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明重点 破难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重难点突破知识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重难点突破知识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突破I 、重难知识点例析【重点难点荐入】 1.知识结构2.知识要点(1)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 (2)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3)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或者通过一个球面的球心并与另一球面相垂直)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或主轴).如图3—1所示.(4)光心:光线通过主光轴上某一特殊点而不改变方向,这个点叫透镜的光心.如图3—1所示.在透镜中心处.(5)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6)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叫焦点. (7)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8)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9)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像是实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是虚像.实像能够呈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10)眼球的基本结构.(11)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12)透镜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 即f1=φ(1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3.考点(1)透镜的基本性质.(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凸透成像规律的应用: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难点例析】[例1]图3—2中正确表示了光通过透镜的是(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对比观察入射前和出射后光的变化情况.光通过甲图中的凸透镜变得比原来会聚了,光通过乙图中的凹透镜变得比原来会聚了,光通过丙图中的凸透镜变得比原来发散了,光通过丁图中的凹透镜变得比原来会聚了.透镜对光的(明确会聚和发散的区别)“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并非只是针对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而言,“会聚作用”应该理解为出射光比入射光会聚了一些;“发散作用”应该理解为出射光比入射光发散了一些,图3-3所示.答:A[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透镜一定有两个焦点B.凹透镜没有焦点C.任何方向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都会发生偏转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思路分析一般的透镜若有两个球面,就意味着有两个焦点;但少数透镜只有一个球面,这就意味着这种透镜只有一个焦点.对于凸透镜应有两个实焦点(或一个实焦点),对于凹透镜应有两个虚焦点(或一个虚焦点).而且入射光线如果指向凸透镜或凹透镜,且通过光心,则不会发生折射现象,而是沿直线传播.因此选D正确.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的性质) 答:D[例3]怎样利用太阳光测未知凸透镜的焦距呢?答:由于太阳离地球很远.所以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小范围内可以近似看成是平行光,根据焦点的定义,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焦点上.具体做法是在透镜下放一与镜平行的光屏,让透镜对准太阳光,前后移动透镜会在屏上看到一个光斑,测量光斑最小最亮时透镜边缘到屏面的距离,这个距离大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此方法只能粗测焦距)[例4]根据图3—4(a)中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情况在方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光学元件.思路分析 (注意这五种镜子的区别)我们知道的光学元件一般有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五种,其中平面镜对光的作用是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凸透镜和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各图中的出射光与入射光进行比较:甲图中,入射光是会聚光,出射光变为平行光而不是反射光;乙图中平行光入射,出射光是发散光,而不是反射光,注意到两条入射光线出射时上下位置颠倒了,只有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且出射光过焦点后位置才会发生颠倒;丙图中,出射光与入射光都是平行光,只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答:如图3-4(b)[例5]完成图3-5中的光路图思路分析图中所给的四个透镜,(a)、(b)是凸透镜.(c)、(d)为凹透镜,并且(a)、(c)给出入射光线,要求画出折射光线.而(b)、(d)则给出折射光线,要求画出入射光线.根据光心、焦点的定义方法就能画出这些特殊光线.在画图中要注意光的传播方向. (利用基本概念完成作图) 答:如图3—6所示.[例6]利用两面凸透镜把二束平行光变成另二束平行光,同时使“上、下”的光线更换位置. (用画图的方法完成这个题目.)思路分析平行放置这两个透镜1L 和2L ,同时使1L 的右侧焦点与2L 的左侧焦点重合.按透镜的焦点性质就可以画出此图.答:如图3-7所示. (通过透镜性质明确作图方法)[例7]试说明凸透镜能成实像的条件?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位于凸透镜一侧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在透镜另一侧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物体位于凸透镜一侧的2倍焦距以外时在透镜另一侧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本题只是说明成实像的条件,并不考虑成的是放大像或是缩小像,因此只抓住“成实像”. (注意大、小实像的条件)答:物体在凸透镜一侧1倍焦距以外.[例8]人用眼睛______________看到凸透镜中成的虚像;人用眼睛__________看到凸透镜中成的实像.思路分析 (在人眼视网膜所成的像是实像)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人眼,这些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虚像,所以虚像人眼是能看到的;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实像,实像所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就能使人看到它,因此人眼当然能够看到实像.答:能能 (注意“虚像”和“实像”人眼都能看到)[例9]一个“上”字形的霓虹灯,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图3—8中四个像正确的是( )思路分析一般来说,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总是倒立的,并且是上下颠倒,在实际问题中,由于凸透镜是一个圆形的,光除了能被透镜上、下偏折,同样也能使光在左、右偏折,即光通过凸透镜后总是向中心,玻璃厚的部分偏折,因此凸透镜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左、右也要颠倒,所以只有D图符合要求. (从一个平面分析成像情况)答:D[例10]一支蜡烛立在凸透镜前,调节光屏的位置,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则( )A.在光屏上仍可呈现缩小的像B.隔着透镜可看到蜡烛的像C.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D.在光屏上呈现与蜡烛等大的像思路分析 (根据光路可逆性进行分析)根据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实验),就应该知道,当物体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实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的像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若透镜位置不动,而把物体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原来的像距为现在的物距,原来的物距为现在的像距.根据上述分析蜡烛应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因此选C正确.答:C[例11]物体放在距凸透镜前30cm的位置上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能够得到放大的倒立的像,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7.5cm B.20cm C.30cm D.40cm思路分析物体通过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透镜的焦点到2倍焦距之间,因此f<30cm<2f,由此可以算出30cm>f>15cm,在答案中找出满足条件的选项. (这点是分析本题的关键)答:B[例12]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若把物体向透镜方向移8cm,又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则透镜的焦距是( )A.20cm B.10cm C.9cm D.5cm思路分析可用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f表示焦距根据题意,当u=20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物距必须满足u>2f,也就是f<10cm.错解A.当焦距为10cm时,物体在20cm处成等大实像,不符合题意.而当焦距为5cm,根据题意,物体又向透镜移动8cm,不可能成放大实像.因此只有焦距为9cm时,才刚好同时满足题意中的两个条件.因此选C正确.答:C (注意:物体移动时的分析方法)[例13]简述照相机是怎样进行工作的?思路分析与答照像机的标准镜头焦距大约50—75mm,而镜头伸缩的范围很小,在1cm左右,就是说,像距很短.因此,被摄物体一般都在距离镜头很远的地方,最近也在1m左右.这一距离也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当物体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时(一般大于20m时),我们就称物距为无穷远,照像机的距离环上有“ ”的符号,就表示无穷远.这时,镜头距底片最近,等于镜头的焦距.有些同学很喜欢摄影,也经常进行摄影实践活动.通常把调距离叫调焦距,也称调焦.这里有个误会,实际上,不是在调焦距,而是在调整像距.因为照像机的镜头焦距是固定的不能调(除变焦镜头以外).当用照像机给一个同学照像时,人距镜头越近,照出像片中人越大.但是一定要调整镜头加大像距,即向前推出镜头.(加大像距是使像能够成在底片上)[例14]简述幻灯机、电影机是怎样工作的?思路分析与答幻灯机和电影机的原理一样,都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原理.幻灯片、电影片与镜头的距离是物距,镜头到银幕的距离是像距.银幕距离镜头越远银幕上的图像越大,即像距越大,像越大.与此同时,应该使物距减小,即把镜头向幻灯片、电影片方向移动. (明确凸透镜和平面镜的综合应用)现在不少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有投影书写仪,又叫投影器,它和我们课本上介绍的幻灯机原理相同,只不过是在光路上增加了一个平面镜,改变了光路,使投影幻灯片平放在书写台面上而成一个直立的像.[例15]简述怎样合理应用放大镜.思路分析与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应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由于放大镜利用了凸透镜成虚像的原理,因此,人们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实际上,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越远(但保证u<f)看到的像越大,像也越远. (物距变大,像距也变大)[例16]有一张照片,发现其景物模糊不清,而且整个画面偏黑,其形成的原因是在拍照时,没有调节好( )A.调焦环 B.快门 C.光圈 D.以上说法都正确思路分析根据上述照相机的工作情况知道,用照相机拍照时,景物若模糊不清,说明像距没有调好.因此应该使用调焦环.同时整个画面偏黑,说明曝光过度,应调整快门时间和光圈的大小.因此本题应选D正确.答:D (注意: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区别)[例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B.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C.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D.远视眼产生的原因与近视眼产生的原因一样,是玻璃体变混浊思路分析人眼中相当于凸透镜的主要结构有晶状体和角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通过其他组织就可以使人看见物体了.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所以在眼睛前要放一个凹透镜进行矫正.因此B正确.答:B (会根据人眼结构进行物理现象的分析)[例18]关于人眼所“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过窗户玻璃看到的像都是实像B.通过近视眼镜看到的可能是虚像C.通过近视眼镜看到的一定是虚像D.人眼通过透明介质看到的像一定是实物的虚像思路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窗户玻璃对光线有折射作用,能使其形成的虚像平移.近视眼镜是用凹透镜制成的,它是发散透镜,通过图3—9可以说明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而人的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它能使折射光线落在视网膜上形成实像.答:CII、综合能力提升测试一、理解与应用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__作用。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总结很多同学在复习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不高。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重难点归纳一、长度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初二八年级物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归纳

初二八年级物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归纳

初二八年级物理知识点重难点总结归纳一、概览在这一年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力学的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等。

光学部分将接触到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会了解声波的传播特性,包括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等。

热学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热量、热能、内能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知识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是难点之一,而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及功的计算也是重点之一。

在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及实验验证是一大难点,同时这也是光学知识应用的基础。

声学部分的难点在于声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声音的产生机制。

热学部分则需要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规律以及物体的热学性质。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需要有系统的学习方法,结合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初二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简述初二八年级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衔接作用:八年级物理知识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与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衔接。

只有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

科学素养培育:通过物理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培养逻辑思维: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学习做准备:八年级物理的学习内容将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准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把握好八年级物理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概括文章目的和结构本文旨在帮助初二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特别是针对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突破难点 轻松拿高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突破难点 轻松拿高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突破难点轻松拿高分第一部分:力与压强1. 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位置来确定。

计算力的大小可以使用力的计算公式:F = m × 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相加的方法来求解。

同时,合力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使得这些分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合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常常用于解决斜面、平衡力等问题。

3. 压强与压力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代表压强,F代表力,A代表受力物体的面积。

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相比于压强,压力更加侧重于点上的压力。

第二部分:力的作用和机械能1. 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因数摩擦力是由于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滑动摩擦因数μ来计算。

滑动摩擦因数μ是描述物体之间滑动摩擦作用的参数,不同材料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不同。

2.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 = 1/2mv^2,其中E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相对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表明,在不受外力和非弹性因素的影响下,物体的动能等于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只受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动能与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保持不变。

第三部分: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着一条直线传播的特性。

光的反射规律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突破难点 事半功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突破难点  事半功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突破难点事半功倍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突破难点事半功倍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物理的知识点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本文将结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对物理学中的难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突破难点的方法,以助于同学们事半功倍地学习物理知识。

一、运动与力运动与力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在学习运动与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 运动的类型运动的类型主要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要理解各种运动类型的特点和运动规律,需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练习。

2.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要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或者观察身边的事物来理解力的产生和作用。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第一定律描述了力的平衡状态,第二定律定义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表达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等性。

通过了解这三个定律,可以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能量与功能量与功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能量与功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掌握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

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在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守恒。

我们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和守恒定律。

2.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所做的功率。

了解功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三、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光学的基础知识,涉及到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但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1.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介绍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因相关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相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

例如学习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时,为协助学生区分连接方式的不同,可让两个学生用双手的相握来理解串并联。

这样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水平。

2.针对因前概念的干扰和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针对思维定势造成的难点,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

可采取如下的几种方法:一是讲解易受生活经验影响的概念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给学生以更强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点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点消除;三是增强知识训练环节,反复纠正,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

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

对此教师能够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能够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因为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理解到错误了。

全面: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难点总结

全面: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难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重难点分析: 1.长度的测量方法 ①.累积法: 把个数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 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②.化曲为直法: 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 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该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 ③.滚轮法: 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 周长,用轮子周长乘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2. 参照物的选择 ①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②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③最后,把自己放到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到物体的 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 任意的;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 3. 平均速度的计算 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 s 和时间 t 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 李戴,因不同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不同,因此在描述平
②已知反射光线作入射光线 先找出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点),过入射点作垂直于 反射面的直线一-法线,将法线作为角的一边,以入射点作为角 的顶点,在图中作一角等于反射角的线,该线就是入射光线,注 意光线方向是从光源射向入射点的。 ③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位置 先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此线为法线,过入射光 线与反射光线的交点(角的顶点或者说是入射点)作垂直法线的 一条直线,该直线为平面镜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 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1)从发光物体的任一发光点 S 引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画实线)。 (2)作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画虚线) (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实线)。 (4)作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其交点即为发光点 S 的虚 像点 S'.物体的各发光点所成的各像点就构成了物体的像(主要 作出构成物体形状的关键几点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突破1: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突破1: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专题突破1-----控制变量法阅读提升:1、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

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 受到导体电阻R 和它两端电压U 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 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 不变;在研究电流I 与电压U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 不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声音产生的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2、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3、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

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用水流(压)类比电流(压);用水波类比声波。

5、建立理想模型法:在研究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表示模型(如太阳系模型);理论模型(如理想气体模型);想象模型(如电场线、磁感线等力线的模型);数学模型(如空间点阵模型)。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例题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

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一、前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面对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进行突破,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难点分析1.概念抽象:初中物理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力、能量、速度等,学生难以直观理解。

2.公式繁多:物理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学生往往混淆,难以记忆和运用。

3.实验操作: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影响学习效果。

4.问题解决: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3.分散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逐步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

4.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案例以初中物理中的“欧姆定律”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流、电压、电阻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引导学生感受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

3.分步讲解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逐步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

4.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测量电流、电压、电阻,验证欧姆定律。

5.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家庭电路中的电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一、前言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节成功课程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解析难点 掌握物理核心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解析难点 掌握物理核心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解析难点掌握物理核心概念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解析难点,掌握物理核心概念物理课程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本文将解析其中的难点,帮助同学们掌握物理核心概念。

一、运动的物理概念1. 物体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直线的运动,例如质点沿直线的匀速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例如物体在弯道上行驶时的运动。

2.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其中,位移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

3.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其中,速度变化量是指物体速度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值。

二、力与压力1. 动力和静力的区别:动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力,静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力。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3.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它是由于物体受压而产生的。

三、光的传播与成像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直线传播是指光在一定介质中传播时以直线形式传播;反射传播是指光通过反射作用在介质间传播。

2. 成像原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时会形成实像,经凹透镜折射时会形成虚像。

实像是指形成的像通过放大镜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虚像是指放大镜后的像无法在屏幕上显示。

四、电学基础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电流的计算公式为:电流=电荷/时间。

其中,电荷指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2. 电阻和电压的关系: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电压是电荷由高电势区向低电势区移动时做的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5.2生活中的透镜-【课堂笔记】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5.2生活中的透镜-【课堂笔记】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五章透镜及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材考点梳理一、照相机1.工作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

2.结构:(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照相时,移动照相机主要是改变物距,前后伸缩镜头主要是改变像距。

二、投影仪1.工作原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实像。

2.结构:(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屏幕:相当于光屏。

(3)平面镜:改变光路。

3.使用时,移动投影仪主要是改变像距,上下伸缩镜头主要是改变物距。

三、放大镜1.工作原理: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虚像。

2.使用方法:物体一定要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3.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放大镜距离物体越近,像越小。

反之,像越大。

四、实像和虚像重难点突破1、有三个焦距都是20的凸透镜,小明利用它们和辅助材料制作了三个简易的光学器材。

第一个制作成简易照相机,用来拍摄挂在墙上的油画;第二个制作成一台投影仪,用来展示幻灯片;第三个直接作放大镜用,用来观察一只小昆虫。

对于上述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时,放大镜到昆虫的距离可以是11B.用照相机拍摄照片时,照相机镜头到油画的距离可以是20C.用投影仪展示幻灯片时,投影仪镜头到幻灯片的距离可以是22D.上述过程中,昆虫通过透镜成的像是虚像,油画透过透镜成的是实像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⑤汽车后视镜中的像。

其中(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由于反射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成的像是①③④3、小丽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观察到了图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是( )A.图中的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B.图中的透镜到书本的距离大于10cmC.图中的透镜到书本的距离大于20cmD.图中的透镜所成的像在透镜的上方4、以下有关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主要是利用它对光的会聚作用B.要使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大一些,应让投影片离镜头更近一些C.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不能成缩小的像5、有一天晚上,小芳同学在未开灯的房间里看电视时,拿着一个凸透镜在电视机与对面墙壁间移动,忽然她看到墙壁上出现了电视机屏幕的放大画面。

1.2运动的描述-【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1.2运动的描述-【课堂笔记】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解读与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1)若位置改变,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
(2)若位置没有改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C.竖直向上爬升D.竖直向下俯冲
二、填空题
6、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简称运动;如图a所示,几个孩子在草地上做游戏,当站在大树旁的小女孩转过身来时,每个人的位置如图b所示,请你判断,运动了的小孩有(选填序号1、2、3、4)。
7、如图所示,小婷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婷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______运动;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______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______时针转动。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D.速度快的物体,运动的距离一定远
5、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创( )
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核心考点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4.其它运动:生命运动、电磁运动、分子运动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解析难点 掌握物理核心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解析难点  掌握物理核心概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解析难点掌握物理核心概念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解析难点掌握物理核心概念一、力与压力力: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改变速度、改变方向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F/A,单位是帕(Pa)。

二、热与温度热:热是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它会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

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热运动的程度,温度高低不同会产生热传递的效果。

三、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光以直线传播,传播速度很快,约为每秒3×10^8米。

光的反射:光遇到平滑面反射后,将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法则反射。

四、声音的传播和反射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类型以及温度有关。

五、电路和电流电路:电路是由导体、电源和电器构成的一个闭合路径,电流会在电路中流动。

电流: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六、磁力和电磁感应磁力:磁力是磁体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磁力可吸引或排斥其他磁体。

电磁感应:通过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如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原理等。

七、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将两个力按照共点定规则进行合成,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按照共点定规则进行分解,得到多个力的合力。

八、浮力与密度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九、简单机械杠杆:杠杆是由支点、物力臂和力点臂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

轮轴: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小摩擦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斜面:斜面是由斜面面和底面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减小物体运动所需的力。

十、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固体溶解、汽化和凝固等。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难点解析与突破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难点解析与突破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难点解析与突破。

一、物理学习的难点分析1.力学基础的理解不够深入初二物理上册的学习主要涉及到力、力的作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方面的知识。

但许多学生对力学基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比如力的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等。

2.物理知识的推导和实际应用不熟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理解和推导,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但许多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推导和实际应用不熟练,往往容易产生困难。

3.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物理学习需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具体的概念,但许多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这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实际应用的理解。

4.数学能力不足物理学习中很多概念和公式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缺乏数学基础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对物理学习的掌握。

二、突破难点的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力学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初二物理上册中的力学知识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力的概念、作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要深入理解,才能在后续学习中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际应用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在探究实验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3.注重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和物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物理需要很多数学基础。

学生可以去购买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数学书籍,并深入研究其中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只有当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4.强化思维训练物理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物理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1.学生实践操作在班级中,可以设置小组实验课程,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积累操作技巧。

2.加强练习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掌握物理知识。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在初二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经历了许多挑战,也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

本文将对初二上册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1. 力和压力力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它的大小可以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但是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也有关联,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

此外,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是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常常与力混淆。

2. 速度和加速度初二上学期学习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而加速度则表示速度的变化率。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导致困惑。

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以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简单机械初二上学期学习了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和斜面等。

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运用相关公式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例如,运用杠杆原理计算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同学们需要考虑到力臂的长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4. 光的传播与反射初二上学期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

在实验中,同学们会面临无法精确控制光线方向和角度的挑战。

此外,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5. 电流与电压初二上学期学习了电流与电压的概念,以及欧姆定律。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电流的大小需要考虑到电荷和时间的关系。

而电压则表示电能转化的程度。

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是初学者常常遇到的难点。

总结起来,初二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面临了许多难点,如力和压力的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应用、光的传播与反射以及电流与电压的概念等。

在解决这些难点时,同学们需要充分理解概念、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多做相关练习,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初二上册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勇敢面对难点,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重难点突破

【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重难点突破

《平面镜成像》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实验中找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

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

本节课围绕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

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

初中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教学重点: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二、重难点突破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突破建议: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不是很清楚。

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熟知现象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的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初二物理上册重难点

初二物理上册重难点

初二物理上册重难点物理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也多。

提高物理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练多积累。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重难点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二物理上册重难点浮力压强在中考中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现,很多人在这里摔得头破血流锐气大减,假若不一举拿下那势如猛虎的浮力压强,那很多人将会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从此失去信心。

豆姐整理了这部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压强知识点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1帕=1 N/m2,表示是物理意义是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4. F= Ps;5.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 增大;(2)F不变,S 减小;(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应用: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7.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且液体具有流动性。

8.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9.液体压强计算:P=ρ液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h表示是液体的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垂直距离,单位m。

)10.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金属盒气压计测定大气压。

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初二物理上学期重点难点归纳.doc

初二物理上学期重点难点归纳.doc

初二物理上学期重点难点归纳物理是很多初中生头疼的科目,这是因为物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全面掌握难度太大,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初二物理,下面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上学期重点难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P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初二物理上学期重点难点归纳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抓住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能轻松突破初二物理,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归纳

(每日一练)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归纳单选题1、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

原因是常温下汽油容易()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答案:B解析:汽油在常温下容易蒸发,汽车工作时和手机工作时,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引燃气态的汽油燃烧,发生火灾。

所以答案是:B。

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

2、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手影B.水面“倒影”C.水中筷子“弯折”D.雨后的彩虹答案:A解析:A.灯光下在墙上投出的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照不到的墙上形成了影子,A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C.放入水中的筷子“弯折”了,是由于光折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A。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3、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最大B.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D.物质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当体积为2×10−3m3时,a、b、c的质量分别为1kg、2kg、4kg,则a的密度为ρa=m aV a1kg=0.5×103kg/m32×10−3m3b的密度为ρb=m bV b =2kg2×10−3m3=1×103kg/m3c的密度为ρc=m cV c =4kg2×10−3m3=2×103kg/m3A.a物体的密度最小,A不符合题意;B.c物质的密度是a的4倍,B不符合题意;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C符合题意;D.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D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