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论文哲学、道与城市规划
哲学、道与城市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与城市规划的联系,针对当前城市规划所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家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城市规划;启示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人类由依附利用大自然的状态转变为全面征服与控制大自然的局面。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爆炸、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人类来自于大自然终究还要回到大自然中,但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人类将何去何从呢?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评价尘封多年的中国古先哲老子“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东方传统文化中长期被忽视的“人法自然”的智慧被重新发现, 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分离”必将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复归。
一、中国古代哲学
(一)何为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智慧的学问。人类的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哲学又称为中国哲学史,它与中国农耕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从儒家“复礼”与“归仁”、到墨家“兼爱”与“尚同”,从道家“无为”与“自然”、到法家“变法”与“专制”等诸子百家争鸣,无不反映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哲学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在千百年来形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
(二)中国古代哲学精髓
中国古代哲学重整体、重系统。运动变化、全面联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
1、和合与中庸
“和合”意味着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和合”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
“中庸”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不是静止不变的僵化标准,而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当。只有中庸才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最可靠方法。《中庸》提出了“时中”和“执两用中”的思想。“时中”表明要符合“中”必须是随时而处中。
2、天人合一,整体而有序
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万章上》)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 。天人合一演变为人尽心知性知天的心理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终极关怀的意义。整体既是客观对象发展变化的全局性和过程性,又包括主体观察感受的全面性和思维的系统化。整体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模糊性的思维导向。有序性是与整体性密切联系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之一。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史的继续和它的精神的体现,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
3、变化与发展
中国哲学的辨证思维传统突出表现在变化发展观上。《易传》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无生有,虚生实,都体现了先变而后生的机制。变与常是互动的关系,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4、爱人而知天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旨就是“爱人”与“知天”。《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人者“爱人”,“仁者人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太伯》) 。孔子肯定天(命) 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他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
二、城市规划的哲学思辨
(一)城市规划的中庸之道
城市规划要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社会各“部落”) 之间的关系,和合与中庸思想的体现应贯穿于规划的理论到实践、目标到措施的全过程。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规
划工作者既要考虑“阳春白雪”,又要兼顾“下里巴人”,尤其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承受的设施、住房与服务“, 执两”而“用中”,随时而处中。在城市空间战略发展和用地规划中,都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达到和谐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城市规划具有带行政府的部分职能的功用,是政府意志的法规化体现。中国哲学以“道”作为自己的根本范畴,天地人“三才”的实质在于阴阳、刚柔、仁义三道。论道目的在于“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在于佐君治世,调顺阴阳。孔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城市规划亦应成为国家利益和政府意志的代言人,应该体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综合协调各方关系,理顺人、地、天的关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手段,几乎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有关的每个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汉、唐长安城即是很好的例子,而南宋平江府则体现了老庄哲学的师法自然的思想。
(三)城市规划的动态发展观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以及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
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使城市规划逐步地、更全面、正确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
(四)人本主义原则
人的一生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各种宅子中度过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爱人”与“知天”的思想在古代城市与建筑中也早有体现。由于人体的自身特征、活动规律、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各种相关因素,都对文化生态环境产生着影
响:人体尺度,依照人体各部尺度确定城市各部分、各要素的尺度,而活动范围则显然是由文化因素参与决定的。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到城市功能、性质与其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
心理尺度,在建设城市文化生态环境时,应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来进行建设。
文化尺度,中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对城市的建设、管理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倾向、道德标准、风俗习尚等加以考虑。人与人造物、环境的联系,离不开文化的作用,这些都必须凭借文化因素来起作用。
三、对中国古代“道”的理解
“道”究竟是什么呢?大道谓之无形也!何谓无形?无形乃自然也。万法千变,不离本源。万物之灵,源于自然。道者,修身养性,求长生,远世俗。此道乃不如大道也。大道之人,博爱之心,包容天下;无我而有天下;无天下而有宇宙,此乃之心矣。自然之众生心中皆有灵,亦可入道。道出于自然亦可容于自然。尘沙,枯叶,流水,皆含道理。灵台清明,意沉心中,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其中的奥妙在不言中,在冥冥之中。人之道心中之道,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宇宙之道博爱之道!
人之道,变换之道,用心感受,眼观乃过眼云烟,心中感道,万物为道!
自然之道,自然道法之基,包容天下,衍生万物,无形为道,是为大道!
宇宙之道,道之根本,孕育自然,容纳万物,如海纳百川般,可谓道中之道!
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