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
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 W.)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指同一套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这主要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各个领域或各门课程在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陈述方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和实施的性质是没有办法预先设定的,不同具体情境中的课程实施者,应该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什么是最适于他们的实际情境的方案。调适的幅度可能会不同。
创生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共同合作联合创造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包括教材在内的教育计划只是师生进行经验创造的可供选择的媒介和可利用的资源,它仅为师生创造新的教育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框架。
课程组织: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妥善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产生合力,以实现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方案中一个创新性的学习领域,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权属于国家,课程材料开发任务属于地方负责,具体内容和方式的决策则属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新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专门的教与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科学研究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达至有效学习的方式;二是特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设置的一门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补充课程:是学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造出来满足学生特殊学习需要的一类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时间进程。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教学风格: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
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法: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
学法: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互动式教学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
反思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整个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有意义的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合作学习: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课程与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