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合集下载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21课 风筝优质教案

21课 风筝优质教案

21 课风筝优质教案
21 风筝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3、品味语言
(二) 过程与方法
1、合作讨论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揣摩法和语境创设法培养语感
(三) 情感与价值观
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1、合作讨论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运用比较揣摩法和语境创设法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语感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 课时。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摘要:()—段(组问题) 什么“我是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北京竟这样季节放起风筝了,待到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这样事吗”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妄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整看完了现让我们起再思考下这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 可以从以下角思考) 鲁迅对兄弟感情对己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由感悟——向生活延伸从儿童教育角理“游戏是儿童正当行玩具是儿童天使”这概念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容多角有创地理课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3感悟亲情含义;了科学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省精神;理作品批判性教学重整体感知课容多角有创地理课课安排两课、导入由有关风筝诗歌导入引入名、体裁和作者简介作者鲁迅鲁迅(88936)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豫才伟无产阶级学、思想和革命二、预习检准下列音生丫杈à 憔悴qáì 模样ú 嫌恶xá ù 可鄙bǐ 什物í 惊惶ág 瑟缩è 惩罚ég 虐杀üè 宽恕ù 苦心孤诣ì 堕ò 蜈蚣úgōg 伶仃lígīg 形近嫌xá 嫌恶怒ù 愤怒堕ò堕落赚zà 赚钱恕ù 宽恕坠zì下坠诀é 诀别é 定抉é 抉择 3多音è 凶恶恶ě 恶心ù 嫌恶í什物ó 劳模什模é什么ú 模样三、课整体感知 ()主朗课朗要①准音;②停顿恰当;③出感情;④出重音根据课容快速回答以下几问题①课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吗?(不是) ②风筝全起什么作用?(线) ④试着用句话概括这主要容(课记叙了“我”毁了弟弟风筝我知道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写作是哪年?你知道那国正处什么社会吗?(9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记叙顺序有哪几种?记叙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我”什么不允许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玩艺) 什么不许兄弟放风筝是“对精神虐杀”?(游戏是儿童正当行玩具是儿童天使) 3鲁迅对等己错误态与般人有何不 ?(对待己当年行深深地谴责己不因己当年动机是就原谅己;不因久远就不了了他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剖己) 四、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答疑 ()—段(组问题) 什么“我是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北京竟这样季节放起风筝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想起候“精神虐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引出下) “四面都还是严冬肃杀久诀别故乡久逝春天却就这天空荡漾了”什么说春天“久逝”?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北京天空荡漾了? (这里所说“春天”有特定含义是候故乡春天是天空有风筝春天现北京看见远处有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想到故乡风筝节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这天空荡漾了”) (二)3—段( 二组问题) 3段面写“我”面写兄弟对兄弟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兄弟入迷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封建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兄弟情对己深深责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责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精神虐杀者角色言辞流露出了情、悔、我谴责3朗 ()你能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吗? ()应用怎样情绪和语调朗?(沉重) 结重要情绪是忏悔朗语调应是沉重包含强烈我遣责味(三)5—8段(三组问题) “我不幸偶而看了外国讲论儿童”什么说“不幸”? 所说“精神虐杀幕”具体指前面哪些事情? 3朗(用沉重语调出忏悔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外国讲论儿童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行玩具是儿童天使是二十年毫不忆及幼候对精神虐杀这幕忽地眼前展开而我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了但心又不竟堕下而至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核心问题探讨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题做? (作者是位能够勇反省、勇我谴责、勇承担责任、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作不可能因弟弟忘却、无怨就会我说谎我欺骗地认己无了) (四)9—段(四组问题) 待到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这样事吗”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妄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国人思想行要用科学思想指导) 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悲哀”?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严冬吧”?“非常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含义? (“我”要讨弟弟宽恕抚平他精神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知“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而只能直沉重下这是怎样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想不到所以说“无可把握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严冬”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天气而且指心头悲凉) 3结二另重要情结——悲哀朗语调应是沉重包含强烈社会遣责味(五)课堂总结心两要忏悔我对弟弟“精神虐杀”——我谴责悲哀弟弟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五、探究整看完了现让我们起再思考下这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 可以从以下角思考) 鲁迅对兄弟感情对己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由感悟——向生活延伸从儿童教育角理“游戏是儿童正当行玩具是儿童天使”这概念有关天性名言3说话训练课说“游戏是儿童正当行玩具是儿童天使”你候也做很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难忘说给学听听。

七年级语文上: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方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感情,理解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设想: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伤。

所以教学中要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同时这是七年级学生入学首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感情人心弦,感人至深,其实在误解中也有亲情,你遇到过吗?(学生谈论)今天我们一起感触感染鲁迅和他弟弟的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教师通过课件补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颁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孕《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浪》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孕《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1936年),包孕《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孕《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第21课《风筝》-教案8

第21课《风筝》-教案8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赏析文中关键语句,感悟兄弟情深,领会文章主旨;3、深刻体会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教学目标2、3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重点研习三四段。

第二课时继续研讨,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在冲突中感悟兄弟情深;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冲突中感悟兄弟情深。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结合注释解决本文的疑难字词,圈点勾画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查阅鲁迅资料,与同学交流。

一、导入: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醉堤杨柳扶春烟。

儿童归来散学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二月,儿童嬉戏,风筝满天的图景,老师相信你们都有相似的经历,那么风筝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记忆,我们一起来说说。

(学生发言)大家众说纷纭,风筝给大家留下的都是快乐美好的回忆,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来学习鲁迅的《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介绍作者鲁迅1大家都课前查找了关于鲁迅的资料,谁一马当先来说一说?(老师出示幻灯片,介绍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风筝》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风筝》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风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札记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有创意性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鲁迅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一、温故:1.学生齐读(1~2)自然段。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3~4)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⑵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体味弟弟的天真活泼。

⑶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有关“小兄弟”和“我”的细节描写的关键词句。

⑷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⑸(3~4)两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⑹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5~8)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⑶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⑷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之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3.指名朗读(9~12)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是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⑵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4.综合评价,理解主旨⑴齐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风筝”的象征意义是()⑴童心⑵儿童的天性⑶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⑷人生的遗憾“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失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4)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预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明白得的词或句子,提出咨询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明白得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咨询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1、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确实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不管是当年管错了,依旧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繁重,都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明白得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摸索咨询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咨询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咨询)什么缘故〝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什么缘故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什么缘故讲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关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样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什么缘故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得的地点画出来,大伙儿一起研讨。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时,我们能够/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闲适之事。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要紧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行看〕嫌恶:〔wè;厌恶〕惊惶:〔huáng;惊慌〕瑟缩:〔sè;躯体因冰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咨询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摸索以下各题。

阅读适应: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2〕、3-4自然段写了什么?〔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4〕、12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差不多完全忘却了这件事;〔4〕我无法补过,内心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伤〕〔边讲述边点击幻灯〕〔三〕、具体揣摩。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3)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

(2)懂得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回报。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学习。

(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风筝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精细操作。

(2)放飞风筝时对风向、风力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风筝制作和放飞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样品、制作材料、放飞场地、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风筝》,感受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3. 学习生字词:学生互教互学,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方法。

5. 制作风筝: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中的方法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6. 放飞风筝:学生在放飞场地尝试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体会其中的乐趣。

7.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和放飞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拓展活动: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设计独特的新型风筝。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21课《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21课《风筝》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21课《风筝》教学设计《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1 / 13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

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第二课时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七年级语文上册21《风筝》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1《风筝》教案1新人教版

21《风筝》1.掌握生字词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教学札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5.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黑体字注音丫杈()可鄙()虐杀()笑柄()瑟缩()点缀()宽恕()苦心孤诣()2.理解下列词语肃杀:诀别:荡漾:笑柄:可鄙:瑟缩:虐杀:苦心孤诣:3.课前读一读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哭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孔尚任)4.填空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

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等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四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风筝带给我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风筝的故事。

2.检查预习⑴学生简介作者,师作补充⑵检查字词,指导易错的字词3.整体感知,深入理解⑴范读,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札记⑵听读课文以后,你有那些感受?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精读课文,圈点勾画,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研究问题①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北京天空中荡漾了?”2.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育资料】《第21课 风筝》教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第21课 风筝》教案学习专用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3.多音字è凶恶恶ě 恶心wù 嫌恶shí什物mó 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 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5)doc初中语文(1)一、课题的导入〈一〉背一背。

清·高鼎«风筝»导入课题。

鼓舞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二〉猜一猜。

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如何样的活动: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繁重过,设置疑咨询,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形?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讲,他有小讲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讲«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一〉学法指导: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假如有咨询题能够随时举手咨询我,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得的词,看谁又快又认真。

〔时刻:7分钟〕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表达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注意:结合听、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板书〕〈二〉学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注意和学生交流,把握学生学得情形。

①注意纠正下了字的读音:模样嫌恶什物掷在地下虐杀堕着②和同学们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形。

四、质疑探究〈一〉学法指导: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确信有你不明白得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二、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1.生字丫杈.憔悴..可鄙.什.物..模.样嫌恶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苦心孤诣.堕.蜈蚣..伶仃..2.形近字嫌嫌恶怒愤怒堕堕落赚赚钱恕宽恕坠下坠诀诀别决决定抉抉择3.多音字凶恶恶恶心嫌恶什物劳模什模什么模样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朗读课文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二)思考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四、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答疑(一)1—2段(第一组问题)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二)3—4段(第二组问题)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3.朗读(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mó 劳模
什模
shén什么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
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二)3—4段( 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朗读。

(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

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 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