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细胞分裂2. 解指数方程中的指数学生口答结果二、学习新知(一)对数的概念【探究活动一】已知幂值和底数,指数的存在性提出问题:若,则 x 是否存在?为什么?若存在的话唯一吗?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师生合作研讨,得出结论:指数是存在的、唯一的。
教师介绍对数的发展简史,介绍纳皮尔与卡瓦列里,引入语言叙述和符号。
【探究活动二】用规范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对数(1)用文字叙述,初识概念(2)用规范的符号表示对数,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数的实质:既是一个数,又是一种运算(3)根据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对数的一般定义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将知识系统化、一般化。
(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23x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练习指数对数互化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交流答案,教师展示PPT 上的正确答案。
(三)对数的性质根据指数与对数的内在关联,学生自主书写3-5个对数,并同学交流对数的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对数中字母a,b,N 的范围并说明原因,由学生独立思考后主动发言;教师板书性质0N(2)对数值为0的对数存在且有无数个,即性质log 10a(3)对数值为1的对数存在且有无数个,即性质log 1a a(4)对数恒等式log a N a N 学生完成探究5,求对数值10log 10000,12log 4,4log 832log 9log 532三名学生板演对数求值的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2163610(3)log 10003(4)212x 1(四)常用对数由学案探究5中的(1)引出常用对数,课件PPT展示一般性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畅谈收获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四、板书设计对数概念1.定义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3.对数的性质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对于指数函数中的函数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对数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对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数的运算也较为生疏。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反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讲解了对数的定义、对数的基本性质、对数的运算等知识点。
在讲解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结合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对数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足够详细地解释对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场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对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实例、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的应用;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对数的运算技巧;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对数的相关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导致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我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2. 在讲解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场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数的概念。
3. 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理解偏差。
高中数学_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定义,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并能灵活运用。
二知识讲解1定义引入2.对数的基本性质:①零和负数没有对数.②loga1=0③logaa=1额2【例题讲解,规范表示,解答问题,巩固所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指对互化的方法】3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例题讲解,规范表示,解答问题,巩固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练习:对数与对数运算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及本节课知识特征,作出如下学情分析:1.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指数运算及其运算性质,这为本节学习对数及其对数运算性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且对指数运算已经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与指数运算是逆运算,联系密切,对数的定义,运算性质及其应用采取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完成.3.对数的定义和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作为本节课的难点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4.对数的运算性质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老师讲解,学生探究,在练习中体会对数的运算性质。
对数与对数运算效果分析在前面一节中我们指数与指数函数,这节课主要讲解对数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如下特点:1.对数的定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数相联系,强调指对互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通过联系指数运算,学生对于对数的定义有了较好的理解,渗透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
2.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采取老师讲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不但很好的攻克了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能力。
3.对数运算性质应用的讲解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很好的辅助了教学,对难点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4.通过课上点评,也感觉到及时表扬学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作用很大。
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归纳总结等方面反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数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二)解析:(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五、教学过程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师生活动(小问题):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高中数学_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预期目标】1. 通过观察实例,初步形成对数的印象;2. 通过任务系统的引领,建立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对数的定义及符号,认识对数是一种数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确定的值,总结出对数恒等式;3. 通过对数的定义,借助符号、式子之间的关系,证明得到对数的运算法则、运算技巧(化同底);4. 在对数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的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基础知识我准备】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以此类推,写出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N与x的函数解析式;不考虑细胞死亡,分裂4次之后共有个细胞;若细胞总数为4096个,则是由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了次得到的呢?以旧(指数)带新(对数),感知对数出现的必要性。
【本课新知我探究】阅读课本P62页,完成:任务1认识、介绍关于对数的新名词(我来作老师)。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里克特制定了一种表明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度。
就是使用测震仪衡量地震强度的等级,地震能量越大,地震强度越大,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振幅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记作M ,其计算公式定义为:0lg lg A A M -=其中A 是被测地震距离震中100公里远处由地震仪测得的最大振幅,A 0是标准地震的振幅(也称0度地震的振幅,A 0=0.001),振幅单位:毫米。
备注:使用标准地震振幅是为了修正测震仪距实际震中的距离造成的偏差。
阅读材料二: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权威数据:2018年7月2日15时26分0秒,我国台湾省嘉义县发生地震,震中为渔村公园附近,一个位于台中市区的测振仪(距离震中约100公里)记录的地震最大振幅是20毫米。
请问:本次2·15台湾嘉义地震的里氏震级是多少? 任务四改编自课本的例题5,丰富了材料背景,延伸了问题的应用,形成一个跨学科的探究任务。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优化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成效
姚祺鹏古浪五中
忙忙碌碌的公开课教学活动结束了,听课、上课、评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前准备的忙碌,课堂教学的紧张,课后评议的不安,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各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对数的概念》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在课前准备时,主要设计了概念的形成、分析、应用以及归纳小结等各环节,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合理,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概念意义,走出教学误区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基础。
因此,如何设计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是每一个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置情景,引出课题,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应用中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精致化理解。
从而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的“重做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
二、精心组织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设计好问题,只是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解读,只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经过精心的教学组织活动,才能把冰冷枯燥的问题转化成为学生火热灵动的思考,把静态的问题转化为动态的创造,让学生获得思维的体验和实践的经验。
如课前的导入,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也消除了公开课紧张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创设适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数学_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函数关系, 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请问:(1)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2)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可以得到细胞y个?归纳定义1.对数函数定义:思考: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①y = log 0.5 x ;②y = lnx ;③y =2lgx ;④y = log 8x- 1 ;⑤y =log 2(x — 1);⑥y = log a x2(a>0,且a中1);注思:思考:1.如何理解参数a 的范围?2 . 如何理解定义域是(0,)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a>0,且a *1)(1) y lOg a X 2⑵ y=log a(4 x)巩固练习二、探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列表描点 连线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log5(1 x)(2)y=i10g2X(1)y 10g 2X(2)y=1og 1x探究:你能快速作出底数a 3,4,3 1的函数图象吗?ylOg 2Xylog3xylog4xylog1xylog1xylogi x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 y = log a x ( a>0 且 a 中 1 )底数a > 10 < a < 1图象定义域卜性质应用: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28.5 ; (2) log 0.3I.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a>0,且a 中1)巩固练习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 lg6,lg8变式2:将下列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g6 7 ,log76 log20.8;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知识:2.方法:3.思想:4.合作.作业布置:必做题:课本P74习题2.2 (A 组)7、8题;(B组)2 题.3(1).当堂检测1.函数y、:log2x的定义域是()(1) log 23.4 , 10g(2)10g3O5」og±0.64.若a,b 为不等于1的正数且a<b,试比较 10gg 10g $,10g q的大小《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学情分析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
高中数学_对数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4.2.1——《对数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为了解决“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我们引入了新的知识——对数。
本节课是对数问题的第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存在的疑惑,因此要在对数概念的形成上重点讲解,和学生共同经历由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的过程。
由于指对数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指数的性质特点考察对数中对于底数、真数以及对数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教学目标】(一)课程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的基本性质;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二)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对数的概念;2、逻辑推理:推导对数性质;3、数学运算:用对数的基本性质与对数恒等式求值;4、数学建模: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教学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教学难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的性质【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情景引入(学生活动) 游戏环节:首先设置了3种运算方法,选择3名学生来讲台上,经过自由选择,通过手工的方式,每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运算方式,加法的容易,乘法次之,而幂的计算偏难,从而导致幂计算的学生用时最长,留住做幂运算的学生在讲台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指数运算的难度大于乘法大于加法,进而引出对数出现的历史背景,为同学们展开纳皮尔发明对数的初衷和贡献。
实际上,纳皮尔就是用他所建立的对数概念来简化数字运算的,即把乘、除法运算用加、减法来代替。
二、提出问题以下提出两例数学问题。
问题一:中国在2000-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一直在8%以上,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已知2000年的GDP 为a ,那么经过5年后国民生产总值是2000年时的几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底数、对数和真数指数式和对数式的转化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小组探究)实例引入对数的基本概念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倍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数学问题,复习上节课刚讲到的指数幂运算以及指数函数的知识。
高中数学_对数函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课标解读】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借助于具体的函数图像和指数函数的图像来探索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数函数》是人教B版必修一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的第二节对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指对互化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个新函数的对数函数的认知。
《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和类比的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2、教材处理: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函数》的新课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基础之后,能根据已知条件求解一些与性质有关的简单问题,如定义域、比较大小的问题。
3、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教学难点是对于0<a<1和a>1两种类型的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学情分析】《对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指数和对数的互化,以及对数的基本运算的基础上,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的. 但由于学生学习指数和对数的互化还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对数的转换学习程度较浅,对转换后的量对应不好,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②会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会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能力;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类比的思想方法的运用;③增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②在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设计】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以对数求值的方式直接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通过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引出对数函数的定义的思考,感受对数函数的概念的形成。
从“对数的概念”一课反思概念教学
从“对数的概念”一课反思概念教学概念课的教学应是引导学生经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舍掉事物的次要属性,保留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概念。
本文以“对数的概念”一课示范以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进而形成概念、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
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形成认知。
标签:对数的概念、概念教学、数学概念一、问题提出对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对数概念较为抽象,对数记号不易直观的理解其意义,也导致对数运算不如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那样具体,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以下是对“对数的概念”这节课的分析与思考。
二、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流程:(一)创设情境——概念的引入问题1。
以下方程是否有解?(1)2x=4 (2)2x=5【设计意图】: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从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运算入手,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使学生认识到引进对数的必要性。
(二)解后反思——概念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理解对数的概念,教师介绍符号读法。
(三)迁移推广——概括概念有了对以2为底的特殊对数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对数的概念不是难事。
(四)互助探究——明确概念学生互助分析指数和对数的等价关系以及a,x,N各自的名称与地位变化,完成下表式子名称axNax=N指数logaN=x真数学生探究:问题2。
对数式中a,x,N的范围是怎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指数式与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认识对数的本质。
(五)达标检测:1.求下列各式的值:(1)log525(2)log2116;(3)lg1000;(4)lg0.001;(5)log1515;(6)log0.41。
2.已知loga2=m,loga3=n,求a2m+n的值。
高中数学_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知道能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⑵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⑶能够画出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象,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⑷了解反函数的定义,知道指数函数x y a =与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互为反函数.2、 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从特殊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⑵本章内容蕴涵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通过这些思想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更加开阔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⑶通过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个人的能力,构建数学模型,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2)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底数a 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必修一第二章对数与对数函数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大体感受到了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要求很强,大多注重能力培养。
本单元以对数函数为主,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通过具体的函数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性质,学会类比学习,借助学过的指数函数来学习对数函数,并会借助计算机做出函数图像,但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受条件限制,我们在作图时只能板演与想象结合。
我们学校生源差,学生数学基础较弱,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对数学本身的态度一般都不是很喜欢,学习数学的动机不明确,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数学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
高中数学_对数函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2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三.教学过程设计预备知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共同复习:1.指数函数的定义2.研究指数函数的步骤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刚刚学过的指数函数,类比对数函数的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
问题1.在现实生活的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 的指数函数y=2x,只要知道了x就能求出y.现在反过来研究,知道了细胞个数,如何确定分裂次数?问题2.在问题1得出的关系式中,x是y的函数吗?为什么?问题3 我们把函数x=log a y(a>0,a≠1)叫做对数函数,但习惯上自变量用x表示,所以这个函数就写成y=log a x.这样一来,你能给对数函数下一个定义吗?注:对前面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完成。
完成问题3后板书课题,然后板书对数函数的定义。
提出思考题:思考: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 a x与函数y=a x (a>0,a≠1)的定义域、值域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入手”。
因此,选择从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
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从而引入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要求学生作图:问题1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log 2x 及y =log x 的图象?(1)2log =y xx… ………12log =y x x… … ……作图:注:留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以上问题,然后由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给同学们讲解,让学生提出有疑问的问题。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 1 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为后续学习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数的概念不仅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教材编排上,先学习了指数函数,通过指数函数引出对数的概念,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逐步建立对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2)会求一些简单的对数式的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2)通过对数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式中底数和真数的取值范围。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法:讲解对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3)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_《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3.1对数的概念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中第四章第三节对数的概念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
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是对数函数的学习基础,在数学发展历史上,先有对数,然后才有指数幂后来,随着数学公理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一般安排先学习指数幂,再学习对数,在指数幂概念及运算的基础上,引人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比较自然.教科书是从对数是指数幂中指数的一一种等价表示形式的角度来引人对数的.引言通过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思考:已知底数和幕,如何求指数?显然指数与指数幂的值及底数的值紧密关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现阶段有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学习有依赖性,并且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
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幕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形式多样化,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引入与指数幂运算有关的另外一种运算,已知底数求指数,这种运算显然与指数幂的值及底数的值紧密关联,这就是要引入的对数.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_2.2.1对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 对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任教A版必修一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学习对数的概念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中中占有一定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推广。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做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对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利用指数和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对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体会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来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数这一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能力目标:1.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2.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
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等价转化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课题导入:引例1.如果我们拿出一张纸对折,纸就变成了两层,再对折,就变成了四层,继续对折……(1)折纸次数和层数有什么关系?(2)如果我已经知道一共有256层,你能计算折了多少次吗?引例2. 2018年单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a 亿元,如果年平均增长率为8.2%,问经过多少年后单县国民生产总值是2018年的2倍?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这两个例子都出现指数是未知数x 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x ,激发学生对对数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 我们做过折纸的游戏,一张纸对折变成2层,再对折变成4层,继续对折,你能提出怎
样的问题?
2、 通过学生回答,引出23b
=中b 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3、 小组讨论得到b a N =中b 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提出问题b 的表示方法。
二、探求新知
1、引入对数的符号log ,强调对数的写法与读法。
2、给出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 b =N (a>0且a ≠1),那么数b 就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
记作:b=log a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对比指数式与对数式名称的变化
3、学生每人写5个对数,讨论对数的含义和指对互化。
4、介绍对数的发明人及对数发明的意义。
对数的创始人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Napier ,1550年~1617年)。
他发明了供天文计算作参考的对数,并于1614年在爱丁堡出版了《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公布了他的发现。
恩格斯说,对数的发明与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建立是17世纪数学史上的3大成就。
伽利略说,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布里格斯(常用对数表的发明者)说,对数的发明,延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
5、给出四组练习,进行观察归纳,探究发现对数的性质.
(1) 应用指对数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结论:
log a 1=0 log a a=1
(2)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3) a log N b a a =N 和log a =b(a >0且a ≠1)
6、介绍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简记为 lgN
自然对数:以 e 为底的对数 简记为 lnN
三、课堂研究,巩固应用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例1.将下列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
(1)45=625 (2)-612=
64 (3)113m ⎛⎫= ⎪⎝⎭ (4)12
log 164=- (5)lg 0.012=- (6)ln 1e =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 的值
(1)642log 3
x =- (2)log 86x = (3)lg100x = (4)2ln e x -=
练习:求下列各式中的x
(1)41log 2x = (2)3log 274
x = (3)()5log lg 1x =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对数的定义:log (b N a a N b a =⇔=>0且a ≠1)
1的对数是零,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对数的性质 log 1a a = a >0且a ≠1
log a N a N =
课外阅读有关对数的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指数函数,因为指数对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对于对数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对数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无论是从符号的书写和符号的含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基本性质。
小组交流对对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经历认知逐渐深
入的过程。
激发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从整体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情况看基本达成。
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程度表现突出,课堂整体体现学生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各个环节明显,积极踊跃发言,思维比较活跃,效果应该很好。
教师启发点拨基本到位,展示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空间。
教师的基本功较好,语言、板书、教态、亲和力及现行条件下多媒体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学生自主程度不够,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出学生自我提出的问题和思路,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过程在活动。
教师的语言点拨关键时刻还有待于精炼;语速还是有些快,个别处板书有些随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B版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中的一节课,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后展开的,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对数及其运算,使学生认识引进对数的重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打下基础。
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对数的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中材料的作用,并联系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
观课记录:
本节课我采用实例引入的方法,设置了活动情景折纸游戏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这是我们能解决的;第二问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
我们发现,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无法解这个方程,但通过讨论分析指数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探求指数的表示方法,强调对数是一种求指数的运算,注意读法、写法等这就是引入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对数问题。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接下来板书课题,并给出定义。
定义的讲解注重理解,由定义得到指对互化。
为了加深对数的理解,让学生写对数认对数引出对数实质是一个数的结论。
下面对数发明人的介绍对数重大意义的提出,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
由练习总结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这样设计使得两个教学环节之间有所衔接,从上一个环节自然引入下一环节,这样展现给学生的课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使学生感觉太突兀。
在讲到对数恒等式的证明的时候,整体替代的思想还需要加强。
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介绍,完善了知识体系。
学生板演例1、例2,让学生熟悉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根据指数式求值。
下面的小
练习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设计使得两个教学环节之间有所衔接,从上一个环节自然引入下一环节,这样展现给学生的课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使学生感觉太突兀。
本节是关于对数概念的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
因而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难点是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分析讨论法、类比分析法、讲授法、发现法等,在教学中突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等,使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巩固,注重知识反馈。
评测练习:
1、(1)若()()1log 3x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
(2)若()2lg 2lg 30x x --=,则=x
(3)若()2122
log log log 0x ⎡
⎤=⎢⎥⎣⎦,求=x 2、计算:
(1)31log 53
+= (2)log .log .log a b c b c N a =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选出代表上黑板板演等做法,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由于对数对学生来讲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对数的运算性质更是新上加新,导致学生在展示时显得略微胆怯,质疑也不够激烈,究其原因有两个:老师引导不够;运算过程结果唯一导致质疑点少。
老师可适当设置些追问,也可让同学们展示错误等。
另外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倾听和做笔记的情况,及时提醒提高课堂效率。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效果不错,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数的概念。
课标分析: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数学素养:1、对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2、逻辑推理:理解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关系3、数学运算:掌握基本的对数运算4、数学建模:能运用对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