国军队直到1946年才离开,也是这一年叙利亚从法国统治下独立。

1945年,由英国的倡导,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外约旦和也门等国家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来协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方针政策。

伊拉克和外约旦的方针最接近,签订了互防协议;同时,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担心外约旦会部分甚至全部地吞并巴勒斯坦,甚至成为攻击或破坏叙利亚、黎巴嫩和汉志的基地。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分成两个国家的方案: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每个国家都由3个主要的地区组成,由领土之外的交叉路口连接,再加上一个位于雅法的阿拉伯飞地。

大耶路撒冷地区将处在国际组织的控制下。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评这个方案的一些方面,犹太民众大部分都欢迎这个方案,而阿拉伯领袖和一些犹太反抗组织则抵制这个方案。

开战&停战第一阶段:开战到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4日-1948年6月11日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

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苏联、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很快都予以了承认。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黎巴嫩部队、叙利亚部队、伊拉克部队、埃及部队、外约旦部队以及数量不明的沙特和也门部队开始进攻以色列。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联合国在1948年5月29日宣布了一项停战协议,它于6月11日生效并持续28天。

这次停火由联合国调停员福克·伯纳多特负责监督。

同时对交战双方实施武器禁运以确保他们遵守停战协议。

停火期间阿拉伯方面没有取得更多急需武器,并产生内部纠纷,而以色列方面则设法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违法武器装备。

在停战协议有效期结束之前,福克·伯纳多特提出了一项新的土地分割计划,即将加利利地区划给犹太人,将内盖夫地区划给阿拉伯人,但是以阿双方都拒绝了这一计划。

7月8日,埃及恢复开战,这场战争又重新开始。

第二阶段:1948年7月9日-1948年7月18日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

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以军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

在北线,7月15日—16日,以军2个营利用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18日-1948年10月15日1948年7月18日,联合国关于阿以停火令生效。

两次停火间这年夏天气温最高的十天,以色列方面开始转入进攻,而阿拉伯军队则转入了防御。

以色列军队实施了三次大规模进攻行动,这些行动都是在停火期间精心筹划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进攻是Dani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占据沿途城市吕大以及拉姆拉来扩大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通道并确保其安全。

占领这些城市后,以色列国防军驱逐了这些地方的居民,其中包括5万巴勒斯坦人,这是战争中最严重的一次驱逐行动。

计划的行动第二阶段目标,俯瞰耶路撒冷的防御点拉通和拉姆安拉市也被攻占。

以色列筹划的第二波进攻是Dekel行动,其目的是占领下加利利地区。

第三个计划为Kedem行动,将动用较少的资源来确保耶路撒冷老城的安全。

第三阶段:以军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罗德岛签订停战协定。

外约旦于3月2日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

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南北韩战争、韩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此问题现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是清朝的册封国,定期向清朝朝贡。

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将清朝势力赶出朝鲜半岛。

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

1904年,日本又与俄国因为韩国爆发了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韩国。

后来日本在韩国设置了朝鲜总督府,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先在开罗会议提出朝鲜独立的主张,后来美国和苏联又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8月24日,苏军占领北部后在三八线停止了进军,9月8日美军占领了南部。

美国一开始在南部地区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了朝鲜人的不满,之后美国驻军开始使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鲜人民的反对。

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了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管理朝鲜半岛北部事务。

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为中国代表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通过大会决议,决定由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

此后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1948年5月,美军以联合国的名义坐镇朝鲜半岛南部,开始进行选举,而南方的左翼组织抵制这次选举。

8月15日,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接替了自1945年以来在朝鲜半岛南部执政的左派政府。

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

同年9月9日,北方选举了金日成为元首,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冷战导致分裂】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

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目前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停战协议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主要分歧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遣返战俘问题上。

在经历了几次谈判中断后,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双方以北纬38度线附近的当时双方实际控制线设立了朝鲜半岛非军事区。

然而交战双方至今没有签署任何和平条约。

支援韩国方面的联合国军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共15个国家;支援朝鲜方面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参加了战争,并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的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

1991年9月17日,在中国支持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9年5月27日,朝鲜宣布不再遵守1953年所定下的停战协议。

停战谈判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

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

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

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即: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

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要求中朝方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中朝方拒绝。

第一次谈判破裂。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

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