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重点句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之重点字词句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之重点字词句翻译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设礼容【礼制仪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死】/若【你】必师之/【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滋生众多;繁殖增多:万物~】。
【等到孔子长大后,他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齐国人因此赞赏他。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之。
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途”】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jiàn离於正由大司寇行摄..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
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
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
于是孔子只好离开了鲁国。
】棵大树砍了。
孔子就离开了宋国。
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郭门意思为外城的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若丧家之狗。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4)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了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夏本纪》(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要点:以、诛、是)(3)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你还是赶快去办你的公事吧!(要点:女、其、尔事)(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译文: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5) 禹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译文: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 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鲁周公世家》(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
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3)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译文: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高祖本纪》1、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廉颇与蔺相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品格。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翻译: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翻译: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从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翻译: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强秦邪!翻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的急务为先,以自己的私仇为后啊!《晁错》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翻译: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说道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可以修改的法令。
2.及窦婴、袁昂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翻译:等到窦婴、袁昂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衣,在东市把他处死。
3.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翻译: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次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4.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完整word版)高祖本纪字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高祖本纪司马迁(约前145-前87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起始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重点词解】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2.摄衣谢之,延上坐(道歉)3.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4.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5.还军霸上(驻扎)6.去辄烧绝栈道(断)7.汉王复入壁(营垒)8.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9.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10.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11.父兄不能给(供给,使充足)12.可四千余人(大约)13.意豁如也(……的样子)14.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曾经)(休息)(水边,堤岸)15.是时雷电晦冥(天色昏暗;冥:昏暗)16.已而有身(不久)17.隆准而龙颜(鼻子)(上额)18.常有大度(平常)(气度,抱负)19.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20.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戏弄耍笑)21.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去)(赊欠)2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买酒)(售、卖出)23.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年终;竟:完毕,终了)(毁掉)(同“债”,债务)24.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同“尝”,曾经)(同“徭”,服役)(任人自由观看)25.避仇从之客(做客,名次活用作动词)26.乃绐为谒曰(于是)(欺骗,诈说)(写)(名帖)27.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28.引入坐(引领)(同“座”,座位)29.遂坐上坐,无所诎(同“座”,座位)(同“屈”理亏,此有不安的意思)30.酒阑(将尽、将终)31.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色,名次活用作状语)(坚持)32.高祖竟酒,后(酒席散罢)(留下不走)33.无如季相(面相)34.臣有息女(亲生女儿;息:生)35.公始常欲奇此女(起初)(异,使与一般人不同,使动用法)36.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妇女小子)37.摄衣谢之,延上坐(提起)(道歉)(请)38.诸将黥布皆属(归属)39.降章邯(使……投降,使动)40.啖以利(利诱)(用)41.益张疑兵旗帜(增加)(设置,部署)42.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卤同“掳”,掠夺)43.秦人憙,秦军解(同“喜”)(同“懈”)44.乘胜,遂破之(终于)45.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车白马,名词活用作动词)46.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当初)(本来)(因为)47.乃以秦王属吏(于是)(把)(交付,委托)48.欲止公休舍(居住)49.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意动)50.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非议国政)(灭族)(相对,相聚)51.先入关者王之(以……为王,意动)52.伤人及盗抵罪(抵偿)53.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官吏和百姓)(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54.凡吾所以来(总之)(……的原因)55.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规约)56.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巡视)(告诉,使知道)57.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同“纳”,接纳)(逐渐)(增加)(同“拒”抵抗)58.力不敌(兵力)59.因以文谕项羽(文理、道理)(明告)60.何以得主约(凭借)61.兵罢戏下(同“麾下”)62.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强盗)(东进)63.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逃跑)64.是迁也(这)(流放)65.日夜跂而望归(踮起脚跟)66.及其锋而用之(趁着)67.不如决策东乡(向东;乡同“向”)68.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69.期会而击楚军(约期会师)70.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又)(军垒,营垒)(壕沟)71.举九江兵而迎武王(兴起,发动)72.孔将军、费将军纵(这里指出兵攻击)73.淮阴侯复乘之(乘……机会)74.遂略定楚地(终于)(攻占、夺取)75.非所守也(把守、把持)76.大王起微细(平民)77.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分裂、分割)78.臣等以死守之(坚持)79.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80.陛下慢而侮人(傲慢)81.有功者害之(嫉恨)82.连百万之军(联合)83.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8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当初)(认为)(没有出息;赖:依恃)85.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挑选)86.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哪里、怎么)87.游子悲故乡(思念、怀念)88.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89.唯陛下哀怜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90.极不忘耳(很)91.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只是)92.比沛(和……一样)【易混淆虚词】(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于是,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若,如果)(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因袭攻武关(趁机)因遗策(沿袭)(3) 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然而)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5) 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不然,籍何以生此(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认为)可以有大功(凭借)【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2.意动用法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重点句子及其翻译】1.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100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史记•货殖列传》解释: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解释: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 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众口银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解释: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
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 《史记•龟策列传》解释:灾祸不会胡乱发生,幸福不会凭空到来。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谓晋。
一一《史记•商君列传》解释: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铮谏之士可贵。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解释:办事犹豫不决,反遭受祸害牵累。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解释:得到了并不过分欢喜,丢弃了也不觉得遗憾。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解释: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记•苏秦列传》解释:羽毛没有长成,鸟绝不可以高飞。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解释: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 总会有一次收获。
相马失之瘦,相土失之贫。
——《史记•滑稽列传》解释:相马因其外表消瘦而漏掉良马,相土因其外貌贫困而漏失人才。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摄,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解释:千金之贵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软皮就能缀好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通过一代人的智慧就能预设的。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孔子世家》1.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贫穷,又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
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
由此担任了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
不久之后离开鲁国,在齐国被排斥,在宋卫被放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聪明洞察事理,对问题看得深刻,却让自己接近死地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
博学善辩,见识广大却使自身危险的人,是因为喜欢揭发他人的丑恶。
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要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要考虑自己。
3.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过了一会儿,孔子神色严肃认真,有所深思,又表情愉快地向上望了一会儿,表现出志向深远的样子。
说:我已经了解作曲者的风范了,他皮肤黑,个子高,昂首远望,像是在全天下称王,如果不是文王难道还会是谁作的曲呢!4.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孔子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非议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的弊病。
现在他久留陈蔡之间,两国大夫所施政推行的措施都不合他的心意。
5.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于是他们就一起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郊外,孔子一行人走不了,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人都因为饥饿生病了,没人能站起身来。
孔子仍传习诗书礼乐不停。
子路生气地去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
”6.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史记选读》翻译复习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我作为太史而不能把他们的事迹详加编辑记录,中断了天下史事的录载,我十分惶恐不安,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儿子我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故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2.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我想只撰述褒贬是非的言论,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评判是非善恶更加深刻、明显。
……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3.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派遣使者辗转翻译来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
《夏本纪》1.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政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
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2.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的仁心人人可亲,他的言语诚实可信;他的声音符合自然的音律,他的身体就是标准的尺度,他的教令几经权衡方才发布;他如此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鲁周公世家》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你们的长孙姬发,辛劳成疾。
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我旦身体代替大王姬发的生命。
2.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大王您不会有灾祸的。
史记名句翻译集锦
《史记》名句翻译集锦2006、6、28 张研博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译文:高祖做亭长时,一向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欺骗说“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译文:父老们受秦朝的苛政法令的苦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3、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译文:现在如果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士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4、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译文:军队过去以后,就把栈道全部烧掉,以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意思。
5、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译文: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要骗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译文:当初大人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哪一个多呢?7、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奖善惩恶,尊重贤能,轻视没有才能的人,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延续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8、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译文: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8、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鲁周公世家》译文: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9、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译文: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10、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译文:那些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的想法。
《史记》中值得摘抄的名言警句与翻译
《史记》中值得摘抄的名言警句与翻译1、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出自《项羽本纪》。
意思是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家乡晒晒,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却在夜晚出行,谁能看到你的好?传统的农业社会,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宗族、乡邻地方等社团意识。
一个人发达了,要回到家乡显摆一下,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为家乡修路、建学校一样。
暴发户、土豪总免不了晒富的冲动,特别是见了过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讲一番的。
2、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出自《淮阴侯列传》,意思是做了人家的车子,心中就要考虑人家的患难;穿的衣服是人家给的,就要怀揣着人家的忧愁;吃的东西是人家给的,就要忠心为人家做事。
今天看来,这和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有点接近,选择了一份工作来作为谋生手段,就应该为企业、单位负责,尽职尽力。
3、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意思是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
后来众人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了,他竟然表示:现在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4、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中司马迁的评语,意思是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想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
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
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
《史记》重点语句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高祖本纪》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3.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
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6.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7.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
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8.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军队离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
史记十则文言文及翻译
一、太史公曰:“夫天下者,生于劳,成于力。
劳而不怨,力而不懈,此天下之常道也。
”【翻译】太史公说:“天下之事,产生于辛勤劳动,成就于不懈努力。
辛勤而不抱怨,努力而不松懈,这是天下恒常的道理。
”二、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
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倒。
”三、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多得到帮助,失道的人少得到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四、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老子说:“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仔细观察和研究。
”六、屈原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屈原说:“人们各有自己的快乐,我唯独喜欢修养品德作为常态。
”七、贾谊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贾谊说:“国家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八、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九、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翻译】曹操说:“宁愿我辜负天下的人,也不要让天下的人辜负我。
”十、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翻译】司马光说:“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领导者。
”。
苏教版《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学生版)《高祖本纪》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2、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三.默写《大风歌》:《李将军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广家世世受.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得李广必生致.之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汉下.广吏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竟.死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大将军)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管仲列传》一.解释加点的词语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二.翻译句子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备考史记翻译
《高祖本纪》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翻译: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翻译: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翻译: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与众不同,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翻译: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翻译: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6、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翻译: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翻译:队伍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向东望去,盼着回归故乡。
如果趁着这种势头(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凭借此建大功。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翻译: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那一个多?9、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翻译: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10、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翻译: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管仲列传》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4、仓廪实而知礼节。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翻译《高祖本纪》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有远大的抱负,不做普通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请他到上座坐下。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人都很高兴,秦军斗志松懈,于是大败秦军.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刻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人要被灭族,聚集说话的人要处以死刑。
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我和诸侯们约定,先打进函谷关的人就以他为王,我应当在关中做王。
7、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而已: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8、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抵抗他们。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军队)经过后就全部烧毁栈道,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
10、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帷帐中运筹谋划,却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11、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现在我所创下的家业和二哥相比,谁的多呢?《项羽本纪》1、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楚军在诸侯军中居于第一,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今天肯定得决心死战了,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但土地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可以称王。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史记前五篇句子翻译
太史公自序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况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到处世为人上。
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2.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文:儿子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握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3.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译文: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
4.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这部书,上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世之道,下辨别人与人译文:之间的伦理纲常,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译文: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春秋》更切实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它的要旨就有数千条。
6.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译文:做人臣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日常事务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突发事件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应对。
7.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所以《春秋》是礼仪的根本所在,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罚;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礼禁绝的作用难易察觉。
8.《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春秋》褒奖好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颂扬周王室,译文:不只是讽刺讥斥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一)《高祖本纪》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
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到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2、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队伍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向东望去,盼着回归故乡。
如果趁着这种势头(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凭借此建大功。
1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14、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既然你们一定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用国事上考虑吧。
1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那一个多?16、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我只是因为丰县人因为雍齿的缘故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
17、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1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使…跟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二)《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为羞,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为耻。
4、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人们家中财务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就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5、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实行,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三)《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得到怀王的宠信,内心忌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作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平不同意。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困时,没有不喊天的,生病痛苦,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6、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已经被免去官职,其后齐国想攻打楚国,齐国和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
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张仪到楚国后,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的当权臣子勒尚,并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跑了张仪。
8、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希望国君能完全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愿望,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能来辅佐自己。
10、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可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清平的国家却许多代也不出现了,这是因为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认为的贤臣也不是真正的贤臣。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国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1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都想干枯的树木一样。
1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那?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对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15、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过《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
四《项羽本纪》1、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项梁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
2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都沉掉所有船只,砸破饭锅用具,烧掉营垒,携带三天的干粮,借此向士卒表示决一死战,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
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前来援救巨鹿在城下驻扎的诸侯军队有十几座营垒,没有那一个敢放兵出战。
4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当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无不跪在地上,用两膝前行,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5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睁大眼睛大声责骂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惊吓,退避了好几里。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纵横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
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进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项籍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无一人返回,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让我为王我有何面目去见他们?8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然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9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人头,我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10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王已经死了,楚国地方全部投降汉王,唯独鲁地不降服,汉王就率领天下的兵马想屠灭鲁地,因为鲁县军民坚守礼义,为主人以死尽忠,汉王就拿着项王的头颅给鲁县人看,鲁县父老们这才投降。
1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太错了。
史记重点翻译二五《刺客列传》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
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后来秦国天天出兵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攻伐齐国、楚国、和三晋,渐渐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快要到燕国了,燕国的君臣都害怕战祸的来到。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怎么可以因为被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4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这叫做“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呀,祸患一定是救不了了!即使有管仲、晏婴那样的才能,也不能替我们想出解救的办法。
希望太子赶快叫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侵略燕国的借口。
5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便不顾国家的大害,这可以说是“加深怨恨而扩大祸患”了。
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