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灵毓秀的大岭古村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大岭村依菩山之阳环山而建,三面河涌,玉带河贯穿全村,村落整体上沿玉带河和菩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民居在菩山和玉带河之间呈半月形分布,正所谓“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正因为村依菩山因此大岭村原名菩山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建大岭圩,从此得名为大岭村。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广州府番禺县除管辖广州城内外街区外,另设5个巡检司,总共管辖6都(司)78堡131鄙569村,大岭属茭塘司署大岭堡。民国时期改设区乡,大岭属第三区。建国至今属石楼镇,包括下村、上村与龙漖三个自然村。2 0 0 2年大岭村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2 0 0 7年大岭村成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历史记载,如今大岭村的陈氏和许氏迁移至此地的年代几乎相同,大约在南宋高宗至绍兴年间,因此,大岭村开村时是由陈氏和许氏共同开发的。大岭开村以来,重视文教,文化底蕴深厚,据大岭村陈、许二姓的族谱记载,南宋至清代,大岭共出过探花1名,进士34名,举人53人,其中入选番禺县志列传记载的就有十多个人。至今已近900年历史的大岭村内留存的古塔、祠堂、门楼、牌坊、石巷等等古迹赋予了这座古村古朴与厚重的气息,诉说着了大岭村在悠悠岁月长河中辉煌史。
许氏与陈氏两大开村主迁入大岭村始末
据大岭村志,许氏家族是大岭村的开村主之一,而且早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约1119——1139年)就迁居到大岭。许氏原籍浙江省绍兴府,据传许氏有一个女儿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被册封为皇后,“兄凭妹”的哥哥也被调派到广东的南雄为官,进了皇宫的皇后因为思念家乡便归来探亲。未料到宫里的太监竟然诬陷她跟兄长串通谋反作乱。皇帝误听谗言,龙颜大怒,降罪于许家,为了躲避这样飞来横祸,许氏不得不举家迁徙。又根据许氏在大明正统四年所称的,其祖先在南宋时期迁徙广东而居。因此,许氏很可能是在两宋之际因受北方金兵的威胁,而跟随广大中原移民包括官僚在内的宋代政权步步南迁而来。可能与大多数中原移民一样,许氏家族先在与江西接壤的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定居,在珠玑巷后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迁入珠三角地区,最终落户大岭,
大岭的许氏始祖星朗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许氏家族到了大岭后便与其他氏族共同开发大岭村,可谓一波三折才孕育了这座千年古村。
保昌县(今南雄县)位于粤北,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在移民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的很多移民就是由大庚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州的交通要冲。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自两汉到唐末的数次北民南迁过程中,珠玑巷成为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两宋再次掀起的移民高潮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徒岭南腹地,落脚珠江三角州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不仅是许氏祖先,就连大岭村陈氏的先祖最初也是由于战乱迁徙到珠玑巷。
《陈氏族谱》记载:“(江西) 始祖讳晖,唐昭宗时登第官宦,大理寺评事原名徽,因避杨行密之乱改名晖,自金陵徙居(江西) 和柳溪古巷……”,“保昌君讳轼字彦约,乃唐时评事公,晖祖之九世孙,积中公之次子也,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任南雄路教授守臣,以文学擢保昌县尉,原配曾氏生三子:晦叔,宏( 弘) 叔,华叔……继娶庶祖妣增城吴氏生四子:世宁、世清、世昌、世盛。”原来,大岭村的祖先是岭北的“品官之家”,据说早在唐末,陈氏家族的祖先陈晖因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终于在唐末昭宗时期金榜题名,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实陈晖原名叫陈徽,在朝为官时恰逢杨行密之乱,当时的江苏可谓首当其冲,百姓们因为战乱饥不果腹。为了躲避战乱,陈徽从此改名陈晖,并由江苏南京迁移到的江西泰和柳溪古巷,因此大岭村的陈族把此地作为本族的发祥地,还把祖祠命名为“柳源堂”以示纪念。陈晖在柳溪古巷定居之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其九世孙彦约生于宋真宗德元年间至天圣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彦约也功成名就,于北宋仁宗癸亥(公元1023年)奉命到广东南雄县教谕,后晋升知县。他在家乡娶了妻子曾氏生了三个儿子,可惜第一任夫人曾氏早逝,于是又娶了增城的吴氏,生了四个儿子。彦约年老退官之后,与儿子华叔仍然留在南雄,妻子和其他的儿子返回江西故地。华叔跟父亲在此长居,其后代遗庆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道美,道诚,道通。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间,金军步步南进,战火纷乱,民不聊生,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继续一直往南迁徙,珠玑巷的居民也继续南下迁移到珠三角地区。遗庆也是在南宋初年(约1127——1131年)从珠玑巷避乱南来到了大岭凤翔里,从此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庄氏家族与大岭村的渊源
大岭村内有一村叫龙漖村(又名“荔枝岗”),1952年并入大岭村,成为大岭村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漖村以庄姓为主,追溯庄氏家族的祖先也是名门望族。据说庄氏家族的祖先庄森祖籍河南中州汝宁府固始县人,庄森公,字文盛,行一郎,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在唐朝末期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中了进士甲榜,从此仕途畅达,任黄门都监,还被派往广东担任广州都督刺史。唐末潘镇割据,内政腐败,目睹世风日下,大唐气数已尽的森公后来便退官归隐田居。也许是由于战乱,公元885年森公的兄弟王潮、王审知迁居福建,哥哥王潮不幸早逝,弟弟王审知在泉州桃源里善定居下来,在此繁衍生息,独霸一方,自立为闽王。出生名门的森公的后人不负祖先的荣耀,在宋朝年间英才辈出,入朝为官者不在少数,并且都为忠义之士,即使宋朝眼看就要被元军所灭,庄氏家族依然对宋朝忠心耿耿。据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森公的后人感激先祖深受皇恩浩荡,不惜倾尽家财保护逃亡中的末代皇帝。并且族中的有识之士还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军,可惜因寡不敌众,兵败江西汀泽津,以身殉国。随着元军的步步南下进攻,森公的后人不得不举家搬迁,散入广东各地定居,现在龙漖村的庄氏就是森公的后裔,具体情况无从考究。只知在明朝宣德年间(1246——1435年),庄氏从东莞福永迁入大岭村,当时在村前有一条蚝涌长满了大量的蚝,庄氏祖先便在这里定居以养蚝为生。
大岭村姓氏的分布和关系
历史上,大岭的三大姓氏为陈、许、庄,但是除此以外,大岭村还曾有马、洪、曾、郑、何、刘等族群居住。据说许氏的祖先星朗以许地街一带为居住点,许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家子弟,还建了四家祠堂,不过因为战乱而不存,现在的许氏宗祠是1999年重修的。许氏虽为最早的开村主之一,不过其后代留居大岭村的并不多,很多人因生计所迫远走他乡,现在许姓人家在大岭已是小宗族了,因此许地街现在也有不少陈姓居住。庄氏主要分布在龙漖村;陈氏人口最多分布也最广,散居大岭村各处;洪姓、郑姓居住团埠头一带;刘姓、马姓居住在马山岗一带;曾姓居住在中约曾园一带;何姓居住在河埠头一带;刘姓居住马山偏东地名“刘庆孙”一带。历史上洪、郑、曾、马、刘都已经迁走,明洪武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