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解释学与古典解释学区别

合集下载

伽达默尔与中国道家美学观念的异同

伽达默尔与中国道家美学观念的异同
第3 3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v r i fS in ea dTe h oo y L a nn r a fU ie st o ce c n c n lg io ig o y
VoL 33 N O .6 De .。 O1 c 2 0
伽 达 默 尔 与 中 国道 家 美 学观 念 的异 同
孙 强
( 埠 学 院 艺术 设 计 系 , 徽 蚌 埠 蚌 安 233 ) 30 0
摘 要 : 道家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关学特质的哲学理。“ 忘己” 在其关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庄
子 作 品 中 , 处 强 调 为 了“ 道 ” 首 先 必 须 “ 己” 在 自由 状 态 下 观 照 “ 理 ” “ 道 观 物” 是 以 艺 术 化 的 处 体 , 忘 , 真 ;天 则
第6 期
孙强 : 达默 尔与 中 国道 家 美 学观 念 的异 同 伽
而, 人们 的理 解 必须 以语 言为 中介 , 言 经验 的界 限就是 理 解 的界 限 , 就 是真 理 的界 限 。艺 术 真 理 作 语 也 为理 解 中 的真理 , 为人 们切 身经 验 的一 种认 识 , 为澄 明之 境 的一 种 载 体 , 作 作 最终 在 语 言 中走 向 人类 精 神 的 自我 意识 与 自我 关照 。由此 , 言与存 在 的本 体 相 关性 包 涵 并体 现 着 艺 术 真 理 。伽 达 默 尔 的 艺术 语
个真 正属 于有 生命 力 的文化 的艺术 家 , 只能 带 着如下 意 图创作 他 的作 品 , 都 即他 的作 品将 在他 所说 所表
达 的 意义上 被人 接受 , 他将 在人 所生 活 的世界 上具 有 一席 之地 。艺术 的意 识 一 一审美 意 识 一 一总是 附

解释学循环——精选推荐

解释学循环——精选推荐

解释学循环6.解释学循环1.解释学简介1.1.解释学的历史解释学就是专门研究意义、理解与解释问题的学问。

解释学的前⾝是古代 “释义学”。

早在⼈类远古⽂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卦、神话、寓⾔意义的问题。

古希腊时代亚⾥⼠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解释学”⼀词的词根 hermes就来⾃古希腊语,其意为 “神之消息”。

当时,⼈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的研究看作⼀门学问。

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16世纪的宗教改⾰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的原则与⽅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的推动作⽤。

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

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

这类研究往往从实⽤性出发,实际上是⼀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

古典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F.E.D.施莱尔马赫(1768~1834)和W.狄尔泰在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

施莱尔马赫致⼒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种具体运⽤。

狄尔泰被看作是西⽅传统解释学的集⼤成者,他仿效为⾃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I.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

他所关⼼的中⼼课题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学如何能对其他历史性的表现进⾏客观的理解。

他认为⾃然科学中的因果“说明”原则与精神科学中的“理解”原则根本对⽴,彼此各有其适⽤范围,互不逾越。

他还把⽂化现象中的“理解”看作是⼀个⽣命(作品解释者)“进⼊”另⼀个⽣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

也就是说,⼀切社会⽂化现象都相当于在种种符号中固定化了的⽣命表现,理解这些现象就相当于把握符号创造者的主观精神世界。

狄尔泰以前的各种解释学研究,在西⽅往往统称为古典解释学。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与古诗翻译的多元化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与古诗翻译的多元化
界和作者视界 无法完全融合 , 因此 古诗翻译的 多元化是 不可避 免的。 关键词: 诠释学 ; 视界融合; 古诗 翻译; 多元化 让 话。 文本的解读是第—性的, 作者的复活是通过译 有语言所共有的。他留有空白, 人发挥想象。此 理 论综 述 但是, 无论谁读 了都会受到 诠释学6em nui ) r e et s e 是一种研 究意义的理 文来实现的。译者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 诗无人称旭 没有时态. 生经验发挥读 策略和翻泽疗 法的选择。 ‘ 在‘ 视界 感染。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 人 解和阐释的理论。它最早指的是探索词句或作品 视域徕进行翻泽 翻译原则的影响下, 译者在翻泽过程 中地位 者想象力。 文本的意 义 尤其是确立“ 一 上帝之言” 的意义。 它从 融合” 具有积极性 。 但是译者主动性的 发挥 四、 诠释的历史性与误读 古希腊 的解释学 。 中世纪的“ 释义学” 文献学” 得到了肯定 。 和“ . 伽达默尔 (aa e, 7 )认为理解 es ' G d m r9 5 1 rt- e 巧 发展 到直至近代 德 国的施 莱尔 马赫 ( h i — 也不是随意的。必须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 S le c er e) m ce k及狄尔泰∞ize 的哲学解释学 , ahr )  ̄ l hy t ) 都体 妙灵活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译文具有时 hn 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 见, 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历史 是 现了一种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精神 ,即认为作者 代价值。 的存在 , 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 三、 文本的空白与古诗翻译的多元 的原意是可以被认知的。这些传统解释学强调对 从文本本身来看 , 文本的种种语义单位之间 性。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 ,都内嵌于历史性之 文本忠实的理解, 对作者原意的追求。 读者应该努 而是去正 形成文本的空 白。 这就为读者的诠 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 力去把握“ 文本” 的原意, 以克服误解现象的发生, 留有诸多空隙, 旺 从这个意 义匕 对文本的理 讲, 释提供了 创造的空间。 诗歌语言具有非透明性 , 而 确地评价干 适应它。 这也是传统诠释学—致的主张。 多重 无限衍生性等特点。中 解无疑也是历史性 的。( 王岳川,99 0 ) 1 9- 8 这一论 . 2 进入 2 世纪以来 , 0 特别是六七十年代 , 西方 更有多义性 、 阐释性、 言外之意” 韵外之致” 和“ 。其艺 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 解释学的研究方 向发生显著的变化。由强调文本 国古诗素来追求“ 原意发展为关注译者和文本 自 。 身 在德国出现了 术魅力也正在于以 限的用词表达无穷的整体意 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 有 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诠释学的 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 是有其必然 以海德格尔( . ieg0 l 的学生伽 达默尔 蕴 , M He ge  ̄他 d 首先, 作者所在民族的语言中沉积了民族智 ( o eG d m d C r a a e  ̄代表的 , s e 现代哲学阐释学。 在伽 角度来看,正是作品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及 性的。 达默尔看来 , 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 无 语义单位连接之间的空缺激发和诱发读者进行创 慧、 、 心态 风情廉 辱爱恶' 等等艘 运用某些词语 的 喵 Ⅱ r 而原 语言所表达 鬯 论是理解者本人 , 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 , 都是历史 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的连接,这是—个读者与作 人年 睹 产生—种联想币! 情' 艾 地存在着 的, 也就是说都是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 者对话、 商榷、 争论、 调和并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 的作 情和精神世界是不可捉摸的。 在舒泽时, 之中。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本文和阐释主体都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翻泽者的因素难以避免译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及 具有各 自的处于历史演变中的“ 视界”( oi n 去参与诗作意义的实现。不同的学者与翻译家由 出发点不同 ,在翻译中译者会带出自己的立场观 h ro), z 面对列强入侵 、 外 因此理解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进行一种创 于所处的环境不同, 时代不同 , 理解的不同 , 因此, 点和写作风格来例如晚清时期 , 造性的努力。所谓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过去视 对同—文本的阐释具有多元性。 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的政治教化功 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 伽达默尔称之为“ 视 唐代大诗人李 自 《 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 》 : ‘ . 霜。 低头思故乡。” 是脍炙 人 的外 国作品 。 在翻译到中国时, 都被加以一种 “ 政 界融合”(ui o zn 。这样 , f o o hr o  ̄ sn f i 人们对本文 疑是地 七 举头望明月, 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本文与主体相融通的 口的五言绝句。经不同的人魏泽后成: 治性 阅读 ” 。 产物。伽达默尔还认为 , “ 意义”以语言的方式存 ( 一)OnaQ it ih ue gt N 其次 , 原文语言独具 的 点 耗 和地方色彩是难 在, 而理解也必须以语言的方式进行。 语言是诠释 Isw temoni tbfr o c a o l h eoemycn ̄ h g 以传译的。语言的特殊性和模糊性反映出语言所 An wo d r d f i e o te fo t n 表现的客观世界在时空上的不可度量性和无穷尽 d n ee i t w r n t h rs o e 学研究的起源和归宿。近年来国内探讨古诗翻译 的专著 、 文章已有不少 , 从诠释学角度来论述古 t e g o n . 但 h r u d 性 由于中 西方语言的 差距具性 , 有些意思很难用 I r ie my ed nd o k d u o te 英语翻译出来 , asd h a a lo e o t n h 诗的文章还不多见。拟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观 即使勉强译出味道也变了。 试举王 来探讨古诗翻译。 m o n a n n n u ti o , 维的《 鸟鸣涧》 为例: ‘ ‘ 人闲桂花落液 静春山空。 月出 二 、 从视界融合与文化过滤来看古诗翻译 Ib we e d to g a- f 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描写春夜的幽静景色 。 o d my h a a u h o myfro d n h f - 反 o . 在传 的翻译中。 统 作者是创造的主体’ 是主宰 h me 映诗人栖息 自 然中的恬淡心境 , 诗中贯串有佛家 作品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 具有绝对 的解释权与 rR aa I S Obt ’ ) 清静空寂的理趣。 本诗通过动静相生的两幅图景. 权威性。因此翻译者的终极 目的就是要找出作者 ( ) r q iN gt _ A Ta ul ih - n 传神地营构出溪山春夜的清幽境界' 也隐隐流露出 Ab d e i e ih, e ,Is ea sl rl t v g 的本意, 这是译作的根本。但是 , 现代阐释学理论 诗^ 孤寂的心境。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如下: 的代表 物伽达默尔宣称,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 1wo d ri i Sfo ta ru d n e f t rs go n . T e Dae o ign r h l fSn ig Bid 的, 一切探寻作者本意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 伽达 L o ig u ,Ifn h o n b g t o kn p d te mo r h; i i S etarlbom a nnoe, w e ue l sfl u ejyd l l 默尔解{ “ 犟: 视域就是看见的区域这 个区域囊括和 Bo n ,i o sc n s m rwn d wi g n h meik es F d o e . Va u il i ov no ng tv i g ehlsds le it ih od . 包容了 某个立足之点出发所能看到的—切 ” 泽 。 T emo n s trlsbrst ig h o r esate i o sn , i d 浒 渊冲甬 者在对原文进行解��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

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

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

自从19世纪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艺术理论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解释,或者说“阅读”这一个词出现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西方在古代就有解释学的存在,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一词源自古希腊信使之神赫尔梅斯(Hermes)的名字。

在中世纪,这门学科主要对圣经经文及一些古典资料和法律条文进行释义。

近代以来,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为了达到正确的理解,避免误解,在语言和精神上都要回到文本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去理解文本的意义。

狄尔泰(WilhelmDilthey)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试图为人文科学方法论奠定解释学基础。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精神”或“精神世界”,对它们的研究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而必须使用解释学的方法。

狄尔泰强调了在理解的过程中,“爱”或“同情心”以及“移情作用”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解释者才能把自己融入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藤。

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属于客观主义解释学,他们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解释学发展到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时开始发生本体论的转变。

哲学上他区分了“存在”和“在者”,“在者”指世界万物,是已生成和已被规定的东西,而“存在”是一个流动、生成的过程,先有“存在”后有“在者”。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哲学研究最根本的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的任务在于追求存在的意义。

意义不是万物所固有的,而是它们在与人(此在)发生关系中产生的。

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究竟哪种可能性实现出来,全凭“此在”的筹划。

理解,就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作的筹划,因此,“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场用各种方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展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展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概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

概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

概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1)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

①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在伽达默尔那里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哲学解释学,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与阐说实际上是以其早期的思想为基础的,而不是后期对诗语的思考。

②伽达默尔把人类的理解活动归入与生存存在以及真理等重大哲学问题相关的活动,由此建立了与19世纪的方法论解释学相区别的哲学本体论解释学。

③伽达默尔认为,最直接而了然的解释学真理是发生在艺术理解活动中的真理,因此艺术经验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地位是决定性的。

艺术是最为基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此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一点直接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视域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④他认为传统美学因为受到认识论真理观的支配而偏离了艺术思考的正道,艺术因为不能提供命题真理而被宣布为与真理无关。

美学一方面附和这种判决,一方面又试图证明艺术陈述的准陈述性质而攀附于科学真理,造成了艺术相对于科学处于较低级地位的状态。

⑤他认为,只有彻底放弃艺术和科学真理的关联,将艺术和存在的真理即意义显现的真理或解释学真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才能走进艺术的实际本身。

(2)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①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观,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看作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者意义的显现与持存的方式,他巧妙的抓住作品存在方式与游戏的内在一致性来说明这一问题。

②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具有无目的性、自动性、自律性和同一性等诸多特征,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是游戏本身在游戏。

与之相应,作品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作品本身,是作品本身借作者的写作来表现自己。

③艺术作品和游戏的自我表现都需要观众,只有在观看之中这种自我表现才能实现并持存下去。

就此而言,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显现与持存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

④伽达默尔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类比于游戏旨在说明三点:一是艺术作品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而不是被科学认知的客体。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

解释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一、生平与著作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界甚至哲学之外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伽达默尔也由此成为当代解释学大师和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本专业很出色,也试图引导伽达默尔走上研究自然科学之路,因此在伽达默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吸引伽达默尔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最后的结果令他父亲大失所望,伽达默尔仍然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其父终其一生对他的选择都不满意。

投身于学术研究就是走上一条漫长的历险之路,年轻的伽达默尔首先面临的思想上的痛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给德国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迷茫,伽达默尔在《自述》中写道:"在此迷惑中要想深信不疑地与现存的传统保持一致,已实属不可能。

正是这种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促使我进行哲学研究的动力。

""新康德主义在当时虽然仍具有一种真正的、虽说并非毫无意义的世界意义,但它如同自由主义时代自负的文化意识及其以科学为依据的进步信念一样在世界大战的枪炮声中被砸得粉碎。

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都试图在一个失去了方向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定向......痛苦和新尝试,贫穷无望和青年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彼此进行着斗争。

"关于伽达默尔在思想上的求索和摸索的详细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真理与方法》下卷中伽达默尔就自己的学术道路所作的《自述》。

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伽达默尔是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面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危机而生发出自己的解释学理论的。

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解释学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解释学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解释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批判理论是出自于完全不同的传统的两种理论。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综合传统解释学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后者的理解的“前结构”构成了前者的解释学反思的一个主要基点。

伽达默尔论述偏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的理解的分析的正确性。

比如考察偏见这一概念之前,伽达默尔明确地指出他的考察是在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的框架内开始的,他将这个框架视为“一个完全正确的现象学描述”。

基于这种存在哲学的传统,伽达默尔提出了他著名的“反启蒙运动”的理想理性主义的观点。

在他看来,我们的思维永远是连续性的、即它永远是不能脱离历史及其语言(本文)的思维。

为此,他又提出了一种解释学的时间距离的理论:我们既不能“按照我们过去的样子”也不能纯粹按我们的理性反思来解释自我;我们总是处于历史和现在之间;我们无法走出历史及其观念这个巨大的磁场之外。

与此相反,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物,它与该学派的直接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的自我建构和自我批判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批判理论并不认为存在解释学意义上的那种总是由语言(传统或任何观念的本文)规定着的自我。

相反,该理论更赞同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所包含的下述观点:存在着超历史的普遍的理性观念,自我是为这种理性的观念所掌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历史本身也是该理性理念的产物,这也就是说,单个的伦理实体并不直接规定着历史。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受制于历史及其观念的,毋宁说我们是受制于普遍的理性观念的。

我们具有独立的道德和规范的学习能力,我们并不总是根据传统的习俗建构我们的行为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人们也注意到,尽管解释学与批判理论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完全不同,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又有相同之处。

比如,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一样反对客观主义的解释;他们都否认我们能够像一个外在的观察者那样分析或解释社会和人类。

解释学简介

解释学简介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威廉.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解释学重 要代表人物。曾跟随黑格尔学者库诺.费舍进行哲学研 究,后受历史学派的影响,要求对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 进行认识论分析。 他试图进行历史理性的批判。他指出:“历史科学 可能性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我自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探究历史的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关于精神科学之 所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科学所探讨的对象乃是 我们人类这个主体的精神的创造,因此不像在探究自然 界那样要去解决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因为精神科学中 的客体就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产物,我们在那里发现的 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前者是 对外 界事物的说明,后者是用心理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 的理解。他认为理解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的普遍 方法 。

(四)“偏见”的合理性 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思想,认为理解的正确性不 在于避免前结构,而在于确认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至 少包括前见(成见或偏见),权威和传统三个要素。 “前见”概念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作为否定性的概 念而具有消极意义,因此真正的理解被认为是要摆脱前 见的影响。与此相反,伽氏认为,对前见的这种看法正 是启蒙运动的前见。事物本身只能根据适当的筹划、恰 当的前见才能被理解,即前见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是平 台(婴儿不能理解是因为他或她没有任何前见)。 前见的先在性是无法超越的,正确的前见使人直接达 到正确的理解,错误的前见使人间接达到正确的理解。 摒弃前见就是放弃理解。 伽氏认为,启蒙运动对一切权威的批判是偏激的。权 威是前见的一种来源,但这不意味着所有权威都是错误 的。权威的本质不是抛弃理性而是承认理性。

(二)效果历史 关于“效果历史”(effective history), 伽达默尔解 释说,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 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此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 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 示历史的实在性。这种东西叫做“效果历史”。理解 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效果历史意识”(effectiv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一方面是指在历史过程中获得并被历 史所规定的意识,即任何理解都具有历史的条件性, 另一方面是指对这种获得和规定本身的意识,即解释 者自觉地知道他自己的意识状态本身是效果历史的意 识。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杰克·亚伽达默尔(Jack amadore)是一位著名的法律学者,他在20世纪中期创立了解释学。

他把解释学作为法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解释与应用不可分割的重要理论,作为今天法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释学对中国法律解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国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价值观念的分歧给法的解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受杰克·亚伽达默尔的启发,中国学者强调以求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解释法律规定,并且重视社会学意义解释、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实现法律解释的理性统一。

在作出解释时,中国法律者不会只看到法律原文,而是结合现实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同时综合考虑传统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因素,把相关规定与各项考虑因素结合起来,达到法律预期的解释效果,让法律更加生动有效地贯彻执行。

总之,杰克·亚伽达默尔(Jack amadore)的解释学对中国法律解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进了中国法律解释的专业性,而且使中国法律解释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理解与解释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科利尔

理解与解释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科利尔

理解与解释一、解释学的来历及其意义解释学(Hermeneutics),也称“阐释学”、“释义学”或“诠释学”,是一门古老而悠久的解释技艺学问。

“解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词根“hermes”,而hermes(赫尔墨斯)则是希腊神话诸神中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间的凡夫俗子之间,迅速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

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他的传达就不是单纯的报导或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翻译和解释,把人们不熟悉的神的语言转换成人的语言,把神的隐晦不明的指令给人们解释清楚。

二、理解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重要主题。

作者中心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读者中心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文本中心论----------哈贝马斯、利科尔施莱尔马赫(1768-1843)•F r i e d r i c h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

他曾在哈利大学学习,受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突出贡献•一使诠释学突破了具体诠释对象的局限性,使之转变为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文本解释的普遍方法论。

•二在语法和语义的解释之旁提出并强调了心理的解释在理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作者中心论•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原意,而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去把握作者原意,作者原意也因此成为支配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

文本乃是使作者的意图得以表达并为读者把握的媒介。

通过它,作者和读者相互连接,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及思考得到传承,传统得到接续。

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中,作者的意图始终起支配作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伽达默尔(1900.2.11-2002.3.13)•德国哲学家,1960年以出版著作《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闻名于世。

伽达默尔解释学

伽达默尔解释学

伽达默尔解释学
伽达默尔解释学是一种关于观察和理解文本以及语言的方法论。

它由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提出,目的是揭示文本和
语言背后的隐含意义。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认为语言并非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通过意象和隐喻进行沟通。

伽达默尔经常使用“言外之意”
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隐含意义,而这种言外之意常常是人们在谈论某
一事物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但却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人们需要关注的是文本和语言中的暗示和
隐喻,以及这些暗示和隐喻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

因此,伽
达默尔解释学不只是一种文本分析的方法,它同时也具有一种文化研
究的视角。

通过使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和
语言中隐藏的含义和文化特征,更系统地去探究语言对于我们思考和
理解世界的影响。

总之,伽达默尔解释学是一种强调文本和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和
隐喻的分析方法,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更深入地探究语言在我们认知世界中的作用。

伽达默尔 后现代解释学

伽达默尔 后现代解释学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是德国哲学家,也是当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解释学理论被称为“后现代解释学”,与传统解释学相比,具有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特点。

后现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过程的历史、文化和语境的影响,认为解释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解构。

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概念,认为不同的视角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解释者需要将自己的视角融入到文本或对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解释它们。

此外,后现代解释学还关注解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认为解释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变化的过程,不应该被固定的规则和程序所限制。

相反,解释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解释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解释效果。

总之,后现代解释学是一种更加开放、多元和复杂的解释学理论,强调解释的历史、文化和语境的影响,以及解释的不断演化和变化的特点。

解释学循环 伽达默尔

解释学循环 伽达默尔

解释学循环伽达默尔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Circle)是伽达默尔(Gadamer)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现实世界的文本窥探,尤其是解释文本,都是一个循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会面对众多维度:历史背景、文本本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读者自身的个人偏好。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本。

伽达默尔认为,每个人的理解和解释都是基于先前的经验。

事实上,当我们去理解一个文本时,伽达默尔认为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入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

这就是所谓的大话语(grand narrative),它给了我们一个更完整的视野去看待这一文本,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加重要的见解。

然而,在把文本放入这样一个更宏大的语境之中,我们也要注意文本自身的语意,以及文本表达的它自身特有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语境”(internal context),即文本自身的语义需要我们重视。

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内部语境,就会发现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此外,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读者自身的主观偏好,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独特的经历和文化背景会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生重要影响。

最后,当我们去理解和解释文本时,我们也要注意文本本身。

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正确解释它。

综上所述,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一个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考虑文本本身、历史背景、个人偏好以及文本表达的它自身特有的主题思想等众多维度,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文本,从而得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何成秀 鲁东大学摘 要: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的框架下提出的理论术语基本可以归为两个维度: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都是在历史性对存在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游戏、模仿和美与审美等理论,则是从理解艺术的角度,从艺术的起源与价值的角度提出来的。

把伽达默尔的主要理论术语归为两类,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伽达默尔对文艺的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两个维度作者简介:何成秀(1992-),女,山东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94-02解释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18世纪古典解释学,解释学是为古典文献和《圣经》求得正确理解的一种方法和技巧,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19世纪近代解释学,强调忠实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三、20世纪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提出本体化的解释学。

德国施莱尔马赫提出哲学解释学这一概念。

他认为,理解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循环,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

海德格尔指出,对未知文本的理解,永远由被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完美的理解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循环的消除,而是这种循环得到最充分实现。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理解就是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一、历史性带来了什么——解释学循环伽达默尔用这种解释学的循环去说明传统与理解之间的循环关系。

传统就是历史性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理解事物时一定会受传统的影响去认识事物。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不是件坏事,而是人的认识所必须的经历的过程。

传统是人类知识的—部分,它必然要在理解中起作用,解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思想就说明这种循环是知识的历史性的表现。

为阐释这种解释学循环理论,伽达默尔环环相扣地提出了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

(一)前理解奥古斯特•勃艾克把理解称为“已知的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古典解释学的区别摘要::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古典释义学的典型代表,他们把释义学引入哲学领域,使释义学系统化,但他们天真地抱有历史客观主义的想法,忘记了理解精神客观化存在的人本身的历史性而陷入客观主义,成为一种实证主义。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

但伽达默尔又由于过分地强调主体性而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一解释学的起源西方解释学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其基本意思是对文本的信息做出解释。

到了中世纪,主要是对《圣经》的经文、各种法律条文做出解释,由于这些作品年代久远、文字古老多义,使得一般人难以理解,这样就有了以弄清文本的词汇、语法,考证古代典籍为主要目的文献学。

除了文献学,解释学还有另一种形态,即神学解释学,主要是神学家为解释《圣经》经文而发展起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要了解古代文化,就得先解决文字障碍,这就大大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传统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个体不需要神职人员的中介,可以直接和上帝进行交流,直接对《圣经》做出解释,他们对《圣经》的解释不仅限于纯文字技术方面的注释,而是对《圣经》的经文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阐发,从而发展了神学释义学。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出于对古代文化重新认识的需要,使人们发现要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必须把这两种释义学结合起来,即把对文本信息的纯文字技术方面的理解和对文本的一定意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文本,这种统一起来的解释学从本质上讲还只是一种对文本正确理解的技术,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还算不上严格的哲学。

真正把释义学引入哲学领域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施氏和狄氏是古典释义学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他们释义学的观点来了解古典释义学的特征。

二古典客观主义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把解释学系统化,他受康德的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提出解释学由两部分构成,即对文本的语法解释和对作者的心理解释,从而使解释学从方法论意义方面扩展到对作者心理意图的理解,也就使解释学从方法论转向了认识论。

语法解释也被称为“客观”解释,它主要是对文本中的字、词、句的确定含义的解释,从而排除文字障碍以获得文本信息,心理解释主要研究的是通过解释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作者的意图,就是创造性地重建作者的创造过程,施氏的心理解释分两个步骤:首先,把理解的过程和对文本的理解分开;其次,把对作者个人的心理意向和对文本的真理内容分开。

解释之所以能够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因为解释者可以抛开自己的历史环境等因素置身于作者的历史环境中,同作者处于同一层次,重构作者的心理意图,恢复作者的原意。

在他看来,理解的对象不是文本的真理内容,而是作者的意图,理解的最终目标只是对作者心理意图的重构,也就是说理解对象独立于理解者,解释者应该抛开个人的主观成见、传统、偏见等因素,置对象于它形成的那个历史环境中,解释者也同样需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重新理解作者的心理意图,只要我们重构作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就理解了文本。

施氏解释学的缺陷在于:第一,把理解对象和理解过程分开,把理解对象看成是一个独立、静止的客观对象,把理解过程看成是理解者单方面地理解文本,而不是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互相理解,没有把对文本的解释同解释者当前的历史境遇联系起来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

第二,把作者的心理意图和文本的真理内容分开,只强调对作者心理意图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本真理内容的理解,使文本的真理内容被遮蔽了,从而使他的解释学停留在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层面,对文本得不到有效的解释。

古典释义学的另一个代表狄尔泰可以说是德国哲学承前启后的人物之一。

他身上一方面聚集了正在消失的世纪的许多哲学倾向。

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新时代哲学的出发点。

狄尔泰毕生的努力就是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的基础,这一努力的结晶就是把理解和解释确立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论,从而发展了一门理解和解释的科学——诠释学。

狄尔泰也同样受康德先验哲学的影响,他类似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考察人们的认识能力,给自然科学奠定可靠的基础,狄尔泰想通过“历史性批判”为“精神科学”即人文科学奠定可靠的基础。

他认为释义学可以奠定这样的基础。

狄尔泰认为自然界和人文世界不同。

在自然界中,自然物质没有意识,因而也没有自由,一切都服从机械因果规律,对自然界的事物可以通过说明的方法去认识,而人文世界则是一个自由和创造的世界,人所创造的人文—历史世界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每个个体及人类社会的独特发展都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果。

因此,对人文世界、历史世界的认识光有自然科学“说明”的方法是不够的,而要用“理解”来代替“说明”认识人文—历史世界。

狄尔泰的一句名言是:“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他认为理解是一种再体验,人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内在经验,理解或解释成为把握人文世界最基本的方法。

人们有待解释的不仅是用书写固定下来的文本,整个人文—历史世界也是需要解释的“文本”,这样他就大大扩大了解释学的研究范围。

狄尔泰虽然把解释学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他的解释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他把“理解”看成是把握人文世界的基本方法来抵制实证主义思潮对精神科学的侵蚀,但他又抱有历史客观主义态度,把历史间距看成是消极因素,看成是理解文本的障碍。

狄尔泰认为解释者虽然不能克服历史间距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解释把握过去,以达到对文本客观的、科学的解释。

狄尔泰只强调文本的历史性,而忽略了解释者的历史性,把解释者看成是一个可以脱离任何历史条件限制的纯粹主体,把理解看成是单方面的静止地认识文本,对客观性盲目的追求,使狄尔泰陷入了他反对的实证主义的窠臼。

总之,古典释义学最基本的特征是陷入客观主义,只强调解释对象的历史性,而忽略了解释者的历史性,把解释看成是单方面静止地认识对象,这种追求纯粹客观的态度只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一点正是后来伽达默尔所坚决反对的。

三伽达默尔的主观主义解释学海德格尔使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转向了本体论,他把理解看成是此在的基本生存结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此在通过理解和解释对自身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筹划。

理解文本就是对自身的理解,所以解释学就转向了存在本体论。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本体论解释学的基本精神,他的解释学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关心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

在伽达默尔看来,“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是一个科学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世界经验的一部分”。

理解的现象存在于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中,他说“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本书中的解释学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因而也包括此在的全部世界经验。

”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而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

伽达默尔认为古典释义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受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解释者和文本分开,把历史间距看成是阻碍正确理解的否定因素而加以抛弃。

古典释义学认为,既然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历史间距,那么在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者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成见,因此,为了达到对文本或作者原意的正确把握,就必须克服由历史间距所造成的主观成见。

总之,历史间距是应该克服的。

伽达默尔把这种解释观称作“历史主义的诱惑”、“浪漫主义的幻想”,在他看来,如果我们承认作者处于一定的历史境遇中具有他自身的历史特殊性,那么读者处于一定的历史境遇中也有他自身的历史特殊性。

我们没有理由只承认作者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

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不管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处于一定的历史结构中,正确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性,而是适应和正确评价历史。

历史性具体体现为成见和传统。

成见是一切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传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先于我们,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东西。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我们是被“抛入”传统的,正是传统把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

理解者不可能走出传统之外,以一个纯粹主体的身份理解对象。

对哲学释义学来讲,成见和传统不是加以克服的因素,而是我们正确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通过它的效果历史起作用。

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

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

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种东西称为‘效果历史’。

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伽达默尔一方面反对历史客观主义的态度,理解总是理解者带有自己的成见和传统去理解对象,所以无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反对历史主观主义的态度,把历史看成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

伽达默尔同历史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相区别,特意用“效果历史”这一概念来指传统在理解中的作用。

“效果历史”是理解者和对象之间“视界融合”的结果,“视界”指前判断体系,每一种“视界”都对应一种前判断体系,虽然有无数的“视界”,但每一种“视界”都不会固定下来,随着人们的前判断体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生活是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绝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决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

倒不如说,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移动的东西。

”视界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永远不会固定下来,解释者和文本都有它们的“视界”,在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者并不像古典释义学所要求的那样,抛弃自己的“视界”,置身于文本的“视界”,而是在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界”就进入文本的“视界”,随着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扩大、丰富自己的“视界”。

而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传统“视界”融合的过程,被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但是融合后的“视界”不是同一,而是包括着差异和相互作用,既包括解释者的“视界”,也包括文本的“视界”,是一个新的更大的“视界”,新的“视界”又构成新的传统的一部分,从而给我们提供了理解的新的可能性。

另外,时间间距也不像古典释义学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消极的因素,相反,它是一个积极的因素,正是通过时间间距,我们才能过滤掉不适当的个人成见和功利性的看法,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意义的发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每一代解释者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否定古典释义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立场,不强调追求对文本解释的客观性,并且认为恢复作者的原意是不可能的,进而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强调每一时代的人对文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释,文本意义的发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