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
《喜宴》分析 附影评范文

经典解读:《喜宴》(附学生范文)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影片曾获桕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
故事的展开,是通过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结婚,他的父母前来參加婚礼而进行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就在这个故事中被逐渐呈现出來,文化、家庭伦理、婚姻和饮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同时,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恋话题,也让现众对于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可以说是李安开始备受国际影坛关注的转折点,在国际影坛上收获颇丰,見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着文化精神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巧妙的场面调度从镜头调度上,东方电影多运用长镜头、平緩运动镜头和景深镜头。
这种镜头能够营造出真实写意的画面,为观众提供东方禅意、诗性的审美感受。
电影的魅力是在纪录电影的美不是人工营造的结果,而是去捕捉和纪录的结果,电影的美在于呈现生活。
电影的魅力是追求无尽的接近现实,巴赞强调深焦镜头的使用,趋近真实,像真实世界一样将前景、中景、远景中发生的故事呈现在画面上。
在威威试穿高母送她旗袍的这场戏,威威从左边出画,赛门和伟同在右边入画,送高父、高母见面礼,景深处,威威穿着旗袍出来,前景中赛门的背影和景深处威威和伟同看他的眼神都一目了然,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情,在威威和高父、伟同站一起看高父写的书法时,威威对王羲之的行书描述可谓经典地道,这时,摄影机横摇向赛门,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传统文化的再现处理十分经典。
《喜宴》的运动很节制,并且较单一,经常是用于重新取景的需要。
对于电影的视觉语言而言,最简单的画面和影像都会有外延表意发生,任何一个画面都存在极端丰富的意义,都会有你始料不及的意义传达。
例如,渐隐画面逐渐黑暗,仅仅表现一段时间消逝了,但是当画面真正没入到一片黑暗当中,它同时传达了一种对某种阴暗前景的预示。
影片中的节奏平静、悠闲,感情丰富、恬淡,营造出宁静致远的东方式意境,在总体艺术构思上也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色。
饮食男女影评3篇

饮食男女影评3篇饮食男女影评1今天的民间文学课做了个电影与民俗的专题,讲到饮食与情感,代表电影就有徐老怪的《满汉全席》啦,周星驰的《食神》,李安的《饮食男女》,于是乎老师就放了《饮食男女》来看,会放电影给我们看的老师我最喜欢了,哈哈~~~电影一开篇就是诱人得不得了的美食,烟雾缭绕的厨房里,老朱做着他们家所谓的的家常菜... ...所有同学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大叫着不可思议,总之也让我们过足了眼瘾。
吴倩莲在里面我老觉得不搭调,一直浮现出她那黑衣的小龙女,赵文瑄赵蜀黍的出现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于是每当有他的镜头,我就陷入了花痴状态... ...幸好最后吴倩莲没有和他在一起!!看了好一会才看出“老巫婆”是归亚蕾,操着一口湖南腔,我和旁边的舍友诧异着她原来也演过如此“不正经”的角色啊!片中老朱最后和可以当自己女儿的人走在了一起,全班都沸腾了!!我瞬间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父女之恋,最后父亲却和女儿的好朋友私奔了,这文章曾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有种说不出的诡异,李安最后在电影里也来这么个情节,是想怎样啊啊啊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喜宴》和《推手》,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了,总是提不起兴趣,不过现在我准备要去看了。
我现在才发现李安真是不错,《断背山》原本也是我很喜欢的、鉴于电影中老朱作为五星级饭店厨师的待遇相当不错,所以我决定要让我《模拟人生》里的市民从政府跳槽去当厨师了!饮食男女影评2《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
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
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
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
冲突与媾和_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冲突与媾和_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冲突与媾和: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导语:李安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以其作品中所融入的文化身份认同为观众们津津乐道。
尤其是他拍摄的“父亲三部曲”中,冲突与媾和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为核心主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部影片,探讨李安在其作品中如何描绘华人世代之间的文化认同与冲突。
第一部:《推手》李安的首部父亲三部曲《推手》以中年华人美籍工程师老师(力争派)与80后华人女孩以及70后华人男孩的生活故事为主线,旨在通过冲突与媾和的剧情展现华人在不同年代的文化身份认同。
影片中,老师作为中国华人后裔,他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传统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较为坚定。
而与之相反的是年轻一代的华人,他们在美国长大,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更加熟悉美国文化并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
而故事的情节就是通过老师、女孩及男孩之间的冲突与妥协来彰显华人文化身份的认同。
其中,老师与女孩之间不同的文化标准、习俗与生活价值观的差异展现了冲突的一面。
而老师喜欢教导、强调规矩和顺序的特点又印证了他的文化身份认同。
但与此同时,影片中女孩与男孩也积极尝试融入美国文化,并寻找自己独立的身份认同。
最终,通过冲突的交汇,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媾和的力量,即以双方文化的双重身份为基础,透过相互理解与妥协,创造出一种更为丰富多元的身份认同。
第二部:《喜宴》李安的第二部父亲三部曲《喜宴》则进一步探讨华人的家族关系以及华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并将之置于一个同性恋婚礼的背景中。
通过这种文化冲突的呈现,影片探讨了华人文化中缺失的表达方式以及误解带来的矛盾。
影片中,女儿扮演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缓和者的角色。
女儿回到婚礼家中,希望通过婚礼这一传统华人仪式来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气氛。
相反,父亲则尝试迎合西方文化,希望通过洋溢浪漫氛围的婚礼来表达爱意。
两代人之间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家庭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冲突和误解。
宽容成为了影片传递的一种重要理念。
饮食醉饱,男欢女爱

饮食醉饱,男欢女爱很早就收藏了这部电影,一直没看,直到昨晚翻出来看了一遍。
好电影就是在看之前大家说好,看的时候自己觉得好,看完以后细细回味的好。
除了《断背山》,之前并没有怎么看过李安的电影,所以是抱着看着玩的心态看的。
美食,感情,故事说的有滋有味,中华文化穿插其中,各种小细节都有过精心的安排,平淡中透着刺激,美食中透着情感。
想说的太多,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老爷子开场的一连串厨艺让人眼花缭乱,快速的剪辑和镜头的特写让人忍不住也想亲手做一道,故事也由着这些美食继续发展。
一个单亲父亲带着三个各具性格的女儿,这样的家庭注定矛盾重重。
大女儿,基督教徒,教会中出了名的嗓音好,化学老师,平日里生活保守。
多年来生活在自己的臆想当中,把自己当年的暗恋当做是恋爱经历的资本,并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空虚,总是看不惯别人的恩爱。
一直强调自己了解父亲,以后会一直照顾他,可当班里学生用情书向她恶作剧之后,她内心的闷骚已经抑制不住狂热的一面,拉出家里的音响向窗外总是唱歌的小夫妻“宣战”,匆忙的从家里搬了出去。
二女儿作为家中父亲关系最不好的一个,从小受到父亲对于以后人生发展的干扰,被父亲赶出厨房,虽然在航空公司做到了高管,却仍然对厨房念念不忘。
在父亲好友温伯伯生病期间,第一次坦诚小时候父亲对她有太多的干涉。
偶然在医院发现了做检查的父亲,心中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作为最想离开家的女儿,最终却成为留下来的那个。
三女儿天性单纯,无意间与同事的前男友产生感情,未婚先孕,率先打破这个家庭的僵局。
这样的一个家庭只能靠着每周日的一次家庭聚餐来沟通大家的感情,随着每个人在餐桌上都宣布要离开这个家过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平淡就已经被打破了,于是老爷子也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和小自己几十岁的锦荣结婚。
而这个决定其实在影片中就已经做出了铺垫,前面所说的细节也在于此。
影片开头老爷子在做菜的时候接了一通电话,谁的电话并没有说。
电话里老爷子耐心的告诉对方应该做清蒸鱼,在末了又说了一句“今天不说,要等到哪天说呢?”是夜,锦荣带着女儿来朱家,一进门就说“我以为你们都在呢,朱爸呢”,显然她以为老爷子今天会说这件事,但看到女儿们的反应又不像知道了这件事,所以会这么问,而锦荣的女儿也添了句说今天妈妈把鱼给做糊了。
恋父、审父、弑父的宿命纠缠——李安电影文本的一种症候阅读

的须 眉 皆白的 7 7岁 老 者 ( 朱 ) 老 。当然 , 了 凸显 为 出父 辈在异 质文化 的尴 尬遭 际 , 演 又设 置 了失 去 导 丈夫 而投靠 女儿 的来美 女士 陈太太 。他 ̄ -人 表征 f- ]- 的是 父辈 。应该 说 , 朱 的儿 子 朱 晓生 并 非忤 逆 不 老
后来 , 老朱 被警 察 找 回并 送 至 家 门 , 小 时 后 , 2个 酩 酊 大醉 的朱 晓生 亦 回。可 以说 , 于父 亲 与爱 妻 夹 处
. ..
收稿 日期 :09— 4一l 20 0 l 修 回 日期 :0 9一o 0 20 6— 2 基金项 目:0 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20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 红色经典 ’ 研究 ” Z W0 1 ) (G 92 o 作者简介 : 袁萍( 97~) 女 , 16 , 江西乐平人 , 副教授 , 从事文学创作及电影叙事美学研究 ; 齐林华 (9 2一) 男 , 18 , 安徽 宿松人 ,0 6级 文艺学 20 专 业硕 士研 究 生 。
第 6期
袁萍等 : 恋父 、 审父 、 弑父 的宿命纠缠——李安电影文本的一种症候 阅读
缝 中生存 的朱 晓生 , 没敢直接 与父亲顶撞 , 只是 并 而 以 自谑 的方式 来撞 墙 。不过 , 言 观色 的 父 亲还是 察 离 开 了儿子 。父亲离 开后 , 儿子 一直在人海 里搜 寻 ,
亲三部 曲” 《 ( 推手》 《 、 喜宴》 《 、 饮食 男女》 , ) 还是后 来的《 卧虎 藏龙》 《 背山》 《 、断 、 色戒 》 , 等 无不 宿命 般 交织着一
种恋父、 审父、 弑父的复杂症候 , 有的作 品以恋父为主 , 的又以弑 父为主 , 以审父为主 。且恋 中有审 , 中有恋。 有 或 弑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金珩【摘要】李安的电影主题总是离不开家庭,他曾经说:''我成长在一个保守的士大夫家庭,个性也不算太叛逆,所以最能牵动我内心的还是伦理。
面对不能尽孝,以及传统与现实间的种种矛盾,我有话想说。
''所以他出道的''父亲三部曲''就是很规整的家庭伦理电影,之后的大多电影也似有似无地围绕''家''的主题在打转。
亲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差别只在于如何表达。
李安运用他的聪明头脑和东西方的生活经历,很好地把握住了东西方情感表达方式的内核,再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现出两种文化温柔又不失激烈的碰撞,不论是在电影研究上还是在文化差异研究上,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父亲三部曲;李安;电影风格【作者】金珩【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一、传统的挑战者和卫道者“父亲三部曲”都是通过以年轻人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尴尬遭遇,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代沟中看到真实情感,所以李安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挑战者”[1]。
(一)对父权和孝顺的发问《推手》中讲述了父亲传统生活观念与西方自由生活观念的冲突。
影片中父亲老朱与美国儿媳因为生活习惯不合与语言不通,导致家庭纠纷不断,儿子夹在当中不知如何处理,后来老朱因为觉得自己身为父亲的尊严受到挑战,毅然离家出走,闹出更大矛盾,最终不得不接受分居的现实,与儿子一家人保持距离地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影片中儿子帮理不帮亲和私自安排长辈生活,在父亲眼里无疑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而父亲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负气出走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李安用这两个桥段使观众思考在文化差异下孝顺是否应该重新定义。
《喜宴》中讲述了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与(同性)自由恋爱观念的冲突。
从“恋父情结”解析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从“恋父情结”解析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内涵[摘要]李安的影片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摘金夺银,赢得了东西方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其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细致生动叙事,更在于影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李安通过象征和承载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家庭”的解构和重构过程,表明了他对置身于现代困境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索。
“从父”的文化和影片中鲜明的“恋父情结”恰恰揭示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根”的依恋。
[关键词]文化内涵“从父”文本恋父情结李安是90年代初新崛起的台湾导演,他凭借“父亲三部曲”声名鹊起。
并成功执导了《理智与情感》等英文片。
更以《卧虎藏龙》一举囊括2001年第73届奥斯卡四项大奖。
李安以他的作品摘取了国际影坛的桂冠,震撼了西方世界,赢得了全球关注,促进了华语电影的国际化,带动了东方电影评论的长足发展,引起了境外知识界对华语电影的热切关注。
他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以更平等的对话姿态进入西方主流电影,运用西方通俗家庭伦理剧的模式在中国文化奇观的涵盖下发掘世界性的电影题材,表现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的当下现实境况中东西方人民普遍关注的文化、人性、情感问题。
他的影片成为了华语电影被西方认同的突出范例,不仅受到国外观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
同时也深得华语地区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有人曾评价李安是个“有文化”的导演,而他的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交口称赞的正是其所具有的不可多得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虽然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多年,但在李安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浓厚的“恋父情结”和“从父”的文本形式轻而易举的归结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情感皈依。
李安影片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他个人的成长经验和文化体验息息相关。
出生于台湾传统家庭的李安,自幼接受中国儒学的熏陶,在父亲的庇护和关爱幸福无忧地生活。
联考失败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小小年纪的他离开台湾到美国求学,获得电影硕士学位。
作为一个兼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神文化的电影人,李安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复杂的,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精神的人,传统根植于他身上的深度和力度是他自身无法抗拒和超越的。
以“父亲三部曲”为例解读李安导演的父权文化观-最新资料

以“父亲三部曲”为例解读李安导演的父权文化观“父亲三部曲”是李安在台湾影坛声名鹊起之作,是从1991年―1993年先后推出的《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部电影。
都以家庭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各种矛盾以及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文化在这些矛盾中的表现。
希望通过分析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来分析他的父权文化观,从而感受李安作品中以另类方式实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父权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新的生存状态与实现情况。
一、恋父情结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与弗洛伊德心理学描述不同,它代指李安那种较为特殊的父亲情结,与父亲之间依恋、冲突纠缠难解的心理状态,这正是父亲三部曲的情感核心之一。
如同三部电影中表面平静内在激烈的家庭冲突。
《推手》中,父子代表的不同文化冲突是父亲期望家庭和睦共享天伦与儿子希望中西文化合璧的矛盾,《喜宴》中是儿子同性恋的价值观与父亲传统婚姻文化价值观矛盾;《饮食男女》中是寡居父亲努力维系家庭与女儿们渴望独立生活的矛盾。
不同的矛盾,归根究底是儿女们期望婚姻、爱情、生活独立,父亲却有相对固定的期望,如传宗接代、共同生活,核心词语是家庭,围绕着维系与离开激烈碰撞。
儿女们与父母对抗的阶段大多在青春阶段,这种对抗是渴望独立成长的表现,电影中的儿女们虽然已经成人,但是却在以家庭为代表的环境纽带中重复着这种对抗,比起青春期更为激烈且反复出现。
影片中的父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在不同的影片中身上均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符号,比如《推手》中是武术太极拳和医学养生,《喜宴》中是书法,《饮食男女》中是烹饪,他们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遵守传统伦理道德,是拥有东方文化精髓的一群人,在对父亲的描述中,多个镜头都以一种非现实的美好描绘了这个符号的超然。
但是与父亲的光辉形象相比,儿女们却并不光彩,《推手》中的香蕉人儿子、《喜宴》中的同性恋儿子、《饮食男女》中幼稚自我的三个女儿,与父亲被精心打造近乎膜拜的形象不同,他们显得有些灰暗。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饮食男女》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饮食男女》作者:刘丽菲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7期【作者简介】电影《饮食男女》海报《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它描写了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父亲自己的感情生活。
笔者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父亲形象在片中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读神圣和其它许多方面上。
”[1]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弑父行为,《雷雨》中的周萍和母亲繁漪的爱恋关系,电影《菊豆》中杨天白先是目睹了他名义上的父亲杨金山的死亡,又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杨天青,这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
但《饮食男女》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却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描写的,有深度又不失分寸。
“李安对精神分析是了解的,所以他在大肆铺排中国饮食表现父女关系的故事中,不动声色的隐含着一个恋父情结的内核。
”[2]一、朱父与家倩在李安导演的影片《饮食男女》中,通过饮食表现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名厨老朱同三个已经到了出嫁年龄的女儿以及年轻的等待离婚的女邻居锦荣之间的关系。
整部影片中让观众感到最微妙的关系就是老朱与朱家倩的关系。
影片的开头为观众展现了做出一桌好菜的过程,但其实导演旨在让我们看到,家中墙上挂着的朱家倩母亲的照片,那是一张和朱家倩一模一样的脸。
这显然是一种隐喻,父亲和朱家倩的微妙关系由此而始。
影片开始时,老朱正面临着他将与三个女儿中的哪一个生活在一起的问题。
从老朱个人的心愿来说,他希望与二女儿朱家倩生活在一起。
在老朱和温叔叔的对话中,温叔叔说:“老朱啊,想开点,女大不中留啊,早晚会有那么一天的。
” 老朱说:“那有什么想不开的,大不了他们都搬出去,我图个清净。
”温叔叔反问道:“清净?难道我不知道啊,你想要的要不来,你想赶的赶不走。
”他接着说:“家倩的个性,正好遗传了她父母各一半,倔强、任性,像他妈,挑剔,爱摆个臭架子,像你。
李安“父亲三部曲”之父亲形象剖析

李安“父亲三部曲”之父亲形象剖析作者:彭柳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7期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关照了现实,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融进了自己的感情经验,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一点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可以窥见。
有人说:“李安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浓厚的‘恋父情结’使他在影片中更多的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和皈依。
”(《影视视听语言》,陈吉德、沈国芳、蒋俊、伏蓉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62页)这便是对他创作动机最好的阐释。
“父亲”已然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他表达文化情结的符码。
本文将逐部对其“父亲”形象进行剖析:一、《推手》中执着于自我表达的父亲形象推手,顾名思义,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在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这样写道:“在太极拳里,推手还有推卸之意,是一种训练‘诈炮’的运动,你骗他一下,然后把他推倒。
”(《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静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88页)这似乎更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推手》中的父亲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父老子养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烙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初露端倪,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自尊、不甘妥协的性格便酝酿了矛盾的产生。
本片中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元素,使之节奏张弛有度。
影片开场没有对话,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父亲与儿媳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片中几处透过门窗的景深镜头,很好的展示了片中一家人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构图层次感强,远近有致,贴近生活。
其中一处,通过窗户来分割画面,展示朱父与儿媳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抓着头发失去创作灵感的儿媳,另一边是休闲自在正在打太极拳的朱父,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彼此水火不容,为下面的矛盾做好铺垫。
透过窗户这一媒介来表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好似中国诗歌里的“意象”,具有一种诉诸情感的作用。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饮食男女》是一部刻画出家庭亲情及世代隔阂的电影作品。
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饮食男女观后感篇1说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儒雅温和的华人面孔,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的男人,却叱咤海外电影市场以及好莱坞。
谁曾想到这个内敛沉稳的男人曾失业6年在家中充当全职家庭妇男,但生活的磨练丝毫没有让他放弃电影梦想,而是如璞玉般经过岁月的打磨渐现价值。
他导演的片子不多,可是几乎部部出色,获得极大的肯定和反响。
他曾三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带给华人电影人无比的荣誉和喜悦。
他不仅是整个亚洲电影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华人影坛的传奇,他就是李安。
从第一次代表华人站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凭借《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捧回第一座小金人时,他就注定开始书写他不平凡的电影人生。
那时我上初中,是我看过的他的第一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竹海斗剑的戏,以及玉娇龙最后纵身一跃的解脱。
那时候虽极喜爱看电影,但却因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树立完全,很多佳片未能领略其深刻内涵和寓意,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热爱电影,也使得我之后欣赏了许多李安导演的佳作。
大学时候,因为喜爱优质偶像王力宏而去看了《色戒》,这部被媒体炒的脱离作品本身的影片看完后让我感到压抑,也使得我开始好奇李安究竟是个怎样的导演,他的影片为何如此直击人性深处,充满矛盾与隐忍,压抑与释放。
随后看完它的《断臂山》后,我彻底开始折服于李安,他将世俗难以接受的男同性恋拍的如此细腻,整个画面那么唯美,也让我开始理解和感动于同性之爱的伟大和隐忍,与《色戒》不同的是,他将人性与本能的碰撞以及同性间的爱情、异性间的情欲表达的极其细腻深刻,那种不被世俗所接受理解的感情,微妙之处只有看完影片后仔细品味细节的人才能引发思考和认同。
而他的其他作品,如:《理智与情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华人导演所导,他竟也能如此融入进西方的文化和视角里拍出完全属于他们的影片,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刻画的炉火纯青,与西方文化生活形成别样的碰撞。
饮食男女 资料

一《饮食男女》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形式上打破李安中西文化比较风格的一部,但其中的细微之处仍能看到这位在美国电影环境成长出来的导演始终摆脱不了的东西——美国思维。
推陈出新,一次转变拍过《喜宴》后,李安拍摄了《饮食男女》。
这是他第一次拍摄由别人写的剧本,同时也是他转型的第一步。
他开始以女性为中心,用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家庭和社会。
《喜宴》的成功使李安产生了“不安全感”,主要是他开始有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开始“思变”,这种求变也是因为《喜宴》太过成功,怕再按照《喜宴》的路子拍摄下去,被观众摸清了路数失去了自我。
李安说,这是他首次尝试多线结构的片型,有些地方还是把捏的不准。
不知道是不是谦虚他才说的这种话,不过在我看完片子后,我还真感觉到这一点。
整体的结构还是有点松散,结尾略显得有些突然,由于家中这三个姐妹的个性都非常的突出,所以造成剧本中的二号人物——家中老二没有凸现出来,不是很清晰。
不过,情感的真实流露却是此片的一个成功之处。
在此片中,李安是在诠释“食色,性也”这个主题。
食物是台面上的东西,“性”才是台面下的实质问题。
一个鳏夫老人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情感生活,这三个女儿都没有结婚,甚至是作为老大的大姐还没有性经验,反到是老二性经验十足,最小的妹妹处于青春期,可是偷尝禁果后第一个怀孕。
这次怀孕给大姐不小的刺激,在同校老师的一再追求下,大姐的心理产生了突变,并也尝试了性爱,怀孕离家。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三个姐妹有的时候想要尝试性爱和爱情的原因竟是为了离开这个家。
家中的老二是和父亲冲突最大的一个,当时此片编剧王蕙玲和李安最初设计的三个姐妹个性太过平均,詹姆士看到这个情况后提出建议,王和李进行修改后才有了现在二女儿。
二女儿个性最象她的母亲,她其实是第一个提出离开家的人,可事与愿违,新买的房子被骗了,男友和别人结婚了,她再次回到了原点,回到了那个以前她最不喜欢的家。
其他两个姐妹却因为怀孕离开了家,就连平时最为严肃的老父亲竟然也出轨和邻家阿姨的女儿好上了,也离开了家。
试论李安电影中的父权文化观

试论李安电影中的父权文化观本文解读了李安执导的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家庭伦理与文化冲突,剖析了李安的“父权文化观”。
认为,“父亲三部曲”从传统家庭观、伦理观念、性文化和婚姻观念等角度描述了东西方文化在特殊情境中的融合与碰撞,展现了李安鲜明的“恋父情结”,对传统严谨的伦理观念的重视以及对父权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汇融合解析,展现出导演内心与父亲这一角色之间的依恋、冲突纠缠难解的心理状态。
标签:李安;父亲三部曲;父权文化观由李安执导的电影“父亲三部曲”以家庭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各种矛盾以及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文化在这些矛盾中的表现。
《推手》这部电影重在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父子关系的重新定位与再平衡;《喜宴》表现的是特殊情境下东西方婚姻文化与性文化的冲突;《饮食男女》则通过饮食文化探讨了父女关系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在这三部电影中,各种问题与矛盾到最后基本上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开放式解决,也表现出了李安作为新生代导演在文化与精神方面的探索。
一、“父亲三部曲”中家庭伦理与文化冲突的解读1、父亲与子女关系的冲突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
在美国法律中,儿女是直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直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无疑十分可怕,夫妻二人对老父亲同住的争执无疑正是东西方文化的一大冲突。
在描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镜头中,李安通过十分钟的镜头语言就展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传统气息浓厚的父亲,西方环境下长大的妻子,二人在有限的家庭空间内鲜明的凸显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和对比。
尤其是深受美国生活方式影响的妻子,根本无法接受朱师傅的到来并与他们住在一起,从人物的台词环境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身为作家的妻子在父亲介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之后,根本无心工作,而想要与儿子媳妇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也遭受了无聊生活的考验,颐养天年享受承欢之乐的梦想成为了泡沫。
探究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30美学2020/02李安早期的代表作品“父亲三部曲”,围绕着父辈与下一代的家庭关系展开,为我们讲述了三个看似迥异实则相通的家庭。
大多数电影分析者在解读这三部电影时,偏向于用纯粹的理性去解读,大多集中于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却忽略了李安作为创作主体在创作这三部影片时,赋予了影片更深层的内涵。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剧本《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希腊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神话后被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引用,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概念——“俄狄浦斯情结”。
后经过无意识学说的解释,俄狄浦斯神话开始用于反映成长的世代更迭:逐渐成长的儿子开始与父亲的意志发生冲突,与此同时,父亲的衰老与儿子力量的成长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后,儿子渐渐成为家庭的主心骨,并开始取代父亲家长的位置。
父亲的家长身份被不断消解乃至消除,这一点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体现得异常明显,并与李安自小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的相互映照“父亲”这一形象在李安的作品中是贯穿始终的,他的许多电影都存在着父亲的显性或隐性形象。
罗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中如若丧失了父亲的角色,那么所有的叙事都会复原成俄狄浦斯,也就没什么故事可讲了。
这里所讲述的父亲并不单单指向生理学意义上的父亲,主要是指探究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文/许世静摘 要:父亲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直是众多电影叙述的对象。
李安电影中的父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形象,更是权力的代表和化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及符号意义。
依据精神分析学对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进行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三部作品中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李安;父亲三部曲;俄狄浦斯情结;弑父竹林间的打斗戏也被视为本片经典场面,二人在竹林间来回穿梭,将此消彼长的平衡原则和“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
“竹”这一意象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君子坚韧挺拔、高雅纯洁的形象,在道家哲学中还显现出其刚柔并济的生命力量。
李安:放纵的父爱

李安:放纵的父爱作者:李沅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2013年第06期名人小档案: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著名导演。
所导演的《卧虎藏龙》是迄今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片;2006年凭《断背山》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导演;2013年李安再次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很多人都知道李安有点怕父亲,却很少有人读懂李安与父亲之间剪不断的血脉情深。
父亲李升是长子,李安也是;父亲是中学校长,士大夫家庭的观念,长子要读书做官。
可是,李安却忤逆了父亲。
高一时李安插班,父亲拿了一张测志向的表让他填,上面几百个科目,李安没一个喜欢的。
父亲问:“你喜欢做什么?”李安说:“我想做电影导演。
”考试时,李安因为紧张连续两年联考落榜。
第三年,尽管父亲极力反对,李安还是放弃大学,考上了艺专影剧科。
在李升看来,电影圈子乱糟糟的,拍电影是不务正业。
每当李升的朋友问“小安在干嘛”,他都说不出口。
后来李安都已经成为著名导演了,李升还是跟李安讲:“去大学教书吧,做点正经事。
”尽管李安这只“风筝”没有向着父亲希望的方向飞,但父亲手中的线还是宽容地放纵他,这才让“风筝”有了高飞的可能。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相对优越的环境给了童年李安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
李升办过一个“退役官兵师资训练班”,因为师训班集中了部队的很多退伍军人,所以经常有各种慰问团体来演出,包括歌舞特技表演、评剧、话剧等,“校长公子”李安每次都在第一排中间看戏,这大概是他最早的戏剧启蒙了。
上小学后,李安不但每周为同学们说一段相声,而且到三年级时,就开始编导话剧。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男生不愿演女生,而李安毫不扭捏,自己反串。
校长对李升说:“你这个儿子将来可能搞第七艺术(即电影艺术)!”结果言中。
李升给上艺专的李安买了第一台16毫米摄影机。
李安在美国闲居家中6年,除了妻子的微薄收入,台湾的家也不时给李安接济。
以“父亲三部曲”为例浅析导演李安的创作心理定势

|RADIO &TV JOURNAL 2018.02李安导演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能把中人和西人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①,其作品横跨东西方,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其早期自传式作品“父亲三部曲”(亦称“家庭三部曲”,包括《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更是因为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获得了东西方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系列作为李安导演进军好莱坞的试水之作,在形式内容上并未渗入大量的好莱坞商业元素,在创作中更为自主,也即更能反映出导演的人格结构和创作心理定势。
一、李安人格结构在电影中的呈现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代表人格中最原始的心理能量和本能冲动。
自我是意识的守门人,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代表了理智和审慎。
而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体现着社会道德标准和自我理想。
三种力在人身上交互杂糅,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而作为艺术创作者,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创作,同样也会在艺术作品中有所呈现。
儒雅体面是李安自我的呈现,这是传统儒家教养在他身上的体现。
在李安的“三部曲”中,无论是郎雄饰演的三个父亲,还是西方媳妇,抑或是三个女儿,大多数的角色都是体面而有教养的,社会地位也都较高。
而本我,即李安在《喜宴》上说出的那句“中国五千年来的性压抑”。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第一年,老师谈得很多的都是性与戏剧的关系,李安的本我意识由此开始被挖掘及完善。
在李安的“三部曲”里,我们能看到许多跟性有关的主题。
《推手》中,已逾古稀的老朱和陈太互有好感,却害怕子女嘲笑他们为老不尊。
《喜宴》中,李安更是挑战了伦理道德和性冲突最为激烈的同性恋话题;而在《饮食男女》中,导演则表现了一个典型的母题: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导演认为:性是家庭的根源,家庭营造了合法的性关系,但在中国家庭里,性则是一个禁忌,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讨论,鳏夫老爸更是难以启齿。
此后,李安更是毫不掩藏地在《断背山》《色戒》等电影中展现他的本我意识。
超我于李安即不自主地注意到传承的问题,这包括把承袭的中华文化、生活习惯和人情忠实地反映出来,他认为:人情是真实的,是我们感情生活的一部分,但人情也是流动的,会随风而逝的,因此我们现在做的话,后人还能看到一点东西,如果我们不做,下一代就无从知晓。
李安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

李安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李安是一位蛮声国际的华人优秀导演,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表现家庭关系的题材有着很大的比例,而且多数都包含“父亲”的形象,且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特征。
对于其几部影片中父亲形象心理活动和特征进行分析,则有助于更好的探寻到影片的本质,同时给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李安;电影作品;父亲形象;心理特征作为一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导演,李安拍摄的影片可谓是丰富多样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电影种类。
但是在众多类型的影片中,表现家庭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的影片,却占了很大的比重。
包含“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西方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以及《卧虎藏龙》、《绿巨人》,等影片,都有父亲的形象出现,不同的影片中,对于父亲的心理形象刻画也是各不相同的,充分体现出了李安文化观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本正是以这几部影片为例,探求了不同影片中,不同的父亲形象的心理刻画。
一、理想父亲的心理分析所谓理想父亲,是指他们本身有着较强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情操,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儿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些父亲形象有着较为相似的心理,即想要通过自己的种种努力,尽可能去引导自己的儿女,即使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拿《卧虎藏龙》来说,李慕白和玉娇龙是一种师徒关系,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文学作品里所描绘的江湖世界中,“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是天经地义的。
玉娇龙长期生活在深闺,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近乎疯狂。
在学成武艺之后,她开始在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处处与人为敌,一心要把江湖搅的天翻地覆。
这实际上是她对多年压抑生活的一种变相的抱负。
这种子辈对于父辈们既成权威的挑战可谓是赤裸裸的,甚至一度具备了分庭抗礼的能力。
而作为李慕白来说,是江湖上的第一高手,代表着权威,他本来可以轻易的将玉娇龙制服,为武林出去一个大害。
但是李慕白的想法却和常人不同,表现出了其虚怀若谷的一面。
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

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
喻群芳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5()4
【摘要】本文分析了李安已经拍竣的八部电影,认为在这些影片中,贯穿着一种心理情结:子女与父亲之间既依恋又冲突的,纠缠难解的心理情结——“恋父情结”,而对这种情结的探索也使得样式丰富、题材多样的李安电影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个人特色。
【总页数】3页(P115-117)
【关键词】恋父情结;电影;李安;心理情结;个人特色;影片
【作者】喻群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B846
【相关文献】
1.从跨文化视角谈李安电影中的中国情结——以《喜宴》为例 [J], 李芳媛;谭淑林
2.恋父情结、性与同性恋——李安电影创作心理初探 [J], 李敬水
3."生命"与"情感"的诗意情结——电影《色·戒》中李安对张爱玲小说形象的完美诠释 [J], 孙瑞
4.从"恋父情结"解析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J], 伏蓉
5.李安早期电影中“弑父”情结探析 [J], 邵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至青春期的 “ 成长、 独立、 冲突” 的问题在非青春期反
复重现。
一、父亲三部曲:在冲突中依恋
( ) 1 2,喜宴》 19)( 9)( 推手} 9 ( ( 3,饮食男 ) 1 4, 9 女} 9 ) (9
李安最初执导的三部影片都是以父亲为主角的, 因此常常 被称为 “ 父亲三部曲” 。在这三部电影中,凸现出的都是 表面宁静而内在冲突强烈的家庭矛盾。 表面上看来, 这些家庭矛盾似乎是儿子 ( 女儿) 与父 亲两代人在文化、 价值观, 或者生活方式的冲突, 但实质 上, 在这些矛盾下面, 掩盖着的是父子之间更深层面的冲
优雅的超越。
而与父亲的高大形象相比, 在三部影片中, 儿子 ( 女 儿) 的形象都不那么光彩, 推手》中的儿子是一个只顾 《 工作的 “ 香蕉人” ,虽然是出于无奈, 但依然用不光彩的 手段企图赶父亲出家门; 《 在 喜宴》中, 儿子是离经叛道 的同性恋; 《 而 饮食男女》中, 几个女儿要么幼稚新潮, 要么性压抑, 最早想独立的二女儿也最失败, 感情备受挫 折,成为孤独的女强人。 , 与对父亲形象近乎膜拜的打造相一致的, 是父亲三部 曲的视角。 父亲三部曲都是从父亲的视角出发, 父亲的眼 光无所不在,李安在电影中更侧重的不是表达儿子 ( 女 儿) 的苦衷, 而是展示父亲的内心, 表达的是父亲的期望, 揭示父亲的情感。 父亲在家庭、 社会价值观, 甚至精神境 界方面, 以压倒性的强势, 将试图与之对抗的儿子( 女儿) 最终变成驯服的对象, 父亲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精神的不相容和潜在的批判开始内化成儿子 ( 女儿) 对自 己价值观自 觉的自 父亲三部曲中, 责。 儿子 ( 女儿) 以试 图离开父亲为开始, 最后却都以内心和情感上对父亲的再 次回归和依恋而结束。 父亲牢固地占据儿子 ( 女儿) 精神 世界的主体,成为他们难以逾越和消除的超我。 这种状态导致儿子 ( 女儿) 成长的停滞甚至退化, 在 《 推手》里,出现儿子自 我崩溃的场景, 本身要承担极大 工作压力的儿子因为父亲的出走而心力交瘁, 烂醉如泥, 以头撞墙, 嚎陶大哭。 《 而 喜宴》中, 同性恋的儿子为了 满足父母期望而谁备举行婚礼的早上, 父母和儿子一起来 到床上, 以一种儿童化的姿态再次回归父母怀抱, 亲昵地 接受父母的抚摸…… 但同时, 成长中的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也逐渐深入。 在 父亲三部曲中, 也从儿子 ( 女儿) 的视角发现了父亲的欲 望。 无论是 《 推手》 中一面感怀妻子一面要儿子帮助自己 寻找第二春的父亲, 还是 《 喜宴》 中父亲对传宗接代的执 著本身就带来强烈的性的意味, 以及 《 饮食男女》中最后 和女儿的同学共结连理的父亲,儿子 ( 女儿)确实看到, 父亲, 不仅是长辈、 是道德的化身、 是权威, 同时也是个
突。
在《 中, 推手》 表面上是由于父子各自 所代表的文化 不同造成了矛盾, 但真正的冲突核心其实是儿子的中西合 璧的家庭与父亲安享天伦的期望;《 喜宴》里, 儿子的同 性恋的爱情观与父亲的传统价值观造成了矛盾, 根源却在 于儿子同性恋的状况与父亲想有孙子传宗接代的期望冲 突; 饮食男女》中, 《 矛盾的发生也是由于女儿们因为性 欲和婚姻而想离开家的愿望与6居的老父试图维系大家庭 w K . 的愿望发生冲突…… 在这里, 儿子( 女儿) 都重复着一个同样的行为动机: 离开家庭, 拥有自己的爱情婚姻, 独立的生活。 而父亲也 都对儿子 ( 女儿) 有一个相对固定 ( 执) 固 的期望: 不要 离开家庭, 共住一起, 或者是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父 子两辈的核心词语都是家庭 ,区别在于, 一个是要离开,
学苑论坛
R v e s f i m c d m e e iw o Fl A a e i s
责任编辑 :张文燕
李安电影中的 “ 恋父情结”
T e ca p x i Moi h Eet C m l oLA ' v s l/x u n eY ua / n
二、西方三部曲:儿子的探索
“ 父亲三部曲”之后, 李安进入好莱坞, 拍摄了三部 以西方人为题材的影片,我们姑且将之称为 “ 西方三部 曲” 。如果说父亲三部曲是直接而集中地探讨父子关系, 那么西方三部曲可以看作李安比较间接地、 寻找新的 试图 方向和角度来探索父子关系的阶段。 《 理智与情感》(95 , 19 ) 以英国经典家庭题材的小说 改编的影片, 反映了以两姐妹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念, 一个崇尚理智, 获得良配, 一个崇尚情感, 偏偏感情 失败。 表面上是两种爱情观念的冲突, 实际上更是一种青 春期成长中人生价值取向的冲突。 理智和社会化规则, 实 质代表着的是超我和现实, 而放纵的无理性的最终失败的 情感则是自 我的代表。 在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中, 情感的失 败, 也代表着自 我的失败。《 理智与情感》延续了之前父 亲三部曲的冲突中子女自 我的软弱和失败, 也解释了李安 影片中一贯的对情感的压抑。 而《 1 7, 冰风暴》( 9) 则似乎是第一次试图直面父亲 9 的尝试。影片讲述美国7 年代性解放的时期, 0 性解放的 父母疏于照顾子女, 终于在一场可怕的冰风暴中, 失去了 自己的儿子。在父亲三部曲中, 一直在 “ 理想化的父亲” 形象下遮遮掩掩着的“ 欲望父亲”第一次站到了前台, , 而 以往一直在父亲三部曲里内疚的儿子成为受害者, 并且发 出哀鸣。 影片指责父亲给儿子造成的伤害、 父亲没有尽到 责任、 父亲没有照顾好儿子 ( 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控诉在 《 推手》 中儿子情绪崩溃的时候也出现了) 父子关系的温 , 情脉脉的面纱仿佛突然被撕开, 儿子第一次作为受害者说 出了父子关系的另一面, 那是与所谓的温情和爱完全绝缘 的可怕的残酷和冷漠。 也许是无法承受 自已看到的真相的可怕, 李安接着执
提要:本文分析了 李安已经拍竣的八部电 影,认为在这些影片中,贯穿着一种心理情结:子女与父亲之间既依恋 又冲突的,刘缠难解的心理情结— “ 恋父情结” ,而对这种情结的探索也使得样式丰富、题材多样的李安 电影具 有独特的 视角和个人特色。 关键词:李安电 恋父情结 依恋 冲突 成长 核心情感 影 李安, 国际影坛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 其电影作品样 式丰富, 题材多样, 包括了文艺片、 西部片、 武侠片、 科 幻动作片等片种; 题材则涉及到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传统 与现代的冲突、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冲 突, 欲望与社会规则的冲突等诸多命题……但笔者认为, 在这些纷繁的表象下面, 作为一个以商业为 “ 而以人 壳” 文精神为 “ 核”的电影 “ 作者” 李安的所有作品中贯穿 , 着的核心命题实际是颇为一致的。 笔者认为, 在李安的所 有电影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络 与父亲之间既 依恋又冲突的,纠缠难解的心理情结一一 “ 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本来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名 “ 词, 指女性在成长阶段对父亲过度依恋的心理状态, 而本 文在这里使用这个名词, 所指的并非这种特定含义, 而是 其字面含义) 而正是对这一情结的认识和探索成为贯穿 。 李安所有电影的原动力和核心情感。
一个是要维系。 儿子 ( 自 女儿) 组家庭或者试图开始恋爱婚姻, 意味 着子女要离开父母, 独立成人, 而这些行为却反复地与父 亲的 “ 期望” 发生着矛盾, 这种矛盾形成父亲三部曲所有 外在冲突的核心。 大凡少年青春期, 都有一个必经的阶段, 就是开始与 父母对抗, 重新认识父母, 与父母区别开来, 形成 自己独 立的眼光和个性, 以达到自 身的独立和成长。 但在李安电 影中的儿子们 ( 女儿) 都已经不是青春少年。他们在工 , 作、生活上似乎都完全是成人, 但与其他成人不同的是, 他们似乎与以父亲为代表的家庭( 由于这些家庭的母亲大 都“ 不在场”或缺乏影响力)的纽带比一般人更为紧密,
万方数据
有欲望的男人, 而且, 是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男人, 他 们的欲望, 本身也是隐讳的、 遮掩的, 因为这些欲望与他 们本身道德高尚的形象和表面洛守的传统伦理是相冲突 的, 而父亲自 身这种不满足的状态也强烈地影响到他们与 子女的关系。 在父亲三部曲中, 父亲的欲望在 《 推手》中 遮掩并受到挫折, 《 在 喜宴》中隐晦而婉转, 只有在 《 饮 食男女》中, 父亲不是通过女儿, 而是自己去实现自己的 欲望, 娶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女人。 而女儿们的命运也因 此比前两部有了不同, 其中两个女儿都顺利地拥有了自己 的家庭。 在这里, 李安似乎触及到父子关系中更深入的部 分, 那就是, 父亲对子女的期望与父亲自 身未满足的欲望 的关系。但也因为如此,在父亲三部曲中,儿子 ( 女儿) 与父亲的关系更加混乱, 因为, ( 无法统一父亲的 他 她) 形象, 在他 ( 的心里, 她) 出现了三个父亲: 对自己有期 望的现实中的父亲, 对人生观、 价值观、 精神追求有重大 影响的 “ 理想父亲” 还有一个则是暗藏的、隐晦的、重 , 视自己的私欲并期望儿子去完成的 “ 欲望父亲” 他 ( 。 她) 依恋 “ 理想父亲” 但又排斥 “ , 欲望父亲” 同时又在 “ , 期 望父亲”的冲突中充满了 挫败感。 这一切让父子之间的关系充满迷惑、 混乱, 也因此更 加难以分开。
万方数据
在父亲三部曲中, 父亲对儿子 ( 女儿) 有一个非常强 烈的 “ 期望” 这些期望非常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 , 这 些期望似乎都是完全合乎中国传统伦理和人情, 具有天经 地义的正确性, 但是, 当这些期望与儿子 ( 女儿) 的具体 情况连接在一起, 却都与儿子 ( 女儿) 自由意志选择的生 活道路尖锐对立, 成为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比如: 《 推手》中, 在 儿子选择的美国妻子与格守中 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父亲完全无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但 父亲依然渴望传统的共享天伦; 《 在 喜宴》中, 儿子是同 性恋, 但父亲却期望他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饮食男 《 女》 父亲希望维系大家庭, 里, 但三个青春勃发的女儿渴 望爱情, 渴望婚姻, 渴望离巢……父亲的这些期望似乎完 全合理但又确实完全与儿女的现实和个性脱节, 造成的结 果是冲突强烈的两难局面: 儿子 ( 女儿) 要么是不能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 要么就是无法完成父亲的期望。 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 所有的表面冲突到最后似乎 都妥善解决了,而且这种冲突的解决又都缘于父亲在文 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做了妥协和退让,“ 允许”了儿 子( 女儿) 的独立生活, 但三部影片结束的时候, 留在观 众心里的却绝非儿子胜利的欣喜, 而是父亲悠长而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