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设计史第二部分 新技术与全球化:1945年以来的工业设计
回顾工业设计发展简史内容,对本专业的了解
![回顾工业设计发展简史内容,对本专业的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d44a4e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3.png)
回顾工业设计发展简史内容,对本专业的了解
工业设计是一门将设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融合起来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改进,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用户体验。
以下是工业设计发展简史的一些重要节点和事件:
1. 原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这个时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例如制造机器和汽车等工业产品。
2. 手绘时代(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随着机械技术和绘画技术的进步,设计师开始使用手绘图纸来设计产品。
这个时期的工业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设计概念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
3. 现代工业设计(二战后至21世纪初期):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设计成为了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工业设计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用户体验,同时更加注重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和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
4. 数字化时代(21世纪初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工业设计工具和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工具和平台使得设计师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产品设计、模拟和制作,同时可以更加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和反馈。
工业设计是一个历史悠久但不断发展的领域,涵盖了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到创新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其应用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展。
工业设计史 知识要点
![工业设计史 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5c97dc49649b6648d747e0.png)
工业设计史知识要点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中国手工艺设计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
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
熔铸法、失蜡法。
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
实用和美观的典范瓷器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印花工艺应用明代家具达到鼎盛。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色: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充分体现木材的纹理与色泽,不加油漆;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远林建筑的兴起;木材丰富;木工工具的发展。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四字概括:简;厚;精;雅。
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个因素:注意意境美;注意材料美;注意结构美;注意工艺美。
国外手工艺设计古埃及的家具给后世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希腊家具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一种称为克里斯姆斯的靠椅。
希腊家具形式上有极大飞跃。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艺术形式的完美。
代表:雅典卫城及其中心建筑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
中世纪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的圆拱。
以彩色玻璃为特色。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4f3bbdb80eb6294dd886cef.png)
为英王乔治三世制作的“新宇 宙”银质显微镜
威斯敏斯特宫 又称英国国会大厦,是英国国会上下两院的所在地。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 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 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从威斯敏斯特桥或泰晤士河对岸观赏,其鬼斧神 工之势使人赞叹不已。
四、技术与设计
技术对新的工业产品设计领域的影响,有两方面的美学观点:
维尔纽斯主教座堂
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的联系
从美学上说,文艺复兴是对于古典价值的第一次发 现与肯定,那么,新古典主义时期,则是对于古典的 再次利用,并且伴随着曲解。 文艺复兴关注的是被中世纪历史和宗教迷信所淹没 的活生生的人,新古典时期关注的是被历史和新生活 所忽略的秩序。秩序被当作是古典的真正价值所在。 这个时代的旗帜是高扬理性,理性的外化便是秩序。
鎏金铜铸天鹅型三腿小圆桌
谢拉顿设计的新古典椅子
设计重点装饰放置于靠背之上,变化很多,但 椅腿却很少有曲线装饰,表现出单纯的结构感。
谢拉顿设计的新古典家具
例如:陶瓷
魏德伍德
英国的陶瓷之父, 出生在英国的一个 陶工世家,世代都 是以制陶为生。他 的主要贡献是建立 了工业化的陶瓷生 产方式,创立了陶 瓷工厂。
魏德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一1795)
波特兰花瓶 魏德伍德的装饰用品 不少是用一些特殊的矿 物质烧制的,特别适于 模仿古典的硬石雕刻。 其中最有名的是1790年 生产的“波特兰” 花 瓶,其原型是1世纪罗 马时期制作的。这些仿 古陶制品满足了新生的 中产阶层对于古董的爱 好。
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 美术运动
工业化时代前 - - - - - - - - - - - - 工业化时代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66df97f1711cc7931b71687.png)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红房子平面布局根据需要布 置为“L”型,使用不对称形 状。 外墙处理不加装饰材料,直 接使用当地红砖。 整体建筑外表敦实、内部舒 适。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5)设计原则: A.设计大众化: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为千万 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 B.团队协作: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 不是个体劳动。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4)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推崇 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为装饰动机。 C.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 D.主张设计的诚恳,反对设计上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圣约翰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892年,建筑工程时断时续,至今还在进行之中。
哥特式风格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第二章 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图斯坎(托斯卡纳)风格—意大利建筑的代表
工业设计史
History of Industry Design
工业设计史(重点整理)
![工业设计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71f955284ac850ac0242ae.png)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开展概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到了新石器时期,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工业设计阶段。
2.工业设计产生和开展的根底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开展起来的。
1.工业设计的产生工业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
在变革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开展。
这种情况下英国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工业和艺术要结合,主国家应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市政设计和工业制品设计,使当时的英国工业振兴找到了出路。
2.工业设计的开展20世纪,欧美国家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了德国的机械化生产。
包豪斯打破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的对立局面,以机器为创作工具,将设计成果纳入批量化生产中,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各国工业设计师担负起重建家园与使产品重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3.工业设计开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与其主要特点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开展时期:一是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7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现代工业设计的根底逐步建立,并完成了有传统的手工业设计向工业设计的过度;第二个时期是1915年-1939年的工业设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是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之后走向成熟的年代。
外国工业时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外国工业时代设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8fb36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2.png)
外国工业时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外国工业时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主要是新旧设计思想的交锋期,各种设计改革运动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逐步使传统的手工艺向工业设计阶段过渡,为适应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的发展做了积极的探索。
2. 工业设计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20-30年代):这一阶段工业设计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例如,现代设计运动、包豪斯、美国职业设计师的出现等,这些事件都对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工业设计成熟时期(19世纪40-5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二战后,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了一种国际主义风格。
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美国的计划废止制、人体工学的运用、新材料探索性地运用等,都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成熟。
4.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科技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及新的审美和消费观的影响使工业设计表现出繁荣发展下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例如,波谱设计等反设计运动的出现,以及世界工业设计形成了以欧、日、美为主的三大阵营的基本格局。
5. 工业设计的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在现
代主义设计占主流风格的情况下,呈现多种风格和探索并存的局面。
例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等成为这一时期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和思潮。
同时,健康、安全、舒适和发展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要求,关注人和关注环境成为工业设计的两大主题。
以上是外国工业时代设计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设计师。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章节重点笔记(精华)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章节重点笔记(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e37ab611dd36a32d737581f0.png)
..工业设计史绪论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吉马德,戈地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 霍夫曼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风格派荷兰1917—1931 里特维尔德构成派苏联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格罗披乌斯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流线型风格美国1935—1945 罗维,盖茨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30—1950 阿尔托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商业性设计美国1945—1960 厄尔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高技术风格欧洲,日本1960—1980波普风格英国1960—1970后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65—文丘里,索特萨斯解构主义欧美各国1980—盖里,屈米绿色设计欧美各国1970—四、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作用: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
4、历史的传承: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下篇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下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02afb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6.png)
三、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贡献与影响
在乌尔姆设计学院15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其贡献和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思想 乌尔姆学院确立了以理性和社会性原则为主的优先设计原则,
反对为了纯粹的美的造型去设计物品。因此,乌尔姆所倡导 的功能主义理念比包豪斯更具理性色彩。 2. 设计教学 “乌尔姆教学模式”为现代设计教育建立了一个坐标,它与当 时所通行的强调感性创造的设计教育方式大为不同,更强调 设计的理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BA扶手椅,厄内斯 特·雷斯
二、灯具设计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 奉行实用主义原则,为工 业设计人员树立了重视标 准化和低造价的设计宗旨。 1932 年 , 由 乔 治 · 卡 沃 丁 设计的万向灯就集中体现 了这一时代特色
三、陶瓷产品设计
“西洋跳棋”系列陶瓷制 品,特伦斯·康兰
四、交通工具设计
亨利·德雷福斯——人机工学的创始人 ●《设计为人》 ●《人体度量》
符合人机工学原则的“前缘线”电话机, 亨利·德雷福斯
2. 人机工学在波音707飞机设计上的运用 人机工学原理在工业设计上的积极运用,成为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特别是美国波音707飞机 的内舱设计,不但是人机工学用于大型工业设计的成功范 例,也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成果。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低矮校舍, 马克斯·比尔
2.“新包豪斯”时期(1953—1956)
乌尔姆设计学院延续并发展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教 育模式,旨在“为普通的日常文化创造简洁实用的 日用品”。在比尔的努力下,乌尔姆学院逐渐成为 了德国新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的中 心,其教育体系和思想观念目前仍是德国现代设计 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核心基础。
工业设计史重点总结(考研必考)要点
![工业设计史重点总结(考研必考)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e50bf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d.png)
工业设计史重点总结(考研必考)要点第一篇:工业设计史重点总结(考研必考)要点手工艺设计阶段中世纪: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设计风格为简朴、实用甚至简陋,带有北方蛮族的粗野形态。
主要特点在于结构的逻辑性、经济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十五世纪以后形成,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宗教桎梏。
促进了普遍的文化高涨,设计进入崭新的阶段,影响直达20世纪。
巴洛克:流行于意大利16~17世纪。
反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
扭曲型柱腿带有夸张效果的运动感,宏大的涡形装饰在运动中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
巴洛克家具强调整体性和流动性。
洛可可:盛行于十八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具有纤细、精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
颜色娇艳,恶俗。
严重受中国清式设计风格侵染。
十八世纪的设计风格新古典:盛行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
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
浪漫主义: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艺术领域中的另一主要艺术思潮,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对抗机器产品,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特别是东方的情调。
机械化与设计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特点是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实用大功率机械装置。
“使枪的每一个相同部件完全一样,能用于任何一支枪”。
卡尔·本茨——1885 汽车(内燃机为动力的三轮车)。
汽车工业的真正革命是从亨利·福特的T型车和流水装配线作业开始的。
设计改革十九世纪前期哥特式复兴:帕金——1、理想越高,艺术水准越高,态度决定一切。
工业设计--意大利设计1945-2000展:冲突和造型的年代(1970-1980)培训课件
![工业设计--意大利设计1945-2000展:冲突和造型的年代(1970-1980)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c82a495a8102d277a22f2c.png)
米兰博览会这里的物品分两类。
一类是“美“的,刺激占有欲的,总的来说也不算太贵。
它们是扶手椅、灯、腊肠、烈酒、汽艇、游泳池。
参观者喜好它们,并想占有它们。
(……)。
唯一不希望的是:积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想要一个烟灰缸,但不是一百个烟灰缸,一个橡皮艇,但不是一千个橡皮艇。
(……)。
仔细一想,这些“美“的东西全是消费品。
然后是其他的东西,它们是“丑“的,因为它们是起重机、水泥搅拌机、车床、抓斗、挖土机、水压机(它们其实美极了,比其他的东西要美,但是参观者不知道)。
因为它们是丑的,笨重的,它们不惹人喜爱,而且它们显得奇怪地丧失了功能,轮子在空转,铲斗在空中挥舞,但一无所获……它们是不可接近的,但参观者对此毫不关心。
他知道即使他有钱买一台机床,他也不会去用它,因为这些物品与其他东西不同,它们只有量多才有用。
一千个烟灰缸是无用的,一千台机床就构成了大工业。
在转了一圈后,普通的参观者相信他已经作出了选择,他想要漂亮的、可用的、不应该积累的东西,而拒绝丑的、要求积累(但不好用)的东西。
其实他没有选择:他只是接受了成为一个消费品的消费者,既然他不能成为生产工具的拥有者,但他很高兴。
明天他将更努力地工作,以便有一天能购买扶手椅和冰箱。
他将在不是他的车床上工作,因为他(博览会跟他说)没要它。
--翁贝尔托·埃科(《家庭习俗。
意大利意识形态的证据和谜语》,Bompiani,米兰,1973)名字:ANFIBIO 054类型:沙发床设计师:亚烈桑德罗•贝基制造:Giovannetti设计:1970投入生产:1970材料:完全裹在聚胺酯床垫中的钢结构和可缩放的拉链型号:0519除了三十年前流行的皮、牛仔布、条纹和方格,现在又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色彩:火腿、鳟鱼、Brunello di Montalcino 酒的颜色。
Anfibio(两栖)的双重性在于它是可以改变用途的经典例子:既是沙发又是床。
它的内部结构是型钢,床垫是不同厚度的聚胺酯泡沫塑料,因材料轻而容易打开。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3007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e.png)
第九章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旳发展
ZHANHOUXIFANGGEGUOGONGYESHEJIDEFAZHAN
DIJIUZHANG
当代设计艺术史
第一节 德国战后工业设计旳发展
XIANDAISHEJIYISHUSHI
二战之前阶段,涉及穆特修斯提倡旳“德国工业联盟”、格罗佩斯创建旳“包豪斯”等进行当代设计旳理论探讨和实践,为当代设计艺术旳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异旳设计师,为当代设计艺术思想旳传播准备了条件。 二战后十余年,是德国当代设计艺术旳恢复阶段,主要体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旳建立,以及它与布劳恩企业旳成功合作,把包豪斯思想推向新旳高度,并大力推行“系统化设计”思想。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旳当代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要位置,其产品以理性、高质量、可靠旳性能而著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当代设计也面临世界消费市场旳多元化、流行趋势消费观念等旳影响,德国设计界也不得不面对复杂旳市场形势,采用双重旳设计战略。 德国统一后,因为前民主德国企业设计相对落后,大部分设计师都在政府旳设计部门Kombinate中工作,负责为全国企业进行设计,是计划经济下刻板旳设计,极难跟上市场旳发展,因而德国设计又面临改造原民主德国企业旳设计体系,使之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旳重大挑战。
当代设计艺术史
第六节 当代欧洲设计艺术院校教学模式
XIANDAISHEJIYISHUSHI
欧洲是当代设计艺术教育旳发源地,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所创建旳设计艺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国旳设计教育。在当代设计艺术教育中,欧洲各国设计艺术教育也出现了新旳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以“大平台”基础上旳学分制为前提,强调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旳综合素质,真正体现设计艺术学旳交叉学科属性。 二、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包豪斯“双轨制”教学旳发展和完善。 三、专业基础教学与项目教学结合,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旳条件下,培养学生旳综合设计实践能力。 四、灵活多样旳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激发学生旳设计潜能。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85047c90029bd64783e2ce8.png)
参考书目(共125本,重点20本)一、人、人类与哲学1.《文化.历史.人》邹广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人的哲学问题》张传芳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3.《走向人的世界》王永昌中国工人出版社4.《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周穗明科学出版社5.《人类的本质》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6.《人类的组合》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7.《人类的环境》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8.《人类的结局》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9.《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吴彤等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0.《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俄)龚浩然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许崇正安徽教育出版社12.《人类意志的现实化》周农建学林出版社13.《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陈桂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4.《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孙志文著陈永禹译上海三联书店15.《现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中山大学出版社二、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1.《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出版社3.《未来的冲击》(美)阿尔文.托夫勒新华出版社4.《生活方式论》王玉波王雅林王锐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文化、哲学、思维1.《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德)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3.《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4.《科学艺术和谐论》张相轮辽宁教育出版社5.《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艾斐山西人民出版社6.《艺术化生存》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四川人民出版社7.《文化释义》李燕人民出版社8.《艺术文化学》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9.《哲学文化学》向翔上海科普出版社10.《文化哲学》许苏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1.《文化哲学》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1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3.《哲学与文化》陈筠泉刘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刘大椿出版社15.《技术哲学引论》陈昌曙科学出版社16.《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大象出版社17.《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徐长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8.《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夏建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文化的本质与历程》(苏)陈文江吴骏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于琨奇花菊香科学出版社21.《需要----创造论》章韶华王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3.《在真与善之间》刘大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4.《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王雅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段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6.《现代性与价值冲突》出版社27.《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姚文放山东文艺出版社28.《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廖国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30.《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上海三联书店31.《审美社会学》潘智彪中山大学出版社32.《垃圾之歌》(美)周文萍连惠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科学、技术与人文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肖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吕乃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出版社4.《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5.《科学技术论》任殿雷江苏科技出版社6.《新技术的商业化》(瑞士)张作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7.《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高亮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技术的人性面与非人性面》肖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技术社会化引论》陈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肖峰人民出版社12.《技术传播》金兼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3.《技术的报复》徐俊培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4.《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五、生态1.《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欧阳志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生态智慧论》佘正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论消费主义》出版社六、心理学1.《设计心理学》李彬彬出版社2.《认知心理学》王更生汪安圣出版社3.《消费者心理学》(美)出版社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江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城市社会心理学》出版社6.《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美)出版社7.《民族审美心理学》于贤德三环出版社8.《造型艺术心理学》高庆年知识出版社七、设计史、设计理论1.《世界工业设计史潮》李亮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3.《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4.《非物质社会》(美)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5.《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湖北美术出版社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出版社7.《工业设计概论》陈能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8.《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9.《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视觉思维》(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1.《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2.《器具的进化》(美)丁佩芝陈月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美术信息学》罗一平中山大学出版社14.《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杨砾徐立辽宁人民出版社15.《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17.《产品设计与开发》(美)杨德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八、美学1.《科技美学原理》陈望衡许喜华上海科技出版社2.《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美学新编》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浙江大学出版社4.《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河南美术出版社5.《艺术设计美学》陈望衡出版社6.《艺术符号美学》出版社7.《造物之美》李砚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审美学通论》何迈安徽人民出版社9.《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刘骁纯山东文艺出版社10.《美是和谐》周来祥贵州人民出版社11.《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张博颖徐恒醇安徽教育出版社13.《反美学》潘知常学林出版社九、艺术1.《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哲学与艺术》王颂华等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艺术的起源》杨志明章建刚云南大学出版社4.《论艺术形式美》于培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文化艺术出版社十、建筑1.《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沫小虎同济大学出版社2.《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任平东南大学出版社3.《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徐千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形式语言》赵明跃罗文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环境行为学概论》出版社6.《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7.《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东南大学出版社8.《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百花文艺出版社9.《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杨志疆东南大学出版社10.《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出版社11.《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出版社12.《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周正楠东南大学出版社13.《建筑与个性----对文化与技术变化的回应》(美)张磊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体验建筑》支文军徐千里同济大学出版社。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85047c90029bd64783e2ce8.png)
参考书目(共125本,重点20本)一、人、人类与哲学1.《文化.历史.人》邹广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人的哲学问题》张传芳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3.《走向人的世界》王永昌中国工人出版社4.《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周穗明科学出版社5.《人类的本质》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6.《人类的组合》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7.《人类的环境》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8.《人类的结局》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9.《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吴彤等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0.《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俄)龚浩然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许崇正安徽教育出版社12.《人类意志的现实化》周农建学林出版社13.《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陈桂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4.《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孙志文著陈永禹译上海三联书店15.《现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中山大学出版社二、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1.《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出版社3.《未来的冲击》(美)阿尔文.托夫勒新华出版社4.《生活方式论》王玉波王雅林王锐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文化、哲学、思维1.《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德)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3.《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4.《科学艺术和谐论》张相轮辽宁教育出版社5.《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艾斐山西人民出版社6.《艺术化生存》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四川人民出版社7.《文化释义》李燕人民出版社8.《艺术文化学》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9.《哲学文化学》向翔上海科普出版社10.《文化哲学》许苏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1.《文化哲学》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1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3.《哲学与文化》陈筠泉刘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刘大椿出版社15.《技术哲学引论》陈昌曙科学出版社16.《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大象出版社17.《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徐长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8.《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夏建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文化的本质与历程》(苏)陈文江吴骏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于琨奇花菊香科学出版社21.《需要----创造论》章韶华王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3.《在真与善之间》刘大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4.《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王雅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段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6.《现代性与价值冲突》出版社27.《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姚文放山东文艺出版社28.《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廖国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30.《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上海三联书店31.《审美社会学》潘智彪中山大学出版社32.《垃圾之歌》(美)周文萍连惠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科学、技术与人文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肖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吕乃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出版社4.《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5.《科学技术论》任殿雷江苏科技出版社6.《新技术的商业化》(瑞士)张作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7.《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高亮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技术的人性面与非人性面》肖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技术社会化引论》陈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肖峰人民出版社12.《技术传播》金兼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3.《技术的报复》徐俊培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4.《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五、生态1.《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欧阳志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生态智慧论》佘正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论消费主义》出版社六、心理学1.《设计心理学》李彬彬出版社2.《认知心理学》王更生汪安圣出版社3.《消费者心理学》(美)出版社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江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城市社会心理学》出版社6.《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美)出版社7.《民族审美心理学》于贤德三环出版社8.《造型艺术心理学》高庆年知识出版社七、设计史、设计理论1.《世界工业设计史潮》李亮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3.《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4.《非物质社会》(美)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5.《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湖北美术出版社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出版社7.《工业设计概论》陈能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8.《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9.《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视觉思维》(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1.《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2.《器具的进化》(美)丁佩芝陈月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美术信息学》罗一平中山大学出版社14.《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杨砾徐立辽宁人民出版社15.《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17.《产品设计与开发》(美)杨德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八、美学1.《科技美学原理》陈望衡许喜华上海科技出版社2.《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美学新编》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浙江大学出版社4.《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河南美术出版社5.《艺术设计美学》陈望衡出版社6.《艺术符号美学》出版社7.《造物之美》李砚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审美学通论》何迈安徽人民出版社9.《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刘骁纯山东文艺出版社10.《美是和谐》周来祥贵州人民出版社11.《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张博颖徐恒醇安徽教育出版社13.《反美学》潘知常学林出版社九、艺术1.《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哲学与艺术》王颂华等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艺术的起源》杨志明章建刚云南大学出版社4.《论艺术形式美》于培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文化艺术出版社十、建筑1.《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沫小虎同济大学出版社2.《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任平东南大学出版社3.《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徐千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形式语言》赵明跃罗文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环境行为学概论》出版社6.《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7.《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东南大学出版社8.《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百花文艺出版社9.《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杨志疆东南大学出版社10.《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出版社11.《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出版社12.《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周正楠东南大学出版社13.《建筑与个性----对文化与技术变化的回应》(美)张磊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体验建筑》支文军徐千里同济大学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4
![工业设计史-4](https://img.taocdn.com/s3/m/501542020b4e767f5acfce68.png)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工业设计史
“现代之家”的室内设计展示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工业设计史
六人集团
“六人社”(Les Six)成立于 1898年,虽然组织松散,但成就 突出,影响极大。 六人在设计理念上极为一致, 都强调自然主义,提倡回到自然
亚历山大·察平特 (Alesandre · Charpentier) 查尔斯·普罗密特 (Charles · Plumet) 托尼·塞尔莫斯汉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工业设计史
特劳斯·劳德雷克(Toulouse-lautrec)
伟大的艺术家和海报创作者。
劳特累克的招贴画深受日本 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他摈弃了欧 洲绘画传统中的透视关系,而采 用东方艺术常用的主观的空间构 图和处理方法,增强了招贴画的 戏剧效果。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的题材所表现的多是歌舞伎与茶社
的生活场景,处处流露出“人生苦 短需及时行乐”的思想,故此被称 为浮士绘。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工业设计史
日本的浮士绘运用了木版印刷
的方式,在形象和构图的装饰性 处理和色彩运用方面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画面结构多变,各种视 觉要素对比强烈。在构图上采用
工业设计史
吉马德
设计多采用植物蔓枝等自然动机, 过多的装饰细节使作品无法批量生产。 早期作品能够保持功能与形式的平衡,
吉马德建筑设计作品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年)
晚期则出现了过分繁杂的设计倾向。 具有运动中极端自然主义倾向。
工业设计史
吉马德
巴黎地铁入口设计 . 吉马德一共设计了140多个不同的地铁 入口,采用金属铸造技术和强烈的“新 艺术”运动风格,这些入口都有很典雅 的特点,金属结构模仿植物的枝干,玻 璃棚顶模仿海贝,是典型的巴黎“新艺
西方工业设计史第一部分 标准化与职业化:1900—1945年的工业设计
![西方工业设计史第一部分 标准化与职业化:1900—1945年的工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7bdedd5fbfc77da269b1aa.png)
29
格罗皮乌斯为学校制定的目标,旨在使‚艺术家 和手工艺者一起创造‘ 未来的新建筑’‛。但这并非 来自他的原创。在包豪斯之前,德国已经有了关于艺 术学校进行‚现代思维‛改革的讨论,发起者是柏林 国立博物馆的负责人威尔海姆· 冯· 博德(Wilhelm von Bode)。在1916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冯· 博德曾提 出美术学院、美术学校应当与工艺美术合并在一起, 这样能够避免培养过多的且处于失业境地的艺术家。 这一提议在许多艺术家,尤其是在建筑师中得到了响 应。建筑师弗瑞茨· 舒马赫(FritzSchumacher)1918 年 发表了《技术的艺术教育改良》的文章,以及奥托· 巴 特宁(Otto Bartning)和布鲁诺· 陶特(Bruno Taut)的 《一个建筑的纲要》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教 育改革的观点。 30
11
12
艺术不仅仅是一门美的学问,而且同时也是一 种道德的力量,二者最终导致最重要的力量:经济实 力’。最出色的革新者、实践者和商人将因此联合起 来重建一个和谐的文化。‛西奥多 ·菲舍尔(Theodor Fischer)在大会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 ‚大生产和劳动的分工必须满足生产的质量。‛在此 基础上,追求‚有品质的工作(Quality work)‛成为 了制造联盟的最高目标之一。
7
第一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意志制造联盟(Der Deutsche Werkbund, 1907—1934)也被译为‚德意志工作联盟‛。该联盟 1907 年 10 月初成立于慕尼黑(Munich),是德国乃至 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上最早的设计组织。这一组织最 初由 12 位设计师和 12 家相关生产企业的代表所组成。 这些设计师和企业界的代表,基本上都是柏林和德雷 斯顿等地设计或工业化改良运动的主要力量,并且其 中多数人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背景。曾在英国考察 (建筑)设计的赫尔曼 ·穆台修斯(Hermann Muthesius,1861—1927)是这个联盟的重要创始人之 一,他提倡通过设计来改善德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并推行标准化设计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消费出现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的美国, 并于20 世纪50—60 年代在其他工业化国家逐渐兴起。 50 年代‚富裕工人(affluent worker)‛的出现,创造 了一个诸如电视、家用电器和小轿车等批量生产的商 品消费市场。 总体而言,战后工业设计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 三个方面:① 新技术与新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制 造。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包豪斯式的 家用产品的设计范畴和(手)工艺制作的生产模式, 从而更进一步地迈向了新兴的设计领域,如电子产品 和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等。
1
1948 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出版了其著名的《控制论》 (Cybernetics)一书,论述了对通用控制科学的观点; 1948 年数学家香农(C. E. Shannon,1916—2001)在 其《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对信息论进行了最早 的论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相 继问世,加快了设计与多门学科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 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人工科学——设计科学。
9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使用CAD 软件进行设计时能 够反复地予以调整和修改,从而有效地达到设计者想 要的目的和效果。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将计 算机辅助设计(CAD)的结果转为有效的数据,并直 接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操作过程及工艺路线。由此可见,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的结合,使得较高质量和精确度的产品可以 通过标准化的设备管理控制,来实现批量化的生产。
第二部 分新技术与全球化:1945年 以来的工业设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生产军事装备的 需要,许多新的技术在战争中很快得到应用,并对战 后重建时期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同时,不同学科的合作研究也在日益细化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到新的领域。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开始出现, 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1945 年理论生物学家L. V. 贝塔 朗菲(L.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发表了《关 于一般系统论》;
2
20 世纪50—60 年代,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 对设计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变化。而工业产品的跨 国贸易及交流,又推动了产品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设计师必须思考如何面 对这一前所未有的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趋势, 并在先前主要对于物品形式与功能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对 产品的语义与情感予以关注,即产品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的功用在不断地得以提高。当然,随着另一些材料的生 产工艺不断提高,在战后也继续得以使用。
10
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引发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日 益凸显:一方面,有计划地废止战略在不同产品设计 领域的推广,使得‚越多越好‛的新产品引发了对于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思考;另一方面,对于样式 (风格)的过度追求,也使得高成本、高油耗的美国 汽车在同技术先进且实用经济的日本汽车的竞争中处 于不利地位。 1972 年,奥地利裔美国设计师兼教育家维克 多· 帕帕耐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出版了 《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及社会变迁》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一书,在20 世纪70 年代的‚能源危 机‛发生后引起了设计界开始对设计服务的对象、目 的性和对资源的利用等问题的思考。 11
6
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通过产品的使用,在为人 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和忧虑。 所以,对于人、机和环境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工 业设计师们关注的一个要点。而对设计决策(管理) 及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质疑,也开始引起工业设计 界的关注和反思。④工业设计面向全球化。工业设计 的全球化是随着制造的全球化而实现的,不仅体现为 同一个制造商的跨国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为不同 国家和制造商们提供项目的设计服务。
5
②随着设计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20 世纪60 年 代设计技术、方法和文化影响等成为讨论和关注的要 点,设计学科逐步得到确立并很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③战后大尺度、跨多学科且复杂程度高的综合性 设计项目,使得单一的设计师不再能够凭借传统的设 计模式独立地完成一项设计任务,于是设计团队共同 协作的模式开始出现。因而对设计方法与程序的讨论, 也日益成为设从胶合板材料的出现和使用过程可以看出: 胶合板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由阿尔瓦· 阿 尔托(Alvar Aalto)和马瑟· 布鲁尔(Marcel Breuer) 等人用于家具的设计。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查尔斯· 伊姆斯(Charles Eames)夫妇和埃罗· 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10—1961)等设计师们,在为军队 项目的设计中也采用了新的胶合板技术,同时也逐渐 将其应用于普通家具的设计之中。战后随着胶合板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们则开始被这一材料的弯曲 和延展性所吸引。可以认为,胶合板等新材料的出现, 不但推动了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居室 的面貌和生活的观念。
7
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对于消费的研究在各西方工 业化国家已成为工业设计的主导环节。这既包括对消 费需求的研究,也包括了对消费者潜在的期望和文化 价值观的重视。而波普艺术(Pop Art)的流行,进一 步使大众消费文化与工业产品设计的趋势相结合。但 美国设计师德雷夫斯、罗维和依姆斯、德国设计师汉 斯· 古格洛特和迪特· 兰姆斯、意大利设计师吉奥· 庞蒂 和马塞洛· 尼佐利等人,仍能在设计中对产品的形式与 功用进行分析并贴切地予以表达。值得关注的是,在 欧洲,意大利、德国等国在重建时期的工业设计,部 分地得益于‚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2] 的资 金支持。但‚美国系统(American system)‛的工业 设计模式却并没有被欧洲各工业化国家所完全效仿, 而是在本国的传统下走出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8
至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一些战后重建国家开 始走向经济复苏,产品的国际竞争与市场的拓展使工业 设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西方社会从以大工业生产为主 导的福特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转向基于服务性经 济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主义(post industrialism)‛ 的兴起,对工业设计思想、方式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这一时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 造(CAM)技术得到了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替代了设计师使用的传统绘图工具,也使设计图稿更加 便捷且质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