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合集下载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 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

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

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 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 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 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5—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 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 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4°15'~53°31',东经 73°34'~135°5',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 热带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第 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 区,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 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 的自然基础。我国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见附图1。 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森林面积为174.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 为18.2%,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 分布在东部地区,受热量的影响,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的典型森林生 态系统类型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 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等。
1. 指导思想 ...................................................... 4 2. 基本原则 ...................................................... 4 3. 目标 .......................................................... 5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 6 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 6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 8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 11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 15 1. 分区方法 ..................................................... 15 2. 区划方案 ..................................................... 15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 17 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 18 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 19 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 20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 20 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 21 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 22 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 23 8. 大都市群 ..................................................... 24 9. 重点城镇群 ................................................... 24 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 26 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29 附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 31 附二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 42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08.07.18•【文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施行日期】2008.07.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二○○八年七月十八日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二〇〇八年七月)目录前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 指导思想2. 基本原则3. 目标二、区划方法与依据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2. 生态敏感性评价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分区方法2. 区划方案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8. 大都市群9. 重点城镇群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附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附二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前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4]10号)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4]10号)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3—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8)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9)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9)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9)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05.1 系统性原则 (10)5.2 协调性原则 (10)5.3 等级性原则 (10)5.4 强制性原则 (10)5.5 动态性原则 (11)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1)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1)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1)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2)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2)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2)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5)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5)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5)7.3 禁止开发区 (17)—4—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8)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8)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6)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40)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41)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42)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42)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44)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45)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46)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51)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53)—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8.15•【文号】环发[2002]117号•【施行日期】2002.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和西部开发办(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和西部开发办(计委):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关于“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指示精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联合组织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要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方案,并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领导小组(协调小组)批准。

三、组织力量,争取在2003年6月30日前完成省级生态功能区划草案。

四、西部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和西部开发办(计委)要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区划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检查,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请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02年9月30日前将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并抄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略)二00二年八月十五日。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8)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9)5.1 系统性原则 (9)5.2 协调性原则 (9)5.3 等级性原则 (9)5.4 强制性原则 (9)5.5 动态性原则 (10)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1)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1)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3)7.3 禁止开发区 (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5)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34)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34)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35)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35)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37)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38)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39)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43)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4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2002-7-30 发布2002-9-1实施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4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7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88. 生态功能区划109.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13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15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20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27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31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1概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保护法》的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必须准确、合理。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程序及方法,维护自然环境与人文共处,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2对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国家指定的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地区。

3原则(1)实行科学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保护法》规定,应以先期防护、根源管理、系统保护为原则实施保护。

(2)实行以德治天下的思想。

《国家自然保护法》要求实行统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3)实行保护系统管理。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建立完整的保护系统,同时重视大气、水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整治(4)有效利用资源。

在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体保护措施的结合。

4方法(1)进行调查研究。

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需要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地理和气候环境、植物和动物物种、生物群落结构、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

(2)赶脚功能配置。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准确把握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恶化程度、联系保护形成作用、维护生态系统物种和多样性及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特点,加强各功能区的划分,确定各功能区适宜的功能类型,对重大入侵物种和恶劣天气等具体情况进行控制。

(3)防护控制管理。

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监测防护控制管理,激励各社会主体参与共同的保护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质量。

5操作程序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按照科学、准确、可持续、合理的原则,结合现状和具体环境,按照科学的技术要求,以及有关划定范围、拟定保护措施和实施管理的程序,综合运用多部门协同的技术手段,达到资源利用最佳配置和自然环境安全保护的目的。

【程序步骤】1、确定自然保护区划定范围2、调查研究,分析各类保护资源状况3、分析自然保护区功能要求及保护程度4、拟定功能类别及划分方法5、功能区划设计6、审核并制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方案》7、实施监测及管理工作以上是关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的介绍,以上内容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程序及方法,实现合理的资源利用及生态安全的目的,使人类和自然可以和谐共处。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中府办〔2019〕10号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中府办〔2019〕10号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正文:----------------------------------------------------------------------------------------------------------------------------------------------------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中府办〔2019〕10号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已经十五届5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镇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区划》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将其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4月25日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前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具体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5年修订)》明确要求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山市历史上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但零散开展了部分工作。

在2005年市政府颁布的《中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中,对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粗线条的初步划分,既是一次初步尝试,也在后期中山市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范流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范流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1. 主题容与适用围2. 引用标准3. 术语和定义4. 总则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8. 生态功能区划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1 主题容与适用围1.1 主题容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围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3 水土保持技术规(SD238-87)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一)生态动能分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鲁东丘陵生态区鲁东丘陵生态区位于潍河、沭河以东,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东、南、北三面临海,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山东省生态条件最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

区内植被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为全省乃至华北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温带水果和花生生产基地之一。

黄金、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半岛诸河流的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

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龄针叶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态功能低。

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科学、适度调水,缓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遏制海水入侵;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以山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我国第三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进程,充分加强和完善青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据国家与省级保护对象的分布区来评价生境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 C5。 (6) 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
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6。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7.1 评价要求 (1) 综合特征。 (2)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1 评价要求 (1) 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2) 评价生态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3) 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 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 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
附件: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2002-7-30 2002-9-1实施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 发布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发 布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一)生态动能分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鲁东丘陵生态区鲁东丘陵生态区位于潍河、沭河以东,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东、南、北三面临海,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山东省生态条件最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

区内植被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为全省乃至华北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温带水果和花生生产基地之一。

黄金、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半岛诸河流的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

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龄针叶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态功能低。

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科学、适度调水,缓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遏制海水入侵;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以山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我国第三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进程,充分加强和完善青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功能分区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功能分区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 基本原则..............................................................................................................................8 2. 技术依据..............................................................................................................................9
1. 国内生态功能区划发展....................................................................................................11 2. 国外生态功能相关区划进展............................................................................................12
2. 工作过程
接到任务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即成立了标准制订小组,投入到前期的 调研工作。于 2010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各参与单位专家研讨会,讨论标准框架, 设计工作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分配具体任务。随及各单位开展了标准制定的前 期调研工作。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功能 区划的历史、现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掌握了我国全国和典型 省市区生态功能区划的成果和进展,深入地了解国内各类相关区划内容和区划标 准,选择评价指标,开始草拟《生态功能区划标准》。
七、规范的框架结构..................................................................................................17 八、主要条文说明......................................................................................................17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环办[2002]8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环办[2002]8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环办[20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我局2001年3月发布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对指导和规范地方编制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工作的发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更加具体明确,在吸取各地编制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大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局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核心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形成《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现印发供各地参考。

请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和特点,按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进行配合,组织编制好各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

附件: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二00二年一月二十日附件: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1.总则1.1任务的由来1.2必要性和意义1.3规划编制的依据2.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2.1基本情况2.1.1 地理位置、范围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主导生态功能的同一性,又要考虑与行政边界保持一致,便于管理。

范围以足以维持和发挥生态功能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作用为宜。

2.1.2 自然地理状况2.1.3 经济、社会状况2.2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2.2.1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2.2.2 生态环境退化状况植被退化状况:草地、森林的退化状况。

土地退化状况: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5-05-26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

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4 总则4.1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4.1.1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2 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4.1.3 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1.4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4.1.5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4.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4.2.1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2.2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4.2.3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4.2.4 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4.2.5 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4.3 生态功能区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4.4 生态功能区划可以按以下工作流程开展(略)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5.1 评价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2)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3)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

5.2 评价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针对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评价内容应包括:(1)土壤侵蚀(2)沙漠化(3)盐渍化(4)石漠化(5)水资源和水环境(6)植被与森林资源(7)生物多样性(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9)滩涂与海岸带(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5.3 评价方法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1)土壤侵蚀:可以用土壤侵蚀模数法或土壤水蚀调查法评价,具体方法、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B1。

(2)沙漠化:可用风蚀侵蚀模数法或土壤风蚀调查法评价,具体方法与指标参见附件B2。

(3)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旱地灌溉而形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可用土壤含盐量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具体指标参见附件B3。

(4)石漠化:可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岩石裸露情况、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综合特征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参见附件B4。

(5)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可通过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总量与可用水资源量等,比较人均水资源量及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水环境状况评价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

(6)植被与森林资源变化:主要依据植被图和森林资源详查的结果,分析重要植被类型,尤其当地天然植被的变化情况与演变趋势。

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森林资源的组成与变化趋势。

(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现状评价可以侧重在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方面。

生态系统多样性可用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分布范围及其代表性评价。

物种多样性可用区域内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对象及其数量评价。

同时,还可对重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分析。

(8)大气环境状况和酸雨问题:大气环境状况评价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有关方法与标准。

酸雨推荐使用降水酸度来评价酸雨的现状和程度,具体指标参见附件B5。

必要时可综合考虑酸雨频度。

(9)滩涂与海岸带:主要考虑其受损害与受污染状况,尤其要关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生态环境状况。

(10)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

应分析与评价泥石流、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发生频率,发生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等。

分析灾害的发生、损失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

(11)其它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等。

可根据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农业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的特点,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发生情况,分布范围,污染程度、危害以及形成机制。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6.1 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6.2 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6.3 评价方法6.3.1 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

6.3.2 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

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

6.3.3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C1。

(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2。

(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3。

(4)石漠化敏感性:可以根据评价区域是否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以及植被覆盖度等进行评价,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4。

(5)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

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C5。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7.1 评价要求(1)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

(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

7.2 评价内容(1)生物多样性保护(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3)土壤保持(4)沙漠化控制(5)营养物质保持(6)海岸带防护功能7.3 评价方法7.3.1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共分4级,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

7.3.2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综合。

7.3.3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回答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依据其重要性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