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 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

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 物〃无关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答案】B 【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 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 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 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 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 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 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

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 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

故选 B 。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 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辞,“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辞。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古人还常以“丝竹”代表音乐。

B. 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愚、鄙、敝、卑、仆”等。

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孤、寡、不谷”等。

C.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伉俪指夫妻,不是朋友。

其它别称都对。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 岁的儿童。

1. 垂髫(ti 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 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3.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4. 及笄j 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5.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 冠、加冠、弱冠:7. 而立:指30 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 不惑:指40 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 岁10.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 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 古稀:12. 耄(mào)耋(di é):指八九十岁。

13. 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学以致用】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 岁了。

C. 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 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睢》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C. 我国古代有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代称:桑梓指故乡,须眉指男子,玉兔指月亮,布衣指平民,汗青指史册。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是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课文《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悲剧。

【答案】 D【解析】【分析】D.有误。

《威尼斯商人》是他的著名的戏剧作品,这是一部喜剧、多幕剧。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

1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
1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16.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17.蒙子三书:《三字经》《百家姓》《千
字文》。
18.十三经:宋代把儒家经典扩大为十三部, 即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仪 礼》《礼记》《周礼》《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 雅》。
19.二十四史: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 传体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 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 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需注意的是:“二十四史”从汉代《史记》开 始,到《明史》为止,不包括《清史稿》; 另外,《资治通鉴》曾为正史,却非纪传体, 因而不在其中。
2.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年:四十岁。
天命之年(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乡试的是秀才,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 一名称为解元。
六、科举
3.会试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 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殿试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 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 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者合称“三鼎甲”。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1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化常识训练(选择题)1-100题(含答案解析)
B.古诗词中常常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等。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 中的“太元”、 “元丰六年”中的“元丰”, 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1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山的北向、水的南岸叫作“明”,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
B.古代文体中的“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如《桃花源己》《小石潭记》;“表”是臣下对君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如《出师表》就是者葛亮对后主的上书。
12.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A.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A. 宗师B. 高邻C. 贤婿D. 晚生【答案】 D【解析】【分析】D项是谦称。

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

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 宗师、高邻、高邻”都是敬辞,“晚生”是谦辞。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 C【解析】【分析】C.有误。

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

故答案为:C。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一、初中语文试卷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中国古代称毛发黄而未黑的孩童为“黄发”,又常用“垂髫”来指代老人。

C. 《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郭沫若。

D.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2.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

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A. 不惑岁月B. 豆蔻年华C. 而立之年D. 弱冠一族3.“朔气传金柝”的“金柝”是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三足一柄。

下列图示属于“金柝”的一项是()A. B.C. D.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

初中语文中考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

初中语文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明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续写《陈太丘友致太丘书》中使用。

下面短文中画线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弟这次到贵府拜访愚兄,感触良多。

金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

弟言语不周,还请见速。

A.贵府B.愚兄C.令郎D.见谅2.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知否,知否》这题目我喜欢,但拙第一时难就。

你在一旁奋笔疾书,令人好不羡慕。

我忍不住屈尊窥探。

你却停下笔,把大作移至我面前,笑嘻嘻地说:“才子,请斧正。

”A.拙笔B.屈尊C.大作D.斧正3.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他老人家就行了。

B.令媛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樽B.白C.觥D.筹5.下列各组词语都属于敬辞的一项是()A.寒舍贤弟鄙人高见B.大作见谅贤侄斧正C.高龄令爱垂问久仰D.惠顾拙作奉送家父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谢道韫的咏雪名句一“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古时,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知命之年〃,50岁称“耳顺之年”。

C.“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7.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8.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例如孔子字仲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专项训练: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称谓1.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明同学特别感兴趣,并尝试在续写《陈太丘友致太丘书》中使用。

下面短文中画线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弟这次到贵府拜访愚兄,感触良多。

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

弟言语不周,还请见谅。

A. 贵府B. 愚兄C. 令郎D. 见谅2.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知否,知否》这题目我喜欢,但拙笔一时难就。

你在一旁奋笔疾书,令人好不羡慕。

我忍不住屈尊窥探。

你却停下笔,把大作移至我面前,笑嘻嘻地说:“才子,请斧正。

”A. 拙笔B. 屈尊C. 大作D. 斧正3.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他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媛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5.下列各组词语都属于敬辞的一项是()A. 寒舍贤弟鄙人高见B. 大作见谅贤侄斧正C. 高龄令爱垂问久仰D. 惠顾拙作奉送家父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 古时,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知命之年”,50岁称“耳顺之年”。

C.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7.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 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例如孔子字仲尼。

D. “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8.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令堂真是慈母典范,让吾辈敬佩不已。

B. 小儿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画的马那是栩栩如生。

C. 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D. 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9.关于谦称和敬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令”字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令郎”。

B. “惠”字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优惠”。

C. “垂”字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询”、“垂念”。

D. “奉”字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送”、“奉托”。

10.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11.谦辞和敬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列归类正确的是()A. 敬辞:令堂、垂爱、高就、舍妹B. 谦辞:贤弟、家君、小女、鄙人C. 敬辞:令郎、奉陪、劳驾、赐教D. 谦辞:家慈、惠顾、愚兄、寒舍12.下列哪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A. 陶渊明B. 柳宗元C. 白居易D. 韩愈1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

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

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14.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

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A. 不惑岁月B. 豆蔻年华C. 而立之年D. 弱冠一族15.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A.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1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B. 庠序: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17.下面这段邀请词中的画线部分,不是谦辞的一项是()值此新春佳节,愚兄特在寒舍略备薄酒,诚邀贤弟把酒畅聊,共叙情谊。

明晚六时,恭候光临。

A. 愚兄B. 寒舍C. 薄酒D. 贤弟1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 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

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 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19.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不当之处,请您不吝赐教。

B.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C. 家母常常告诫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D. 这种壁纸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20.下面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B.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C. 令爱: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D. 鄙人:对人谦称自己。

21.古代常见的借代词语错误的一项是()A. 桑梓——家乡B. 桃李——学生C. 垂髫——老人D. 汗青——史册22.在古代,名和字是有严格区别的,只有父辈、祖辈和皇帝能直呼其名,其他人只能以“姓+字”的形式称呼别人。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字晓岚,和珅与皇帝都称呼他为纪晓岚。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和珅与纪昀是同僚,不能直呼其名B. 皇帝称呼纪晓岚,有失至尊地位C. 皇帝称呼纪晓岚,表示对臣子的尊重D. 和珅的称呼正确,皇帝的称呼错误23.敬称表示尊敬客气,也叫“尊称”。

下列加下划线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A. 足下事皆成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 君与俱来。

D.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4.下列名号和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 聊斋先生——蒲松龄B. 放翁———杜甫C. 谪仙人———李白D. 曲状元——马致远2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冠者”、“童子”分别指的是()A. 成年人和七八岁的儿童B. 戴帽子的人和七八岁的儿童C. 成年人和不到20岁的少年D. 成年人和五六岁的儿童26.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A. 月老B. 千金小姐C. 新郎D. 岳父27.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A. 令爱B. 令正C. 令尊D. 令弟28.《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_________岁()A. 20B. 30C. 40D. 5029.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A. 苏轼B. 王昌龄C. 陆游D. 李商隐30.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 宫殿的台阶B. 天的别称C. 玉玺D. 牌匾31.下面哪个文学家被称为“太康之英”()A. 左思B. 潘岳C. 阮籍D. 陆机32.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A. 林逋B. 梅尧臣C. 苏舜钦D. 王安石3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A. 期颐B. 耄耋C. 不惑之年D. 杖朝之年34.“豆蔻”是指________岁。

()A. 十三B. 十五C. 十八D. 二十35.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A. 新婚B. 搬家C. 妻子生了个男孩D. 考试通过36.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时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D. 堂弟.弟妹37.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大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请问是哪一祖?()A. 杜甫B. 黄庭坚C. 苏轼D. 贾岛38.鲜卑族俗称其主为()A. 天子B. 陛下C. 可汗D. 大王39.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的意思是()A. 天空B. 大海C. 草原D. 高山40.“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A. 十五岁B. 二十岁C. 三十岁D. 四十岁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这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划线词属于方位名词)C. “家父”、“家慈”是敬辞,“高龄”、“赐教”是谦辞。

D. 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42.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表示降职的词语有:谪、左迁;表示免官的词语有:罢、黜。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 古代秀才的四艺,也是文人的雅趣的指的是琴、棋、书、画。

D. “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43.下列选项中全都是敬辞的一项是()A. 令尊、垂念B. 奉陪、家严C. 鄙人、高就D. 劳驾、舍弟44.下列语句表述恰当的一句是()A. 小张我令尊对我说,明天我们一家人去郊游。

B. 亮亮你的拙见我不赞同。

C. 小明这是我的一篇拙作,你要好好惠存。

D. 丽丽,我听说家父和令尊是同窗挚友,咱俩也要做好朋友。

4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是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C.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