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解释学与古典解释学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古典解释学的区别
摘要::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古典释义学的典型代表,他们把释义学引入哲学领域,使释义学系统化,但他们天真地抱有历史客观主义的想法,忘记了理解精神客观化存在的人本身的历史性而陷入客观主义,成为一种实证主义。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但伽达默尔又由于过分地强调主体性而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客观主义主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
一解释学的起源
西方解释学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其基本意思是对文本的信息做出解释。到了中世纪,主要是对《圣经》的经文、各种法律条文做出解释,由于这些作品年代久远、文字古老多义,使得一般人难以理解,这样就有了以弄清文本的词汇、语法,考证古代典籍为主要目的文献学。除了文献学,解释学还有另一种形态,即神学解释学,主要是神学家为解释《圣经》经文而发展起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要了解古代文化,就得先解决文字障碍,这就大大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传统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个体不需要神职人员的中介,可以直接和上帝进行交流,直接对《圣经》做出解释,他们对《圣经》的解释不仅限于纯文字技术方面的
注释,而是对《圣经》的经文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阐发,从而发展了神学释义学。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出于对古代文化重新认识的需要,使人们发现要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必须把这两种释义学结合起来,即把对文本信息的纯文字技术方面的理解和对文本的一定意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文本,这种统一起来的解释学从本质上讲还只是一种对文本正确理解的技术,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还算不上严格的哲学。真正把释义学引入哲学领域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施氏和狄氏是古典释义学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他们释义学的观点来了解古典释义学的特征。
二古典客观主义解释学
施莱尔马赫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把解释学系统化,他受康德的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提出解释学由两部分构成,即对文本的语法解释和对作者的心理解释,从而使解释学从方法论意义方面扩展到对作者心理意图的理解,也就使解释学从方法论转向了认识论。
语法解释也被称为“客观”解释,它主要是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的确定含义的解释,从而排除文字障碍以获得文本信息,心理解释主要研究的是通过解释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作者的意图,就是创造性地重建作者的创造过程,施氏的心理解释分两个步骤:首先,把理解的过程和对文本的理解分开;其次,把对作者个人的心
理意向和对文本的真理内容分开。解释之所以能够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因为解释者可以抛开自己的历史环境等因素置身于作者的历史环境中,同作者处于同一层次,重构作者的心理意图,恢复作者的原意。在他看来,理解的对象不是文本的真理内容,而是作者的意图,理解的最终目标只是对作者心理意图的重构,也就是说理解对象独立于理解者,解释者应该抛开个人的主观成见、传统、偏见等因素,置对象于它形成的那个历史环境中,解释者也同样需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重新理解作者的心理意图,只要我们重构作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就理解了文本。
施氏解释学的缺陷在于:第一,把理解对象和理解过程分开,把理解对象看成是一个独立、静止的客观对象,把理解过程看成是理解者单方面地理解文本,而不是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互相理解,没有把对文本的解释同解释者当前的历史境遇联系起来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第二,把作者的心理意图和文本的真理内容分开,只强调对作者心理意图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本真理内容的理解,使文本的真理内容被遮蔽了,从而使他的解释学停留在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层面,对文本得不到有效的解释。
古典释义学的另一个代表狄尔泰可以说是德国哲学承前启后的人物之一。他身上一方面聚集了正在消失的世纪的许多哲学倾向。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新时代哲学的出发点。狄尔泰毕生的努力就是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的基础,这一努力的结晶就是把理解和解释确立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论,从而发展了一门理解和解释的科学—
—诠释学。
狄尔泰也同样受康德先验哲学的影响,他类似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考察人们的认识能力,给自然科学奠定可靠的基础,狄尔泰想通过“历史性批判”为“精神科学”即人文科学奠定可靠的基础。他认为释义学可以奠定这样的基础。
狄尔泰认为自然界和人文世界不同。在自然界中,自然物质没有意识,因而也没有自由,一切都服从机械因果规律,对自然界的事物可以通过说明的方法去认识,而人文世界则是一个自由和创造的世界,人所创造的人文—历史世界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每个个体及人类社会的独特发展都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果。因此,对人文世界、历史世界的认识光有自然科学“说明”的方法是不够的,而要用“理解”来代替“说明”认识人文—历史世界。狄尔泰的一句名言是:“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他认为理解是一种再体验,人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内在经验,理解或解释成为把握人文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人们有待解释的不仅是用书写固定下来的文本,整个人文—历史世界也是需要解释的“文本”,这样他就大大扩大了解释学的研究范围。
狄尔泰虽然把解释学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他的解释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他把“理解”看成是把握人文世界的基本方法来抵制实证主义思潮对精神科学的侵蚀,但他又抱有历史客观主义态度,把历史间距看成是消极因素,看成是理解文本的障碍。狄尔泰认为解释者虽然不能克服历史间距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解释把握
过去,以达到对文本客观的、科学的解释。狄尔泰只强调文本的历史性,而忽略了解释者的历史性,把解释者看成是一个可以脱离任何历史条件限制的纯粹主体,把理解看成是单方面的静止地认识文本,对客观性盲目的追求,使狄尔泰陷入了他反对的实证主义的窠臼。
总之,古典释义学最基本的特征是陷入客观主义,只强调解释对象的历史性,而忽略了解释者的历史性,把解释看成是单方面静止地认识对象,这种追求纯粹客观的态度只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一点正是后来伽达默尔所坚决反对的。三伽达默尔的主观主义解释学
海德格尔使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转向了本体论,他把理解看成是此在的基本生存结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此在通过理解和解释对自身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筹划。理解文本就是对自身的理解,所以解释学就转向了存在本体论。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本体论解释学的基本精神,他的解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关心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是一个科学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世界经验的一部分”。理解的现象存在于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中,他说“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本书中的解释学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