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一、京剧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典型代表

京剧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门类。在当时剧坛多种声腔剧种并存的背景下,徽调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京剧界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众多京剧名家和演艺人员半个多世纪的经营

与发展,从最初的地方剧种不断融汇、锤炼、升华,从而形成代表性极强的国粹――京剧艺术。

京剧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瞩目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审美选择。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审美观念。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宇宙间化生万物的“道”是美的根源。《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与天地之谓也。”这与以古希腊文化中“美的模仿说”为渊源的西方审美观念是有极大区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形而在神。追求“神”美的艺

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逐渐发展出了对艺术作品“意境”的追求。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古典戏曲――京剧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他的舞台表演种类一样,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相比较,京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语言与色彩抽象精炼,表演与道具写意传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京剧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历史溯源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和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随着人类的发展规模扩大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为祈求食物丰足而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某种力量的传承和转换;在制作的陶器上彩

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赭土或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植物中得来的黄色,通常为三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约公元四世纪)色彩观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由于“五色体系”的观念,因此而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

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色彩的内涵被最大限度地扩展,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与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周朝关于服饰形制、色彩规定之严谨与周密是所

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三、京剧服饰色彩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

单纯对形体和形式的追求,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诗歌、绘画、舞蹈、乐曲等单纯的艺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它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根据戏曲自身的题材和表演需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使京剧成为融娱教功能、艺术审美情趣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种类。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表现形式中,又可以从艺术的抽象元素方面将其概括为色彩、造型、声音三种基本的抽象元素。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京剧的色彩元素。

京剧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饰、脸谱中。京剧服装是在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基础上,经过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皇帝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的戏里都能穿。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和象征意义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此人目前是一个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京剧服饰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不同年龄、地位、尊卑的人物戏装使用特定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体系正是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装的色彩归纳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从历朝历代的实际生活中归纳、抽象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服饰”,这些服装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制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再配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表演程式,因此具有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