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因素。
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物理危险。
2.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物质、易燃物质、爆炸物质、氧气限制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场所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化学危险。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环境及相关生物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危险。
4.机械因素:主要包括不安全设备、易损件、缺陷设备、错误操作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设备及相关操作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机械危险。
5.人员因素:主要指人员的行为、技能、知识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二、事故分类事故分类是指对发生的事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1.意外事故:是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不慎、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意外事故较为常见,其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具有短暂性的事故,如火灾、爆炸、地震等。
突发事故通常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演练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3.疾病事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或劳动条件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患病的事故。
疾病事故的防控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治宣传、设备维护等措施。
4.职业病事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所导致的致病或因工致残的事故。
职业病事故通常比较隐蔽,其预防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辨识和监测。
5.灾害事故:是指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较大规模、严重影响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灾害事故往往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措施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分类是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2023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目录01危险因素物理因素高分贝噪声可导致听力受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噪声振动高温低温长期暴露于高频振动环境可导致肌肉疲劳、肢体疼痛等。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中暑、脱水等。
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可能导致冻伤、低体温症等。
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过敏反应等。
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吸入有害气体可能导致窒息、中毒等。
有害气体长期暴露于有害辐射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癌症等。
有害辐射高处坠落高处作业时可能发生坠落,导致骨折、重伤甚至死亡。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可能导致人体受伤、致残甚至死亡。
物体打击物体意外飞出或倒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机械因素02有害因素例如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可引起胃肠道感染和传播疾病。
细菌病毒寄生虫例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可导致流行性感冒、肝炎等疾病。
例如蛔虫、钩虫等,可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道症状。
030201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影响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心理压力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精神疾病急性应激反应如创伤、灾难等,可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绪不稳等。
应激反应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暴雨、干旱等,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质,可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长期接触噪声和振动,可引起听力损伤、手震颤、头痛、失眠等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噪声和振动THANK YOU.谢谢您的观看。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长时间的工作、生活压力可能使员工身体疲劳, 心理应激反应增强。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
长期在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可能 对员工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
造成伤害。
高温环境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员工 中暑、脱水等问题。
噪声环境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对员工 的听力系统造成损伤。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等问题可能导致 员工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3
自我认知
对自己工作能力、价值认知的偏差可能导致员 工产生自卑、失落等心理问题。
生理因素
职业病
长期从事某些职业工作可能导致的疾病,如颈椎 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身体损伤
工作中可能遭遇的意外伤害,如工伤、交通事质、腐蚀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
粉尘和气溶胶
可能导致尘肺病、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机械因素
机械伤害
由于机械设备、工具等造成的挤压、碰撞、切割等伤害。
噪音和振动
长期接触噪音和振动可能导致听力损伤、手震颤等。
02
有害因素
心理因素
1 2
工作压力
长期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健康。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危险因素 • 有害因素
01
危险因素
物理因素
触电
电流在人体内流动时,会对器官和 组织造成损伤或致命伤害。
高温
高温环境可导致脱水、中暑、热痉 挛、热射病等。
低温
低温环境可导致冻伤、体温过低、 失温等。
辐射
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产 生负面影响。
化学因素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contents
目录
• 危险因素分类 • 有害因素分类 •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估
01
CATALOGUE
危险因素分类
物理性危险因素
机械伤害
包括但不限于物体打击、车辆伤害、压伤等,可 能导致身体损伤或残疾。
高处坠落
由于工作或作业场所的高度不当、安全设施缺失 或不良导致的坠落,可能导致身体损伤或死亡。
气溶胶
以气体为分散介质,固体或液体微粒 悬浮其中的分散体系,如雾霾、烟尘 等,长期暴露可对呼吸系统产生危害 。
噪声与振动
噪声
指声音超过人们所能承受的音量,如机械噪声、交通噪声等,长期接触可对听 力产生损伤。
振动
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的形态,如机械振动、电磁振动等,长期接触 可导致肌肉疲劳、关节损伤等。
强制执行劳动安全制度
员工必须遵守劳动安全制度,禁止酒后上岗等行为。
培训与教育措施
1 2
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
通过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
开展危险预知训练
通过危险预知训练,提高员工对危险的敏感度和 应对能力。
3
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
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提出改进建议。
噪声和振动
长期处于噪声和振动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 伤、身体不适和其他健康问题。
化学性危险因素
01
02
03
有毒物质
包括化学原料、中间品、 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 等,可能引起中毒或致癌 。
腐蚀性物质
如酸、碱、盐等,可能引 起皮肤、眼睛损伤或化学 灼伤。
易燃易爆物质
如石油、天然气、氨气等 ,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和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导致听力损伤、震动病、放射病和热应激等。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化学品和气体等。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吸入、摄入或接触皮肤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常见的化学危险物质包括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致癌物质和可燃物质等。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和感染性皮炎等。
4. 人体姿势和运动:不良的工作姿势和重复性运动可能引发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颈椎病和关节炎等。
5. 电气因素:电气因素包括电击和电弧等。
工作环境中的电气设备和电路可能导致电流伤害和火灾。
6.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事故、紧急情况和疏忽等。
这些因素可能引发意外事故、火灾、溺水和爆炸等。
7.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不满和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
8. 其他: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包括缺乏适当的照明和通风、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缺乏紧急救助设施等。
危险有害因素20类口诀
危险有害因素20类口诀【原创版】目录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2.20 类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内容3.如何应对和预防危险有害因素正文危险有害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人身安全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中。
根据相关标准,危险有害因素可以分为 20 类。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 20 类危险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低温、湿度、粉尘与气溶胶等。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与气溶胶、化学毒物、生产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4.人为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5.心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恐惧、过度疲劳等。
6.环境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等。
7.管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安全管理缺陷、人员培训不足、应急预案不完善等。
8.事故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火灾、爆炸、泄漏、坍塌等突发性事故。
9.接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接触感染病原体等。
10.运行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运行异常、生产过程失控等。
11.设计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计缺陷、工艺流程不合理等。
12.制造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产品质量不合格、制造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等。
13.固有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物质本身的危险性、生产工艺的固有风险等。
14.间接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事故后果的扩散、连锁反应等。
15.客观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等。
16.主观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个人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认知程度、态度等。
17.时间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压力、疲劳作业等。
18.空间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作业空间的局限、通风不良等。
19.设备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性能不佳、维护不到位等。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方法一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1、人的不安全因素:①心理/生理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兴奋紧张等5.辨识功能缺陷:视觉、感觉等功能缺陷等6.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②行为因素1.指挥失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等2.操作错误:违章操作、误操作、不规范操作等3.监护失误4.决策失误5.其他行为因素2、物的不安全因素①物理因素1.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2.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等。
3.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等。
4.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α、β、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超高压电场等)5.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射物、岩土滑动、堆积物滑动、气流卷动、冲击等。
6.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等。
7.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等。
8.作业环境不良:安全过道缺陷、照明不足、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给排水不良、强迫体位、涌水、高/低温作业、气压过高、气压过低、湿度过大、自然灾害等。
②机的因素1.没有按照规定配备必须的设备2.设备选型不符合要求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4.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5.设备防护不齐全、有效6.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7.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8.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等。
9.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③化学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固、液及粉尘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液、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等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液、固体等5.其他化学因素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水的威胁2.火的威胁3.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标4.工作地点照明不足5.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6.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7.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8.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不齐全,不合理9.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4、管理的不安全因素1.组织结构不合理2.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3.规章制度不全、不符合实际4.文件、记录管理不符合要求5.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管理不符合规定,贯彻学习不到位6.为根据风险评估及本单位生产计划编制应急预案,预案不完善、不合理7.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8.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符合规定9.为开展班组建设活动10.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二按不安全行为状态分类方法1、按不安全行为分类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电器>.开动、关停机器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按钮、阀门、扳手等错误>.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站>.酒后作业>.冲压作业,手伸进模具>.工件固定不牢>.用压缩空气吹扫铁屑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安全装置>.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灵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不固定设备>.无安全装置设备4.用手代替手动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加紧固件、手拿工件进行加工5.物品存放不规范6.进入危险场所>.进入吊装危险区域>.易燃易爆场所明火>.冒险信号>.进入禁入区域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或停留9.机器运转加油、检修、焊接、清扫等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忽视使用防护用品12.防护用品不规范>.旋转设备附近穿肥大衣服>.旋转作业戴手套13.其他类型的不安全行为2、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陷>.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危房内作业>.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电气装置带点部位裸露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制动装置缺陷>.安全距离不够>.护栏有缺陷>.工件有锋利倒棱>.绝缘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起吊绳索不符要求>.设备带病运行>.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3.个人防护用品等缺少或缺陷>.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照明不足>.烟尘弥漫、视线不清>.光线过强、过弱>.通风不良>.作业场地狭窄、杂乱>.操作工序设计和配合不合理>.地面滑、环境潮湿>.高温、低温>.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故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一)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例如,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高处作业(或吊起的重物等)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或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的动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各类辐射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造成各类事故。
静止的物体棱角、毛刺、地面等之所以能伤害人体,也是人体运动、摔倒时的动能、势能造成的。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高温、低温、噪音、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
(1) 高温:高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暑、烫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失效。
(2) 低温:低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冻伤、设备冻结等,同时也会使材料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3) 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听力受损,同时也会引发疲劳和烦躁情绪。
(4) 振动:振动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肌肉损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破裂。
(5)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这些辐射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辐射伤害,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和材料产生不良影响。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易燃、易爆、剧毒等化学物质。
(1) 易燃: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容易燃烧,可能导致火灾和人员伤亡。
(2) 易爆:易爆物质如氢气、乙炔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可能发生爆炸,可能导致建筑物、设备和人员的损坏或伤亡。
(3) 剧毒:剧毒物质如氰化物、有机磷等在接触或吸入时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毒,甚至死亡。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过敏反应等。
(1) 微生物感染:接触或吸入某些病菌或病毒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2) 过敏反应:某些物质如花粉、尘螨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出现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等。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疲劳、不适等。
(1) 疲劳: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可能引发错误和事故。
13861-20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861-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分为生物型、化学型、物理型和环境因素。
1. 生物型:指由各种微生物、动植物及其产生的有毒成分所引起的危害,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中毒、寄生虫侵害以及传染病。
2. 化学型:指由各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如有机化工产品、无机化工产品及农用农药引起的多种中毒。
3. 物理型:指声音、光、电流及其他能量因子对人体造成的不良作用,如伤害眼睛、耳鸣以及受击性伤害。
4. 环境因素:指一定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地区干旱;地形复杂带来的泥石流以及雪崩。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一、危险因素定义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对人体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如机械伤害、化学品的泄漏、病毒传播等。
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危害。
二、危害因素分类危害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激光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的听觉、神经、免疫等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2.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有害化学物质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中毒、过敏等。
3.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传染病的传播,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4.其他危害因素:包括社会安全问题、心理压力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三、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和避免危险和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减少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2.改善环境条件:如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降低噪音等,以减少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3.加强安全管理: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等,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定期检查和维护:如定期检查机器设备、维护保养等,以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5.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减轻身体的疲劳和压力。
6.保持心理健康:注意自我调节和放松,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方法,如冥想、瑜伽等,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7.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均衡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8.学习和遵守安全规定:了解并遵守各种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避免因违反规定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9.使用安全用品:在特定环境下,如高空作业、接触有害物质等,应使用必要的安全用品,如安全带、防护眼镜等,以保障人身安全。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危险危害因素是事故或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环境或财产造成伤害或损失。
对于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事故和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危险危害因素是指一种或多种可能导致事故或疾病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工作环境、人类活动等。
危险危害因素可以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或损害,同时也是事故和疾病的主要原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根据影响因素的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对象,危险危害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指各种物理性质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辐射、噪音、振动等。
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造成眩晕、头痛、耳聋、骨骼和肌肉损伤等疾病,严重的还可导致人类死亡。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各种有毒物质、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物质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如果不正确使用或处置,会对人类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从头痛、恶心、昏迷等急性毒性反应到癌症、先天缺陷等慢性化学中毒症状。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各种微生物、病毒和有毒动植物等,它们通过食品、空气、水等途径传播,会导致各种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严重的情况下,生物因素也可能对人类造成死亡。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等,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精神抑郁等。
这些社会因素对人类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5、安全管理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主要指企业、组织、机构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漏洞,以及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如果企业、组织、机构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和缺陷,将可能导致工作场所事故和职业疾病等问题的发生。
危险危害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以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对工人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识别化解风险,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几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设备、工具等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机械设备的运转可能导致的意外伤害;机械设备的震动和噪音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机械因素对工人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设防护装置,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等。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化学物质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等化学物质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减少化学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通风换气,提供个人防护用具,使用替代品等。
三、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高温、低温、辐射等物理因素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物理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调整工作环境温度,提供防护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四、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接触生物因素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接触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受到昆虫、动物等生物的侵扰可能导致咬伤、刺伤等意外。
为了减少生物因素对工人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卫生防护,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等。
五、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受到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比如,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工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减少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员工心理辅导等。
总的来说,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
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
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5)工艺过程a。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职业安全健康网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故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一)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例如,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高处作业(或吊起的重物等)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或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的动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各类辐射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造成各类事故。
静止的物体棱角、毛刺、地面等之所以能伤害人体,也是人体运动、摔倒时的动能、势能造成的。
这些都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形成的危险因素。
(2)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例如,作业场所中由于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窒息性气体等有害物质的存在,当它们直接、间接与人体与物体发生接触,能导致人员的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危害因素。
(二)失控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弱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
如果发生失控:(没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危害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大部分是一些随机出现的现象和状态,很难预测它们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是决定危险、危害发生的条件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
(1)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迟早都会发生;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近性或突发性,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
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认识程度、设计、制造、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其他系统的影响等),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
掌握种类故障发生规律和故障率是防止故障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应用大量统计数据和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可参考有关书籍、资料)。
系统发生故障并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表现在发生故障、误操作时的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缺陷和设备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人机关系上有缺陷两方面。
例如,电气设备绝缘损坏、保护装置失效造成漏电伤人,短路保护装置失效又造成交配电系统的破坏;控制系统失灵使化学反应装置压力升高,泄压安全装置故障使压力进一步上升,导致压力容器破裂、有毒物质泄漏散发、爆炸危险气体泄漏爆炸,造成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管道阀门破裂、通风装置故障使有毒气体浸入作业人员呼吸带;超载限制或起升限位安全装置失效使钢丝绳断裂、重物坠落,围栏缺损、安全带及安全网质量低劣为高处坠落事故提供了条件等,都是故障引起的危险、危害因素。
(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人员失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是引发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因素。
人员失误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它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行为;但发生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和分析是可以预测的(其方法可参考有关书籍、资料)。
由于不正确态度、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影响造成的不安全行为,各国根据以往的事故分析、统计资料将某些类型的行为各自归纳为不安全行为。
我国GB6441-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3类。
如误合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或电气设备带电、使检修中的设备意外启动;未经检测或忽视警告标志,不配带呼吸器等护具进入缺氧作业、有毒作业场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釜压力越限时开错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漏,汽车起重机吊装作业时吊臂误触高压线;不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帽)使头发或衣袖卷入运动工件;吊索具选用不当、吊重绑挂方式不当,使钢丝绳断裂、吊重失稳坠落等,都是人员失误形成的危险、危害因素。
(3)管理缺陷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事故、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
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4)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
三、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
这里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此种分类方法所列危险、危害因素具体、详细、科学合理,适用于各行业的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危害因素的预测和预防、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管理、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和交换。
也可用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的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与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煤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南);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0;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作;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它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此种分类方法所列的危险、危害因素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理(调查、分析、统计)、职业病处理和职工安全教育的口径基本一致,为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和企业广大职工、安全管理人员所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实际应用。
但缺少全国统一规定,尚待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16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