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一)何为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 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 照顾。老人一旦入院,老人的一切生活都在 院内进行。
(五)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 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 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 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 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 目的时,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 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 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 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 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 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 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 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 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 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 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地 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 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二)老年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 问题。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庞大,老人问题 已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面对的一个 重要问题。
(三)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工业社会冲击着人们随年龄增长和生产经验的积累 而产生的老龄权威。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 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被淘汰的周期愈来愈短,人 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愈来愈多;而 在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和掌握方面,对新的社 会环境的适应方面,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优势。 第二,在现代社会,教育得到普及,人们的生产经 验和生产知识能够高效率地通过学校教育直接获得, 不必非得经由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这样,老年人 在农耕时代所获得的权威地位自然遭到冲击。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如何应对社如如何会何应应老对对社龄社会会化老老龄龄化化
国际行动纲领
健康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三、 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次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人格持续性理论 其它有关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连续性理论
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 的差异性。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的含义 :
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 。 “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 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 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 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 这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 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 疏远,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 自己百般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 与人疏远。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 年时存在的平衡就让位于新的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 系更加疏远,并且老年是社会—工作种理论变基础了和主样要内的容 类型。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 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撤离理论假设不成立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完整ppt
4
一、角色理论
人们在一生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把一 个人确定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 角色相继进入生命的过程;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与一定 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个人在任何特定年龄都有 自身的行为是否合适的标准。
完整ppt
7
二、活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
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 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完整ppt
1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
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完整ppt
2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林南)
(2)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 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它通常包括对一般性 概念的详细阐述。
“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巴比)
完整ppt
3
理论:何谓与何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 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积极型:生死是人的生 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 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 程。主要认真、科学对 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 延长,生命质量可以提 高。
消 极 型 : 生 死 不可避免,个 人无法左右, 放弃个人的主 观努力,听之 认之。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结构带来的,而不是个 人因素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老年人日常生 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能改变社会结构。
老年亚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现代化理论 政治经济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
3.2.1 老年亚文化理论
老年群体内部的频繁交往形成了特定的老年 亚文化,使得老年群体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老年亚文化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3.2.2 年龄分层理论
人的一生可分为多个年龄层,每一个人都从 属于一个特定的年龄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 断从一个年龄层进入另一个年龄层,并伴随着生 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双重变化,因此个体的行为 也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 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个体的衰老具有 重要影响。
▲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可资交换 的资源和价值,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如何保持现有的资源资本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
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 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 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老年人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方法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就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与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她们具有生产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瞧来,老年人减少她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就是因老年人自愿还就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与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就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她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就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她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项目五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及应用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与中年人不同,它不是角色的 变换或连续,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 角色中断或丧失意味着从“一个人物”变成了“什么 都不是”,连带着就是回报减少、地位下降、无人理 睬。这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郁郁寡欢,从而损害 其健康状况。
角色理论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了两条路径: 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④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权能是 他自身具有的,而非助人者给予的。
⑤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个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9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的10个实践原则: 1. 挑战生活中破坏性的压迫 2. 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3. 社工协助案主增强自己的权能 4. 推动相似的人相互增加权能 5.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惠关系
16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人受环境影响,也会影响其所 在环境。调适就是指人和环境彼此影响的复杂过程。因 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 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服务对象 个人需要的满足。
17
埃文斯和科尼的系统模式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 系统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 ② 充分认识情景的重要性,情景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
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 自信心
44
社会建构理论的基本模式: ◆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的偏
见及错误观念。 ◆ 第二阶段:改善老人生存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
26
(一)理论假设
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①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产生的。社会工作
者一方面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的权能,一 方面要帮助他消除环境的障碍 ②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这种障碍是 可以改变的。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9
2021/4/9
(3)老年人常见的其他行为(p98)
强迫行为 冷漠行为 攻击行为 好斗行为
10
2021/4/9
第三节老年社会学理论
一、微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个人与老 龄化的关系
11
2021/4/9
1.脱离理论
1)老年人身体衰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第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构成
理解: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于老年社会工 作的指导意义
掌握:老年人生理老化及其特征
1
2021/4/9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生物学基础
一、人类个体的衰老理论 二、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及其特征(十个系统) 三、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常见病临床特
的状况。年龄增长,造成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脱离。
(4)适应学说
以人的适应性为基点。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 的变化,而且老年期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伤
3 害的时期。
2021/4/9
2.老年人心理及人格类型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 人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而心理上产生了“人生回顾过程”
人们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 会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老年人社 会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年人缺少可供交换 的权利资源和价值。因此,如何保持老年人现有 的资源资本是提高其地位的根本.
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最大限 度地增强老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人在社会互动 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4.角色理论
是老年社会学家解释个体如何适应衰老的最早尝 试之一。角色理论者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 要扮演多种角色,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 一种形式。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当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旳有关自然界和社
会旳知识旳有系统旳结论。”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旳或数学旳陈说所连接旳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旳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络旳命题,其中某些命题能够经过经验检验。”(林南)
5.自怨自艾型
这种类型旳老人和愤怒型旳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于于 年轻旳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 人生到处不顺利或不得志。
两者不同之处于于愤怒型旳老人常把自己旳不得志都归 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旳老人则只抱怨自己,以为都 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
所以,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 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干解脱”旳悲观、悲 观旳思想。
4.愤怒型——这种人格类型旳老人一般在年轻旳时候碌碌 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旳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 非常伤悲,但此类老人常将自己旳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或 者抱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别人从中作梗致使 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经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 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旳失衡,又会造成此类老人在生理 方面旳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实际上在海外专业旳老年个案工作中确实已经 采用了这种辅导技巧。
八、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 种类型:
1、成熟型——具有这种人格特征旳老人从幼年至中年, 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 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达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但是于 进取也但是于自我防卫。
例如,我们社会旳大多数男子都有有关在合适旳年龄 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结婚、建立家庭,然后到达 他们专业旳顶峰和退休旳预期。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第10讲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己。如果把老年人划入到某种类型,老年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这种划分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因此,社会对个人的标定相当重要。如果整个社会对老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年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年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客观背景:法定的退休制度;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主观方面: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二)提出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也叫做次文化理论,属于互动派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
(三)主要观点
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认为老年群体内部的频繁交往形成了特定的老年亚文化,使得老年群体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
五、社会交换理论
(一)提出
是由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多德首次将社会交换理论用于分析老年人,认为应该从权力和资源不平等的角度去理解老年人所处的地位。
(二)主要观点
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资本,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资源交换不是随意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在交换过程中对利润和成本、取与给的计算与运用。跟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掌握的权力资源较少,贡献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因此地位越来越低。缺少可供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就是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如何保持并提高所拥有的可用于交换的社会资源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还应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政策支持的具体内容
政策支持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老年社会工作的 政策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 求。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 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为老年人提 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详细描述
在社会建构理论的指导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关注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了 解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权利和需求,促进社会对老年人的认同和尊重,提高老年 人的社会参与度。
02
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理 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强调个体内在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和自我概念是行为改变的关键。在老年社会工作 中,认知理论关注老年人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 响。
角色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角色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丧偶等 生活事件带来的角色变化,协助他们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找新的生活意义 和目标。
社会建构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VS
系统理论的应用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系统理论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的支持系统和社 会参与网络。例如,通过社区组织和志愿 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照料和 精神慰藉;通过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促 进老年人福利和权益的改善。
03
老年社会工作的支持理 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提出: •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
作《老年人》。
• 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 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 活力。
•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 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 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 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 明。 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 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 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活动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
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
用。 •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
的关系。
二、 摇椅型老年人
特点:消极依赖,安于现装, 不拘小节,规避社会公益事 务。
三、防卫型老年人
特点:性格刚强,有独立 见解,防卫心强,追求完 美,以频繁的活动回避衰 老。
四、愤怒型老年人
特点:不承认衰老的事实,怨 恨自己,有较强的攻击性, 偏见较深,常常感到焦虑、 忧郁,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五、自怨自艾型老年人
(1)生命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
(2)历史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经历相似、置身的环境 相同,扮演着大致相似的角色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连续性理论
• 美国学者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 森 调试正常 • 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 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老年期 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 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 摇椅型 装甲型 成熟型 开朗活跃者,老年期也会积极投 入社会活动;中年期沉稳内向者, 老年期一般不会热衷参与社会活 调试不正常 动。 • 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 基础的。 自我怨恨型 愤怒型、 • 曾对87位年龄在55岁至84岁之间 的老年人的调适情况进行分析, 列出五种主要性格结构。
对生死观理论的评价
•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坦然面对生死问题。 •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
相互作用理论
• 主要内容:又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 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 影响。这个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
活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 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 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 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 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 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要点 • A 老年人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 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 B 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 状态。 • C 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 呈正相关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第三章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则是指一个已经有心理问题的 人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反馈,这种消极反馈的 循环一旦开始,就会强化个人的无能、无力 感,从而进一步引发更多的生理、心理问题。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 实务原则
一、老年人增权的原因 (一)老年人的无力感 老年人的无力感包括:无用的感觉、自责的 心态、生活拮据的经验、普遍的不信任感、 无助感、被歧视和与社会被迫疏离的感觉等。
(二)增权
增权定义: 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三)老年社会工作引入增权模式的 意义
首先、社会工作者是老年人的合作伙伴; 其次、对问题的界定方面,老年人有充分的 发言权,案主自决; 再次、在对问题的界定中,会考虑多方因素; 最后、在工作过程中给予老年人依照自己的 意志和方案行事的机会。
二、什么是增权
(一)权利、无权 权力:不外乎就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 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亦即权力感。
无权:无权和权力是相对的。和权力不仅表 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 主观感受一样: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 亦是指人们会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 无权感。
五、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 老龄化的影响,它包括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标志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等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认为 在老龄化过程中,环境、个体以及个体与环 境结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标志理论认为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 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即人们是根据他人 对自己的评判和态度来认识、思考自我的。 所以社会对老人的认识、看待很重要。
三、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
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成熟型(Mature Type)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
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老年学概论第十三章 老年社会工作和服务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意义和目标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科学性 3.服务性 4.专业性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老龄社会问题 2.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3.有助于老龄政策的实施 4.有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6.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群体社会工作
群体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利 用群体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增加其参 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通过老人参加群体活 动,建立老人的户主网络,以帮助他们排 解孤独、寂寞,使其晚年生活充满乐趣。
第四节 老年社区服务
一、老年社区服务的内容
(一)老年人包户服务 (二)社区养老、托老服务 (三) 老年人互助服务 (四)老年人文化生活服务 (五)老年人教育服务 (六)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 (七)老年人生活综合性服务
复习思考题
1.老年社会工作的含义是什么? 2.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3.老年社会工作的途径和具体方法有哪些? 4.我国老年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如何发展我国的老年社区服务工作?
合作愉快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首先,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可以被划 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二)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目前,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上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群体和社区三个方 面,在这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技 巧与方法,综合解决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 的生理、心理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三)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二)老年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系统
1.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 2.社会慈善捐助 3.发放福利彩票 4.老年社区服务收缴费用的再投入
三、老年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一、活动理论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化理论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
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
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
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
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
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教育、商品和服务、就业、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
正式支持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实施。
菲正式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以“社会支持”概念理论来指导对弱势群体支援综合网络的认识,指导对弱势群体支援综合网络的服务对象。
由于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弱势群体容易遭受社会风险,也最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支持理论它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借助于社会支持的概念理论来认识社会弱势群体社区支援综合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弱者,社会弱者包括生理性社会弱者,如生理性社会弱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处境困难儿童等。
自然性社会弱者,如自然性社会弱者包括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和灾民等,社会性社会弱者,如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口等。
针对弱势群体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支持理论指导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受助者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受助者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受助者补足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受助者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社会支持理论在实践中常常与社会系统理论一起使用,社会系统理论是社会支持理论实务的后设理论。
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也是个人的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被重视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针对其整个问题系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其解决,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由于社会转型、体制改革,使得问题增多,在当前的社会福利政策下,要解决如此繁多且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正式网络资源是不够的,要结合非正式网络资源。
同时中国人因为受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亲朋好友,因此,有必要推动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
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一块很大的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潜在资源,这一资源一旦被挖掘、利用,就能在人需要之时,提供快捷和有力的帮助。
社会支持网络这一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优势,,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多效利用和资源共享。
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3个层次。
(1)个人网络工作。
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
个人网络的分析内容包括:网络的大小,即自我认为周围可以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网络成员提供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愿意程度。
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先辨认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然后是对网络成员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员之间接触的次数、方向性、耐久性和强烈程度等;最后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将最适合的关系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持网络。
(2)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
自助群体网络是指一群有意识地界定会籍、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
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又想改变现状的一些群体自发组织一些自助团体。
如一些自发的戒酒的团体,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妇女组织的一些团体等等。
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存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及他们的组织结合成网络,以改善相互的沟通与资源共享。
当下社会中还存在一些为需要帮助的一些群体提供服务的NGO团体,如“打工妹之家”等,这些为找工妹提供服务的团体,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工友之家”等团体,还有其它一些为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提供服务的GO团体和NGO团体。
(3)社区网络工作。
指自然发展的援助被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网络,强化了社区的社会构成,并促进社区生活的质量。
社区的网络资源充分,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社会资源改善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发挥。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狭个人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资源,以及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的流通。
社会支持理论能给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个人或社会的矛盾出现后迅速的地做出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解决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是社会支持网络,它能帮助我们从宏观的层次去分析问题,从微观的层次介入并解决问题,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社会支持理论对个人及社会问题的出现没有充分的理论加以预防,我们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避免理论的局限,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时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